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养心的句子
时间:2022-04-23 10:1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道知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静以养心的句子
1.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的名言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名言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名言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鲁迅名言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名言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
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 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到诞生的机运。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伟大的心胸,应该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自己思索,自己作主。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评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出来。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做人处世的法子,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
"不耻最后"。即使慢,驶而不息。
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目标。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艰辛。 轻敌,最容易失败。
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 感情正烈的时候,容易封杀美。
月缺花残,潸然泪下。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集外集拾遗补编.寸铁》 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三闲集.太平歌诀》 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
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古今中外,其揆〔揆(kui)〕准则,道理。
一也。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这是。
2. 动以养身, 静以养心的名言警句或名人事迹
齐白石衰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10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心灵纯真,就会远离烦恼、远离浮躁、远离痛苦、远离颠倒梦想,就意味着朴实无华,意味着宁静安详,还意味着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人而无性,不可以为人;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性情中人才是真人!性情中人才是仁人!性情中人才是美人!性情臻于极致者,神人也! 宁静是福,细细品味,很有道理的。
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要清静的心态。
校园里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这才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能生慧,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
人身有限,人心无限,所谓“心无限量、心无内外”是也。以无限故,生自由之心性;以自由故,生独立之心性。自由独立,实乃心灵的根性。根性泯灭,则心灵死矣。 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当下之心即为念。心心念念,念念心心。一念喜,则有丽日彩虹之祥瑞;一念怒,则有惊雷骤雨之暴戾;一念慈,则有和风甘霖之温润;一念毒,则有凄风苦雨之肃杀。一念恶,当下坠地狱;一念善,当下进天堂。
附话:你也是东厦的?你是几年的啊?我是5年的,这是"静"的
3.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作文】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曾提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我校这次心育节的主题也与此相似——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所谓“动以养身”,就是进行适当的运动,身体得到锻炼,体质越来越强,身体越来越棒;所谓“静以养心”,就是做任何事情或待人都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这样方可净化心灵,调养身心。
每个人,都不能偏于动,这样心情会过于急躁,处事不全面;而我们也不能偏于静,整天只是闷在家,整个人死气沉沉,没有朝气。所以,一个人必须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把想做的事做到最佳状态。
我从这句话中的到不少益处。现在每个星期六的早晨,我都会迎着处升的朝阳到楼下跑步。
我绕着星湖公园跑了三圈,刚开始几次去跑觉得很累,慢慢地,进过无数次锻炼,跑三圈对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跑步后,我都会流一身汗,但精神更加充沛,整个人感到更有活力了。
这样无形中就增强了我的体质,增强了我的意志力。运动是精力充沛、学习也轻松愉快了。
我这么做不正与“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的意思应上了吗?诸葛亮曾说过:“宁静以致远。”平静的思考问题或做事,会比其他态度对待来得更准确。
以前我常和爷爷下象棋,爷爷可是个老棋手了呢!每次我和他下棋,他总是笑眯眯的,在我一不留神儿的时候,棋局就把我给困住了。这时总会非常急躁,不知所措,使劲的敲着桌子,一边还生气的说:“爷爷你也不让让我,我才是个初学者呢!”这时爷爷总会语重心长地说:“不要着急,静下来来想,必能看出出逃之路。”
听了爷爷的话,我坐下来仔细地观察,不一会儿,困难就被我迎刃而解了。是啊!静能明志,静能省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动以养身,静以养心”这句话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上的座右铭,永远地提醒着我,做人要动静结合,才能有所作为。
4. 动以养身 静以养心的有关格言心育节啊
这句“动以养身,静以养心”的格言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每天要坚持运动。
活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健壮、心肺功能加强、新陈代谢旺盛,由此吃的饱、睡的好,促进身体各系统的平衡。即能静下心来从事学习、写作、多种爱好。
只要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就能天天健康,天天强壮。只要把心静下来,就能认真的学习、写作、多种爱好。
古时,在舍卫城的一位富翁,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天,他到精舍向佛陀求教:“佛陀!我饱受肥胖臃肿的不便,不但行动滞钝,终日昏睡,而且只要一动,就感到痛苦不已。”
佛陀问道:“你想知道多病的原因吗?” “是呀!佛陀!请您慈悲垂示。” 佛陀说:“有五个原因造成你今日肥胖多病: 一、丰盛的饮食。
二、贪睡。 三、过份享受而不劳动。
四、终日无所用心。 五、闲散无所事事。
因此,你今后应该节制饮食,勤劳奋发,开发潜能、智慧,做个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如果你能照着我的话去做,一定能够却病延年。”
富翁谨遵佛陀的教示而行,过了没多久,体重减轻了,精神也振奋起来,看起来年轻许多。一天,他不带僮仆,不坐马车,独自一人徒步去见佛陀:“佛陀啊!您已经治好我身体上的病,现在我再度来请求佛陀您教我开悟心灵的妙方。”
佛陀说:“庸人滋养肉体,而智者滋养心灵。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满足口腹之欲,这是自掘坟墓。
如果走上正道,不仅求得解脱,而且可以延年益寿。” 佛陀真是善解世间的圣者,对于世间的百态都能明白洞悉。
佛陀开示富翁治疗肥胖,养身养心的至理名言,对时下患有营养过剩,但是却心智贫乏的大众,有如震聋发瞶的良药。
11副修身对联: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
01
静则生明养心有主;
温而能断临事无疑。
此联是清末曹广桢赠予其友维墉仁的楷书八字联。
曹广桢,字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一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不久改任军机处领班章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学政。工书,善诗文。
此联意为人在处事时一定要平心静气,保持理性。也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周密思考,不骄不躁,才能大智大慧。同时,心灵需要有精神食粮的滋补,只有不断修炼,凝神静气地思考问题,方能心安理得,身心健康,快乐安祥,掌握自我。另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抱以温和、平静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临危不惧,临险不乱,快速反应,冷静处理。
对此,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也撰有一副类似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说的是,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为人处世,都需要静观变幻,始终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静气、大气。需要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静气才会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事,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以无私无欲、至大至刚涵养浩然之气,进而使静气成为我们立身做人的强大人格力量。
静气需有宽广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解难解之愁。当然,静气需要诗书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还要靠正气来支撑,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02
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这是曾国藩写给洞口县曾氏宗祠的楹联。1839年,新近考取进士的曾国藩,踌躇满志周游曾氏聚居地,造访家乡附近的洞口县高沙镇曾八支祠时,触景生情,文思泉涌,现场题联相赠。上联生动地描写了曾八支祠周遭山环水绕的优美自然风光:近旁,资江恰似一条迎风飘动的碧绿玉带,蜿蜒东去;远处,雪峰山脉的凤形山恍如孔雀开屏,迷乱人眼。下联笔锋一转,热情地赞颂了两位曾氏历史人物,“孝子在周”指的是周朝的曾子,“忠臣在汉”指的是汉朝的曾据。
曾子(前505-前435),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他十六岁时拜孔子为师,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史记》载:“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孔子认为曾参不仅可以践行孝道,更能传承其“孝”的思想理念。后来,曾参果然不负厚望,把孔子关于“孝”的论述集中汇编为《孝经》。
曾据,字恒仁,系曾参十五派孙,山东南武城人,官至都乡侯。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曾据怒斥王莽大逆不道,坚决不与其同流合污。公元10年,他毅然决然引家挈族2000余人,尽数迁往江南豫章郡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吉安)。曾据后裔在江南繁衍兴盛,庐陵吉阳乡于是成为了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因此,曾据被称为曾氏南迁之祖。
曾氏历史人物众多,曾国藩撰联之所以独独选取他们两个,是因为他俩早已被后人视作“孝”和“忠”的化身,并逐渐演变成了“孝”和“忠”的代名词。“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基础;“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自觉意识。
03
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豪素。
乾隆皇帝在故宫养心殿西暖阁里开辟了一间幽雅别致精巧玲珑的书屋,东面墙上挂有一副御制对联,上联“怀抱观古今”,下联“深心托豪素”,上下联之间是御书“三希堂”横额,此书屋因此又曰“三希堂”。
在李大鸣《三希堂的对联》一文中,他从乾隆御制的《三希堂记》说起,指出这篇御制文章主要讲了三希堂得名的三层原因:第一层,也是最表面的,就是因为这里收藏着乾隆最为喜爱的三件稀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第二层,是乾隆做皇子时,有位对其影响至深的福建漳浦籍老师蔡世远,品行学问俱佳,蔡老师因崇尚宋朝范仲淹(字希文)的事业与真德秀(字希元)的学问,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二希堂”,乾隆在“二希”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对老师的敬重,是为“三希堂”;第三层,也是最深层次的,是宋朝大儒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曾说过“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这样的话,这句话继承和发挥了传统儒学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成为宋明以来儒生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基础,被后人简称为“三希真修”。乾隆借此勉励自己积极修养,不断超越,上升到更高的心灵境界。
明白了三希堂的来源,再来看乾隆御制的这副对联。此对联属于集句联,同时还是流水对。上联“怀抱观古今”,取自东晋田园诗人谢灵运的《斋中读书》诗:“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表面上看起来,是拥有了三件稀世书法作品,深层意思上,是用宽旷的襟怀去品鉴古今贤人,从而达到“希圣”“希天”的境界。下联“深心托豪素”,出自南朝宋颜延之的《五君咏·向常侍》诗:“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豪素在这里,自然是指三件法帖,这是表象上的;往深了说,在法帖的背后,还是要归结到“三希真修”上去。深心,既表示经过深入思考反复揣摩而心有所得,又是深切地希望把心中所得表达出来的一种状态。
这副御制对联,上联“怀抱观古今”,气势很是宏大,但不够具象,略显空泛;而下联“深心托豪素”,则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上联的宏大气势找到了切实的落脚点——“豪素”。
乾隆是一朝帝王,如此身份,自然应该有通达古今的胸怀。对周敦颐的“三希真修”境界,他的老师蔡世远只敢“希贤”“希圣”,不敢“希天”;乾隆则不必顾虑,既是所谓“真龙天子”,“希天”之事自然也便顺理成章。乾隆的深心,明面上是寄托在三件稀世法帖(“豪素”)上,实际是期望达到三希的最高境界——“希天”。上联的“观古今”只是手段,是前提,下联能达到“希天”的“深心”,才是乾隆的最终目标。
04
公道唯白发;
春风不世情。
此联是南宋文人胡仔的集句联。
上联出自唐代杜牧《送隐者一绝》诗:“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下联出自唐代罗邺《赏春》诗:“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连。年年点简人间事,唯有春负不世情”。上联是说,世间最公道的就是白发,人到一定年龄都添白发,时光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最为公平无私,无论贫富贵贱都要衰老,谁也逃脱不了,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同样,春风也和白发一样,不讲世态炎凉和势利,对所有的人都同施仁爱,不分彼此。宋人于石有言:“春来无处不繁华,岂独公侯富贵家……惟有东风无厚薄,年年芳草满天涯”。这也启发人们,面对白发,不要沮丧,而应有“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顺应自然,坦然面对。
下面的联语,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归庄《新春梳得白发》诗中的颔联:元来白发无公道;似觉春风亦世情。
很显然,这副联语乃反杜牧、罗邺诗之意而用。就事物的特殊性而言,白发又是有偏私的。有的人未老先衰,早生华发;有的人则青春永驻,晚生白发或至老都是一头黑发,从这点上说,白发又是不公道的。同样,春风似乎也因人而异。
如果说,上一副联语是就事物的普遍性(共性)而言,后一副联语则是就事物的特殊性(个性)而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后一副联语感受更为独特。这也启示人们,面对白发和春风,不同的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心态,不可人云亦云。
05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此联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15岁时所作,30年后又为左氏家塾重书了一次,期望“儿辈诵之”,“志趣固不妨高也”。
上联讲立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他的《感事四首》的诗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也反映了他的这种“义与天下共安危”的志向。
下联讲读书。“读书万卷”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极言阅读之广。“神交”,这里是指彼此没有见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读书万卷,就是与许多智者交谈。作者认为,只有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向古代贤哲仁人请教和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作者还指出:“读书可以养性,亦可养身,只要工夫有恒,不在迫促也。”在《与孝威》中,他还认为“读书静坐,养气凝神”。
06
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宋真宗曾有《劝学文》云:“家富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宋代王荆公的《劝学文》也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有书之所以富贵,是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变人气质,养人精神。正是: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
下联出自宋代魏野《述怀》:“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心无愁烦之事,则心怡神泰,百体安和,近于神仙境界。
07
读书自课三余子;
涉世披带百忍图。
这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近代诗人郑献甫的厅堂自题联。
上联是说读书治学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子”系指时态,“自课”在这里是指自己完成既定的学业。宋代苏轼有“有客独自吟,清夜默自课”。“三余”是指东汉末董遇利用“三余”读书的典故。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频繁,旱灾连年,董遇与兄只好逃亡外地,以打柴为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坚持学习,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有人向他求教,他总是要人先读百遍,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说苦无时间,董遇回答:“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农活少,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时也是一种短时的空闲时间。读书自课能利用“三余”,孜孜以求,就会学业有成。
下联是说经历世事,待人处事要带着“和为贵,忍为高”的意图。所谓“百忍”即百般忍耐。唐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年间,高宗(李治)祀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后以“百忍成金”形容忍耐的可贵。
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切烦恼,皆从不忍生。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故人之气量要宏大,宏大则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这样既可和睦家庭气氛,又可调节自身情绪。故胡文定说:“人能常忍得身安。”忍之一字,不仅是养生大法,也是“应世之要法”。当然,遇到原则问题则是不能忍的,应晓之以理,分辨是非。
08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这是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的书斋联。
大禹闻善言则拜,作者闻善事则喜,足见作者有“见善思齐”之志;见到奇书,即不辞劳苦,亲手抄写,足见作者学习刻苦。
明初有一代文宗之誉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曾谈到他嗜学抄书的情景:“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此联同样表现了作者修身治学的良好心态和进取精神。重视好的见闻,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这是应该有的良好心态。本联尽管文字平淡,却是劝人为善和培养高尚情趣的名言。
09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
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上联的“霁”指明朗,霁海,即平静的海波。下联的石室是指古代藏图书档案的地方;而丹丘,亦作“丹邱”,传说为神仙居住之地。联语意思是说内心没有物欲,他的胸怀就如秋天的碧空和浩瀚的大海那样宽广明朗;闲居无事有琴书作伴消遣,生活就像神仙一般逍遥自在。
下面一副对联,同样是劝诫人们寡嗜欲、薄名利,要志趣旷达、物我和谐一体:名利萦牵,山水皆归自浊;志趣旷达,市朝亦觉幽清。
此联选自清代申居郧《西岩赘语》。上联是说,人如果被名利缠绕牵扯,即使青山绿水也会感到臭浊。下联是说心胸开朗、豁达,志趣广泛,即便是处于争名逐利的场所也觉得清幽。这里的市朝,指争名逐利之所。《战国策》中有云:“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10
非关因果方为善;
不计科名始读书。
此联由清代梁章钜之父资政公(梁赞图)所书。人们常说“善有善报”,说明有些人为善是希望有所“报”的,而此联作者却强调为善应不计因果之报,而应该是出于善念不图报偿的自觉举动。
同样,古代读书人多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此联则强调“不计科名始读书”。可见作者修养身心已摆脱流俗,达到一种较高的境界。《楹联丛话》编者梁章钜指出:此“乃自修要旨也。终身用之不尽矣。”
还有内容相同的对联:
不关果报方行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读书纵未成名;
究竟人高品雅。
行善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心安。
11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这是清代书法家、官至凤阳知府的杨沂孙自题居室联。
上联说眼里有余闲,即“余暇”之时。在联作者看来,余闲之时应用来做什么呢?或“登山”远眺,或“临水”畅怀,或与益友饮酒赋诗,到野外山水之间寻求精神上的消遣,以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这里的“觞咏”,语本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宋代范成大《观禊帖有感》:“兰亭一觞咏,感慨乃如许。”后以“觞咏”谓饮酒赋诗之意。清作家张潮曾言:“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这一段精彩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联所抒发的休闲观。
下联说身外无长物,没有多的奢华的东西,仅有粗布衣服、素淡饮食和琴书而己,表明他生活简朴。这里的“琴书”,指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汉代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琴诗自乐……怡志养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
下联显现了联作者自甘淡泊,自得其乐的高雅志趣和风格。
联语上、下联末句,各连续并列三个词组——登山、临水、觞咏;布衣、素食、琴书。既反映了用“列品”方式组句的艺术,读来韵味充盈,使读者有想象空间,也给人们以无限启迪。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