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名言
时间:2022-04-24 07: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国学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静能生慧名言
1. 关于静能生慧的名言警句 或 优美散文段
齐白石衰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10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心灵纯真,就会远离烦恼、远离浮躁、远离痛苦、远离颠倒梦想,就意味着朴实无华,意味着宁静安详,还意味着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人而无性,不可以为人;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性情中人才是真人!性情中人才是仁人!性情中人才是美人!性情臻于极致者,神人也! 宁静是福,细细品味,很有道理的。
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要清静的心态。
校园里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这才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能生慧,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
人身有限,人心无限,所谓“心无限量、心无内外”是也。以无限故,生自由之心性;以自由故,生独立之心性。自由独立,实乃心灵的根性。根性泯灭,则心灵死矣。 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当下之心即为念。心心念念,念念心心。一念喜,则有丽日彩虹之祥瑞;一念怒,则有惊雷骤雨之暴戾;一念慈,则有和风甘霖之温润;一念毒,则有凄风苦雨之肃杀。一念恶,当下坠地狱;一念善,当下进天堂。
2. 关于静能生慧的名言8
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请采纳,祝楼主学业有成哦!
3. 勤能补拙,静能生慧的典故
勤能补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qín néng bǔ zhuō,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出处
【故 事】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静能生慧
静能生慧,指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
佛家也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4. 静能生慧是成语吗
静能生慧: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
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珐缉粹垦诔旧达驯惮沫於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
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人把 '静能生慧,宁静致远 "合为一句.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
5. 静能生慧
水静极则形象明 心静极则智慧生——静能生慧
冬天再度来临的日子,烦躁的城市生活中显现出一丝冷意。人们每天奔波劳累,总希望有歇息的时候,摆摊的大叔,笑容满面的吆喝着,他们纯朴而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理想,他们渴望的是自己每天的辛苦付出有所收获。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着不同的理想而忙碌不堪,而事事变幻莫测,好运歹运交替而来。在这一切的不确定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有的人快乐了,有的人痛苦了。面对挫折与失败,有的人可能因为事不随人愿而如坠深渊、一蹶不振、痛苦纠缠,而有的人却能沉着冷静、淡然处之、一笑而过。
命运充满着模糊及变化的色彩,中国人讲求命运天注定,可又在不断努力改变着命运。昨天的荣华富贵,今天也许就一贫如洗;昨天的山盟海誓,今天也许就天各一方;昨天还悲观失望,今天也许就引吭高歌。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满怀欣喜的丈夫下班回家正准备把一天的喜悦与妻子分享,可刚进家门,看见妻子正在怒气冲冲地教育儿子,接着那淘气的花猫打碎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董,可想而知,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应该喜悦全无,可这位男士却表现“异常”,他巧妙的化解了妻子的怒气,孩子也满心微笑,他把自己痛失古董之事束之高阁。这样的人心理掌控技巧十分到位,他在关键时刻用沉着冷静把不和谐化为和谐。这样的人生活是快乐的,因为他拥有积极的心态。
鸟兽皆知春暖夏凉、秋清冬寒,于是选择适时闭关,适时出关。人更应该如此,当身处逆境,无法继续前行时,就应该学会放下,储备能量。最不适合做决定是在一个人不安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做的决定往往具有不正确性。我们要学会安静下来,冷静就是回归常态,常态、有规律的生活才能精力充沛;精力充沛才能头脑清醒;头脑清醒,才能思维敏捷;思维敏捷才有正确的思考及高效率的生活。
庄子学会静心思考,于是淡泊名利、倾听自然,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
老子学会静心思考,于是造就“道”之思想,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只有去掉贪
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才能使自己心无杂物,常寂清净。常寂清净,才能头脑清醒;头脑清醒,才能顿生智慧。现实生活中最难的不是你能否处于常寂清净状态,最难的是在事情来临,令你心绪烦乱的时候,你能否保持内心的沉着冷静,淡定从容去面对一切的不如意之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生慧,寂静是一种自然,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
宁静的山显得更加青翠,宁静的水显得更加清澈,宁静的月显得更加明朗,宁静的夜显得更加深邃。我宁静,是为了让思想活跃;我思考,是为了让生活自然。
6. 关于“静能生慧”的800字作文
佛家语:"灵台清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383933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道家也说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
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总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 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
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 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於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
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后来有人把 '静能生慧,宁静致远 "合为一句.强调修身养性的必要性.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静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内涵丰富多彩,足以让我们收获甚丰。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
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
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定能生慧,静纳百川。”
这句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学习就是向世界汲取生命的能量。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
总喜欢大吵大闹的人的心态是浮躁的。他的眼睛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中汲取能量呢?“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
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用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至于上课,他的专心致志,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
7. 宁静致远,静能生慧意思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8. 静能生慧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指在平静安逸之中增长智慧。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足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雾锁楼台。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佛陀把智慧分为三种——“闻慧、思慧、修慧”,最关键的是修慧。通过修习内观可以获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教诲。也是引向顿悟的一条捷径。要拒绝引诱,不再过份专注于外物,心才会达到静定,这就是戒的意义。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扩展资料
万物生于静,归于静。宁静,是一种心灵的淡然。在起伏中前行,在平凡中饱满。一任春花秋月,千山暮雪,潮起潮落,风起云涌,皆能安之若素,处之淡然,一笑而过。宁静,是一方净土,不但能带来心灵的感念,更能让生命变得纯粹,让生活变得更加绚丽。
人生的不顺心,往往源于妄想执着,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有时我们苦苦的追寻,又执着放不下的事物,其实,往往也不是我们值得争取的。有些苦苦追寻的,往往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滋润,在自观中走向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
静,能生百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生百慧。
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佛家也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
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
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我不是尚书
静,能生百慧。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一些伟大的发现及发明都是在心境平和之下涌现的。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