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水的名言
时间:2022-05-03 19: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冬晖学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水的名言
1.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句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 孔子论水 孔子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蕴涵有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孔子通过对水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或从社会、历史的层面,或从哲学思辩的角度,或从立身教化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对水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进而以此来把握、认识人生、社会和自然世界的规律。 一 智者乐水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关于孔子乐水的事实,在许多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记载。《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一天,孔子饶有兴致地问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几位得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不凡的理想和追求。
惟有曾点(曾皙)与众人的志向相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当春天来了,穿上舒适的春装,相约上五六成年人,六七少年人,结伴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凉爽宜人的舞雩台上吹吹风,大家悠哉游哉地玩个痛快,之后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家。
这番话显得很没有抱负,没想到却得到了夫子的赞同:“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从孔子师徒以上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信息:第一,曾点所描绘的这种美妙的境界,正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憧憬的大同世界的气象——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人民过着丰衣足食、自由幸福、安祥惬意的美好生活。第二,新近大自然,与之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在孔子看来,在家乡的沂水中沐浴净身、净心,分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乐事。尽管孔子德行高尚,被后人奉为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率真之人。
而他所生活的空间,则是个礼崩乐坏、污秽纵横的社会,尘世俗务免不了要污染他的心灵,而肉体本身也会时时生出污垢,让人感到肮脏难受。于是他便常在清洁的水中沐浴,洗涤身心,让心灵一尘不染,恬静惬意,让身体洁净清爽。
这是言内之意。而言外之意则是“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
因而对曾点所表达的从容开朗的精神境界,孔子自然会“叹息而深许之”。 孔子的“乐水“,还表现在他偶尔也把失意之情寄托于水波之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就可说明这一点。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怀有大济社稷苍生宏志的孔夫子,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确有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声誉。
但是,孔子的学说特别是他的政治主张却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欢迎。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之道”,孔子曾率领众门徒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常与冷遇和奚落相伴——“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
(《列子·杨朱》)如此悲惨的境况,不能不使孔子无数次地黯然神伤,终于不平则鸣,喊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巨大牢骚。事实上,孔子绝不想真的隐逸在苍茫的大海中,过道家所谓的“逍遥游”生活。
这牢骚话不过是老人家“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书·儒林传》)的无奈与感慨。
2.孔子关于水的名言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集语》
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3.关于水的孔子名言
1、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说苑·杂言》
译文:子贡向孔子发问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为什么?”孔子说:“流水浩大,普遍地施与各种生物而仿佛无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流动的规律,好象义;它浩浩荡荡无穷尽,好像道。”
2、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集语》
译文: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4.孔子说的关于水的名言
1、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
2、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5.关孔子学习的名言和()在孔子的眼中水有
水在孔子眼中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朱熹也曾从水那儿得到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水为何被孔子这样的智者所乐呢?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同时,水还能洗掉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污垢,让人的身心保持一种净洁清明的状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朱熹《四书集注》).就是说,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论语·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色彩,而且水的各种自然长饥拜渴之韭瓣血抱摩形态和功用,常常给智者认识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以启迪和感悟.
论语史鉴:人类应该以水为师!
第九篇第17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象形字。甲骨文的“川”,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弯弯曲曲的河流。字中两边的两条曲线,形象地描画出河流的两岸,河中的几个小点,是指奔湍急的河水。如《诗经-小雅》:“如川之方至”。
《说文解字》认为“川”为大河,按许慎的说法,“川”为会意字,从巜(kuai,指田间水沟)从丿(pie),其实“川”的含义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出,当是象形字。
川的本义是河流、水道。大凡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即平川。有些地方用平川作为地名,如福建武平县有平川镇。
以川为部首的字都和水有关,如州、邕、巟等。
逝:形声字。从辵( chuò),从折,折亦声。辵为疾走,折为折断,合起来的意思走得太快,一下子就让人看不见了。
本义:走得太快,很快就消失了。后延伸为:死去(含敬重的意味),过去等意。也做“誓”的通假字,表示决心。
逝也可以指离开、去往等意。如《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这里的逝者没有特定的所指,自可包罗万象。且就天地人事而言,孔子仰观天文,想到日月运行,昼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俯察地理,想到花开木落,四时变迁,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
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间的人,亦不例外。动,才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永不停息。逝者就是过去的人和事,可以概括为“时光”,“光阴”。
舍:放过。
昼:明也,日之出入,以夜为界。会意字。字从旦,从尽省。“旦”指“日出”。“尽”本指“尺寸度量到头”,引申为“度量到光阴终点”(光阴就是光的阴影)、“度量到日落”。
“尽”与“旦”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本义:白天,与“夜”相对。
全文理解为:
孔子站在奔流不息的河边感慨:“消逝的光阴就像这河流啊,日夜不停。”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实习,即从实践中学习。所以,他经常带上弟子们到实地参观学习,相传孔子在2500年前闻听吕梁洪(今徐州吕梁山)乃四险之最,带得意弟子数人,前去观洪。
不料孔子同弟子快马加鞭路过一个山旮旯时,因山路崎岖,车轴断裂,不得不留宿两日,因有圣人寄宿,当地有个圣人窝村也由此得名。
孔子师徒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发源于新泰山脉的太平顶山,古代黄河之水可经泗水入侵淮河),有感而发,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光阴如箭,一去不返。就像河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所以李太白将进酒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古希腊哲人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有人把孔子的这句名言延伸为:“行孝莫等,逝水不停”。
人类应该“以水为师”!
水是生命之本,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其实称为“水球”更准确,因为地球是人类发现唯一有水资源的星球,地球的三分之二被水覆盖。
人类文明都发源于有河流的地方,如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中东地区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可以说,人类文明是由“水”滋润出来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水与生命、与万物的生长密切相关,就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为了开天地,耗尽心血、流尽汗水,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汗水变成了雨露,就有了江河湖海、沧海桑田。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从“水”身上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情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理智。孔子说“智者乐水”,意在激励我们要像水一样灵动,活泼。
我们常说的“饮食男女”,“饮”在“食”前,按照儒家的观点,做人、做事最高境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古今中外,许多哲人都对水情有独钟,比如老子,他认为水有四德:1,至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至谦。“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至大。“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4,至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总之,老子认为“水之德,几于道。”水的德行是最接近“道”的。
孟子说:人要效法水的渊远流长,有所本,有根源(不断地学习,劳动),永远用不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像一些没有源泉的水沟,丰水季节里,看上去沟里都是水,到了干旱期,水就没了, 孟子说这叫“声闻过情”,就是虚名超过了实际情况。这样的人,容易栽跟头。
《荀子》中记载一段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自贡问:“老师每次遇到大河大川必驻足观看(见大水必观),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看那流水,滋养着万物却看似无为,就好像德操;它流向低处,弯弯曲曲,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就好像义;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没有穷尽,就好像道;掘开堵塞,使它通行,它就随之咆哮奔腾着向前,即使百丈深谷也不怕,就好像勇;
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就好像法;若充满某个空间,就不留一点儿缺漏,就好像正;它柔弱细小,无微不至,仿佛明察秋毫;各种东西在水里淘洗,就会变得洁净、鲜美,就好像善于教化;它虽百转千回,却始终坚定地向东流淌,就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河就要驻足观赏。”
换成普通人,在“大水”面前只能感叹“太壮观了”,然后词穷了。可是,圣人不愧是圣人,他能一口气说出“大水”之“九德”,不禁让人叹服。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水为师,学习水之“九德”。
1,德:流水孕育万物而不张扬,这就像一个人的德行操守,是孕育个人成就之源;如果一个人的德行操守很高,就像水浩渺无垠,汹涌澎湃,这就是君子该有的气势。否则就很贫乏,只是凡人或小人。
《易经》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之德也要像“大水”一样有厚度,才能承载一切福报。
2,义:水的流动虽然看起来曲曲折折,但其背后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像人的行为看起来很复杂,但其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非常高尚、纯正,能坚持正义,它就像浩大的水一样,澎湃磅礴,堪称君子,否则,就像一滩泥水,反复无常,或有始无终,就是小人。
3,道: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没有穷尽,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就像道一样,时时刻刻,没有停息,亘古不绝。
《中庸》有云:“率性之谓道”,君子也要明确万事万物背后的“道”,在自己的一言一行、每时每刻都践行“道”,顺势而为。
4,勇:澎湃的大水势不可挡,虽遇百丈峡谷深渊也没有丝毫恐惧,一往无前,奔流而下,即使撞出漫天飞沫,也要朝着自己该去的地方奋勇向前,前仆后继。这就像君子,为了践行“道”、“义”,要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勇往无前。
5,法:水若注入某个容器、静止了,水面非常平,这就像法,要公平、公正。君子也是这样,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要公平公正,要一视同仁,要坚持原则,不能护短,不能偏袒。
6,正:水注入了容器,就会填满整个空间,不会留下一点儿空隙,很认真,很正直,不作假,不欺瞒,忠于自己的良心和初心。做人也要这样,要踏踏实实,不能弄虚作假。
7,察:水聚在一起浩浩荡荡,但水同时也柔弱细小,它会会渗入每一个缝隙,无微不至,就仿佛明察秋毫。君子也要这样,虽然能洞察大势,但也要细致入微,明察秋毫。
8,化:任何东西放入水中清洗,都会变得洁净如新,这说明水非常包容、善于教化、改变事物。
君子也要像水,不仅自身要加强修为,追求道德操守与行为上的高尚纯洁,也要善于影响他人、教化他人,以“独为君子”耻。
9,志:水在流动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各种地形的阻碍,却总是能找到向东流淌的办法,历经百转千回,始终坚定地向东流淌,意志坚定。
君子也要如此,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与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始终如一的坚定意志,并且找出办法来,即使迂回、曲折,也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志向。
因为水具备德、义、道、勇、法、正、察、化、志等“九德”,堪称君子的化身,所以,孔子每遇到大水,就驻足观看。
水至善至柔,至大至谦,但并不软弱。《荀子》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类应该珍惜水,和水和谐共处。学会如何更好的合作,变博弈为互利共赢。学习水的豁达,至善至柔,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学习谷的胸襟,上德若谷,上仗大山之气象,下涌潺潺之流水。
泰戈尔《鱼儿和水的故事》中有两句经典的对白,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得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为政者和群众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水对鱼儿总是饱含深情,你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会把你捧在手中。
为政者一定不能脱离群众,要放下名利、放下欲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