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的名言
时间:2022-04-22 14: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视时讯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萨马兰奇的名言
1.忙的名人名言
忙的名人名言
1、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冯梦龙
释义:遇事忙乱无措的人不会做事,会做事的人不会忙乱无措。
2、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白茵
3、得鱼不自饱,辛苦为谁忙。——戴熙
4、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5、聪明人有时也很匆忙,但是决不仓促从事。——查理·德裴尔
6、工作,越做越会工作。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查理·德裴尔
7、整天只知道为琐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定成不了大器。——拉罗什富科
8、闲暇当然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为了获得闲暇而工作,为了和平而战争。——亚里士多德
2.表达情感一致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辞达而已矣。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卫灵公》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辞:要说的话,达:表达到位信仰是用期望的形式表达的爱。
——美国教士和作家威·埃·钱宁表达名言语言是赐于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法国作家莫里哀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女作家,原名励婕安妮宝贝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的。 ——法国作家沃夫纳格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表达的名言好人都是通过对美德的爱来表达憎恶扬善之心的。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我始终坚信,一定可以通过动画电影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宫崎骏真正的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如果我们能真正地举重若轻起来,至少在表达上,该是多么好。
——中国80后作家,畅销小说家郭敬明《最小说》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兰克林表达名言每个人表达爱情的方式都不一样,只要那个人懂,不就好了吗。
——中国女演员、歌手杨幂想得不清楚,说得也不清楚;表达含糊不清,说明思想混乱不堪。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般的人都用语言来表达交流思想,而聪明的人则用它来掩饰思想。
—— 罗·索斯这些宝石之中蕴藏着生命:它们的色彩能够说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意思。 ——英国小说家乔·爱略特表达的名言语言的真正作用与其说是表达我们的需求,不如说是掩饰我们的需求。
——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哥尔斯密文字,是我们这行业的利器。文字在意念的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一个想法含糊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不清楚,那就说明这个想法应该抛弃。 ——法国作家沃夫纳格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何种身份,都不要错过这个对母亲表达爱意的机会。
——中国好声音选手丁丁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表达名言艺术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政治家则借助逻辑的推论来证明自己的思想。
——俄国政治家普列汉诺夫最深刻的真理多半难以用文字来表达,认识它们的最好办法是从字里行间去加以领悟。 ——美国作家阿尔科特王老师,您对感情表达的理解也正是我想说的,或许这只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慢热吧。
——中国好声音选手杨坤导师队梦想学员平安王利芬说:刚才在电视里看了一集中国好声音,很喜欢一个叫平安的歌手,不知他做什么的,他极有可能成为刘欢那样的歌星。他知道唱歌是在用歌声中的情感打动人而不是脸上夸张成痛苦状的表情和动作。
他的歌声能让一点点渗透到内心并被这歌声唤醒,从而让心与他共呜。他出专辑我愿意卖。
平安,加油,你有音乐才能!什么是按揭?按揭就是把你按在地上一层层揭你的皮,有一种残忍是用温柔的方式表达的。 ——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壹周立波秀》表达的名言一个公司,如果员工都不敢开口说话,发出不同声音,或大胆表达创见,大概离关门不远了。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我现在写词写得很简单,喜欢返璞归真。我要表达的意义是暗藏在歌里的,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寓言。
——原名梁伟文,香港乐坛专业作词人林夕文明的最高表达方式并非艺术,而是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并互相给予对方的高度的温柔体贴之情。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诺曼·卡曾斯神圣具有美妙、悦人、妩媚、安详和宁静的性质,给心灵带来难以表达的纯洁、光明、平安和欣喜。
—— 乔·爱德华兹内心里未表达的话,都哽塞在喉间,想找到一个人倾吐诉说,然而被光明驱散了每一处黑暗,都是荒芜。 ——中国80后作家,畅销小说家郭敬明《最小说》表达名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用现代方式表达出圣经中“欲人施于己者,必先施于人”的金科玉律。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能达到完美境界的。无形的东西必须用形体来表现,就象思想必须用语言来表达一样。
——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一个神作为一个人来表达,组织了社会的力量,一种尽管不能有意识的确定,但却能清楚地感觉到的力量。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
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美籍华人,武术宗师,功夫影帝导演李小龙表达的名言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感情。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世界上是先有爱情,才有表达爱情的语言的,在爱情刚到世界上来的青春时期中,它学会了一套方法,往后可始终没有忘掉过。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
……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
“双奥”政协委员殷强:在全世界讲好冬奥故事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侨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研究》课题组组长,人大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次采访殷强委员是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研究》课题组组长,他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以及他担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期间已经连续几年为冬奥发声。这次,面对不足一个月就要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殷强将目光转向了后冬奥时代,对如何利用好 “冬奥遗产”、推动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积极建议。
几年来,殷强在北京市政协提出的关于推进冬奥运的多篇提案和他在担任海淀区政协常委期间参与的推动冬奥运工作的建言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奥组委的高度重视。同时他还启动了一批“后奥运”课题研究,就利用好“冬奥遗产”,推动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等问题,奔走于北京、河北的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地进行调研和考察。
然而在私下交谈时,殷强却直言,自己并不喜欢“冬奥遗产”这种提法,觉得不够严谨。“一谈到遗产,就似乎一个人或者事物已经消亡了。然而即使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了,现代化的场馆以及无差别化服务功能的社会公共设施还是会继续得到利用和延续,北京冬奥会的故事也会一直讲下去。”
这种“抠字眼”的求实与认真出现在殷强身上并不意外。委员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有着丰富国际报道一线实战经验和丰厚专业理论研究积淀的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多重的身份,让他对于如何利用好北京冬奥会这张重要的国际名片,讲好北京冬奥会的跨文化传播国际故事、拓展中国的公共外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用影像告诉世界
提到冬奥会,你会想到什么?是极具观赏性的冰雪项目,运动员们在竞技场上矫健的身子,还是开幕式上激动人心的演出?
这也是殷强在采访一开始向记者抛出的问题。可能是出于平日里教学的习惯,对于如何在国际上讲好冬奥故事这个大题目,他引导记者抽丝剥茧地分析起来:“你想到的这些,是不是都是直观的影像画面?”
确实如此。具有冲击力的影像画面能够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不仅深入改变了影像传播的方式,也对冬奥会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殷强看来,冬奥会的国际传播主体已经从政府、官方机构扩展到民间组织单位和普通大众,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减少冬奥会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认同是重点,影像是解开冬奥会国际传播这道题的关键。
“和文字相比,以视频、图像等为载体的影像传播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阻隔,通过新媒体真正意义上实现冬奥会的国际传播。” 这也是殷强多年来研究的方向,他从事视觉静、动态影像传播学科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殷强大学时的专业却是与此毫不相干的临床医学,与影像“结缘”完全是出于偶然。
“我的祖父和父母、姐姐都是医生,可以说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大学时也自然成为了医学生。”殷强记得,有一次在进行医学标本研究时,他用相机拍摄了标本,被图像固化和放大的标本纹理清晰、色彩斑斓,展示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微观世界。他被深深地吸引住,喜欢上了这种影像记录的方式。
于是在学习之余,殷强从医学摄影开始,又尝试了新闻摄影、自然生态纪实摄影,逐渐从小爱好发展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和事业。
“毕业以后一定要做和健康传播相关的工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殷强暗自下了决心。
几十年来,他在工作之余不忘支持健康传播,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他曾以康达的笔名在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国外媒体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方法,引起当时学界业界的高度重视,助力推动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的开展。他本人至今也依然关注健康传播,默默地为医学类期刊义务担任编委。
1990年北京亚运会结束后,殷强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前往日本。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他参与举办了多次大型摄影展览,以透过图片、美术作品等视觉传播的方式展示、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情境与国人的精神风貌,引起了外媒的热烈反响。在国际上开展跨文化的影像传播有多么重要?殷强积累了切身体会。他决定朝着自己的梦想再迈出一步:攻读全日制大众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国外学习工作的这段岁月,给殷强的人生中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把媒介研究和传播业务实践结合起来,带上采访设备跑遍了世界各地。从地震、海啸灾区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南极洲、北极圈作自然生态与人类文化学影像考察,十数年间,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他的底片与磁带上记录了从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大典仪式采访到探访分布在世界很多城市的中华街,也记录了发生在世界上的火山喷发、泥石流、台风带给人类的自然灾害和核泄漏事故、恐怖袭击、战争的人为灾难的现场纪实。这些已经成为了他日后研究视觉报道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他印象最为深刻的首先是把中华文化在海外传递给当地人民的各地古老或新兴的中华街。
殷强就这样兼顾着研究与国际传播。直到2000年末,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到北京工作。担负大学教师的工作后,他也依然注重在信息报道的第一线考察研究,见证了几十年来媒体技术、报道形式和传播观念的变革,他强烈地感受到媒介融合和新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传播的影响与推动。
“更直观、更方便、更具优势!” 殷强连用了三个“更”来形容。他认为,和传统媒体相比,借助新媒体和移动媒体,影像能够进行更真切的视觉表达。他也深信,冬奥会上,无数精彩的影像将搭载着新的技术和平台“飞”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海内外冬奥会的生动有效的视觉传播。
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海外力量
2019年11月,殷强带领科研团队正式开始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研究。然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正的准备工作从三十年多前就开始了。
彼时,香港爱国歌手张明敏凭借1984年他在春晚上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巨大热度,走遍中国举行巡回演唱会为1990年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筹款。这届亚运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当时的国力与今天尚不可同日而语。从1988年4月21日晚张明敏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举行全国首场义演,殷强也从参与此次巡演摄影报道工作开始成为亚运会新闻宣传队伍中的一员。
而站在今天,作为亲历了2008、2022“北京双奥”工作的人,重新以学术研究的角度回望那场体育盛会,殷强更是认识到,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先就是信心。北京亚运会当时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圆满成功,让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举办世界性体育赛事的信心。”殷强说,以此为起点,中国的体育运动事业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如今,能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冬奥会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殷强三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早在国外攻读研究生之前,他就参与报道在国外举行的大量国际体育赛事。1991年在日本千叶举办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采访、报道了时年18岁的邓亚萍在女子单打决赛中一举夺下世界女子单打冠军的新闻;1994年世界花样滑冰邀请赛在千叶幕张举行,殷强采访、报道了中国花滑运动员、年仅17岁的陈露在比赛中拿下女子单人滑冠军的新闻。花样滑冰在世界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长期被西方人把持,中国花样滑冰从此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他报道了1994年广岛亚运会、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和多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世界男、女排锦标赛以及NBA篮球、丰田杯足球等众多赛事。他不喜欢纸上谈兵,他曾三次参与珠穆朗玛峰攀登,勇敢体验冰峰攀越的艰险。他本人酷爱登山与汽车、摩托车越野运动及赛艇、航空飞行运动,参加热气球飞行。第43届世乒赛于1995年在中国天津举办,他专程回国采访。国际知名的体育报刊为他开设专栏,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主办、他担任主编的《新大陆杂志》上也连载过他主笔的系列世界体育赛事新闻。殷强积累了坚实的国际体育报道经验和权威的一线研究资源,为他报效祖国的体育国际传播作了充分热身。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
2005年11月,殷强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代表团赴韩国访问,考察韩国奥林匹克博物馆、2002年世界杯比赛场,他认真研究韩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世界杯市民文明礼仪提升和奥林匹克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的经验,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建言。
为提升中国体育运动对外传播水平,同时保障来华采访北京奥运会的世界各国媒体记者得到优质服务顺利开展工作,满足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奥组委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北京奥组委共同合作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06年招收两个班共40名新闻传播学专业奥运报道方向、奥运摄影方向硕士研究生,殷强受学校委派从设计培养计划入手,他根据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兼顾北京奥组委需求,对课程设置适应于奥运国际传播业务需要作了相应的调整,组织专业师资,聘请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方面专家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共同授课,并带领、指导研究生走进奥运会,直接服务北京奥组委国际新闻工作。
这里,不妨引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名言,“媒体是奥运会的最终裁判,我们一定要努力让每一个记者满意。”
北京奥运会成功落幕后,研究生出色的业绩与奥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作受到北京奥组委、来华采访的多国记者和学校的高度评价,殷强也因对奥运工作的参与和积极资政建言获得了中共北京市委 “参与奥运、服务奥运先进个人”称号的表彰。当时,酝酿申办2022北京冬奥会为众之所向,而且2009年2月,中国将在哈尔滨亚布力冰雪运动中心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为切身体验国际冰雪竞技运动,研究冬季体育运动传播特点,担任着中国高等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的殷强,带领首都地区高校同行参与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第八届中国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工作,展览在大冬会期间在哈尔滨大学展出,透过展览向来中国参赛的世界各国大学生冬运选手呈现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大学生的形象与精神风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体现了大学师生摄影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无疑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而这一步使得他离冬奥运的传播研究更近了一步。同样,虽然目前他正在担任着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国际新闻研究生班的班主任,但这一次他依然耐心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与2022冬奥运组委会为冬奥会、冬残奥会专项招收的冬奥运新闻传播方向研究生班的同学,这个班的研究生们已经活跃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所有场馆中了。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指示,推动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和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彰显京张冰雪运动区域特色,积极推进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平安奥运。殷强多次率领课题组赴崇礼、延庆和北京市区的多个冬奥比赛场馆实地考察调研、研究国际传播策略。他自2017年初即已赴当时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调研、支教,深入了解冰雪类体育教育和社会群体活动开展情况。
他接受研究课题后,于2019年秋、冬季利用个人休假时间,自费赴美国、日本,专程去研究考察第13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和2002年的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方式、效果和科罗拉多州美国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建设进展,以及日本第11届北海道札幌冬奥会、1998年第18届长野冬奥会的国际传播与为2020东京奥运会建造的日本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情况。
“事实上,奥运会如果关起门来举办,那它就是院子里的一场体育比赛。”殷强说,全球化给国际传播带来了复杂性,在多元文化冲突和中西方政治话语博弈的背景中,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成为此领域的重点,奥运会能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离不开全球媒体的报道。而中国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要讲好冬奥故事,把冬奥会作为我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用合适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媒体和民间外交公共外交都是重要的渠道。
因此,殷强将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媒体纳入到国际传播的视野中来加以研究。他推动学校与中国侨联、北京市侨联共同为海外华文资深媒体人举办专业培训建立合作研究平台,组织华文媒体采访、参观2022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赛场—国家速滑馆,通过采访让海外华文媒体及其受众熟悉、了解、传播筹备中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办会理念。
“我们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和1万多家不同类型的华侨华文媒体,这些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海外传媒力量。”殷强认为,要支持海外华侨华文媒体积极参与开展冬奥传播,还可以发挥华侨华人在民间外交中的独特作用。
殷强本身就是海外归国学者,长期的国外生活、工作经历让他对华侨华人群体有很深的感情。之前他在世界各地采访时,每到一地,都会去“中华街”走走看看。
而这一次对于冬奥会国际传播的研究,不仅落在纸面上,也同样落在了大洋彼岸。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7日,为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由美国华盛顿州北京同乡会举办,在美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和当地美国民众参与的的象征性火炬传递活动在华盛顿州百威市举行,女市长罗宾逊亲自手执火炬领跑。肩负从事冬奥会国际传播与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研究使命的殷强,隔着屏幕看到火热朝天的活动现场,内心激动不已。他极其关注、期待的支持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顺利得以实施,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也是美国人民喜爱的,符合两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多个华侨社团和华盛顿州多位政界人士共同参与,在全美至今尚属首次。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两国民间增进团结,携手合作。尤其在新冠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更加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也在手记中记录下这场活动的深刻含义:“动员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同时,各民族之间开展跨文化友好交流增进理解互信与相互尊重,践行奥林匹克宪章的精神。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诚挚邀约,传递出14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
把委员履职当作学术研究来做
殷强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关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他所研究的课题。近几年,他多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冬奥发声建言。
“我是把委员履职当作学术研究来做的。”殷强这样说,也这样做。
研究,自然就离不开充分的调研、考察、讨论。为了做好冬奥的研究,提出切实的建议,殷强奔走于北京、河北的冬奥运、冬残奥运举办地进行调研和考察。他还启动了一批“后奥运”课题研究,为解决“后冬奥”时代如何推动区域经济未来发展、雪场赛后如何利用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对资源、设施、优势等情况进行梳理,研究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规模、特色、服务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殷强还持续关注社会民生热点。对于首都交通问题,他不仅开展了详细的调研、访谈、抽样分析等研究,还翻译整理国外资料以及自己在国外采访时拍下的交通影像提供给管理部门,为交通改善提交了多件精准的建言,如建议在昆玉河长春桥南北两侧合适位置增建新的桥梁以缓解长期以来长春桥早晚高峰严重交通拥堵和超负荷承载。结合进一步推动冬奥运遗产落地,强化对全体社会成员无差别人性化关怀的宗旨,他建议将远大路和蓝靛厂西路交叉口东南侧地铁12号线目前的临时施工口改为地铁永久出口,方便大量老年人来四季青社区医院就医,避免因地铁出口离医院步行距离过远导致老年人横穿马路可能发生的风险,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机率。他同时在北京市政协提案,建议扩建四季青社区医院,满足周边超过百万人口居民的医疗健康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在疫情期发挥社区医院在疫情防控、社区养老保健和中小学生健康服务方面的适应能力。
对于当下的养老问题,殷强也通过调研发现,养老护理员存在大量缺口。为此,他写了设立护理员日的提案,建议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加大老年护理员专业和婴幼儿护理员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和收入,提升全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尊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盟这个行业中,以满足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对护理员的需求。而养老院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殷强通过走访调研海淀区的多个养老院,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建北京市高质量、人性化养老院的报告,他认为,在更高的层面看待提升体育、健康与生命质量,其实同属社会的共同努力方向。
多年的履职经历让殷强认识到,政协是连接社会、党和政府之间重要的桥梁纽带。而作为一名老政协委员,他要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帮助老百姓解决具体困难的同时,提出切实有效的提案建议,通过科学的履职的方式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参考。
殷强表示,在他参加完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和相关重要活动的调研工作后,作为见证北京 “双奥城市”历程的市政协委员,他将拿出自己正在研究的就如何进一步普及群众冰雪运动和他持续关注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参会华侨华人运动员、教练员、志愿者相关情况的研究成果。
“发挥一个学者的优势,利用政协履职的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让提案建言的质量更高、更精准,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委员履职的根本。”殷强说道。
(作者:王亦凡 编辑:吴清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