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名言的解释
时间:2022-04-22 07: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好句子迷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王夫之名言的解释
1.王夫之名言有哪些 王夫之名言大全
16.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有德篇》。易与:轻鄙之词.犹言容易对付。这几句大意是:有才格的人择友交游,最坏的是结交那些庸碌无能易于对付的人.最好的是结交那些才识卓绝超过自己的人。要作强人就要敢于结识强者,在噼子群里逞能算不得英雄。在社交活动中.~具有启示意义。
《张子正蒙注·有德篇》
17.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清·王夫之《俟解》学习知识容易但不容易学得好,做容易但认真去做就难,羞愧容易而知理就难。
《俟解》
18.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19.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20.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21.政着于一时,而传于后世者显而易见,教垂于后,而其在当时则隐而难知。
22.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2.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王夫之:“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 他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日观化而渐得其原”,可以通过认识各种物质现象而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从而否定了唯心主义空无本体的虚构。 唯物主义的道器观 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
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质,又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
犹如没有车马便没有御道,没有牢醯、璧币、钟磬、管弦便没有礼乐之道一样。他明确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乃是一种谬说。
他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与宋明以来流行的主静说相对立而坚持主动论。他提出“物动而已”,“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把自然界看作永恒运动化生着的物质过程。
他否定了周敦颐、朱熹所宣扬的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观点,指出:“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说明运动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否定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原因的外因论。
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旧事物的死亡准备了新事物诞生的条件。
这种变化发展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富于革新精神。 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但他更强调“由两而见一”,认为矛盾双方绝非截然分开,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矛盾双方互相逼迫、激烈搏斗的状态是“反常”的,而互相联合、贯通,保持同一性状态才是“正常”的。
在他看来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有时会发生突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转化是在不断往复、消长中保持某种动态平衡而实现的。 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尤其是他的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他过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时代给予他的局限。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学的“能、所”范畴,对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规定,主观认识由客观对象的引发而产生,客观是第一性的,主观是客观的副本。从而抓住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表述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他对“惟心惟识之说”的批判,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学唯心论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同时,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内容,如把认识对象规定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力图全面清算“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路线,注意总结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长期争鸣的思想成果,在理论上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
他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统率知。人可以在。
3.解释一下王夫之的一句古文
蜀汉中的大臣,惟独孔明不苛刻强求,其他人都是只是庆幸刘备是皇族刘氏子孙,不是果真能够和蜀汉共存亡的。王夫之的意思是,只有诸葛亮是真心保卫刘氏汉家江山的,而其它人只庆幸刘备姓刘,名正言顺,正符合忠君思想,但是不会真正为了刘家拼命,刘氏一旦灭亡,就墙倒众人推了。
这是明显,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仍然竭尽辅佐扶不起的阿斗,他没有以权威君,没有欺凌弱主,没有一家独大,没有以权谋私,没有放弃刘备的恢复中原的心愿,没有按照刘备临终所说我儿若不行,就取而代之。他到死都是为了蜀汉而战,为了蜀汉而生,为了蜀汉而规划将来,只要他在,就不会让蜀汉继续衰落灭亡,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承诺。王夫之是这样说的,历史也是这样评价的。其它人中也有像诸葛亮的,只是王夫之有点以偏概全了,不过,只是人数很少罢了。
4.名人名言及解释
书是好的,但必须记住,书捕?引是书,要自己动脑筋才行。——高尔基《在人间》,意思是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读,要动脑筋地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知识。
批评是一门科学。——《普希金全集》第七卷,意思是我们要接受批评,不要逃避,因为有了批评,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不会落后的。
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意思是我们要学知识,再穷再累我们也要学,知识会给我们带来光明的!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金子宝贵,可金子却买不来时间,说明了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仍然文言文的!!!
好,给你几个吧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
君子庄正自重而不与人争夺,与人友善,团结友爱却不相互偏袒。
【注】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朱注》: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正义》:矜易于争,群易于党,故君子绝之。
党;偏私,偏袒。
群;与人和善相处,而团结众人。
【解】
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儒家的处事态度和哲学。君子尊重自己而不侵犯别人,所以他们的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斗;君子团结友爱而不互相偏袒,所以他们能够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八佾》:“君子无所争。”
《述而》:‖衣司败曰:‘吾闻君子不党。’”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以上这些说的是相近的意思。
在今天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社会应该提倡的高尚人格的体现。作为一个正直而有操守的人,其在思想上是应该做到如上所说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并且这里强调的不是说个人的行为上的固持,而思想上的“矜”。这也是我们一向强调的,“慎”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追寻“淳善”的一个特别好的途径,而这个过程,就是被我们称之为“教化”的了。
5.孔子的名言和解释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
6.孔子名言解释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⒈ 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读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 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 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 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王夫之十句著名名言警句,字字珠玑,与君共勉!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
1、君子之道,以人治人者也。
出自《宋论·宁宗》。【译文】君子的道,就是用人来管理人。
2、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出自《读通鉴论·卷六·光武》。【译文】天下有不变的理论但没有不变的方法。
3、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出自《读通鉴论·卷三·武帝》。【译文】君主,善于任用将。大将,既善于用兵也善于任用将。
4、治末者先自本,治外者先自内。
出自《宋论·高宗》。【译文】要想治理好末端,必先治理本根。要想治理好外部,必先治理好内部。
5、任法,则人主安而天下困:任道,则天下逸而人主劳。
出自《读通鉴论·卷一·二世》。【译文】用法治国,君主安逸而天下人困顿,用道治国,天下人安逸而君主劳乏。
6、自疑者必疑人,信人者必自信。
出自《读通鉴论·卷三·景帝》。【译文】怀疑自己的人必然怀疑别人,相信别人的人必然相信自己。
7、君子之道,行则以治邦国,不行则以教子弟。
出自《宋论·理宗》。【译文】君子的道,如果行得通就用来治理邦国,如果行不通就用来教育子弟。
8、乱天下者,非乱法乱之,乱人乱之也。
出自《宋论·徽宗》。【译文】祸乱天下的,不是祸乱之法使天下混乱的,是祸乱之人使天下混乱的。
9、有其志,不待言也:无其志,言无益也。
出自《宋论·高宗》。【译文】有志向的,不用说出来。没志向的,说了也没有用。
10、善言道者,言其宗而万殊得;善言治者,言其纲而万目张。
出自《宋论·高宗》。【译文】善于谈论道的,只说道的宗旨而众多的不同的分支自然获得了。善于谈论治理的,说他的纲领而众多的细则自然就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