存在侥幸心理名言

时间:2022-04-21 23: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非渔非樵 | 评论: 次 | 点击:

存在侥幸心理名言

1.关于“侥幸心理”的名言有哪些

关于“侥幸心理”的名言有: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2.描写侥幸心理的成语

1. 虎口逃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2. 虎口余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3. 漏网之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4.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5. 竖子成名】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6. 歪打正着】比喻方法本来不恰当,却侥幸得到满意的结果。也比喻原意本不在此,却凑巧和别人的想法符合。

7. 忧患余生】忧患:困苦患难;余生:大灾难后侥幸存活的生命。指饱经患难之后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3.关于心理,健康的名言

1、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2、真正有学问的人就你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低垂着头,不露锋芒。同样,人类经过了一切的尝试和探索,在这纷纭复杂的知识和各种各类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虚之外,找不到任何坚实可靠的东西,因此就抛弃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认了自己本来的地位。

——蒙田 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 4、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亨·奥斯汀 5、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

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

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南怀瑾 6、有人说男人一旦变心,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难到女人变心,九头牛就拉的回来吗?男女之间只在生理差异,心理方面大同小异。——佚名 7、有的人不敢提到裸体,有的人死命地钻进心理分析,有的人一定要“对人类有热烈的态度”;有的人故意大段地描写自心要做中产阶级,有的人却要做贵族等等。

那些书中有的是成见谨慎狡猾;可是既没有自由,也没有要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勇气,因此也就谈不上创造天才。——契诃夫 8、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

——戴尔·卡耐基 9、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他对自己的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从,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穆尼尔·纳素夫 10、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1、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

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钱钟书 12、提升自己的要诀是切勿停留在原地不动,而欲达到此目的,首先要有不满现状的心理。

但是仅仅不满足是不够的,你必须决定下一步往何处去?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麦尔顿 13、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

——松下幸之助 14、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燥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纳素夫 15、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莎士比亚 16、人只有在紧张的心理节奏中,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意义。——佚名 17、人是最具有野心的一种动物,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着一种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搞摸奖游戏者正是在研究了人的本质之后才得出这一结论,于是便开始在街上实施公开的诈骗。

——墨白 18、人类的心理统统就是这样,而且,似乎永远是这样;愈是得不到手的东西,就愈是想得到它,而且在实现这一愿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愈大,奋斗的意志就愈是坚强。——乔万尼奥里 19、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佚名 20、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

——丘吉尔 21、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健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柴可夫斯基 22、亏心:违背良心。

亏心之事不要作,侥幸心理不应有。——宋·佚名《名贤集》 23、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24、假如自负,虚荣心或愤怒使儿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听恐怖心的劝告,这种心理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消除掉,应该使他稍稍考虑一下,降低火气,三思而后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险。——洛克 25、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

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26、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27、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

存在侥幸心理名言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你大概应该见过这些现象:

过马路时,明明是红灯,但总有人不顾来往的车流而闯红灯;疫情形势严峻,却有一小部分人不听劝阻,跑出去旅游、聚餐、打麻将……

如果你问这些人:“你们知不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他们大概会说:“当然知道,但这种后果又不一定会落在我头上。”

这种说法,其实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身上,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窃金不止

据《韩非子》记载:古时候,在楚国南部,有一个叫“丽水”的地方,盛产金子——众所周知,像“黄金”这种稀有金属,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硬性货币,民间是不能私自开采的。

丽水周边的很多百姓听说此地盛产金子后,便闻风而来,偷采金子。

官府无奈,只能贴出告示:凡是偷采金子的人,被抓到以后,要押到闹市上去施行车裂之刑——也就是俗称的“五马分尸”。

《韩非子》里面讲:这项公告颁布以后,受刑的人很多,以至于尸首把丽水都阻断了。但即使如此,偷采金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于是,就有人问:“如果把全天下都送给你,但前提是要把你杀掉,你愿意吗?”

旁人答:“就算是再怎么愚蠢的人,也不会答应啊!”

“那这些金子,与天下的价值相比,小得太多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冒着车裂之刑的风险,偷采金子呢?”

“因为不一定会被抓到啊!”

没错,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不一定会被捉到”,就是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这就叫“侥幸心理”。

韩非子认为,人的这种本能是不可取的。只不过,当时的韩非子可能不知道“侥幸心理”这个词而已。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韩非子

侥幸心理

所谓侥幸心理,就是一些人完全无视事情的发展规律,任由自己的需求来说话、做事的一种状态。

比如《韩非子》中偷采金子的人,脑子里想的都是“万一成功了呢”、“万一不是我呢”……诸如此类的想法。

但正如《韩非子》表达的一样,这种想法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真正的聪明人,是懂得克服和消除这种本能。

问题是,怎样才能消除呢?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敢不敢”与“会不会”

韩非子倒是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韩非子认为:应该制定严苛的法令,并坚决执行,人们出于对法令的敬畏,便不会再做出犯法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韩非子的观点有一定道理。毕竟,律法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这种方法未必能完全消除人的侥幸心理。

正如《韩非子》记载的那样,即使颁布了“车裂”这种残酷的法令,“偷采金子”的现象不也一样屡禁不绝吗?

韩非子:心存侥幸的人,难免有灾

窃以为,与其使人“不敢”去做某件事;不如使人“不会”去做某件事。

比如说:很多人不闯红灯,不是因为他们害怕来往的车辆,“不敢”去闯;而是他们知道,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所以他们“不会”去闯——这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修养。

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标准与制定的律法相比,当然是内心的道德标准更能使人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

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会用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因此,提升道德修养这件事,任重而道远。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