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名言
时间:2022-04-22 19: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洛宁城事总编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蝉鸣名言
1.蝉鸣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静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2.关于蝉鸣的诗句有哪些
1、《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原文: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译文: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
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
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2、《塞上曲》 唐-王昌龄 原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知了在枯秃寂寥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且冷清。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的寒冷,关内关外尽是枯黄趴地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英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不爱惜生命的游侠,自鸣不凡地把紫色的骏马夸耀。 3、《四时读书乐》 元-翁森 原文: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译文: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种满桑树。
我的小书斋安静敞亮,射入灿烂的阳光。白天变长了,读完书以后,听听蝉儿在树上的鸣叫;夜晚读书时,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萤火虫飞入帷帐。
只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我在北面的窗户下闲适地躺着,就像远古时候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好比沐浴着煦暖的南风,用瑶琴来弹奏一曲。
4、《闻蝉》 宋-游九言 原文: 悄悄山郭暗,故园应掩扉。 蝉声深树起,林外夕阳稀。
译文:慢慢地山边都变暗了,老园子的门半开着。老树上的蝉声开始鸣叫,树林外的太阳开始下落。
5、《蝉》 唐-虞世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3.描写夏天蝉鸣的诗句
闲听蝉鸣读蝉诗
蝉,俗称知了,也叫蚂蛣鸟、蛣蟟猴,世界上现有3000多种。在我国,科学家已发现200种左右,并根据其生长季节,将其分为春蝉、夏蝉、秋蝉。春蝉鸣声尖而高,夏蝉鸣声响亮,秋蝉的鸣声听起来有些哀转。雌蝉不会鸣叫,故称“哑蝉”,古希腊诗人萨拉朱斯曾有两句非常幽默的《咏蝉》小诗:蝉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因为它们有不会开口的太太。
虽然说雄蝉被人们誉为“不知疲倦的歌手”,但它唱歌却不是用嘴,而是靠胸腹部的一对鸣器。这鸣器内有气腔,外有响板,气流从气腔中冲出,响板和全身震动,便发出了声音。昆虫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雄蝉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气的变化。例如,众蝉齐鸣,是好天气,蝉鸣嘎然而止,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天气阴沉,忽有蝉鸣,说明天气即将放晴。唐朝著名诗人许裳在《闻蝉》一诗中就有明确表述:“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朝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则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一诗中告诉人们在苏州一代,蝉鸣开始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时吸食植物的汁。然而,古人却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因而把蝉视为高洁的昆虫,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写下众多的咏蝉诗,或寄托自己的理想,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濯淖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这里以蝉为比喻,高度赞扬了屈原的高风亮节,不随波逐流。隋朝旧臣虞世南,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已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说,只要立身高洁,不需凭借任何力量,自可声名远扬。而晚唐诗人李商隐满腹经纶,抱负高远,却想不到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终身。因而在听到蝉鸣之后,便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于是以《蝉》为题作诗一首:“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抓住蝉的特点,以情作诗,为情造文,诗中的蝉可谓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各作有一首《蝉》诗。在陆龟蒙的笔下,蝉是卑鄙无能之辈:“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而在罗隐的笔下,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大地工夫一为遗,与君声调偕君绥。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两诗借蝉言志,对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污浊,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曾担任任侍御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在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诬陷被以贪赃罪名下狱。身陷囹圄的诗人在闻听蝉鸣后,联想自己的遭遇,便吟出一首也写过一首《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该诗借蝉抒怀,对当时社会的落后险恶进行了披露,并对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进行了描写。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蝉声响亮而高远,对此许多诗人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萧子范曾作有《后堂听蝉》一诗:“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全诗紧扣听蝉,一句一事,笔墨变幻,追新出异,如今读起来,似乎可使人们听到夏蝉的鸣声,看到夏蝉的活动。唐代诗人虞世南则作有一首题为《蝉》的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表面是重写蝉声的远扬,实际是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显然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读之可从中悟出些道理。而唐代另一位诗人卢仝则作有《新蝉》一诗:“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短短几句,便把蝉鸣的声音描写得栩栩如生,那声声吟唱像幽咽的流泉,仍然响在人们耳边。而宋代词人王沂孙所作的 《齐天乐·蝉》托物抒怀,在描写蝉鸣的声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对国家破败、身无所托的悲伤:“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
此外,唐朝诗人雍陶也作有一首《蝉》诗:“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清代诗人朱受新作有《咏蝉》一诗:“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南朝诗人陈正见偶得一首《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秋雁写遥天,园柳集惊蝉;竞噪长枝里,争飞落木前。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长杨流喝尽,讵识蔡邕弦”,这些诗作虽同样是即景写景,描写蝉鸣,读之却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机趣。
4.描写蝉鸣声很吵的句子
蝉鸣声中,我细细地倾听着文学的声音,倾听着灵魂深处的声音,这些声音,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我们这些学员的心里,几年时间过去,有的,已经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生命中有这样一段文学的日子,多好!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蝉亦是禅。
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像一群游吟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阴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押韵,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走进蝉声的世界时,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
洛阳洛宁闫小会——蝉鸣声声
暑假里,和小儿一块儿在母亲家里小住几日。因为是假期,每天有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所事事。再加上天气酷热,泡在空调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顿顿吃得肚子圆圆,乐哉悠哉,忘了今夕何夕。
这天吃罢晚饭,天色尚早,推开房门,热气扑面而来。“出去走走吧,一天老闷在屋里也不怕吃胖了?。”母亲与我开着善意的玩笑,我们带着孩子们笑着走出了家门,沿着乡村公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新修的柏油马路,崭新的路灯,遍地繁茂的绿植,家乡越来越美丽了。经过一个街口,五色霓虹变幻闪烁,乡村歌手弹着吉他、打击着架子鼓,嘶哑的喉咙卖力地唱着«怒放的生命»,摇头晃脑,自我陶醉得很。招徕幼儿的游乐设施播放着各种儿童歌曲,一群孩子玩得正欢。大姑娘小媳妇随着广场舞的节奏跳得正尽兴。
我们继续向前走,喧嚣渐渐归于平静。空气中的燥热逐渐减弱,这里听到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蟋蟀们开起了演唱会,此起彼伏,不断应和着。偶尔还能听见蝉的鸣叫,乡村的夜里,它们才是主角啊!这蝉鸣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我想起了那久远的往事。
小时候暑假里的我们是最幸福的。没有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学校放假前发的薄薄的«暑假作业»,三五天就报销了,剩下一个多月就是玩,变着花样地玩,大把大把的时间任由我们挥霍。印象里的快乐大都离不开蝉,它就是我童年时光最好的玩伴。我老家人把蝉叫“马了”或者“知了”,刚刚爬出地面还没有蜕掉外壳的叫“知了猴”。老家人喜欢桐树,空旷的大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桐树,而且不只一棵。一到夏天,这些桐树枝叶繁茂,庞大的树冠覆盖了整个院子。大概因为桐树枝汁液丰富,就成了知了最理想的家园,所以记忆中的知了特别多,鸣声也格外响亮撩人。从听到第一声嘶鸣开始,我们悄悄地顺着长梯爬上房顶,循着声音望去,“乖乖,这么多啊!”,有时候还会“一只,两只,三只”地数起来,于是捉知了的游戏就迫不及待地上演了。
背着大人,偷偷地舀半碗白面,加少量水,不停地搅拌,把面和成硬块,醒一会儿,再加少量水,再搅拌,倒出白色的面汁,再醒一会儿,反复如是,几次后,自制的粘知了利器--黏黏糊糊的面筋就做成了。做这些的时候,弟弟妹妹站立一旁,崇拜地看着我,服服帖帖的,绝对不会顶撞,因为:大姐说了,谁不听话,就不带谁去,一次只能带一个。吃过饭,大人们催促着午睡。都顺顺溜溜地爬上床,半眯着眼睛装睡。大热天,地里农活特别多,给玉米施肥、锄草,还要侍弄芝麻、谷子,大人们累得很,躺在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听着均匀的鼾声响起,我一骨碌爬起来,哧溜下床,给弟弟或者妹妹一招手,悄悄地开门,带上长竹竿,大口塑料瓶,事先备好的面筋就出发了。
老家的院子,家家户户平房连着平房,由自己家房子爬上去,可以从东头串到西头。我们上到房顶,站在树下,先定眼观察,看准知了位置后,再蹲下去,把面筋涂在竹竿顶端,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地靠近。有的知了正“吱吱吱”叫得起劲,毫不防备,对准翅膀一侧,一粘一个准,待它发现已经晚了,“吱”的一声,我的竹竿已经迅速拉下来,早已准备好的弟弟或者妹妹就用两个指头捏住胸部,顺手掐掉一半翅膀,放进瓶子里,盖上瓶盖,看它在里面在垂死挣扎,有的还沿着瓶子扑闪翅膀呢。看我粘的战利品越来越多,弟弟心痒痒,就让他也来试试。通常是粘不到的,因为知了个头不大,又隔的那么远,在高高的树枝上。只有一下粘到翅膀才能成功,碰到头部,甚至靠的近了,或者碰到树枝都会“打草惊蛇”,知了“吱”的一声就飞走了,半天都白忙活了,还得重新寻找目标。不过,没粘到的也不恼,树上的知了多着呢,这一只飞走了,再仔细一看,树叶掩映下还有很多呢!飞走的知了,并没有飞远,也只是到了旁边的树上,没事,有的是时间呢!
还记得有一次,我正低头往竹竿上涂面筋,突然传来凄厉的知了叫声,赶紧抬起头来,看见了一只绿色的大螳螂用钳子捕食到正在唱歌的知了,准备美餐一顿,谁知道,不知哪里飞来的一只麻雀盯紧了它们,抓了个正着,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那一刻,我不仅认识了这个成语,也明白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通常一个下午,我们能粘到一二十只,这样,晚饭就可以加餐。母亲把盐水浸泡过的知了用油炸过,放在盘子里。金黄香脆,诱人的很。我们掐头去尾,只留下胸部的肉,放进嘴里,大嚼特嚼,唇齿留香,感觉简直是无上的美味。
夏天还有一个乐事,就是捉知了猴。伏天里雨水多,下了雨,地面上的土质变得松软,到了晚上,长大的知了猴纷纷从黑暗的地底下钻出来,沿着树干爬到一定高度,不被人注意或者抓不到的地方,蜕掉外壳,就变成会飞的知了。粘知了很费劲,捉知了猴可省劲得多了。因为知了猴只会爬,没有反抗之力,只要看到了,就难以逃脱。
捉知了猴也很有趣。我们通常都是早早地吃过晚饭,拿着手电筒就出发了。院子里,村子边的大树下,手电筒的光一闪一闪,照着大树,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来回扫视,捉到了,就放进装水的瓶子里。如果没有装水,知了猴不一会儿就蜕掉外壳,没法拿了。没有手电筒的,就两只手轮番在树干上摸来摸去。小时候,家庭条件都不好,有手电筒的不多,所以,我们习惯了说“摸知了猴”。小树林是伙伴们聚集的地方,彼此碰面第一句话就是:“你逮到了几只?”摸的多的人好像中大奖一样高兴,晃着瓶子炫耀。少的呢,默不作声,一棵棵大树上再过一遍,因为有时候别人摸过的树上还有遗漏的,或者爬出来晚的呢!就这样,村子里的每一棵大树我们都熟悉得很,不知道摸过多少遍了。一直到很晚很晚,才在大人的再三催促下回家睡觉。那些摸回来的知了猴用盐水泡个一夜,它就不会蜕皮,第二天早上又成了我们的美味。
还有一个捉知了猴的好办法,也有无限趣味。捉得多了,我们发现规律,通常下过雨,地面潮湿,知了猴钻出来的特别多。一伏三场雨,夏天的雨多,下的快,晴的也快。雨点一停,我们就拿着小锨小铲子走出家门,在大树附近的地面上反复查看地上的小洞,知了猴已经爬出来的,都灌满了水,那些小小的和小拇指头肚差不多大的洞里,都藏着一只,准备等天黑了钻出来的。我们就对着小洞挖呀挖,用不了多久,就挖出来一只,绝对的一挖一个准。那些被挖出来的知了猴身上还有潮湿的泥土,有的还在睡大觉呢,就迷迷糊糊地“羊入虎口”了。
我把这些地下挖出来的知了猴放在窗纱上,再把窗子关严,在灯光下看它们沿着窗纱越爬越高,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一动也不动,知了猴就开始蜕壳了。平时难得一见的蜕壳过程完全展现在视野中,我坐在窗子旁边静静地观察,知了猴光滑的背部先是裂开一道缝隙,它通过自己几乎察觉不到的蠕动,先是脑袋,接着是背部,慢慢地钻出硬硬的壳,然后是腿部、腹部,完全脱离外壳后,翅膀慢慢地伸展。刚蜕掉外壳的知了颜色特别鲜艳,翅膀是嫩绿的,卷曲着,看起来很厚实,很是娇嫩,当然也不会飞。接触空气之后,翅膀迅速变硬,变薄,而且透明,晶莹剔透,纹理很漂亮,所谓的薄如蝉翼就是这个样子的,再过几个小时,翅膀彻底变硬,就可以飞上枝头。人们骂人的话:“你长大了,翅膀硬了,想飞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知了猴蜕皮需要好几个小时,我有一次实在太瞌睡,等得太着急,就自作主张帮一只快要蜕掉皮的知了,把它从壳里拉了出来,可是知了的翅膀却一直蜷着,伸展不开,自然是不会飞了。因为窗子关严,完全变好的知了也是飞不走的,我就把它们放到屋子里,故意拿小棍惊扰,看它们在屋子里飞。有时候玩累了,就忘了,跑到门外去玩,掀开门帘,有敏捷的知了嗖的一声趁机就飞走了 。听到声响,逃走的自然是抓不住了,赶紧关紧了房门,把剩下的翅膀根绑上线,让弟弟把玩。
“大姑,我走不动了,咱们回去吧。”小侄女奶声奶气的话,唤回了我的思绪。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我们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这一代从小在钢筋水泥楼房里出生,玩着名目繁多的电动玩具,吃过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刚上幼儿园四岁多的小侄女暑假里就天天忙着上舞蹈班,不能随心所欲地玩耍。他们生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快乐是不是比我们更多一些呢?
作者简介:闫小会,洛宁县实验一中语文教师。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欢信笔涂鸦,我手写我心。最喜欢的名言是: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文章:
- 上一篇:领导力专家名言(我想找几句关于领导力的名人名言)
- 下一篇:人品与金钱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