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俗的名言警句(有什么民风民俗的名言名句)
时间:2022-04-22 16: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DS小明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风俗的名言警句(有什么民风民俗的名言名句)
1.有什么民风民俗的名言名句
风民俗名言 1.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清·顾炎武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汉·王充 3.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宋·苏轼 4.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 ——清·魏裔介 5.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汉·司马迁 6.伤风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货殖传》 7.性近如一家,习远如千里。
——清·陈确 8.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晏子春秋·问上》 9.离家三里远,别是一家风。
——明·吴承恩 10.风气之变必以渐也。 ——清·龚自珍。
2.关于风俗的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桃符的传说 桃符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3.写家乡风俗的名言警句
热爱家乡的名言警句 1、每逢佳节倍思亲。
2、悲莫悲兮生别离。 3、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4、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5、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6、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1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2、骏马怀念草原,勇士怀念故乡。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4、不到异乡看看,不知故乡的美丽。 15、金窝银窝,比不上家乡的穷窝窝。
4.关于民俗的名言
复制的哦◆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人有志,竹有节。◆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5.有关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鉴赏的名言警句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冯梦龙)
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伏尔泰)
描写燃烧的火焰和原野的树木时,要注视它,直到发现那些树木和火焰跟别的树木和火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止。这样,作者就能赢得独创。(福楼拜)
失败是保护作家的天使,失败可以使作家超出琐碎事物之上,使他免于沾上自命不凡的灰尘,陷于自我崇拜的泥泞。(高尔基)
6.谁知道有关民俗的谚语或者名言句子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人有志,竹有节。◆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
◆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宁打金钟一下,不打破鼓千声。◆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有上不去的天,没过不去的关。◆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好汉凭志强,好马凭胆壮。◆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
◆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好男不争财和产,好女不争嫁时衣。
◆好鼓一打就响,好灯一拔就亮。◆志高品高,志下品下。
◆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敲不响的钟。◆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穷人不攀高亲,落雨不爬高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猫骑兔。
◆胆大走遍天下,胆小寸步难行。◆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菜无心必死,人无心必亡。◆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
◆猛虎不处劣势,雄鹰不立垂枝。◆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愿为众人死,不为一人亡。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一人修路,万人安步。
◆一人作恶,万人遭殃。◆一人不说两面话,人不讨两面光。
◆一山出虎,百家猪死。◆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一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人怕放荡,铁怕落炉。◆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人怕私,地怕荒。◆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刀伤易治,口伤难医。
◆大路有草行人踩,心术不正旁人说。◆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小时偷针,大了偷金。◆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不怕虎狼当面坐,只怕人前两面刀。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不吃酒,脸不红;不做贼,心不惊。◆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歹马害群,臭柑豁筐。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打人两日忧,骂人三日羞。
◆打空拳费力,说空话劳神。◆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只可救人起,不可拖人倒。◆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只有修桥铺路,没有断桥绝路。
◆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宁可认错,不可说谎。◆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诗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习俗 : 年三十晚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除夕夜是中国人的重要节日,现在除夕夜最重要的事是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如这天不能和家人在一起往往会勾起游子无限的思乡念家之情。
《除夜作》 唐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节放鞭炮烟花、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正月十五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现在已经和清明节合并,现代不过这个节了)
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女红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吃月饼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中秋》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习俗: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有些地方有过冬大过年的说法。这一天团圆也是一个主题。
《至后》 唐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至在古人的眼中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是新时光的开始。气候有了变化,人们也会跟着变动。古人们对于冬至的体会是由心触发的,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12.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习俗: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面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的到来,就意味着离中国传统的春节越来越近了,浓浓的年味,在空气里蔓延开来。在这个芳香弥漫的腊月时分,品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丰收美好。这个节日来源于佛教教人感恩。因而腊八节可以说是中国的感恩节。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13.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习俗:除尘、吃灶糖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