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之类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13:2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黄小哲的书房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我思故我在之类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1.“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
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中文名:勒内·笛卡尔外文名:René Descartes(法语)别 名:Renatus Cartesius(瑞那图斯·卡提修斯)现代哲学之父国 籍:法国出生地:法国图赖讷拉海(今安德尔-卢瓦尔省)出生日期:1596年3月31日逝世日期:1650年2月11日 (54岁)毕业院校:普瓦捷大学信 仰:罗马天主教主要成就: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方法论》《几何》《屈光学》《哲学原理》《形而上学的沉思》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法:Je pense, donc je suis. 拉丁:Cogito ergo sum. 德:Ich denke, also bin ich 英:I think, therefore I am. 西:Pienso, luego existo.),直译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
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命题是怎么成立的呢?笛卡尔指出:这既不是一个演绎推理也不是归纳的结果,而是一个“直观”的命题。
“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谈谈方法》的第四部分提到:“我想,所以我是”的旧译。争论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这句被笛卡尔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东欧和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绝对的怀疑笛卡尔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
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
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认知的帮助是这样的不可信赖,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
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我们记得庄子与蝴蝶的故事)。从这些简单、初步的“疑点”出发,笛卡尔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
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
(《Discours de la Methode》)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尔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描述Descartes一开始想象自己不存在肉体,只有心灵,他做到了,但之后他假想自己没有心灵,却做不到。于是Descartes接着说:“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
《Discours de la Methode》确立通过Descartes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确切的,我们的同胞对哲学大师Descartes的误解基本上是这个中文表述所导致的。不过,在这件事上,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哲学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几百年来,欧洲哲学界也是这样看待他的。
造成这个误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 de la Methode》的拉丁文翻译。在这本书的拉丁译文中赫然可见:cogito ergo sum!由于当时的哲学著作绝大部分使用拉丁文,而法文。
2.笛卡尔名言
笛卡尔与“我思故我在” 符号 说Rene Descartes(笛卡尔)是法国历史上最大的哲学家大概也不过分。
德国存在哲学大家Heidegger(海德格尔)曾说:“自从Leibniz(莱布尼兹)以来,德国思想界所达到的,Descartes的基础理论的(各种)主要发展(变化),丝毫没能超越这个基础理论,而恰恰展开了它形上学的广度,而为十九世纪创造了前提。 ” 但是,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Descartes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这句被Descartes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 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我们读书论坛就有一位网友特意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笔名,以示对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 绝对的怀疑 Descartes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
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Descartes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
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
”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认知的帮助是这样的不可信赖,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我们记得庄子与蝴蝶的故事)。
从这些简单、初步的“疑点”出发,Descartes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
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Discours de la Methode》)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Descartes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
从这个绝对的怀疑,Descartes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 由“思”而知“在” Descartes接着说:“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故我在’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
” 《Discours de la Methode》 通过Descartes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
“我思,故我在”的中文的表述是很含糊、不确切的,我们的同胞的对哲学大师Descartes的误解基本上是这个中文表述所导致的。 不过,在这件事上,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哲学世界中唯一的迷途羔羊,几百年来,欧洲哲学界也是这样看待他的。
造成这个误解的根源是Descartes的法文名著《Discours de la Methode》的拉丁文翻译。在这本书的拉丁译文中赫然可见: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假如在翻译这句话时去掉表示“我”的ergo,而直接译成cogitans sum大概比较合乎原意)。
由于当时的哲学著作绝大部分使用拉丁文,而法文只是一种地方语言,从此,这句拉丁文不胫而走,成了Descartes哲学的代名词,而那法文的原文je pense, donc je suis反而淹没不张了。Descartes的初衷是建立一个不容置疑的学术方法体系,而他哲学原则的出发点首先就遭到了广泛的误解,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从翻译的困难看中国人学习欧洲哲学的可能性 从这个历史的误解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翻译乃是很不可靠的!原文越是准确、越是有光彩,其译文与原文的差距就越大,文学作品如此,思想、哲学作品尤其如此。 翻译有两个不能逾越的障碍:第一是语言的障碍,第二是文化的障碍。
二十世纪以来,语言的障碍常常被中国的学者忽略。他们以为,任何外文著作,特别是非文学著作都是可以翻译的。
他们把语言看作是一个传达逻辑信息的工具系统,以为世界上一切语言都不过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掌握了这些词汇和语法,就掌握了这个语言。这种对语言的科学的和机械的认识很具有我们时代精神的特色,也被贯穿在外语教学中。
与文化的障碍相比较起来,语言的障碍的实在仅仅是“小菜一碟”。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引征的经典,联系到的日常生活,乃至于风俗习惯,特别是千百年来沉积下来的思维模式,都具有着高度的“个性”,使得把一个作品完整地平移到另一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工程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业。
任何的一个翻译传达的首先不是作者的思想,而是译者的理解、译。
3.笛卡尔的名言有哪些
笛卡尔 一个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
笛卡尔 当感情只是劝我们去做可以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己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断,用另一些思想使自己定一定神,直到时间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笛卡尔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
笛卡尔(法国)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笛卡尔(法国) 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笛卡尔(法国)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笛卡尔(法国) 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惊奇,摆脱它的最好办法是临事先思考,并使自己对所有不测事件(惊奇是由对它们的害怕引起的)有所准备。
(法)笛卡尔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法)笛卡尔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
笛卡尔 我思故我存
1. 反对的意见在两方面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2.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3. 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
4.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5.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6. 我思故我在。
7. 读好书,有如探访著书的先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
8. 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9. 在这个世界上,良知被分配得最为公平。
可能有几个重复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41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A培根 B笛卡尔 C卢梭 D洛克
:我思故我在。——(法)笛卡尔
小故事:生涯在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经常被以为是近代哲学真正的发明人跟奠基者。确切,在笛卡尔的那个时期,他能开门见山地撇开所有神学的教条,而从艰深的思维自身开端,从"我思故我在"这样一个非常简略清楚的命题动身,树立起一个完全的哲学系统,不能不使人线人一新,恍然大悟。
为什么说"我思故我在"?所谓"我思",是指我在思考,我在猜忌,也就是说,我领有感性思考的能力,这恰是人差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标记,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舆性思考,人才成之为人,只有一直地思考,人才干不断地先进,只有不断地思考,人能力适应这个变更纷纷的世界。而那些损失了思考才能的人,不能提高,不能适应世界,哪还谈得上什么"存在"?
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哲学家笛卡尔
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笛卡尔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里边说过一句话: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认为这句话值得每个学习哲学的人重视,罗素在这里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哲学家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某个哲学家突发奇想就创立了一套哲学理论,哲学的产生是与哲学家的生存时代息息相关的。
因此,想要彻底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一、笛卡尔的生平背景
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彼时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历史的剧烈变革当中。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教会的权威开始没落。再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知识分子通过收集整理古代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传统。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和知识,反对教会权威,批判经院哲学。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流行反传统反权威,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还受着教会的压制和影响。笛卡尔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时代的面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他的哲学:
笛卡尔身上有着一种动摇不决的两面性:一面是他从当时的科学学来的东西,另一面是拉夫赖士学校传授给他的经院哲学。
笛卡尔从小体弱多病,但是家境富裕,于是得到学校的特许,早晨可以在床上读书。他也因此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他所在的学校是国王和耶稣会办的一所欧洲最著名的贵族学校——拉夫赖士公学,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哲学、数学、医学、逻辑、物理学等等一切能够接触到的知识。其中,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因为数学最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
他原本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可是等到修完了全部课程之后,取得学者资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
于是在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决心抛开书本,到欧洲各国游历,与不同地方的人交往,去研究“世界这本大书”。他专门考察各国的风俗习惯,随时随地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和思考,还曾经在荷兰自费从军。
由于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可观的遗产和地产,他把地产卖掉后拿去投资,所以可以专心追求自己的兴趣,不用担心经济来源问题。1629年,笛卡尔移居荷兰,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根据罗素的说法,十七世纪的荷兰是欧洲“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国度”,因此笛卡尔可以在这里潜心从事哲学与科学研究。
笛卡尔与克里斯提娜
1649年,笛卡尔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提娜的盛情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去给她讲课。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笛卡尔从小就体质孱弱,不习惯早起,而女王又只有早晨5点钟有时间,所以笛卡尔很快病倒了,第二年2月份就去世了。
在后来的传说里,笛卡尔与女王克里斯提娜的这段交往经历,被很多八卦爱好者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编造成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二、 普遍怀疑的方法论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尔在博览群书之后,也跟苏格拉底有了一样的感受,发现前人的理论充满了谬误,令人怀疑和困惑。在众多科目中,唯有数学的基础是牢固的,但是非常遗憾,人们并没有在上边建立起知识的大厦。
于是,笛卡尔决心自己来着手从事这项巨大的工程,他希望用“数学的精神”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他要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就像“2+2=4”一样,建立一门所有科目都统一于哲学的科学观。
他把哲学比作一颗大树,其中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各种应用科目。
笛卡尔认为,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之前,必须要先消除前人理论的影响。好比建房子,只有地基牢固了,才能在上边建立起可靠的大厦;而为了保证地基的牢固,就需要先把“沙子和浮土挖掉”,找出磐石和硬土。
孔子有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笛卡尔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为了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笛卡尔提出了4条方法论原则。
第一条是:除非明确地认识到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绝不接受它是真的。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第四条是:对一切情况都要尽量全面考察,确保不会遗漏。
笛卡尔的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普遍怀疑”,他要用这种方法为构建知识的大厦寻找一个可靠的出发点,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也就是说,对笛卡尔来说,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不可怀疑的东西。
三、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这句名言可谓是“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那么,“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需要借助上边说的“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来理解。人们一般认为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在笛卡尔看来都是值得怀疑的。他怀疑的对象不仅包括前人的理论,甚至连我们的感官,他都不信任。
比如说,我现在能不能怀疑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电脑面前打字?可以这样怀疑,因为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我现在穿着睡衣睡在床上,眼前的情景只是一个梦。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都知道,有时候现实和梦境是难以区分的。如果没有那个可以旋转的小陀螺,你怎么确定你现在的生活不是一场梦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庄周梦蝶”的典故,究竟是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你区分这两者的根据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感官有可能会误导我们。你怎么知道你现在不是在做梦呢?甚至连我们认为无可怀疑的数学知识,比如前边提到的“2+2=4”,也都是可以怀疑的。“因为不能排除,它们本来就是错误的,只是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有意把我们造得每次都犯同样的错误,觉得它们是对的;或者这些都不过是一个狡猾的妖怪精心设计的骗局。”
既然一切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中有没有不可怀疑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其中不可怀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笛卡尔说:
当我要把一切事物都想象成虚假的时候,这个进行思维着的“我”必然非是某种东西不可;我认识到“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十分牢靠、十分确实,怀疑论者的所有最狂妄的假定都无法把它推翻,于是我断定我能够毫不犹疑地承认它是我所探求的哲学中的第一原理。
也就是说,思想可以怀疑思想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
必须要注意的是,笛卡尔这里说的“我”不是一个物质的肉体,而是一个思想的主体。“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观点,并不是一个逻辑推论,而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换言之,“我思”与“我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上帝存在与心物二元论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他重建知识大厦的起点,其意义在于确立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然后他就从这个确定的命题出发,去推导其他的确定知识。
接下来,他就要去论证上帝的存在了,也可能由于从小信奉天主教的缘故,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上帝的观念是一个“无限完满性”的存在。那么这个上帝的观念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产生的,还是自己的思想产生的呢?
笛卡尔认为这种观念显然不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有限的,从有限性的“自我”不可能产生无限性的“上帝”。那么这个观念一定来自那个完满存在本身,也就是上帝。所以,笛卡尔就认为上帝存在。
在确立了自我和上帝的存在之后,笛卡尔又去考察物质的本质。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思维,不占空间,也不能分解。可是每个人不仅有心灵,还有身体,身体是物质的,于是笛卡尔认为物质是另外一种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广延,也就是有体积,占据空间,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单位。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是两种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的,意识是心灵的,由此可见,笛卡尔是一个“心物二元论者”。
什么是实体呢?笛卡尔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严格来说,只有上帝才符合这个定义,所以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实体,心灵和物质都来自上帝,是次一级的实体。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领域是一个二元论者,在自然科学方面则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既然身体是物质的,那么它就要遵循物理规律,比如他把动物看作机器,把血液的循环看作一种机械运动。只是由于人有灵魂,他才没有把人看过机器。对笛卡尔而言,灵魂其实指的就是理性。
由于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看作两种独立的完全不同的实体,那么按理来说,身体和心灵就不能相互作用,这与人的身心协调一致的事实明显矛盾。这样在理论上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笛卡尔就假设人的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交接点,这个交接点就是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人的身体和心灵就通过“松果腺”这个交接点相互发生作用。
但是,这种解释也有一个困难,就是给心灵这种实体赋予了位置,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原则。因此,关于身心交感或者心物关系的问题,在笛卡尔这里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五、笛卡尔的处世哲学
有趣的是,笛卡尔在思想上可谓离经叛道,很有一股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在日常行为方面却是谨小慎微,“奉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后来罗素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说“笛卡尔是懦弱胆小的人”。
其实笛卡尔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那个年代,罗马教会的势力非常庞大,1600年布鲁诺因为主张“日心说”而被动用火刑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1633年伽利略也被教廷逮捕裁判。鉴于这种情况,笛卡尔写了《宇宙论》之后就不敢出版,直到他离世很多年以后,后人才把部分相关手稿整理刊行。
为了不给自己招惹麻烦,让自己免遭迫害,从而可以清静无忧地做研究,笛卡尔还给自己列出了几条处世准则。其中两条是:
“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领受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
“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黑格尔
六、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和评价
笛卡尔建立了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明确提出了知识起源、知识结构、知识的真理性、确定性和普遍性等现代认识论问题,就连一向刻薄挑剔的罗素也承认他是“近代哲学之父”。
“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哲学原理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是很大的,黑格尔曾说,“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
他的哲学理论不仅具有“唯理论”的倾向,还含有“经验论”的成分,因此他的哲学对后来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这两派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笛卡尔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还是出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在数学上,它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是近代机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后来的法国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后来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写过一本书叫《人是机器》,就是对笛卡尔观点的进一步推进。
罗素
参考资料:
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反抗压迫的名言
- 下一篇:用名言佳句给学校操场设计标语(为操场上写一条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