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风舞蹈的优美句子

时间:2022-04-29 01:2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世照网传媒黄河 | 评论: 次 | 点击:

形容古风舞蹈的优美句子

1. 古风舞蹈描写句子⊙▽⊙最好是男子

1.忽如间水袖甩将开来,衣袖舞动,似有无数花瓣飘飘荡荡的凌空而下,飘摇曳曳,一瓣瓣,牵着一缕缕的沉香……

翠笛,白衣,林枫静静的吹着笛,轻风带起衣袂飘飞。

2.笛声渐急,她的身姿亦舞动的越来越快,如玉的素手婉转流连,裙裾飘飞,一双如烟的水眸欲语还休,流光飞舞,整个人犹如隔雾之花,朦胧飘渺,闪动着美丽的色彩,却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你舞姿轻灵,身轻似燕,身体软如云絮,双臂柔若无骨,步步生莲花般地舞姿,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叶尖的圆露,使我如饮佳酿,醉得无法自抑。

2. 描写舞蹈的古风句子

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

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翠笛,白衣,林枫静静的吹着笛,轻风带起衣袂飘飞,而他身前的凌凝更如临凡仙子,两人搭配成一副绝美的画卷,从未想过两人站在一起竟能如此的和谐,如此的完美。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窈窕淑女身如燕,兰心蕙质貌婵娟。更兼德才双双备,妙曼仙姿舞蹁跹。

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此时箫声骤然转急,少女以右足为轴。

轻舒长袖,娇躯随之旋转,愈转愈快。忽然自地上翩然飞起。

百名美女围成一圈,玉手挥舞,数十条蓝色绸带轻扬而出,厅中仿佛泛起蓝色波涛,少女凌空飞到那绸带之上,纤足轻点,衣决飘飘,宛若凌波仙子。

3. 描写舞蹈优美的古诗或句子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2、水龙吟

吕同老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3、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作者: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岐;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锉,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粑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呵呵~够不够呀

4. 描写舞蹈优美的句子

1.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

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

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峨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之情。

2.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3.舞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4. 悠扬的笛声吹起,响亮的鼓声敲起,照射出一种神圣的光。

金灿灿的,温馨极了,美丽极了,她们开始舞蹈了。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头上的头饰、腰间的铃铛,以及她细腻迷人的舞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出她心中的悲欢离合。

瞧!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真像天上的云,征兆着天气的变化。一会儿把天空笼罩;一会儿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看她们忽而双手放在胸前;忽而轻柔得点额抚臂;忽而排成一排;忽而分成三列。如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游戏,令我们躲避不及。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们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只顾尽情的表演,变换不同的动作,来讲述《千手观音》那动人的诗歌故事。

5. 描写舞蹈优美的句子

1.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

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

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峨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之情。

2.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3.舞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4. 悠扬的笛声吹起,响亮的鼓声敲起,照射出一种神圣的光。

金灿灿的,温馨极了,美丽极了,她们开始舞蹈了。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头上的头饰、腰间的铃铛,以及她细腻迷人的舞步,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出她心中的悲欢离合。

瞧!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真像天上的云,征兆着天气的变化。一会儿把天空笼罩;一会儿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看她们忽而双手放在胸前;忽而轻柔得点额抚臂;忽而排成一排;忽而分成三列。如同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游戏,令我们躲避不及。

在舞蹈的狂欢中,她们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只顾尽情的表演,变换不同的动作,来讲述《千手观音》那动人的诗歌故事。

6. 描写舞姿优美的句子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hbaiyvto63

描写舞蹈的句子 1、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妙态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修仪容操行以显其心志,独自驰思于杳远幽冥。志在高山表现峨峨之势,意在流水舞出荡荡之情。 2、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3、舞蹈是一门艺术,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熏陶,婀娜多姿,让人如痴如醉。看着优美的舞蹈,我真有几分羡慕,于是,我步入了学习舞蹈的生涯。 4、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5、你的指尖划出令人痴迷的弧度,旋转在寂寞的边缘。头发与裙角在午后微弱却依旧温暖的斜阳中飘散,仿佛全世界都投入到韵律中,我听到了时间断裂的声音,因你的舞动,你像一只悲傲的雀,身躯辗转缠绵。 6、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 7、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8、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9、采莲舞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柳腰轻

7. 描写舞姿的优美句子或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唐·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胡旋女—戒近习也》

——唐·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玉女舞霓裳》

——唐·李太玄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舞》

——唐·张祜

荆台呈妙舞,云雨半罗衣。袅袅腰疑折,褰褰袖欲飞。雾轻红踯躅,风艳紫蔷薇。强许传新态,人间弟子稀。

《舞》

——唐·李峤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朝。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愿重,谁赏素腰轻。

《咏舞》

——唐·虞世南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咏舞》

——唐·萧德言

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对檐疑燕起,映雪似花飞。

《咏舞》

——唐·杨希道(一作杨师道)

二八如同雪,三春类早花。分行向烛转,一种逐风斜。

《和咏舞诗》

——南北朝·庾信

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曹十九舞绿钿》

——唐·元稹

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騕褭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

《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

——唐·李群玉

其一: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其二: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赠张云容舞》

——唐·杨玉环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咏舞诗》

——南北朝·萧衍

腕弱复低举。身轻由回纵。可谓写自欢。方与心期共。

《歌舞》

——唐·李商隐

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陈·后庭舞》

——唐·孙元晏

嬿婉回风态若飞,丽华翘袖玉为姿。后庭一曲从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囗雍也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0⃣️1⃣️

歌咏是情感孕育的蓓蕾,舞蹈是生活绽放的花朵。在世人的眼中,华夏民族族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像藏族那样“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像维吾尔族、苗族等民族那样把歌舞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是闻所未闻。然而历史上也是如此吗?回答是“否”,因为诗经所有的诗都是歌谣,且多处描写了舞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情形。

诗经中的舞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民间的舞蹈,通常为欢会之舞或巫祀之舞,一种是来自于宫廷的舞蹈,通常为祭祀类、庆典性舞蹈。前者的代表是《宛丘》、《东门之枌》、《简兮》、《猗嗟》以及《君子阳阳》;后者的代表是《有駜》。

从诗经透露的信息看,陈国是一个“舞风盛行”的国度,对此朱熹有一个判断:认为陈国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国度,巫与舞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点上,朱氏倒是言之成理。

整个诗经里,真正能够明显看出是民间舞蹈的恰恰就是陈国为我们留下的这两首民歌,而且,这两首皆为不俗之作: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翿。

——《宛丘》

东门之枌,

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

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

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

越以鬷迈。

视尔如荍,

贻我握椒。

——《东门之枌》

《宛丘》从某种角度上看,类似于《蒹葭》和《汉广》,都体现了对意中人的单相思。所不同的是,这个暗恋的对象有特殊性:她是一位不可亲近的女巫——形象上有特殊性;她是一位不可扼止的“舞神”。这个男子眼中的女神“舞”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震耳欲聋的鼓声和清脆的缶声中,手持一束白鹭羽毛的她,在宛丘之上迎风而舞,在宛丘之下自在而舞,在宛丘之道翩翩而舞;她在春天面对百花而舞,在夏天顶着骄阳而舞,在秋天随着落叶而舞,在冬天迎着飞雪而舞;她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着、闪耀着、跳跃着、呼啸着;她把自己舞成一朵朵彩云,一弯弯虹霓,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凤凰,一道道动人心魄的闪电。千年之后,她也把自己舞成了我们心中一尊衣袂飘飘冉冉飞升的女神。

她心无旁骛、勾魂摄魄的舞,舞出了“我”心中的一道道波澜,一声声浩叹,一缕缕相思,一处处伤痛:我对你的爱恋已不能自拔呵,这种相思却永远不会有结果!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0⃣️2⃣️

这当然不会有结果,巫是人神之间的桥梁,也就是半人半神,为万众敬仰之人,地位远高于凡夫俗子,人巫岂能相恋?留给这个男子的自然只能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恨。而后一首民歌的歌者则幸运得多,也能体现民间的歌舞欢笑:在白榆树、柞木树枝叶青青的时节,乘着这个良辰美景,人们特别是少男少女们放下手中的活计,三三两两来到城边,来到旷野,来到市集,尽情唱歌跳舞。在那成百上千的人群中,“我”一眼望见“你”像锦葵开放,“我”分开如潮的人群,径直来到“你”面前,“你”对“我”莞尔一笑,赠给“我”一束芳香扑鼻的花椒(呵呵,竟然把花椒作为定情信物!但在那个原始淳朴自然的社会,送花椒与赠白茅草、送木桃等一样,“礼轻人意重”)。那一刻“我”真正的春天扑面而来,心为之融化,大地为之沉醉。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诗经中还有一首描写古代群体舞蹈中著名的“万舞”的诗《简兮》,写得极有情致、极有张力:

简兮简兮,

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

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

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

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

公言锡爵。

山有榛,

隰有苓。

云谁之思?

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

西方之人兮。

——《简兮》

虽然是群体舞蹈,但它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聚焦的是众多舞者中的白马王子——来自西方的超级帅哥(“西方美人”),因而“写”得特别细致传神:他在场上那么容光焕发,那么神采飞扬,那么强壮有力,那么自由潇洒,是整个舞场中光芒四射的明星,人们全都为他着迷,为他喝彩,为他疯狂,他也让姑娘的心一想起来就如小鹿乱撞,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能忘怀。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来自于宫廷的舞蹈大多“有来雍雍,其止肃肃”,以庄重肃穆、盛大严整为特色,其艺术性、感染力也有所削弱,如《有駜》:

有駜有駜,駜彼乘黄。

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振振鹭,鹭于下。

鼓咽咽,醉言舞。

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

夙夜在公,在公饮酒。

振振鹭,鹭于飞。

鼓咽咽,醉言归。

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

夙夜在公,在公载燕。

自今以始,岁其有。

君子有穀,诒孙子。

于胥乐兮!

——《有駜》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0⃣️3⃣️

其实,作为民歌和山歌,哪一首诗歌不是一个歌者的踏歌而舞?哪一首诗歌又不是大地一片叶子的随风而舞?民间的群体舞蹈自古有之,而且很兴盛,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恐怕是与笔者家乡渠县有关的“巴渝舞”了(渠县为古賨国国都所在地,其先民賨人被称为“板楯蛮”)。该舞为天性刚健勇武的賨人之舞,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的賨人身穿战甲,手持兵器盾牌,搏杀跳跃,歌唱呐喊,其势天崩地裂排山倒海,令人心惊胆战!司马相如《上林赋》描绘为:“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史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即描述了当时的賨人作战方式。他们用这种惊天动地的歌舞方式成功地威慑了对手,让殷商的军队未战先败溃不成军;再后来,賨人又成功地助刘邦平定三秦,这种威猛的舞蹈还被刘邦引作宫廷舞蹈。这种“巴渝舞”后来在三国时期还依然存在,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记载,刘备东吴招亲时,总参谋长诸葛亮从当时吴国的国宴中听出了“巴渝舞”的杀伐之气,于是马上带人赶过去护驾,看到关羽同志在现场,摸着胸口半天才缓过气来:哎呀,差点吓死宝宝啦!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顺便说一句,刘邦不仅喜欢“巴渝舞”,他自己也可能就是一个“舞林高手”。据司马迁《史记·高祖世家》记载,这位仁兄当了皇帝后衣锦还乡,召集原来生产队的父老乡亲吃坝坝宴,在宴会上,不仅有他亲自安排当地政府组织的一百二十人的少儿合唱团唱歌助兴,而且喝麻了之后,他还越俎代庖亲自上场演奏歌曲(“酒酣,高祖击筑”),亲自现场创作诗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亲自跳舞(“高祖乃起舞”),刘邦最后感慨万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让人不得不感叹:领导就是有才!领导的水平就是高!领导的胸怀就是宽!领导的情意就是深!领导对我们革命根据地人民就是好!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宫廷之舞由于帝王及其皇亲国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一直长演不衰、长盛不衰,像赵飞燕、杨玉环等都是当时国宝级的舞蹈家。而华夏民族的民间舞蹈却日渐式微,除达官贵人们宴饮时有姬妾歌女表演性质的舞蹈之外(如唐代深受追捧粉丝无数的公孙大娘的剑舞),人民群众自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舞蹈在史籍中越来越少。笔者见少识寡,仅看到两个诗人会跳舞(实际情况当然不会如此可怜):其一是豪放潇洒的李白在“月下独酌”里的不打自招:“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二是陆放翁在《看梅绝句》里的狂放之语——这可能是老陆一辈子九千多首诗中最“年老轻狂”“为老不尊”的一首诗了:

老子舞时不须拍,

梅花乱插乌巾香。

樽前作剧莫相笑,

我死诸君思此狂。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老陆还有这样狂放不羁可爱可亲的一面!他是这样说的:

老子跳起舞来不依节拍,把几朵梅花胡乱地插在头巾上(像个老妖怪);我喝高了之后疯疯癫癫的表演,你们不要笑话我哟!等到我死翘翘之后,你们一想到这些场景,就会想老子想得发狂!

我估计这是老陆和一群狐朋狗友人均喝了一斤二锅头之后写的,所以现在闻起这首诗都是满满的酒气!

而民族民间舞蹈尤其是与生活共融共生的舞蹈为什么会逐渐式微?这实在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想不通啊,想不通!

抠了半天脑壳终于想到几条理由,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儒家文化特别是理学的影响。它们讲究“温柔敦厚”中正内敛、中庸平和,对张扬个性、释放天性的舞蹈天生不合拍。

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特别是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后,社会上年轻人普遍都去追求“高考”去了,因而连古代士人要专修的“五育并举”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少有人提起更不用说传习了:毕竟“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不考,师生就不愿意学了,即整天只读子曰诗云。

天性受到抑制的后遗症。不得不说儒家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特别是理学家后来的那套“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有极大的抑制,让人都变得稳重起来,老成起来,内敛起来,甚至麻木起来。须知,“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最充足的表现”(闻一多《说舞》),闻一多先生对舞的产生、功用、特点作了一语中的的表述,让人不得不佩服。

幸福指数不高的表现。唱歌跳舞是幸福自由快乐群体欢乐的事,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事,必须建立在有幸福感上。正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将古代诗、歌、舞的亲缘关系做了清晰的阐述,亦方家之言也!

诗经之舞·华夏之舞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