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表达家的句子有哪些

时间:2022-04-30 18: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终身成长柔涵 | 评论: 次 | 点击:

论语表达家的句子有哪些

1. 论语里有哪些著名的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译: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举一反三)

译:(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2. 论语中表示诚实的句子有哪些

曾子(1)曰:“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5)不习(6)乎?”

《荀子·劝学》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3)矣。” (《论语·学而第一》)

3. 论语中劝父母回家的句子有哪些

有关于父母在家不离开的。

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9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第一》

10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第十》

11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4. 论语中的重点语句有哪些

卷一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卷二 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卷二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

5. 论语中描述性格的句子有哪些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孔子说:君子给百姓好处而不浪费,让百姓辛勤工作而无怨恨,有欲望而不贪财无度,安泰矜持而不骄傲自大,威武严肃而不凶猛可怕。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秉性朴实、言语谨慎而迟钝,这就近乎仁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厮,国家好的时候就显得很聪明,国家不好装傻充愣。他的聪明咱可以学到,他的装憨一般人做不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谨慎,更愿意付诸行动,其实就是埋头发大财、埋头阴人之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能说会道的,很少有好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本性多伪装少了就显得粗俗,伪装多本性表现少就显得假。文质彬彬的,折中的才算是君子。

《论语》道德修养之“齐家”篇—本立而道生

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家人、爱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夫,夫妻和谐,家庭和睦,进而就能促使社会稳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就是根本”,“孝悌为本”,“”齐家为本“,“修身为本 ”,“仁德为本”。根本做好了,自然走上一条正路,成为有仁德的人,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方能得天下。

《论语》道德修养之“齐家”篇—本立而道生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解读: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达到”仁”的这个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首先应该从孝悌做起。“仁”是爱的哲学,“孝”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

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君子务本:为人孝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解读:孔子讲到了孝敬父母不忤逆的问题。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但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方式方法,不能直言规劝。若是父母能够知错改错更好,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兄弟朋友,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德的人。这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解读: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有做到“孝”“弟”“信”“爱”,“学”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仁德之心的人。

《论语》道德修养之“齐家”篇—本立而道生

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文: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读:本章中所讲的四种关系,占了五伦中的四伦,“贤贤易色”指的是夫妻间相处时,做丈夫的应多关心妻子重视家庭,不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美色上。“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事君,能致其身”讲的是“忠”君之道。就应当尽人臣之力,虔诚地完成任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个有诚信踏实的人。

子夏的这几句话意在重申孔子的观点:修德必须重视实践。在他看来,德行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只要能在实践中做到“德”“孝”“忠”“信”,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德行远比学识重要。

5、“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译文: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解读: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则强调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孔子认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另外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不能只顾自己吃好的,应请父兄先来享用这一章是对孝道的扩充。

6、“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出外便侍公卿,入门便侍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力去办,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解读:修德最重要就是得自觉自律,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言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德之人。在外工作就得恪尽职守(这是忠的体现);在家就得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是孝悌的体现);参加丧葬之事要尽心竭力,尽量做得周到细致(这是敬的体现);不为酒困即不沉湎于酒精,凡事有度,这是“慎”的表现。经常自省问自己这些有没有做到?

《论语》道德修养之“齐家”篇—本立而道生

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解读:孔子的家谱一直延续至今,70余代,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道”就是家风、家训、价值观、做人的原则等等,好的家风家训原则值得下一代继承。同样做子女的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孝。

8、“《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译文:《尚书》里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种品德可以带动国家社会发展的。

解读: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认为重视孝道价值,并把它提高到治国方略的地位,将友爱、孝顺之心延及社会事务之中,就是在完善政治。他指出,要是将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都处理好了,整个社会自然就会和谐,这也是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在孔子眼中,孝亲也是为政,没有必要非去做官不可,政治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译文:年幼的时候不知道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成年之后,自己既无功可言,无德可言,也无学问可言,对国家、对家族没有任何贡献。现在老了(年龄应比孔夫子还大)还赖着活在世上,是个败坏道德的人。

解读:这一章孔子批评了一生无所作为而又不尊重人的人。孔子认为生而为人,应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对家族对国家有贡献,才不枉为人。

1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解读:人的道德修养,与居住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居住的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相反,与价值观腐蚀的圈子环境的人,容易被污染。“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典型故事。

《论语》道德修养之“齐家”篇—本立而道生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