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工匠精神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5-01 20: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志钧瓷坊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陶艺工匠精神的唯美句子
1. 描写“紫砂壶外表”的优美句子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
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紫砂壶的造型简练、色泽淳朴、大方古雅。
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包浆就愈加温润,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紫砂壶的美在于它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印、题铭、绘画、书法、雕塑、镌刻诸艺术,共融一体。
砂壶源于岩中岩,本质纯正;吸水快、透气好、泡茶褒香、隔夜不馊;无掩饰、无虚伪,这是其特有的一种真诚人有了砂壶那份真诚,就会离虚抛伪、拒腐弃蚀,能使精神变得崇高,灵魂得到升华。真诚善良、无私正直、纯朴怜悯等多种美德,乃真诚最为可贵。
砂壶不然,它是长生不老千年不朽之物;它水火兼容何惧腐蚀;它冷暖两宜,不挑主人不嫌贫富;它不变应万变,无论何时何地那怕天涯海角,甚至遗忘抛弃入土千年,变不了它的身份和那份真诚。砂壶越用越新越亮越润,日久生灵岁月增辉;千百载更显沉稳而古朴、苍劲而精神。
那时的你宁神观壶,那怕熟而熟玩手执千遍的壶,毫不厌倦,看肌肤的光润,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接吻久蓄的陈香,感受着本质的纯正和真诚。
2. 有关工匠精神的名言
世界上工匠最多的国家是意大利。
仔细观察意大利的工业企业就会发现,“豪华游艇”,“超级跑车”,“奢侈品”,“数控机床”,“高端厨具”等等产业非常发达。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小批量制造,甚至是单独定做,同时以手工业为主,并且十分强调“纯手工打造”,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非常非常高。在单一产品上精益求精,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高昂的成本。并且销售对象以高端商务人士和富豪为主。生产的这些产品,凝结了劳动者的大量心血,事实上已经很接近艺术品了,劳动者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被称之为工匠。这些工匠对自身的工作极为认同,甚至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是工匠,同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由于以上的原因,工匠非常重视技能的传承和产品细节的琢磨,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工业强国地位。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罗永浩推出了一款锤子手机,号称是以“工匠精神”打造的。哈哈哈哈!天大的笑话,自欺欺人!众所周知,手机是典型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所以必须符合“工业精神”才能生产出来。就拿锤子手机来说,它的设计“没问题”,之所以“没问题”要打引号,是因为以艺术品来制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交给富士康这样的代工企业来生产就会有问题,它的设计根本就没有向生产制造来妥协,不符合批量制造的“工业精神”。市面上的很多产品,看上去非常丑陋,易用性也很差,难道生产厂家的那些设计师看不出来吗?既然看出来为什么还要生产还要拿出去卖???因为他们知道,这么设计,生产成本很低,制造工艺简单,质量保证很容易,原材料也很常见,同时消费者也不会太抗拒,这就是设计向生产制造相妥协,最后诞生了常见的“丑陋”的产品。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答案就是小批量生产,甚至单独定制!凡是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是不符合“工匠精神”的。
中国到底有没有工匠?有没有工匠精神?可以肯定地回答你,有的!就是中餐馆的厨师。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厨师,这些快餐店厨师是“工业精神”的产物,所以可以批量复制,同时质量很好控制,但是吃起来毫无“人味”。
3. 有关工匠精神的名言好句 经典人物及故事
时间不可逆流倒转,洞穴人不再岩壁上作画,希腊人不再用大理石雕刻,工匠不再去山洞里描绘飞天,人们不再往纸上涂墨汁,没有人再对着原野画麦田,咖啡馆外面看星空,这些美的事物都在消亡,如同可怜的自然界。但人们也发现,媒介和工具不是消亡是替换,当每一件新的技术变革出现,美神都会换一件衣服,栖息在新的载体上面。就像从岩壁到甲骨,从纸张到kindle电子书,书籍的形式在变,阅读一直被继承,审美永远在变,但美一直存在。说书人会死掉,故事却始终流传。
——潘采夫《新京报专栏》
4. 形容工匠精神的词语有哪些
1. 活鲁班
【解释】:由于鲁班有许多创造发明,所以形容手艺活好的人为活鲁班。
【造句】:设计的这栋楼太完美了,你简直就是活鲁班呀!
2. 认真
【解释】:认为是真的;当作真的
【造句】:对错误不能文过饰非,要认真检讨才对。
3. 鬼斧神工
【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造句】:太鲁阁峡谷壮丽的景色,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4. 一丝不苟
【解释】: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造句】:笔画的长短笔顺的先后,都必须一丝不苟才能不出错。
5. 独具匠心
【解释】: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造句】:他的这种雕刻真是独具匠心。
6. 专注
【解释】:专心注意;精神贯注
【造句】:三个神情专注的中老年藏族男人轮流做庄博彩怡情。
7. 坚持
【解释】: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
【造句】:他一向很坚持原来的幻想,就是"行远自迩"。
8. 精益求精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造句】:我们虽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9. 匠心独运
【解释】: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造句】:林公子选韵采用了十三辙里的韵脚,转韵自然,锤字炼句匠心独运。
10. 严谨
【解释】:严肃谨慎
【造句】:刘老师做事非常严谨。
5. 乐从人制作陶瓷十分精致可以突出他们是怎样的人
他们是求精益求精的职业人,实质体现的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实质是追求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第一,工匠精神追求完美。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打造精湛技艺,努力在职业领域中做到完美,打造优质制造。第二,工匠精神注重细节。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因此在平凡的岗位也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对误差零容忍。第三,工匠精神坚守岗位。不管面对什么工作,做好自己的岗位,坚持认真做事的职业素质。第四,工匠精神杜绝随意,追求精确。任何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拒绝“差不多”精神,做任何事高标准、严要求。
6. 以工匠精神为话题写一篇高中作文,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这些鲜活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我们的报纸和微信上。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又有何种强大的力量?带着这一串串的疑问我如饥似渴的翻开了《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一书。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阐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把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本书从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术等方面,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告诉我们“打工的状态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态很可怕”。读到这,我陷入了一阵沉思。
腊月28,回到老家,路过大伯堂屋前,我热情的喊着大伯,走进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说“大伯,您直接去市场上买几个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还费这事,都过年了”。他笑了笑“孩子,我干了半辈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辈子了,多耐用,多结实”说完只见他拿着鲁班刨一遍又一遍刨着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脚;拿着刚尺和碳笔在凳面上比划着凳脚的开眼位置。
“孩子,就说这鲁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快,还要一推到头,否则刨出来的面就不平。”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费这么大工夫去做几个凳子。而对于做了半辈子木匠的伯伯来说,从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是他对手里木工活的热爱,还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胸有成竹的满足。他笑起来眼角隆起的皱纹告诉我,他内心是踏实的,是执着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艺品—“木凳”。
陶瓷匠刘志钧:用心一把泥 凡土化神奇
人民网河南频道2022-04-07 09:40浏览量6.8万
受访者供图
1969年出生的刘志钧,在陶瓷行当,正值创作之年,作品虽然不算多,但精品迭出,名享全国。游学半生,如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等名衔,他说,虽然也骄傲,但最在意的还是2018年获得的“中原大工匠”。为何?
“大师不大师,不算特别重要。作为陶瓷工匠,重要是玩好一把泥,这才符合身份!”刘志钧端坐角落,目光平静,神态安详。身后柜中的陶瓷,件件似乎毫光闪闪,精美绝伦——有“乾坤盏”“祥云”“尊”“钧瓷大碗”等,款款令人赞叹。
“一个好的陶瓷工匠,要心无旁骛,求名不求利,为匠不为家,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刘志钧说,“如果能跳出烧瓷看陶瓷,融会贯通让陶瓷造福世人,这才是最高的工匠精神。”
一语道尽人生悟,虽然以艺术陶瓷成名,但刘志钧之“志”,已不限于“钧”“瓷”,而是向往着“工匠精神造福于世”前行。
从钧瓷之乡来,往匠人方向去
现职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但每年刘志钧都会抽几个月,回禹州烧几窑瓷器。“烧瓷,是我的本分!”
一顶帽子、一双球鞋、一个双肩包,一身平实打扮,是他常见的行头。当评委、开会、讲学,经常忙得不可开交,他却从来没有大师的“排场”。上班下班,坐公交车出行;平时吃饭,也是“三丁面果腹”。大师,生活何其简陋!
“何陋之有?”他对此淡然。郑州西郊的“刘志钧大师工作室”,是一间简单的办公室——瓶瓶罐罐成几堆,再者就是东一摞、西一摞的书籍、画报,好在“来往无白丁”,谈笑有风声。“我老家是禹州的,根在神垕,不怕人土,就怕对不起‘后土’。”坐下闲聊,他难得幽默。
刘志钧名字,开始并非有所寓意,但出生地河南禹州,当地一直有以“钧”为美的共识。刘志钧父亲,原是禹州制药厂一名工程师,负责为药厂设计一些药品的瓷瓶包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幼的他常跟随父亲到神垕镇一钧瓷厂玩耍,被展品室里五彩斑斓的瓶子所吸引,渐渐爱上这种神奇“泥土”。
后来,制药厂扩建,挖地基时挖出很多瓷器和碎片,即为后来的“钧官窑遗址”。不久,遗址旁边建禹州钧瓷研究所,就在刘志钧的家门口,而“志钧”这个名字,似乎也冥冥注定,他一生要“志在瓷”。
志在瓷,就要一生“捏泥”。凡土块泥,如何腐朽化神奇?刘志钧一生在路上,一路手捧泥。
80年代中期,中国八大油画家之一的尚扬,为武汉江汉文化馆设计制作大型陶瓷壁画,因陶瓷壁画烧制在禹州瓷厂,机缘巧合给了刘志钧学习的机会。当时,他正在备考美术专业大学,天天去厂里学绘画,看教授和研究生做陶瓷、做壁画,有幸得到名师指点。第二年,湖北美院单招,他考了个专业全省第一。
经过名家指点,刘志钧对追求艺术,有了过人傲气,也有了清晰目标。“年轻人,谁不想成名成家成大师?反正隐隐约约觉得,干这个不只为糊口,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追求’。”刘志钧说。
从事钧瓷设计和艺术创作,是毕业后的事了。“之前虽做过一些设计工作,但是对行业是迷茫的。”几年后,刘志钧选择到郑州大学深造,机缘巧合,与钧瓷研究所副所长刘富安成为“忘年交”,开启了“志钧”瓷器人生。
当时,刘富安是钧瓷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钧瓷的精益求精、琢磨推敲,深深影响了刘志钧。不久,刘富安创建自己的工作室,极力邀请刘志钧也尝试钧瓷艺术。在他的工作室,刘志钧开始尝试做东西。
因是科班出身,刘志钧满脑子现代设计的艺术理论体系,主观地认为产区出来的瓷器都比较老旧、陈腐,于是,想做一件打破这种局面的东西,就设计出人生中第一件钧瓷作品《腐——钧瓷感怀》。
不想,这件独特的作品,成为刘志钧鲜明创作之旅的起点。再后来,他又拜师著名陶瓷大师张守智、“中国陶瓷泰斗”杨文宪等,并成为“钧瓷泰斗”晋佩章的关门弟子。很长一段时间,他心无旁骛,专心制瓷,在业界逐渐“小有名气”。
“祥云系列”之《云绕》。受访者供图
在艺术领域探索,到人生深处体悟
做钧瓷,搞艺术,成名家。像很多陶瓷大师一样,刘志钧在自己人生路上不断“开挂”,陆续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等100多项大奖。
2015年,他的作品《祥云》系列获得全国陶瓷艺术评比金奖,唤醒了他一系列与云有关的艺术情怀。随后,他的“祥云系列”之《云卷》《云起云堕》《云鸮瓶》等,逐渐声闻业界。
其中,《云卷》采用镂雕的手法,氤氲空灵意境与大胆镂空的造型,把“云卷云舒”的意态展现在胎体上,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突出了主题的深化。“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刘志钧说,这是自己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而《云起云堕》,造型是画缸的一种,本意是用浅浮雕在胎体外壁刻画,但雕刻时一条曲线刻得过深,使上半部云纹团掉了下来。可惜之余,他大胆想象,另辟蹊径,又用“隔空呼应”之法,将“云起云堕”表现出“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之感,体现出“堕在瓶底,人生如斯”的哲学意境。
名气大了,刘志钧内心也有了些许骄傲。再后来,他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等,声名在业界也响亮起来。“成名之后,就该逐利了吧!”
刘志钧踌躇满志时,张守智偶然的一句话,又成为他艺术人生“百折千回”的起点。
很长一段时间,刘志钧将心思花在“拿奖”上。张守智有一次,轻描淡写地对他说,“拿奖固然重要,但能静下心来,把一件小作品做到极致,才是匠人该做的事。比如把茶盏作出‘花’来,在中国陶瓷界也是凤毛麟角。”
这话打动了刘志钧。早些时候,人们印象里的钧瓷大多数较为粗糙、笨重,如何将茶盏、茶壶做得轻薄、美观?2013年,他着手开始“志钧盏”的设计与创作。
造型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大小要符合人手拿盏的弧度,盏沿要给唇带来最好的舒适度……不断在细节上打磨,刘志钧还考虑到:什么茶适合搭配什么杯子,茶盏容量多少才能品出更多茶香等。
重新和泥、采釉,阅读材料学、陶瓷史等书籍,这个“极致”一极竟近10年。“做出乾坤盏时,内心是宁静的,我也明白了老师的深意——瓷器作品,至少要人肯使用、自己满意、用者满意,满意至极……”
一事极致后,便是事事极致。近两年,刘志钧又精心推出如意壶、美人肩、青莲壶等少量作品,款款让人见猎心喜、爱不释手。惜乎他仍坚持“只赠不售”,只有杨少华、侯耀华、刘惠等收藏大家为其传名,市场极其罕见。
受访者供图
土与火煅烧成瓷,得与失归心于史
“钧瓷泰斗”晋佩章的孙子,在郑州有一处“晋家钧瓷”专卖店,因为渊源深厚,为他在店里开辟了一间“刘志钧作品展厅”。请求前去鉴赏,收获很多意外。
看瓷须先听道。落座品茶,茶台平凡,瓷器不多,反而是不上釉的茶盏,玻璃的茶壶,四方的玻璃烟灰缸——大师,“就这品位”?
聊着聊着,谈兴渐浓。从双肩包里,刘志钧掏出一本《中国陶瓷史》,搂不住话匣子——从材料学到艺术史,从历史学到冶金术,天空海阔,条分缕析,将陶瓷发展,化为一个个精彩故事,让人听之向往之,不觉光阴逝。
开灯,赏瓷。灯光衬托,釉生光华。无论是《腐》,还是《祥云》系列,无论是笔洗还是钧瓶,让人沉醉其中,深深领略“土与火艺术之美”,感悟“得与失人生百味”。
“手上永远沾满土泥,艺术才能表达哲思。”往日的骄傲,刘志钧并不愿多提,反而对手中的陶瓷史,谈兴更浓厚。“眼界开阔,原理明晰,敢于创新,工匠烧瓷,才有未来。”
刘志钧脑子里,攒了无数条瓷器烧制秘诀。“我做烧成实验最疯狂的时候,连杨文宪老师的观点我都反驳,因为整个钧汝瓷的烧成制度体系都是在杨老的指导下确立的,比如说大家烧窑转火温度临界点,960摄氏度一到点,就要把氧化气氛转为还原气氛。但从我实验结果看,是根据各个釉融溶程度定的,转火临界点的温度其实是根据釉的情况定,当然是根据窑炉结构的特殊性。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异常出彩。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技法,在学习的初期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但是到了艺术当中就要不拘一格、法无定法,求新求变的去烧瓷,才能随心所欲。”刘志钧说。“从物质运动的规律讲,万物皆可入釉”,抛开神秘主义,坚持科学的陶瓷研究体系,就可能获得更多质的提升,让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
近两年,因研究“摔不烂”瓷器等,刘志钧学习骨质瓷、玉质瓷等资料,逐渐对陶瓷史感起兴趣。“我的老师,有研究陶瓷材料学的,也有研究艺术陶瓷的,前辈们各自写过不同的陶瓷史。但另有本小册子,让我重新认识了陶瓷的另一层含义。”一部中国史,半部陶瓷史。刘志钧说,查阅资料期间,偶然看到一本小册子,因一篇《中国陶瓷史·序》,感动得不知所以。
书的作者是吴仁敬,序云:中国陶器,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而瓷器之名称,则始于汉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世,瓷业大盛,定汝官哥钧,垂名千古。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清代,则古雅浑朴,不如前人,然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乾所制,更有出类拔萃之慨。欧人自18世纪仿造瓷器以来,精益求精,一日千里,而我国墨守旧法,陈陈相因,且又为匪乱、苛税所苦,致使营业不振、喧宾夺主,各处销场,尽为洋瓷所占,瞻念往昔,何胜感慨!
“从世界陶瓷发展史角度看,中国虽然是瓷器母国,但现代世界陶瓷的顶端品牌,都被国外占据,如英国的威基伍德、德国的麦森等。他们学做瓷器不过一两百年,但是从机械性能、审美功能等方面都超越了发展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瓷器,我心里是五味杂陈。我想,中国陶瓷,除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超越工匠的家国情怀。”刘志钧说,“何处可承情怀?再编一部陶瓷史,势在必行。”
编史,不能眼光短浅、贻笑大方,更不能无所目标、抄袭充数。而是要放下名利诱惑,虚心读书悟道。于是,刘志钧开始艰苦“啃”陶瓷科技史、艺术史,甚至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书籍。案上,多了陶瓷类的书籍和材料;心里,更有了宏大的目标——集人类之巧思,展现陶瓷之深意。
“我已经五十多岁了,看书很慢,一本300多页的书,一天看七八页,有时候一个关键词,就要查很多资料才能明白含义。”刘志钧说,还好有网络,能从旧书中温故知新,但遇到新领域,就要甘当小学生,用笨办法从头补。“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手艺人不光要手艺精,也要从学海找航向。”
如今,陶瓷行业的使命已经质变,尖端陶瓷甚至被用于军事、航天等多个领域。刘志钧认为,陶瓷工匠不能只重名利与技巧,还要在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同时,站在国家利益甚至人类智慧高度,将陶瓷业不断推向更高维度。
“我才五十多岁。身为陶瓷匠人,在余生我要做好瓷器,始终坚持中国陶瓷再度崛起的信念。更要当好一个历史的记录者,集合古今中外的陶瓷工匠智慧,造福当代。”刘志钧说。(时岩)
责任编辑:朱佩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