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纳谏的名言

时间:2022-04-25 00: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夜读史书 | 评论: 次 | 点击:

虚心纳谏的名言

1. 收集6句虚心纳谏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的人没有什么过错,听的人可以作为警戒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4.尺有所短,。 名人名言名句 萨迪 如果你真的想关勤俭节约,不是几句名言就能解决.(这是我说的) 正常的节约是美德、而吝啬却是最令人反 感的陋习。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

关于交友,好,的名人名言名句,小事件,中外都行,。 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还应上的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义务。

海明威 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的事物,是他的事业。爱默生 缺乏对事业的热爱,才华也是无用的。

尼柯拉耶维奇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 宁 最高的享受是完成别人认为你完不成事情。

帮忙找出与哲学“联系观”有关的成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举一反三 望采纳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前怕龙,后怕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差之毫厘 以小见大 触类旁通 唇亡齿寒 牛头不对马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未雨绸缪 螳螂捕蝉,。

2. 收集6句虚心纳谏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说的人没有什么过错,听的人可以作为警戒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4.尺有所短,。

名人名言名句

萨迪 如果你真的想关勤俭节约,不是几句名言就能解决.(这是我说的) 正常的节约是美德、而吝啬却是最令人反 感的陋习。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关于交友,好,的名人名言名句,小事件,中外都行,。

每个人生下来都要从事某项事业,每一个活在地还应上的人都有自己生活中的义务。海明威 维持一个人的生命的事物,是他的事业。爱默生 缺乏对事业的热爱,才华也是无用的。尼柯拉耶维奇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 宁 最高的享受是完成别人认为你完不成事情。。帮忙找出与哲学“联系观”有关的成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举一反三 望采纳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前怕龙,后怕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差之毫厘 以小见大 触类旁通 唇亡齿寒 牛头不对马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未雨绸缪 螳螂捕蝉,。

3. 关于纳谏的名言还有故事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启示: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

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cn/200406/ca458870.htm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

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

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

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

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

4. 求纳谏或者就是比如虚心听取意见的成语格言或故事,我要劝我爸

批评别人要诚恳,听取意见要虚心。

有者改之,无则加勉。

有错不认错,难免再犯错。

奉承你是害你,批评你是爱你。

事实胜于雄辨,真理不怕批评。

批评别人要诚恳,听取意见要虚心。

损害你名声的不是别人的谗言,而是你自己的行为。

专门找别人错的人,自己的错比别人还多。

良药苦于口。

外国谚语:

连太阳也有黑点。(欧洲)

谁若不肯听取忠告,便是愿意接受谴责。(伊朗)

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5. 唐太宗虚心纳谏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上台执政仅二十二年,就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将多年战乱,经济衰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文化倒退的局面扭转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究其原因,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上任时,唐朝建国只有八年时间。由于距离长时间的战争结束时间不长,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不稳,各地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穷。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研究具体国情,李世民把虚心纳谏作为自己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

首先,唐太宗把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据《资治通鉴·唐纪·贞观三年》记载,唐太宗诏令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凡军国大事,负责起草文书的中书舍人要各抒已见,诏旨写成后,要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交门下省黄门侍郎和给事中审定,有不合适的地方都要据理力争,不要人云亦云,马虎从事。这些措施实际是既相互制约,又共同制约了皇帝,避免了权臣专权和皇帝独裁现象的发生,为虚心纳谏的民主作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次,唐太宗广开言路,提倡和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据《贞观政要·求谏第四》记载,唐太宗曾对裴寂说自己把臣下的谏言“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曾专门设宴招待上书进谏的大臣杜正伦、韦挺、虞世南、姚思廉等人,奖励了切谏时政得失的大臣高季辅。这对形成朝廷上下良好的民主氛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唐太宗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改正自己一些不妥当的决策。唐太宗曾经定过一个世袭刺史的制度,列为世袭刺史有自己的弟弟、儿子、功绩卓著的功臣等三十五人。但是,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礼部侍郎李百药,他专门为反对此事写了一篇《封建论》,上书给唐太宗。其中有样一段话:“┅┅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凌弱,众暴寡,疆场彼此,干戈日寻┅┅。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经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无人?┅┅封君列国,藉庆门资,忘先业之艰难,轻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骄侈┅┅。内外群官,选取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总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就连被封为世袭刺史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坚决反对世袭制,指出“小人逾分,后世必婴其祸。”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唐太宗没有和其他许多封建皇帝那样独断专行,而是改正了决定,取消了世袭制。

还有唐太宗决定大兴土木,修建高祖李渊陵墓和修建洛阳行宫之事,经大臣们上书劝谏后,他都放弃了原来的计划,采取了比较节省的方案。

唐太宗发扬虚心纳谏的开明民主作风,鼓励和接受朝臣们的不同意见,真心接受批评,使他集中了集体智慧,避免了许多个人主观上的错误,做到正确决策,对开创贞观盛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长孙皇后说的“主明才有臣直”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是皇帝具有良好的听言纳谏民主作风,国家就会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相反,如果皇帝作风独裁专断,国家则必然走向衰败。

由此可见,领导者的民主作风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对各级领导者而言,只有充分发扬党的民主作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是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集中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科学决策,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真正推向前进。

6. 历史上的关于劝谏,纳谏的名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李世民被后世誉为虚心纳谏的典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对内励精图治,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将大唐帝国的版图开拓至西域。后世对李世民生平的褒奖之词有很多,其中虚心纳谏当属最广为人知的美德。

李世民被后世誉为虚心纳谏的典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也成为了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最佳证明。

李世民在位前期表现出对黎明百姓的深刻关切和对朝廷大臣意见的尊重。他谦虚地对大臣们表示,自己早年一直是戎马生涯,缺乏治国才能,因此希望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出建设性意见。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世民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精力,他要求宰相们轮流在中书省、门下省值班,以便他可以随时召对。由于李世民虚心纳谏,所以当时他总是能收到大量的谏书。他经常将一些有建设性的谏书贴到寝宫的墙壁上,以便于自己可以深思熟虑其中的内容。

李世民被后世誉为虚心纳谏的典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除了虚心纳谏外,李世民还有一个备受后世推崇的美德就是节俭。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严格要求削减不必要的大型工程项目,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曾对大臣们说道:“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李世民的言行举止为他在朝野上下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百姓们都庆幸能拥有一位如此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皇帝。他的这个形象被永久地载入了史册,成为千秋万代贤君的典范。然而,李世民的这个理想形象其实只做到了一半,即他在位的中前期。从七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唐朝国力的蒸蒸日上和帝国边境的不断扩张,李世民也逐渐变得独断专行和自以为是。

李世民被后世誉为虚心纳谏的典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631年,李世民不顾群臣们的劝谏,坚持要大规模重修位于洛阳的隋朝宫殿。然而当工程竣工后,他看到华丽的宫殿消耗了过多的民力、财力,又为此心疼不已,一怒之下命人将其拆毁了。可是之后几年时间里,他又下令建造了多座新的宫殿(634年大明宫;637年飞山宫;640年襄城宫;647年玉华宫)。值得一提的是,襄城宫在修建完成后,李世民认为这个建造地点过于炎热,又下令将其夷为平地。

李世民在位中后期还热衷于举办大型狩猎活动,每次花费惊人。有一次,皇三子李恪在狩猎时破坏了农田,李世民当众宣布:“权万纪(李恪的老师)事我儿,不能匡正,其罪合死。”御史柳范却在一旁说道:“房玄龄(唐朝名相)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李世民听后非常生气,但柳范的话却不无道理,因此他只好悻悻离去。

李世民被后世誉为虚心纳谏的典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李世民在晚年愈发独断专行,他不仅不接受臣子们的批评意见,还恐吓那些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他经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文治武功,认为自己的成就已超越了之前的所有帝王。围绕在他身边敢于犯颜强谏的大臣越来越少,阿谀奉承的大臣越来越多。就连房玄龄这样的朝廷重臣也只敢在临终前才上表进谏,劝皇帝停止征讨高丽。

当好皇帝不容易,当一辈子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一代英明之君,也只能做到一半,而能有资格与李世民相提并论的皇帝,又能有几个呢?

参考文献:《唐会要》、《旧唐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