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名言(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22 10:3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字笔生文 | 评论: 次 | 点击:

长孙无忌名言(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1.唐太宗的名言、名句

唐太宗的名言、名句有下面几个内容: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译文: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语。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译文:一个人以铜为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冠;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的道理;以人为镜子,可以知道得失、对错。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魏征传》载唐太宗语。

3.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君子在用人就像用器具一样,使用他们的长处。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载唐太宗语。

4.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译文: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现在所任用的官员,必须是道德、修养、学问都本分的人。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

5.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

译文:开启臣子们说直话的言路,打开臣子们说直话不为尊者隐讳的大门,让我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和道理,我就能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出自唐·唐太宗《唐太宗集》。

扩展资料:

唐太宗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称道。

他曾经与大臣讨论隋文帝施政得失。有大臣认为隋文帝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君主,而太宗恰恰认为隋文帝之失在于不懂得放权,不信任臣下,有大事小事一把抓的毛病。

他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敢于用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反映了唐太宗的胆识。其典型事例是重用魏徵。魏徵在隋末诡为道士,初投瓦岗军,曾效力于李密帐下,后归依窦建德。所投皆为李世民平定山东时的敌对势力。及窦为唐军所破,又在太子李建成东宫效力,官至太子洗马。他虽职位不高,却自称曾经劝谏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先下手为强。

这样一个几乎处处与己为敌的人,李世民却能爱惜其才而摒弃前嫌,委以重任。

又如,范阳卢承庆父、祖皆隋官。贞观中,太宗任其为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并兼选举,卢承庆自辞“越局”。太宗不允:“朕今信卿,卿何不自信也。”能够团结曾经是自己敌对阵营的人才,这对于唐太宗稳定唐朝初年的政治局面,笼络人心,减少反对派,具有重要作用。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唐太宗的明智。他对于自己大臣的所长所短,了如指掌。

如评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而总兵攻占,非所长也。”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评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不擅长处理杂务琐事,长处是多谋善断。说戴胄的短处是“无学术”,但敢于犯颜执法。说博陵崔敦礼,“深悉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

总之,唐太宗懂得“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资治通鉴》卷198贞观二十一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

2.怎样评价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李世民:①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②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③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④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⑤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李恪: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许敬宗:①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 ②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

3.请详细介绍一下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自缢死。

有诗三首。

4.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我亦无忌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我亦无忌。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长,读作掌,不,读作步。

这是一个镶名联。

写嵌名联,必须把受赠者的姓名天衣无缝地嵌入一副楹联中,需要最大限度调动作者智慧,使几个字巧妙稳妥地安排在联中,绝非一蹴可就。推敲、锤炼的过程,作者楹联创作技巧自然得到了提高,日久天长,即可信手成联。

写嵌名联离不开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借代、集句等修辞手法,只有如此方可文辞优美,引人入胜。

5.上官仪,长孙无忌,狄仁杰,说说他们啊

上官仪(约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家于江都。贞观初,擢进士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唐太宗每属文,遣仪视稿,私宴未尝不预。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刚直肯谏,因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麟德元年(664年),被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上官仪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仪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词藻华丽,绮错婉媚。因其位显,时人多仿效,世称上官体。他又归纳六朝以后诗歌的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但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入朝洛堤步月》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而《八咏应制》则是典型的宫体诗。《全唐诗》录其诗1卷。 是初唐宫廷作家,齐梁余风的代表诗人。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自缢死。有诗三首。

狄仁杰(607—700)(或630—700),字怀英,生肖为虎。唐代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区)人;生于公元630年(一说607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的“杰”字,其真正的写法是“杰”字,现代人为了方便书写和应用,并一致将狄仁杰的“杰”字改为“杰”字)

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个时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颠峰是在武则天时期。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泣言:“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长孙无忌名言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哪怕是帝王。在所有帝王中,刘备的遗言最著名。那么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的遗言是什么?公元649年,即贞观23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一代明君的生命,进入到最后时刻,床下跪着三人。一位是李治:大唐帝王的继承者,另两位是托孤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李世民眼望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出了第一句话:“我要不行了,把身后事托付给你俩,李治是个仁孝的合格继承人,你俩是知道的,好好辅佐他,爱护他,帮助他。”这第一句,李世民说得非常自信,点明了李治“仁孝”,是合格的接班人。根本没有刘备对儿子的担忧,直白的诸葛亮:要是我儿子真不行,哥们,你就上!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跟着李世民又看着李治,说出第二句话:“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人,是绝对栋梁,有他俩辅佐你,必会天下太平,大唐江山更兴旺。”细品李世民这第二句,可谓霸气十足,不容置疑地向李治表达出,身为接班人你虽没有经验,但只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你就一切放心。可以清楚的看出,李世民对大唐的未来,是充满了自信和期待的。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所以,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逻辑关系来看,是一种递进关系,按理说第三句话,应是总结或期待语一类的话,最容易说出历史名言。比如刘备就说出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李世民不是刘玄德,他的第三句话,猛地画风突变了!只见李世民,眼望着褚遂良说道:“(长孙)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啥意思?就是说,长孙无忌对我忠心耿耿,李唐天下能在我手中,创造出如此成就,长孙无忌出了大力,我死后,不要让谗言所害,而被离间。莫非李世民是担心“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两个人被谗言所害,而被离间,互相掣肘,不能尽心辅佐李治?”若是这个意思,那李世民应该是对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个人说才对,可他却偏偏对褚遂良一个人说。所以似乎不是这个意思。莫非是怕长“孙无忌和李治两人被谗言离间?”也不像!理由同上!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莫非是告诉褚遂良,你和长孙无忌两人,你是副手,不要有非分之想。但问题是,这还用告诉褚遂良吗?天下人都知道,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褚遂良拿什么跟长孙无忌争?这等于是不信任褚遂良,你不信任人家,还托什么孤?但无论怎样,李世民的这第三句话,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那就是——李世民在替长孙无忌担忧!因为无论怎么理解,最后都要落得长孙无忌头上:别被“某某”谗言所害,而被离间。所以李世民的这第三句话,让一切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直至十年后竟一语成谶!

李世民死前说了三句话,一句自信一句霸气,第三句堪称“神预言”

公元659年,长孙无忌正是被谗言所害,言称他要造反而被李治流放,最后被逼得上吊自尽,家产没收,近支亲属也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而起因,则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起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当然褚遂良也被贬,未能如李世民的嘱托“勿令谗人间之”。只不过结局要比长孙无忌好罢了。故而,当我们在回头再看李世民的这第三句话时,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声:这句堪称是“神预言”!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