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录

时间:2022-05-04 07:4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说文写作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名言录

1. 孔子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北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子曰:“你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为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 孔子的名人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孔子名言录(二) 分类:读书频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27)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 孔子读书名言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4. 孔子的名言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

5. 孔子的礼貌名言名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2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④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⑧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6. 孔子语录全文``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语录 论语六则[原文译文]。

7. 孔子的读书名言

1、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学而时练习的,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白话文: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说:“思无邪”。”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春秋孔子《论语十则》 白话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春秋孔子《论语》 白话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国学必知:孔子经典名言名句100条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