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字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25 00: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博史通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22个字的名言警句
1. 只要二十二个十字以内的名人名言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4、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7、志当存高远。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6、俯首甘为孺子牛。17、时光如流水光阴快似剑。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9、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生命在于运动。21、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22、梅花香自苦寒来。望采纳。
2. 20字以内的名言警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
3. 有关语言的名言警句最多20字
1、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清·陈璧) 释:一片赤胆忠心为了报效国家,能留下爱国报国的业绩名声胜过被封什么官爵。 2、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明·海瑞) 释:大丈夫所应有的志向是经理好国家,能够使天下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3、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戴叔伦) 释:愿把自己的身体长期报效祖国,何必非活着回玉门关内来。 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三国·曹植) 释:闲居着不是我的心志,我愿心甘情愿地去解除国家的困难。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
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 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7、一官试易了,报国何时毕? (宋·欧阳修) 释:一任官职很容易过去,但报效祖国永远不能完毕。
8、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 (明·于谦) 释:离开家乡去为国尽力是寻常的事情,惭愧的是为国没立下什么功劳。
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10、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谨) 释:祖国被帝国主义侵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这总要收回来,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去牺牲,又岂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1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释:国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12、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释:自请留守桂林时已决心牺牲,在以身殉国这样的重大关节上是毫无犹豫,不用商量的。 13、未收皇家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 释:没有收复被吐番占领的黄河和湟水等地,不打算考虑回故乡。 14、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宋·谢枋得) 释:因为民族的大义高于一切,为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忠君爱国的礼节重于其他,才知道自己为国牺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1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宋·岳飞) 释: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要决心饿了食侵略者的肉,渴了喝侵略者的血。
待我们从头把国土收复回来,再去朝见皇上。 16、却思猛士卫神宇,安得长年在乡土。
(元·萨都刺) 释:想到祖国的疆土需要猛士来保卫,我哪能长年呆在自己的家乡呢? 17、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唐·韩愈) 释:本想为国家清除有弊病的事情,怎么肯因为年老体衰而顾惜自己的晚年呢? 18、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明·张家玉) 释:大丈夫为国战死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事,纵然就是死了也能使史册上留下好名声。 19、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
(管仲) 释:不为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而危害国家,所以说国家比亲人还要亲近。 2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戎轮台。
(宋·陆游) 释:僵卧在孤村自己并不觉得悲伤,还想着为国家去保卫边地要塞。 21、中华,中华,我所至爱,为国捐驱,死而不愧。
(清.徐骧) 释:中华呀中华,我是最热爱的,为了国家牺牲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 2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戚继光) 释:孤立无援地在海上战斗了十年,多么希望朝庭的支持。
自己和将士们保卫祖国的一片心血,象洒向千峰的浓霜一般,把峰上的秋叶都染红了。 23、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明·杨继盛) 释: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在天地之间,赤胆忠心可照千古;活着时没能为国尽力,留下忠心也要报效国家。 24、九州难画华夷限,万死思回天地心。
(清·丘逢甲) 释:帝国主义不断侵占我国土,很难划分华夷的界限;自己为了拯救祖国的危亡,准备万死不辞。 2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朝 .鲍照) 释:有危机的时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气节,世乱的时候可以看出谁是忠良。
(你看)前方的将士为了报效国家,不怕为国牺牲。 26、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唐·陈子昂) 释:感到边关多事之时自己思念要报效祖国,拔出宝剑离开乡里去从军保国。 27、一饭感恩无地报,此心许国已天知。
(宋·李伸之) 释:你请我吃饭喝酒示恩都没有用,因为我以身许国之心苍天已经早就知道了。 2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 释:只要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名垂于世,头生白发又有何妨。 29、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3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陆游) 释:死了后一切事都成了空的,但我悲伤的是没见到祖国统一。
等到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别忘了在祭奠时告诉我。
4. 关于,24个字的名人名言
鲁迅名言鲁迅名人名言系列鲁迅——侧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则以公民程度为差。
故国民教育,实其本柢。鲁迅——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
鲁迅——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民应有三:德与智与美三者。所以养成之者,则有小学校与社会教育。
鲁迅——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
5. 要至少20字的名言警句加作者哦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托尔斯泰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尔基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
——高尔基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笛声
6. 36个字的名言警句
只有勤勉和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勤勉和毅力又是来源于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你应该将心思精心专注于你的事业上。日光不经透镜屈折,集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
书籍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是无需鞭笞和棍打,是不用言语和训斥,是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故善学者不自溢其器。 加上上面的正好十个,还要么?
7. 求200字左右幅度不超过50字的名言名句感受 要带名言 要22篇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的22个字,成为千年的座右铭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赵祯命翰林院学士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年的科举太过璀璨,被称作“千年科举龙虎榜”,因为榜单上的人名,即使在千年以后,仍然如雷贯耳。
例如北宋最洒脱的文学家苏轼,以及他的弟弟苏辙;
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他的弟弟曾布;
例如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之一的程颐;
例如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北宋改革家吕惠卿;忠奸难辨的大政治家章惇;
还有那位为北宋时期收复两千里失地的名将王韶。
有人统计,这一榜,至少出现8位文学大家和9位宰相,可以说光耀整个宋朝。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因为主考官欧阳修慧眼识人,另一方面也说明北宋文治的繁盛。
除了上面所说的9位,还有一位大人物,也出自“千年科举龙虎榜”,他的名气或许不如苏轼,但他给后世留下的东西,比苏轼等人要伟大得多,这个人名叫张载,后人尊称他为张子,他死后,享有从祀孔庙的待遇。
张载曾给后人留下22字的格言,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它就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上22个字,被称为“横渠四句”。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张载和他的横渠四句,为何如此伟大。
一、被范仲淹警告
张载,字子厚,父亲给他取名为“载”,出自《周易》中的“厚德载物”,后人称他为张子或“横渠先生”。“横渠”二字,是地名,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这里是张载讲学的地方,也是他的长眠之所。
其实,张载本不是横渠人,他之所以来到横渠,和他父亲的死亡有关。张载生于长安,他的父亲名叫张迪,曾任涪州知州,张载家中有兄弟两人,弟弟比他小10岁。在张载15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带着母亲和幼弟,护送父亲的灵柩从涪州(重庆境内)到老家长安。当他们沿途路过横渠的时候,盘缠用完了。正巧西夏李元昊当时称帝,人们传言西北正在闹兵变。为避免打扰到父亲安息,张载和母亲商量,就在横渠把父亲安葬下来。一年后,张载回到长安,卖掉家中的祖宅,举家搬到横渠,守在父亲的身旁。
《宋史·张载传》记载:
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意思是说,张载年少时,也有少年侠气的一面,他喜欢“谈兵”,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带兵帮大宋收复失地。
21岁那年,张载遇到了一位改变他一生的大人物,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当时,正值宋仁宗庆历元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张载久仰范仲淹大名,他疾走数百里,终于找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一向礼贤下士,听闻有学子要来拜访自己,便和他深谈。
对于这次谈话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却记载了另外一件事情。《宋史》:
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当时,张载向范仲淹献出了《边议九条》,范仲淹对张载的见识非常欣赏。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夸赞张载,而是警告他:“你是一个读书人,应当致力于学业。为何要热衷于兵事呢?”
在两宋时期,重文轻武是时代主旋律,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如狄青),照样被文官看不起。作为“政治完人”的范仲淹也不能免俗,他欣赏张载的学识,但不希望张载成为一个“兵鲁子”。
张载临别时,范仲淹送他一本书,张载一看,竟然是《中庸》。对于读书人来说,《中庸》满大街都是,范仲淹之所以要送他这本书,其实还是希望他能专注于儒学。
在文治巅峰的两宋时期,张载之所以能够光耀千年,范仲淹的这次警告功不可没。
张载回到横渠,从此开启了埋头苦读的岁月。至于张载有多用功,程颢、程颐评价张载4个字,那就是“苦心极力”,可见,张载的刻苦程度。
二、被欧阳修选中
张载在自己的书房里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夜眠人静后”,下联是“早起鸟啼先”。他不仅自己刻苦攻读,对弟弟张戬也十分严苛,父亲去世的时候,张戬才5岁,张戬之所以后来能中进士,全依仗他的兄长张载的教诲。
转眼间到了嘉祐二年,欧阳修奉诏主持科举考试,这一年人才辈出,被誉为“千年科举龙虎榜”。若说这一年最悲剧的考生,莫过于年过半百的苏洵,他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结果两个儿子高中,苏洵考了一辈子,却一直没有中第。除了苏洵外,还有两个大龄考生,第一个是曾巩,他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直到这一年他39岁才中进士。第二个就是张载,他“苦心极力”地读书,弟弟在三年前都已经考中,他却在三年后才有缘高中,这一年,张载38岁。
后人曾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最牛的伯乐,这并不夸张,欧阳修当时肯定不知道,他选中的张载,会给后世留下多么深远的影响。
张载高中后,欧阳修把他的卷子拿给宰相文彦博,文彦博看完大为赞赏,决定在相国寺开设讲堂,让张载专门来讲学。其实,文彦博是在抬举张载,毕竟,不是谁都有公开露脸的机会的。
张载在相国寺讲了第一课,以《易》为题,就轰动京城,许多年轻学子深感震撼,第二天天不亮就争着去相国寺“占座”。可是,张载性格恬静,乐于成全别人,他当着众人的面说:
“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意思是说,我讲的《易》比较浅显,和二程不能比,如果你们想深度了解《易》,可请教二程。
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程朱理学中的“程”,指的就是他们。因为张载的推荐,二程名声大震。
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笔者总认为,二程如果没有张载的推荐,若想取得后来的成就,很难不打折扣。
其实,张载和二程是沾亲的,按辈分,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以张载当时的声望,他若想留在京师,难度并不大。但张载志在四方,他想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尽力。于是,张载向朝廷申请外放,后来他先后到祁州、云岩、渭州等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被王安石“拒绝”
宋仁宗去世后,宋英宗只在位4年,北宋便迎来了宋神宗时代。而提及宋神宗,就不得不提王安石。当年,宋神宗登基之初,意气风发,他召王安石入京问政,王安石直接给他了一句:
“像唐太宗这样的帝王,我们就不要学习了,要学就学尧舜!”
宋神宗听完,像打了鸡血一样支持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吕夷简之子吕公著推荐张载入朝,张载对宋神宗说:
“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张载和王安石说的话一样,他也认为,宋神宗要做就做夏商周三代之贤君,只可惜,这样的话宋神宗已经从王安石那里听了一遍了,张载并没有得到像王安石一样的机会。
当时,宋神宗曾有意让张载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张载表示自己刚入京城,对新法还不了解。后来,王安石主动来找张载,希望张载能够支持自己。张载回答说:
“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张载的意思是说,你只要为大家好,大家肯定支持你。但你要是强迫我跟着你干,恕我不愿受命。
其实,张载是在委婉地拒绝王安石。
张载虽然不是新派,但也不是旧派,因为他和王安石之间,并没有发生冲突。或者说,张载一直在避免这样的冲突。
不久之后,王安石担任宰相,张载被调离京城,派往浙东明州审理贪污案。很多人都认为,张载的长处是学问,如果把他调到某地去当学政,或许更合适。但王安石却让他去审理刑狱,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张载先拒绝了王安石,所以王安石也拒绝张载。
笔者不久前写过一篇关于王安石的文章,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改革家,但任何时候,都要讲政治。
后来,张载的弟弟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张载决定辞职,回到横渠,继续自己的讲学生涯。
其实,张载和王安石,都曾受教于范仲淹,范仲淹的思想中,有传统儒学的部分,也有“庆历新政”中变革的一部分。巧合的是,张载继承了前者,而王安石继承了后者。
此后九年,王安石虽然遭到两次罢相,但大多数时候都位高权重,但张载却一直隐于横渠,传道受业,很多学子不远千里来到横渠,只为聆听张载的教诲。横渠这个小地方,也因为张载的诞生,从此留下深刻的烙印。
四、被时代选中
中国古代三大思想中,佛道儒自有体系,但到了北宋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不断发展,而儒学止步不前,人们除了重复孔孟之言外,很少能把儒家思想再次升华,这让当时的儒者们比较焦虑。
在漫长的摸索中,北宋中后期,儒家思想得到了一次淬炼,张载创立了“关学”,二程的开创“洛学”、周敦颐著“濓学”、王安石主张“新学”、另外还有朱熹的“闽学”,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当时称之为“濓洛关闽新”五大学说,这五大学说,再造儒学,给予儒学思想以升华。
同时,宋明时代,人们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宇宙本源,分为三大分支,即理、心、气。其中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影响最广。其次以王阳明、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也曾风靡一时。除了理学和心学以外,张载的“气本论”是第三分支。简单来说,张载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气组成的,万物只存在心态的变化,但气是永恒的。
赵馥洁曾认为: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在中国古代,一个理论若想走得长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创始人要有足够的时间传道,第二,要有优秀的弟子来传承。
可惜的是,这两点张载都没有。张载58岁便去世了,他的弟子后来大多转到了二程的门下,导致张载的理论长时间无人问津,他的很多理论,被程朱理学吸收,成了他人的嫁衣裳。二程之所以能够扬名,程朱理学之所以能够做大,都少不了张载之功。
直到近代,人们才体会到张载学说的超前,终于发现了张载的伟大。
张载留给世家最著名的东西,莫过于他的四句格言,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在思索,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载经过半生思索,他用上述四句话告诉大家。
这22个字言简意赅,千百年来,无数读书人都想写出一段超过这段话的文字,可惜都没成功。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不管是大儒、国家领导还是大学校长,在他们的发言稿上,总会出现“横渠四句”,横渠四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万世的座右铭。
五、“张”子已去,厚德“载”物
《宋史》云:
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张载为官期间,重视用言行来劝人们向善,他尊老爱幼,体察民间疾苦,他训诫乡里子弟,希望他们能读书明理。
多年以后,张载辞官归横渠,他没有机会把自己的学说践行于天下,但他却在横渠这个小地方开始了实践。用他的话说就是:
“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
张载用多年的俸禄,在横渠买了一百多亩地,他把土地分成九块,按照《周礼》划成井田,自己留最中间的那块,其他八块分给没有土地的饥民耕种,他看着淳朴的乡民,乐在其中。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隐居江宁,再不问朝政。但张载辞官后,他仍然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看待一个人是否伟大,不仅要看他得意的时候在做什么,更要看他失意的时候做什么。
张载在横渠数年,他以布衣的身份组织乡民兴修水利,灌溉良田,当他赤脚行走于沃野之间时,他的心情是多么惬意。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载官场失意,他本应该独善其身,可他却仍然坚持兼济“一乡”。因为他是一个儒者,一个令人尊重的思想家。
张载没有做过很大的官,但他通过不断的讲学,把自己的理念推广出去,这期间,有人刁难他,有人反对他,但他依然执着于传道,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不像传教士,更像一位苦行僧。
宋神宗熙宁十年,张载身患肺病,宋神宗召张载入京,张载到京后病重,辞官回乡,在路过临潼时,大雪纷飞,张载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沐浴更衣,坦然面对死亡。在第二天早晨,大雪依旧,只是,世间少了一位圣人。
张载死了,人们怀念他,然而,恍惚间,人们发现,张载似乎并未死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去世约两百年后,文天祥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写下了张载的22字格言,当年,他高中状元,后来,文天祥积极抗元,血洒刑场,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丰碑。
张载去世约六百年后,张煌言以横渠四句为座右铭,在明朝大厦将倾之际,毅然站了出来,他抗清22年,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最前沿,张煌言最后舍生取义,成为了明朝最后的英雄。
在张载去世约700多年后,林则徐奉命南下,在虎门燃起熊熊烈火,他用自己的决心,践行了什么是横渠四句,虽然清廷无能,但林则徐却很高大。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去践行民族大义,张载他们或许不熟悉,但横渠四句,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
一千年过去了,张载的话,仍然被许多人引用,张载虽然不在了,但他的灵魂,已经成为数千年的精神坐标。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小学六年来我最爱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温暖的目光优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