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放学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4-30 03:2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齐鲁壹点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描写放学的唯美句子
1. 放学作文要有优美的句子和细节描写
叮叮叮……放学的铃声响起了,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走出了校门。他们有的嬉戏打闹;有的一起讨论着上午的数学题;还有的在一起等人。霎时,整个校门口人山人海。回放开始!
镜头一“馋猫部队”大开吃戒
馋猫们一拥而上开始攻打着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此起彼落的询价声叫成一片;“叔叔(或阿姨)这个多少钱?”。这让苦苦守了一天摊的小贩们眉开眼笑,同时那钱可比是左收右收,忙上忙下。此时五角钱的小零食在馋猫部队的眼里称得上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了。看,这天底下还有谁比我们更容易满足?
2班的小李手里捧着一包薯片,小胖在他身边不停转悠,嘴里还不停地哀求着(其实是装可爱);“给我吃一点嘛,就一点,好不好?”小李终于受不了了,才把薯片给他,让他自己拿。小胖意见薯片就抓起一大把往嘴里塞,然后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有的同学拿着雪糕不停地舔来舔去;有的同学拿着冰橙吃,留下一路的香橙味……
镜头二“最执着奖”发给谁
放学了,总有一些叔叔阿姨站在校门口发传单,他们热情地对待每一个路过的学生,可他们总是丢下一句“我不参加”就匆匆地走了。而那些叔叔阿姨们并没有气馁,而是接着热情地对待下一个路过的学生……
随着时间的流失,同学们纷纷散去了,校门口又恢复了平静,可这些片段却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2. 关于放学的句子
放学后,哈桑和我爬上它的枝桠,摘下一些血红色的石榴果实。
加里开始每天放学回家就吸食大麻,以此消愁.
即使搜索枯肠,也只能打到一些零碎的片段,仿佛一年的时光就是趁着我每天上学放学穿过操场时悄悄溜去。
1971年,一群来自三藩市北部圣拉斐尔的青少年在下午4:20放学后聚集起来吸毒。
这个工作是当销售员,时间是放学后,每周五天.
内德一放学到野外就连踢带跳.
他们截住了一个放学回家的十一、二岁的小孩.
有一天,还不到放学的时候, 他悄悄溜出学堂,跑回家来.
由于一个大疏忽, 使得学生今天提早放学回家.
放学后他骑自行车回家,而不坐校车。
3. 关于放学的句子有哪些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____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袁枚《所见》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____白居易《池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____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____杨万里《舟过安仁》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____雷震《村晚》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____李忱《吊白居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____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____贾岛《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___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____蒋士铨《岁暮到家》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____白居易《观游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____苏轼《花影》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____吕岩《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____杜甫《月夜》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____范成大《卖痴呆词》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____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____颜仁郁《农家》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____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____元好问《京都元夕》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____黄庭坚《牧童诗》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____佚名《芄兰》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____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____杜甫《小至》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____张籍《野老歌 / 山农词》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____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 描写秋天放学回家的句子有哪些
1. 晚秋阴天沉沉的,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的我,也像天空一样,心像是被一块沉重的石头压着。
2. 放学回家的路上,不禁感叹晚秋景色有些凄凉。昏黄的天空, 一地的落叶,寻家的小鸟,凋谢的花朵。
3. 深秋傍晚的天空如此宁静辽阔,又高又蓝。离开学校的路上,看到天空的白云,有如羊群。
4. 秋天的傍晚特别美,夕阳落下,我们也放学了。同学们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闲谈了起来。
5. 我们高高兴兴的走出校门口,一路欢声笑语。虽然深秋的太阳已经落山,却挡不住我们畅聊的激情。
6. 我们放学了,就好象从笼子里放出的小鸟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尽情享受秋季的傍晚,远处一片火红的云彩犹如我们激情的内心。
7. 落叶铺满的道路上,放学回家的同学们三五成群,追逐嬉闹,十分热闹。
8. 夕阳西下,虽已是深秋黄昏,路上却十分热闹,好多学生一起回家,讨论学校的趣事。
9. 最开心的就是放学回家,走在路上看秋天傍晚的景色。
10. 大雁飞过,树叶滑落,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也收获了一天的知识,满足而快乐的走着。
11. 去年秋天,放学回家,家里弥漫了悲伤和惆怅。原来奶奶的花落了。
12. 初秋的傍晚,放学回家,奶奶神秘地告诉我,弟弟家有不少邮票,我真是欣喜若狂。
13. 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奶奶把头发扎得不伦不类,样子真是有点可怜啊!
14. 秋天的夜晚,来的特别早,在妈妈的陪伴下放学回家,我总会边跳边绘声绘色地讲述学校里的趣事给妈妈听。
15. 落叶时不时的落到放学回家的孩子可爱的脸上,他们红扑扑的小脸都绽开了开心的笑容。
5. 能描写一段放学回家的 【细节描写】 重点在【回家】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过很多事,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念念不忘。
有一次放学了,我乘公共汽车回家,当我坐到东信站的时候,有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从后门上车,司机看见了,大声吆喝道:“从前门上,快下去。”老婆婆听了就从前门上去了。后来,给钱时,她只给了四毛钱,司机气愤地说:“一元二角。”老婆婆找不到钱,很着急,我看见一个好心人帮它给了钱,还让了座位,她连忙对好心人说:“谢谢”。到老婆婆下车了,她从后门下去,司机一关门,把老婆婆夹在了中间,然后摔倒在地上,心里很难过,可能是司机给的“报复”吧,后来,那位好心人把老婆婆扶了起来,对她说:“一定要小心点。”老婆婆便应了声。
车上的人很愤怒,议论纷纷,竟然这样对一位老婆婆,我也很气愤,他不向老婆婆道歉,还开着车“逃跑了”
现在敬老爱幼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就像那位司机一样,没有礼貌。如果中国人不讲礼貌,那还算什么文明大国。
青未了|放学路上
文|蒙山樵夫
半百人生风雨,从懵懂少年,到双鬓染霜,时光是位严苛的雕刻师,岁月的痕迹,谁也逃脱不了。生活的这座小城,2000年前的麃孝禹碑和1900年前的皇圣卿阙,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这座2000多年的小城太厚重,每一个街巷都留有先祖的足迹。40年历史的巨变,这座城又变得太新潮,曾经的胡同拓展为宽阔的道路,原来的商店已成为大型商厦,在这里可以购物,可以吃饭,可以娱乐,可以健身,还可以看电影,是购物的天堂,儿童的乐园。这里曾经是著名的”花木兰社“,因几位年轻的姑娘在这里当售货员而得名。这小城它已经变得让人看不出它的年龄,如同时尚的女子不时换着多彩多款的服装,就像今天,我们很难界定一位女性的年龄。小城变得气度优雅。认识这座小城的时候,我还是刚刚进城读书的少年,每一次放学,在我的记忆里都留下了小城昔日的影子。常常怀想昔日那些快乐的时光,那一年,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
皇圣卿阙两座,建于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功曹阙一座,建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现存平邑县博物馆。
麃孝禹碑,被称为汉碑之祖,中国第一块石碑,同治九年(1870年)发现,现存山东省博物馆。
40年前,最快乐的就是放学时候。那铃声一响,就背起早已收拾好的书包,书包很轻,几本课本,再加上玩具,不似今天孩子们装满的试卷作业。一个箭步窜出教室,边走边喊:“乌拉!”“放学了!”“解放了!”那兴奋那叫声,都能惊起树上的鸟儿。那一年,我们常常带着这样的欢叫,跑出校门,走在放学路上,这是孩子们幸福的时刻。校门口见不到等候接送的家长。那时候的家长,孩子太多,他们该接送哪个孩子呢?他们还要做工,还要种田,还要为一家吃饭做辛苦的营生,哪有精力去接送孩子呢?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呼朋引伴,呼兄唤弟,结伴而行。没有听说过谁家的孩子被拐骗,没有听说谁家的孩子丢失。那时的孩子多的很,物以稀为贵,孩子多了也就没人稀罕,家长也不会担心自家的宝宝会被人偷去。路上走的都是同龄的孩子,大家打打闹闹、嬉嬉笑笑,不用害怕老师的眼神了,不用担心老师的教鞭了。家长常给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就给好好“修理”一下。被老师“修理”过的孩子,谁敢给爹娘说?说了,轻的一阵数落;重了,爹妈的鞋底拍在屁股上,还带着呵斥。这放学路上,有丽日蓝天,有笑声歌声,你说,这快乐不快乐?
放学路上,有看不够的风景。那时小城的路,还未能发育,还是瘦弱的“体形”。没有交通标线,没有红绿灯,感觉路还是宽宽的。走在路上的是肩挑背驮的行人,主道上是自行车、独轮车、毛驴车的“混合大军”。没有交警指挥,大家也知道怎么走,也没发生过交通事故。放学路上,最喜欢看毛驴拉的地排车,毛驴铁掌敲打路面的节奏,赶车的拿着长鞭坐在车上,小孩子都会出神听毛驴那九曲回肠、曲曲折折、悠远悠长的叫声,小孩子就跟着毛驴一块欢叫着。看到拖拉机,就跑着抓着车厢的抓手,体验一下飞身上车的绝技。开车的也就故意放慢车速,回头跟孩子笑笑,让孩子过过车瘾,小孩子也习惯做个鬼脸,彼此间温情的对笑着。如果幸运看到一辆绿色的北京吉普,就有人说从北京来大干部了。那可是这个小县城的大新闻。大家都会出来一睹吉普车的风采。小孩子习惯走路边,听听路边店铺喇叭里放的歌声,闻一闻饭店饭菜的香味,猛咽一下口水,路边是没有卖零食的。因为,小孩子手里没有钱,没有谁能买得起。买不起就闻闻香味吧,闻香味是不要钱的。
放学的路,喜欢走小巷。小巷曲径通幽,是男孩子游戏的好场所。县城的莲花山,山上多树林灌木丛,举目县城全是低矮的平房、窄窄的小巷。放学路上的孩子,边走小巷,边引逗一下人家的狗,被狗“汪汪汪”狂追了一阵,也是够刺激的。在小巷边,捉个迷藏,对女孩子做个恐怖的声响,还有将路边的蛇,横放在道上,听那女孩一声声惊叫,发出坏坏的笑声,真是过瘾。这城中的村子里,有的是树。爬树、上墙,动作跟猴子似的。县城的二层小楼,那是建筑社和陶瓷厂的二层小楼。这可是县城的高层建筑了,小孩子没有找不到的地方,常常偷偷爬到这楼上看看城里的大街小巷,体验一下楼上楼下的感觉。大人都说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常常跟同学争论,我们什么时候能过上共产主义呀?
放学路上,小孩子不光是喜欢恶作剧。我们也有安静的时候,静下来也很喜欢一些风行当时的娱乐生活。县城终于也建起了电影院,这可是全县最繁华的地方。能进电影院去看一场电影,真是天大的享受。没机会去看电影,就在电影门口听,人家在室内看电影,我们在门外听一听电影的故事。县城重要的路口电线杆子都有高音喇叭,这喇叭常常播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快板书《西游记》,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坐在喇叭下面听一听评书,也真过瘾。
没有网吧,没有游戏厅,每到星期六县图书馆都能开放,到图书馆看看书也是很惬意的事。在家里在学校里是见不到这样的书的,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读《三国演义》就是在这县里图书馆里完成的。来读书的有大人,多数是单位上班的公家人,再就是我们这些学生,大家都安静地读书,这里比在课堂里读书安静多了。也就在这时候,我爱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文学。
不愿放学回家,回家就得干活,总喜欢尽情地“疯狂”一阵子。回到家,爹娘总是呵斥,咋不早回家?往往就说,老师留我们扫地了,一句话就搪塞过去。拿老师的话当挡箭牌,还真是管用。家在乡下,回到家就不能玩了。如果天尚早,就得下田干活;如果天晚了,那也不能耽误功夫,晚上跟着母亲到碾道磨道里,推磨推碾,当毛驴一样使唤。放学路上,总喜欢多逗留一下时间,即使饥肠辘辘,也不愿早早回家。
40年后的今天,城里的路越建越多,原来县城就一个十字路口,横纵两条道。现在横纵八条道,十字路口、红绿灯真是数也数不过来。路越来越宽,车却越来越堵。这曾经的小城,真是长大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乡下人,都在城里买房,住在城里,成了城里人。原来只有“公家人”才住城里,“公家人”的孩子才在城里上学,现在只要住在城里的,孩子都在城里上学。孩子们已经没有了放学路上了,倒是成了家长接送孩子的路上。县城的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交警们严阵以待,各种各样各种功能隶属于各家单位的探头睁大了眼睛一遍遍扫描着经过的每一车辆和行人。已经没了毛驴车,看不到肩挑背驮的行人了,自行车成了高档的健身设备而非代步工具,城市共享自行车是政府送给市民的福利。车流如川,人流如潮,走路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学校门口成了拥堵的代名词,上下学的孩子和接送的家长们塞满整条路,车辆已经长得望不到尽头。刚刚放学的孩子,走出校门,然后上车,根本不用走路,接着就被家长被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也不知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班,孩子们在这里要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很多东西。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家长恨不得将孩子培养成无所不能的通才。自己不会的东西,自己当年没学的技能,统统让孩子补过来,真是不惜血本。看人家的娃学书法了,自己娃没报,就跟吃亏似的,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得赶快报上,可不能输给别人。孩子们没有玩耍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满了。一个个小大人似的,说话带着大人的腔调,那个可怕的分数,成了孩子的成功的炫耀和失败的梦魇。孩子们真忙啊!带着父母的愿望,学习着各种总也学不完的课程和技能。
小城长大了,身子越来越宽绰。原来的平房越来越少,几乎要成为这个城市曾经的标本和留存的记忆了。代之而起的是片片高楼大厦。当初的二层小楼早已拆掉了,整个城区星罗棋布的是一个个住宅小区,原来的乡村也变成了城市的一角。小城变得富有了,一座座商厦鳞次栉比,楼越长越高,小县城也是高楼林立。在各大城市能买到的东西,在这里好像什么玩的什么吃的都有。不是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家家户户都有车辆,这在40年前,可只有首长才能乘坐汽车啊!流淌了千百年的浚河,映照着高楼大厦的影子和时代的流光。尤其是晚上,闪烁的灯照耀在河面,彩虹似的桥投放于河面的倩影,闪动着彩虹似的梦。即使玩耍,孩子身边也有大人保护,不似我们小时候,河边爬树,河里徒手捉鱼。现在的河,有专人把守,只可观赏河面的风景,孩子们是下不去的。
小城也变得穷了。忙忙碌碌的人,走路急匆匆的,没有了悠闲和恬然。有空闲去应酬,去喝酒,就是没时间读书。好像读书是孩子们的事情。大人们已经读完了,不再需要了。孩子们学数学、学英语、学美术、学舞蹈,就是不学读书。图书馆成了摆设了,人们有钱买高档烟酒,买高档化妆品,没钱买书。曾经沉静的小城,开始变得浮躁了。
40年过去了,曾经走在放学路上的我们,已经走出了自己顽皮的少年,走到了不同的城市,走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非常怀想曾经放学路上那些快活的时光。喜欢听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喜欢那张娇美的面容,喜欢那甜甜的歌声。就觉得这歌曲好像为我们的小城而唱的。
40年过去,我们渐渐老去。可是,一茬茬的孩子,还在成长着。我们羡慕孩子成长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我们心疼孩子们忙碌的童年。我们多么盼望,孩子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他们这个年龄的开心的笑声,有他们自己自主的生活内容,有创意的调皮,有活泼的灵气。因为,再假以时日,这些孩子又成了这个城市的主人了。
40年后的我,突然悟到:曾经玩耍的放学路上,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课堂。我为今天的孩子们没有放学路上而惋惜。
作者简介:
陈凯,笔名蒙山樵夫,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中国乡村作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高中语文教学教研30年后,重新拿起笔接续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想。为家乡代言,替亲人立传。自建一片文字园地,享受种字耘文之乐,留存故土渐行渐远的乡愁与乡村时代的风貌。
壹点号蒙山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