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色糯米饭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2-04-25 06:1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南国早报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五色糯米饭优美的句子

1. 写五色糯米饭的结尾

制作五色糯米饭比较讲究方法。

黑色糯米饭,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用文火煮至五六十摄氏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黄染料,可用黄花或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将黄花煮沸,或将黄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橙色的染料液。

也可用黄羌掏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兰草经水煮而成。

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一夜,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小时,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来。

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醇正平和,味道富有植物清香,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栀子有清热凉血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青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

壮族五色糯米饭,各地做法风味也不尽相同。有的将泡涨的饭豆或绿豆和五色糯米一起放入蒸笼中蒸熟,将剁好的半瘦肥猪肉和切碎的小葱放进热锅里炒熟,再加入适量盐、料酒、酱油、味精等,接着将蒸熟的五色糯米饭和饭豆、绿豆倒入锅内一起捞匀。

这样的糯米饭,味道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有的把糯米饭蒸好后,将花生、芝麻炒熟炒香放到臼中舂碎,再把花生芝麻碎末洒入五色饭中拌匀,这样的五色糯饭吃起来香味浓郁。

还有的把五色糯米盛入新鲜竹筒,再把竹筒放在篝火上慢慢烘烤,随着竹筒劈里啪啦地裂开,一阵阵香气四溢,那股特有的竹筒清香,更令人垂涎欲滴。

2. 关于五色糯米饭的传说.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叫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它是武鸣壮族群众在过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歌圩时,家家户户都蒸煮的一种糯米饭,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这一习俗沿袭久远,清代《武缘县图经》载:“三月三日,取枫叶泡汁染饭为黑色,即青精饭也。”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五色糯米饭的来历还另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对母亲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有时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都背着母亲同去。而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身边,让母亲饿了可以随时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觉察了。有一次,趁着特侬到山那边砍柴,猴子悄悄地溜到母亲身边,把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了糯米饭。一连几次都是这样,特侬有点无可奈何了。看着一边饿极了的母亲,特侬随手扯着身边的枫叶,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呢?突然,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顿时灵机一动,立即动手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捣烂后用水浸泡,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第二天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达咩(壮语,母亲),这是黑色糯米饭,多香多甜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并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这么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以为特侬在用什么毒物诱骗它,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这一天,特侬吃了黑色糯饭,口不干不燥,也不觉得腻倦,反而觉得浑身是力,打到的柴更多了。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制作五色糯米饭比较讲究技巧。黑色糯米饭,即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黄染料,可用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将黄花汁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黄羌捣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壮语叫gogyaemq)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钟头,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真是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黄花饭”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青精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3. 关于清明节的五色糯米饭的含义的作文600字

我出生在广西,每逢三月三都能吃到外婆亲手制作的五色糯米饭。大家一听到五色糯米饭,而且还是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想必大家一定会有很大的食欲吧!五色糯米饭是由黑、红、白、紫、黄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构成的。黑色象征土地肥沃,红色象征子孙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这五色糯米饭组成了生活中人们渴望的追求。听了我的介绍你的知识是否又在增长了呢?

早上来到外婆家,只见外婆在忙忙碌碌准备制作五色糯米饭,我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整个制作过程了!外婆告诉我,黑色的是用枫叶;黄色的是用黄栀子;而红色糯米饭和紫色糯米饭是用同一种但叶状不同的红蓝草制作的,这红蓝草可真稀奇,竟可以做出两种糯米饭的颜料。接着洗糯米,泡糯米,把各色糯米饭揉成饭团,准备上锅咯。坐在一旁的我就如木头人一般,目不转睛地看着。外婆将锅盖给盖上时,我心里已经感觉到天地将恩赐于我美味的五色糯米饭。

外婆刚宣布出锅,站在一旁等候许久的我立即扑上去。打开锅盖,一股香喷喷的气味钻进我的鼻子,馋得我无话可说了。看五色糯米饭的色泽是鲜艳的,是五彩缤纷的,是晶莹透亮的。吃上一口,那味道柔软而鲜美,想吃又不舍得吃,而且吃完第一口还想再吃第二口,吃起来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啧啧赞叹。

是啊!望着那色彩斑斓,晶莹剔透,香味扑鼻,色香味俱全的糯米饭,你怎能无动于衷

4. 积累三月三五色糯米饭250字

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5. 写五色糯米饭的结尾

制作五色糯米饭比较讲究方法。

黑色糯米饭,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用文火煮至五六十摄氏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黄染料,可用黄花或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将黄花煮沸,或将黄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橙色的染料液。

也可用黄羌掏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兰草经水煮而成。

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一夜,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小时,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来。

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醇正平和,味道富有植物清香,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栀子有清热凉血作用,用枫叶煮成的青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补髓。

壮族五色糯米饭,各地做法风味也不尽相同。有的将泡涨的饭豆或绿豆和五色糯米一起放入蒸笼中蒸熟,将剁好的半瘦肥猪肉和切碎的小葱放进热锅里炒熟,再加入适量盐、料酒、酱油、味精等,接着将蒸熟的五色糯米饭和饭豆、绿豆倒入锅内一起捞匀。

这样的糯米饭,味道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有的把糯米饭蒸好后,将花生、芝麻炒熟炒香放到臼中舂碎,再把花生芝麻碎末洒入五色饭中拌匀,这样的五色糯饭吃起来香味浓郁。

还有的把五色糯米盛入新鲜竹筒,再把竹筒放在篝火上慢慢烘烤,随着竹筒劈里啪啦地裂开,一阵阵香气四溢,那股特有的竹筒清香,更令人垂涎欲滴。

6. 五色糯米饭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壮族青年叫特侬,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非常孝顺,怕母亲一人在家烦闷,就背着母亲上山砍柴、下田插秧。每一次他都带着一大包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放在她身边,让母亲饿了随时可以吃。特侬母子的这一举动被在山上的一只猴子看到了。那猴子便趁着特侬到山上砍柴时机,悄悄溜到母亲身边,敏捷地把糯米饭抢走了。母亲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猴子抢走糯米饭。一连几天如此,特侬看着一边饿极了的母亲,无奈地扯着身边的枫叶,却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猛然间,特侬发现自己掐枫叶的手黑漆漆的,原来是被黑色的枫叶汁染脏了。看着黑乎乎的五指,特侬灵机一动,立即把树上的枫叶割回家,放到石臼中舂成泥状,用水浸泡一天一夜,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将糯米饭放到黑液汁中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将黑色的糯米捞起蒸煮,顿时一股清香弥漫全屋。母亲在屋里喊,特侬,什么东西这么香啊!特侬兴奋地说,这是黑色糯米饭,多香多甜啊!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

清晨,特侬带着母亲上山砍柴,他用芭蕉叶包着黑色糯米饭,故意露出一点黑乎乎的颜色。猴子看见了,以为是毒药,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这一天,特侬吃了黑色糯饭,口不干不燥,还觉得浑身是劲,打的柴更多了。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后来,壮家人都学特侬,家家户户做黑色糯米饭。再后来聪明的壮家人又学会了用黄栀子、红兰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米饭,最后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7. 作文《植物与五色糯米饭的秘密》要求600字数左右

五色糯米饭的文化来源五色糯米饭是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美食。

每年“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选好优质糯米,将糯米洗干净,然后染以从红蓝草、黄饭花、枫树叶、紫番藤提取的彩色汁液,再放入蒸笼中蒸熟,做成红、蓝、黄、紫四色,加上糯米的白色合成五色,艳丽多彩、清香四溢并有益于人体健康。

杜甫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佳句。 可以说,五色糯米饭不仅仅是壮、苗等民族的一种美食,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一种象征,一种习俗。

它已经成为了壮、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五色糯米饭最早来源于何处呢? 一说五色糯饭是壮乡的习俗特制。

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大人们都在忙碌着做糯米饭。据老人说,壮乡耙田、耙地靠水牛。

从农历四月到九月,是水牛最辛苦的时节。为了感谢水牛的贡献,人们都在四月初八做五色糯米饭,用梧桐叶包给耕牛吃。

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竟成了一种习俗。后来三月三“歌节”、“清明节”或喜庆的日子,壮家人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

但这种说法好像过于牵强,因为五色糯米饭既不是耕牛最喜欢的食物,也不是感谢耕牛的最佳食物。再说它是用来感谢牛的,而牛又不是壮族的祖先,为什么要用五色糯米饭来祭祖呢? 另一说是广泛流传于海南苗族地区的《神农公》传说。

其故事大意是: 早在盘皇出世之前,苗族有个祖先叫神农公。他是一个孤儿,那时还没有谷物,人们只能吃树叶草根。

神农公为了寻找谷物,造福人类,历尽千辛万苦,尝尽百草野果,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找到了几十粒野谷。他便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

谷物出芽了,他松土、拔草,禾苗扬花抽穗,他日夜守护,赶鸟驱兽,好不容易收获到了黄灿灿的谷穗。他一粒未吃,把谷物都分给苗人,并教苗人种田。

后来黎人和汉人也学会了种田。神农公死后,苗族为了纪念神农公的功德,每逢插秧和收获谷物时,都要煮一顿米饭供祭神农老祖公。

农历三月三是神农找到谷种的吉日。这天苗族男女老幼欢度三月三,捉鱼杀鸡买肉备酒,做好红、黄、黑、绿、白五色糯米饭,穿上节日盛装,披金戴银,唱歌跳舞,纪念神农公。

但我认为这则传说流传的时间可能比较晚,因为出现有关盘古的最早记载是唐代的《酉阳杂俎》,而且上面的故事还出现了金银首饰和民族的分化(汉族和黎族)等内容。所以这则传说提供的五色糯米饭的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过是唐代而已。

但五色糯米饭出现的时间却远比我们推想的要久远的多。 种种迹象表明,五色糯米饭的出现和龙母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有关民族和文物的许多专家认为,"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环大明山地区"。而在环大明山的武鸣、上林等地,又以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的龙母文化最为引人注目。

早在1972年,该地就从石南海发现了石锛、石斧、杵、等石器和铜刀、铜锹等青铜器。这表明,石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

另外,从塘红出土的一个铜鼓,比壮族一个大首领韦厥墓里陪葬的铜鼓还大。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俚僚(古代壮族人的称谓)铸铜为鼓,鼓惟高大为贵"。

从现存于上林县文物所的铜鼓工艺上看,这些出现于东汉的铜鼓,工艺之精细实属罕见,这说明,早在东汉以至秦朝以前,石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十分先进,这就为龙母文化奠定了深远的历史基础。 又,专家发现,该地龙母墓所在的石门"岜仙",从山脚往龙母墓所在的山洞"敢仙"的石子阶梯,那些阶梯的石头,都砌得十分工整,但竟然没有任何铁器凿刻过的痕迹。

从山脚到岩洞大约有300米的距离,这样的工程在古代来说也不算小,但为什么都没有铁器凿刻过的痕迹呢?这说明这条石头路是还没有出现铁器的年代建成的,应该是在青铜器出现以前的新石器古代。另外,在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以"壮族在线"总顾问谢寿球为组长的专家组在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又发现了一个龙母村。

因此,综合种种因素,专家认为,石门的龙母文化是最具有原生性的! 费了这么大的周折,其实都是为了说明五色糯米饭最早来源于下面的传说,一个很可能从新石器时代就在上林人民口头和心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说: 石门村前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潭,当地人叫做石南海。相传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

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

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 当她孤独愁闷的时候,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

一次,她正在切猪菜,小蛇一边在旁边玩,一边用尾巴帮她把散出去的猪菜扫回来,寡妇一不小心就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从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当作儿子来疼爱他。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特掘"渐渐长大,长得同桩柱子一般粗了,他先是到村前的水塘里,然后到石南海里生活。他看见"母亲"生活得太清苦,便从石南海里打鱼回来赡养他"母亲"。

后来寡妇死了,"特掘"往北方飞去,一。

糯米是有灵性的食物,五色饭是刻到骨子里的情怀

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象征着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它是壮乡“三月三”餐桌上的主角之一,更是壮族人民五谷丰登日子红火的写照。

视频加载中...

味道,是儿时的记忆

潘红华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五彩壮乡分馆馆长。她制作的壮族五色糯米饭香气馥郁,软硬适中,远近闻名。对于潘红华来说,五色糯米饭既是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儿时的记忆,更是刻到骨子里的情怀。

潘红华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她是吃着外婆做的壮乡小吃、听着外婆讲的五色糯米饭传说故事长大的,因此她一直对壮乡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她后来决心传承推广五色糯米饭打下了基础。

糯米,是灵性的食物

潘红华介绍,壮族五色糯米饭必须采用传统植物原料制作,工序也是采用传统技艺,这样蒸煮出来的糯米饭才能色泽亮丽、饭质松软、香味独特,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五色糯米饭的染料取自草本植物:黑色取汁于枫树叶;黄色取汁于黄花、黄姜或栀子;紫色取汁于紫兰藤;红色取汁于红兰草。其中,黑色糯米饭制作最耗时也最难做。“因为黑色最难上色。”潘红华介绍,制作黑色糯米饭,中途汁水变冷后,需将米滤出来,把泡过米的汁水再加热至40摄氏度,再把滤出来的米倒在汁水里泡……如此反复约5、6次,要3小时以上方可泡好。

糯米是有灵性的食物,五色饭是刻到骨子里的情怀

潘红华正在制作五色糯米饭。

在潘红华心里,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主要原料——糯米,是一种有灵性的食物。“糯米如果第一次没蒸熟,后面再怎么蒸都蒸不熟,因此制作的人要特别用心地对待它,才能把糯米饭做好。”潘红华说,对待食材虔诚,也寓意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耐心细致。

传承,是肩头的责任

潘红华曾做过十年的小学老师,因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情怀,她辞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成立了五色糯糯美食坊,潜心研究五色糯米饭的制作。

2010年,五色糯米饭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揭牌成立,潘红华成为基地的负责人。

“下一步,我们会做好非遗传承加研学的工作。”潘红华介绍,要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学习相关的知识,把壮乡文化发扬光大。另外,还会把传统的文化带入高校校园,“让高校学子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些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说不定能带来一些前沿技术,让我们的非遗美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