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12: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索彦读诗书 | 评论: 次 | 点击:

较真的名言

1.求关于较真的作文素材

近年来,语文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倡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利用,因而考核学生的题目也越来越主观化,这导致了在改革之初出现了语文教学模糊化的论调,并且认为语文教学只要领着学生读一读课本就可以了,既不用讲语文知识,又不用认真阅读,马马虎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语文素养就培养了。

笔者起初就是这种观念的信奉者,但几年的教学实践教训了我,学生成绩总也上不去,渐渐地我认识到,语文的模糊性有,但那是相对的,它也应该是一丝不苟的,也应该是较真的 首先,客观的基础知识教学应该较真 字词类教学应该一丝不苟。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构成,具有独立性。

书写应用时形近字、同音字不能混淆,多一点,少一划都是不允许的。到初中以后,虽然学生有了小学阶段的基础,但字词教学仍须不断的强化。

再如拼音教学虽然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但到初中仍需训练强化 古诗文类积累的教学更须认真。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经典,是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的,教学和考察时必须默写成诵,逐字逐句必须落到实处,否则一字之差就会“面目全非”。

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若将“浣”写成“换”“渔舟”写成“鱼舟”,虽然音同但意义不同。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对学生只要求会背,而忽视了字字落实的默写,致使考试时成绩不理想 课外积累也要求学生较真。

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相对来说是宽泛的,学生口语表达时可能头头是道,但书面表达却可能到不了实处。例如下面这个题目,写出你在课外阅读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作品,并说明理由。

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品积累的考察,要求正确写出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并且熟知内容和鉴赏,看上去挺宽泛的,但阅卷时,出错的很多,有的写成课内的,如鲁迅的《故乡》、《社戏》,这是经典的课内文选,这就有违题意。有的作品与作者不对应,如曹雪芹的《西游记》、或曹雪芹写成曹雪琴,《红楼梦》写成《红萝梦》,“孙悟空三打白虎精”诸如此类。

都严重地影响了答题质量。而有的教师在评卷时竟然见字给分,助长了学生的不认真的学习习惯 语文基础知识虽然“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不能忽视混淆,如:修辞手法,文体知识,表达方式等,都不是一读了之的,需要反复认真地引导体会才行。

在阅读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弄混,问说明方法,答成修辞,问表达方式答成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或乱说一气。这都是淡化基础知识观念影响的结果 其次,主观性问题也该较真 目前形势下,我们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提倡“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因此考查题目主观性的很多,这无疑给学生展示个性搭建了宽阔的平台。例如仿写类题目,谈感想启示类题目。

但就是这类题目依然不能乐观,必须严格要求,让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作答。例如下面这道仿写题:“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按要求是仿写一个句子,与前面构成排比句,须是一个假设关系,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且前后内容对应。

但有的学生写成了“如果你是一位老人,就撒下一份子女;如果你是一名党员,就带领百姓致富。”这是不合要求的,也是不能得分的。

再如阅读文章后的启示类题目,这是最具主观性的问题,是否有答就正确呢?当然不是。必须是在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充分理解把握的前提下,依据作者的主题谈自己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要求文从字顺才行。

如果脱离文本的主题,海阔天空地自由谈,那是绝对不行的。教师评价时不看文字,见字就给分,是万万不可的。

再次,作文教学更该较真 。新课标规定我们“学习母语的主要任务,是从口语转向书面语”,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写记叙文,作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作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作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但是紧接着近年来作文考试要求开始宽泛,尤其是“文体不限”近乎成了一种时尚,话题作文的出现、流行,其开放性为学生释放真情,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正因为此,笔者曾一度随许多教师一样,认为作文教学轻松了,只要他们写,写那个话题就行了,轻视了文体教学,对新接手的初中生不能进行严格的分类训练,结果一个阶段下来,学生的作文写成了“四不象”,也才意识到“文体不限”绝非不讲文体,而是充分展示个性的同时,写什么文体还是有严格限制的。

所以作文教学无论何时都不能马虎的,轻视不得,需要教师认真辅导,严格把关 鉴于此,我想提醒与我有同样想法的每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应该脚踏实地地认真进行,认真揣摩新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从点滴作起,引领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写作。也想提醒学校在评价语文教师时,勿以为语文好教而放松对老师和语文学科的要求,客观公正地理解和考核。

每一个方面也向数学一样较真。

庄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个层次,不要较真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这是《庄子·逍遥游》里的一个论断。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见识少的人,基本不可能理解,见识比他多的人。

就像是“井蛙不可语天”一样。

井蛙每天一抬头,看到的就是井口那么大一块天。你若对他说,天有多么多么广阔,他怎么可能会相信?

实际上,不但不会相信,他还会觉得,你是在胡说八道。

因为从井蛙的角度来看,他当然会这么认为。而且他这么认为,好像也没什么错。

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他都没亲眼见过,你让他怎么相信?

为此,庄子在书中,还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庄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个层次,不要较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菌”是一种菌类,“蟪蛄”就是知了。

据说朝菌这种菌,大清早出生,傍晚就死了。因为朝生暮死,所以他根本就没见过黑夜。你非要跟他说一天24个小时,有白天有黑夜,他怎么可能明白?

他一辈子的时间,就从早到晚,12个小时左右。

你让他怎么明白!

还有蟪蛄,也就是知了,从幼虫羽化成蝉,也就六、七十天的寿命。无论是春天出生,夏天死去;还是夏天出生,秋天死去。

总之一句话,没见过冬天。

可你却非要告诉他,一年其实有四个季节,还有一个季节叫冬季,白雪皑皑,冰封千里……他怎么可能会理解?

他从出生到死亡,最早不过春天,最晚不过秋天。

你让他怎么理解?

庄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个层次,不要较真

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很多时候,也是一样。

有一个词叫层次。

两个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基本上是很难交流的,更不可能尝试说服对方。

因为层次高的,对于低层次的看法,自然不会认同,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嘛;而层次低的,又被自己的所知所识局限,根本无法理解高层次的观点。

这样的结果就是:

高层次越是磨破嘴皮子,低层次越是无法理解。其实理不理解,也没多大关系,关键在于越无法理解,低层次就越觉得高层次是在胡说八道。

为了证明不是胡说八道,高层次就越要磨破嘴皮子。

这是一个死循环,无始无终。

这时候最痛苦的,大多不是低层次,而是高层次。

怎么办呢?是不是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或者因为不是一个层次的,干脆就相互不交流?

这二者其实都不可取。

庄子:人生最大的智慧,不在一个层次,不要较真

有没有什么可取的办法呢?

当然有了。

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在“朝菌”面前,就只聊白天的事,根本就不提黑夜;遇到“蟪蛄”的时候,就只聊春夏秋的事,根本就没有冬天。

这样他有同感,自己也不费劲。

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跟和自己不在一个层次的人较真。无论他是比自己高,还是比自己低。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掌握了人生在世,最大的一个智慧。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关注、评论并转发。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