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优美句子
时间:2022-05-01 15:4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启扬国学驿站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美学十五讲优美句子
1.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读后感《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
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看完《美学四讲》之后,我还到网上查找了很多学者对四讲的个人见解和评论,感觉受益匪浅。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2. 《美学》句子精彩经典的
书不在身边,就依照记忆写点自己喜欢的。
(非原文,读后自己理解的)
美是什么?
不同社会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念,比较主流的有“忘了名字”的国家的谁提出:和谐为美。和谐的对立是杂乱。
还有就是中国春秋的谁说的:真、善、美。
还说当一个人在觉得某个事物“美”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善”的状态。也就是以善为美。
艺术家们都有颗赤子之心相对于麻木生活的人们要更敏感。
艺术是作为“感知”而不是“识别”,走的是让常见事物陌生化。
3. 收集15条优美的语句,并加上自己的评语
1.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好处: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信念的解释很确切,且对人生有积极鼓励作用。 2.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
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好处:综合应用排比,总结归类等手法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选择的执着,豪壮,高雅。
3.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 好处:把毅力实体化,并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4.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好处:“如果说”和“就是”的三个整齐的排比,比喻,拟物,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这段话的光彩之处,“没有”和“便”的两句工整句式,也很精彩。
5.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 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好处:排比的工整,逻辑的清晰是此句的特点。
6.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好处:排比工整,逻辑清晰,比喻新奇。
7.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
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好处:排比对仗工整,成语及四字短语的表述,以及古诗词的灵活应用,都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8.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好处:比喻新颖,排比对仗整齐。
9.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好处:运用了对比,比喻等的修辞手法,将爱这一抽象感情形象化,更深刻的表述了爱的深刻含义。
10.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
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好处:工整的句式,假设的运用,都有力的证明了作者的论点:生命因为磨难才更有意义。
对人生的启示也很重要。 11.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青春是一株大地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一叶大海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千帆竞发才是大海的壮观。
好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青春”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也揭示了更深刻的道理:一木不成林。 12.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只收藏精彩。
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 好处:排比,比喻的运用使得抽象的人生道理变得更易理解。
13.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的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著的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好处:用排比,假。
4. 朱良志写得《中国美学十五讲》的读后感
中国美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成就不如料想的多。
这其中有中国美学问题的难定,史料的驳杂等原因。然而,五十年来中国美学的最大不利是缺乏学术的眼光与方法。
因而一句话可以演成长篇大论,一部长篇大论可以被一句话打倒。朱良志教授常说做些学术。
他自己也以此自律。前此出版的专著都贯注这一学术追求。
而如今这部《中国美学十五讲》也应作如是观。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的讲稿。
今收入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本书中多为作者精思独得之言,而不流连于枝叶。
读之令人壮而不傲,尤其使人意豁。 看书就如观览庭院。
写书评无非是有感于房屋的富美,材料的坚实,间架的合理,或是对自己有了某些启示,想与房主多攀谈几句。别无他意。
关于本书,作者的出发处在中西之别,继而把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第2页)可以想见,这样的中国哲学必使它与艺术的关系更加紧密。千载之下遥想先哲,多不是正襟危坐地讲学论道,更多的是他们活的生命。
这可能是泰戈尔所赞许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因此,作者心中的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之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
(第2页)对于本书,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陈说,不需改写,直陈如下,“这里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吉光片羽中提炼出的十五个问题,我以为都是生命超越美学的重要问题。本讲座的十五讲可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
就美学而言,道家哲学要在齐同万物、冥然物化;禅宗确立世界本身的意义,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中,就包含这样的思考;楚辞具有唯美和感伤的传统,给中国美学注入特别的气质;儒家哲学强调创造新变;传统的气化哲学强调天地大自然为一生命流荡的世界,等等,这些对确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起到了关键作用。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空间)、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生命美学的形态论。
而后五讲,则是对生命美学范畴的讨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这是生命美学的范畴论。中国传统超越美学含摄的内容很多,这里选讲的若干重要问题,只是对于基本情况作一粗略的勾勒。”
(第3页)前五讲,考镜源流,知其所从来,其特点尤在第四、五讲,以及第二讲中对于不二法门之辨析。此后各章皆源此而发。
颇见整合之功。此书首章为庄,次为禅,后为儒、骚,可见作者之取向与识见。
我们看着作者好像偏袒了庄禅,而这只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美学出力太多,劳苦功高,平心说,这点实惠是应得的。作者在引言中说:“关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我以为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是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3页)这是对于中国美学合法性的一个解释。对此问题,有人反复咀嚼,有人一语否定,不若“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来得温暖与切实。
这里有作者对于中国美学的体量与信心。 观此书者,知此书不愧于典型。
处处都是精锐之兵。其中的妙解、特识与别裁,足以开启智识。
即使偶然遇目,也是往往见宝。本书并非面面俱到,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然而中国美学的精义已十有七八了。
字里行间透漏出,这本小书里有个大世界。 匆匆一过,未免怠慢了作者的苦心。
多所领受,不仅是著者之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领受之力,有得于心者仅如下几条: 1.从容论学之风。
观此书,行文的舒卷自如,文字的洁净雅致,取材的富广精审,都足资取法。读此书知中国美学之美。
其间溢荡着从容之风。对于历史中的先人,作者能体认其精神,详于存异而略于求同。
然而作者用心,正在“借有此异以证其同”。对于儒、释、道、骚、气化哲学各章,作者虽然没有专章是论述其合融的方式与状态,而章章又莫不是。
对于今人之论,作者也是多论其异同,而鲜涉其是非。《明儒学案》:“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
……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至于作者有了新鲜而地道的理会,我们读者也应先观其不同。
文中虽然有辨析,而绝无负气求胜、扬己陵人。而能在与其不同处出新意。
在濠梁之辩中,庄子观鱼而知鱼之乐,朱光潜认为这是“推己及物”,“移情于物”,作者认为值得商榷。(第16页)对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三种态度,作者又在这之外提出第四种态度。
这不是作者在恣意求新,而是在厚实的研究之上才生发的。对于第四种态度(即是妙悟)作者有专著《大音希声——妙悟的审美考察》。
作者从不自矜有学,说自己的作品粗糙,然而,作者也决不因此而懈怠,“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潘耒《日知录序》)以此比照,可略知作者为学。
书中,似乎都是人所。
5. 10个优美的句子和15个优美的词
1、梅雨过后的季节、梦醒后的黄昏,万物生灵脱胎换骨,风住,歌声起,又一个非比寻常的黄昏此处彼地,摇曳生姿。
2、漫步西湖边,抬望眼,望不尽远方的美景被云彩遮住了一,天空沉闷,风儿此时竟然无心把玩湖边的垂柳,柳叶没有风儿在身边,无精打采的达拉着,就是一副无灵动的水墨画。
3、站在湖边天空忽的开始飘落点点细雨,燕子低空翱翔于湖面上。湖面被雨水下的波光粼粼, 杨柳随风抚雨,堤岸上依旧游人如织,在夏雨中漫步于西湖岸边。
4、河塘之中,荷花总是欢然开放。如丝如织的雨滴在田田荷叶上随风骨碌碌的滚着,如别离时的雨泪,简直好像荷叶要 裙央飞扬,翩翩起舞。
5、独自一人,踏入古寿春。寻根城墙边,看柳枝轻飘,静赏护城河边的垂钓者;寻访报恩寺、清真寺、簧学等,数落远去的岁月,共鸣今生留下的记忆。
6、春天里,葱郁的树木把赤山染成一片翠绿。站在赤山的山头上的至高点,放眼望去,青山如黛,林木葱笼,满眼皆是绿色,空气中还氤氲着淡淡的花香,让人感到是那样神新气爽。
7、赤山四面环湖,资水、沅水、澧水汇聚在她的周围,沐浴着赤山灵秀的躯体,让赤山出落得容光焕发分外妖娆。
8、仲夏时节,气候宜人,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五彩斑斓的蝴蝶丰容靓饰,顾盼生姿,体态轻盈的蜜蜂乱欢飞舞,寻香弄绿,一派繁忙的景象。
9、春天光风入柳,夏日避署纳凉,秋季水送落花,冬来踏雪寻香,嗅着淡淡的幽香,听着啾啾的鸟鸣,踏着满地的绿色,借着晨风的凉爽,让人流连忘返。
10、清晨珠露滴翠凉风习习,中午鸟语花香撩人心弦,傍晚日夕佳荫林虚桂静;晴天色满林园秀色可餐,月夜波明树涵莹润射目,雨中翠云摇缀万景天全。
11、迷人的烟波画船缓缓地行驶在一片绿汪汪的水面上,微风徐来,如镜的湖水泛起点点粼光,好像铺金散玉一样,几枝荷花含情脉脉卓立水中,给莹莹湖水平添了几分姿色。
12、高远的天,俯瞰着芸芸众生,孕育着无限的生灵。阳光,将开得盛大的花朵渲染得愈发夺目。雨露,将无尽舒展的绿意浸润得晶莹欲滴。
13、雨是天空的泪滴,阳光是天空的粉饰,风是天空的绸带,云是天空的霓裳。
14、云儿,是天空的表情,游移的,多变的,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阴晴不定,忽而一片乌黑。晴空万里时,风和日丽,明朗、清新,尽情地舒展着天空的快乐,与大地如此接近。
15、悠然的天空之城,轻轻淡淡的旋律,弹跳着单薄的空灵,回旋耳畔,却飘忽空远,扬起空洞的美丽,那么淡,那么冷,拨弄着心扉,将浮躁的心悄然安抚。
16、天空下雪飘漫舞的时刻,悠悠缓缓,或旋转,或直坠,如纯净的精灵纷纷扬扬,舞过头顶,飘在眼角眉梢,轻覆发梢,落满一季的轻盈洁白,无法隐藏的干净清爽,若天使,从天而降,如梦似幻,如痴如醉。
17、雨后天空,透明的湛蓝带些许灰色。清新的空气汇聚成一朵又一朵的白云。遮住太阳的那片云散发着金色的温暖。波光粼粼的湖面灼伤了双眼,也刺痛了心。
18、雨后的天空没有彩虹,淡蓝的苍穹充满透明的阳光。遥远的地平线被厚重的白雾覆盖,就像冬日的白雪。
(优美的句子/youmei/)
6. 自然·审美优美句子
自然·审美篇
1.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
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3.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4.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5.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
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
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来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学散步》摘录
1981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从宗白华写的30多篇美学论文中,挑选22篇,汇集成册出版,题名《美学散步》,这是一本高水平的美学文集,它对每一个想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精华,提高美学修养及审美水平,掌握艺术规律的人来说,不可不读。
易中天这样评价《美学散步》:
可是宗先生真正把握了美学的精髓,他那本小册子,不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百句是顶得到的。有人说,宗先生一句话,李泽厚拿去可以写一篇文章;李泽厚一篇文章,有的人可以拿去写一本书,这话不假。——《美学讲稿》
1.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2.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3.文学艺术将宗教与哲学囊之入怀,用其理性而睿智的语言来分析“美之所以为美”。
4.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5.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艺术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这是无疑的。但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
6.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
7.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
8.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
9.艺术家要模仿自然,并不是真去刻画那自然的表面形式,乃是直接去体会自然的精神,感觉那自然凭借物质以表现万相的过程,然后以自己的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贯注到物质里面制作万形,使物质而精神化。
10.文品如诗品。“花开无言,人淡如菊”“遇之自天,泠然希音”,淡然明镜之素心,才会有空灵之文。
11.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12.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13.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
14.“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唐、宋诗词是这样,宋、元人的绘画也是这样。
15.晋人酷爱自己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己及物,有这意义伟大的动作。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
16.因为文学是民族的表征,是一切社会活动留在纸上的影子;无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雕刻,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的。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
17.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
18.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19.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20.在都市的危楼上俯眺风驰电掣的匆忙的人群,通力合作地推动人类的前进;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渺渺的微躯只是洪涛的一沤,然而内心的孤迥,也希望能烛照未来的微茫,听到永恒的神秘节奏,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
21.我爱光,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爱,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
宗先生著作:美学散步
相关文章:
- 上一篇:描述个人缺点优美句子
- 下一篇:对上幼儿园宝宝的寄语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