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警句

时间:2022-05-04 11: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战江语文 | 评论: 次 | 点击:

诫子书的警句

1. 与诫子书这篇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

第一句: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第二句: “俭以养德”

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品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可以过自由的俭朴生活。

第三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第四句: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第五句: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要想提升自身价值,必先立大志,然后才是广博才学,学成大业。

第六句: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凡事拖延就不可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第七句: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第八句: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九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2. 与诫子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和事例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

历史名人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就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

3. 诫子书中警句受到的启发,400字左右

一、关于《诫子书》与加强教育的主要内容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

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上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二、关于道德修养 其实,我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旬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

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

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

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作为职业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至上、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都将被社会所不耻,将受到人们的唾弃。

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清心寡欲,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已任,努力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扫除前进征程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三、关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

4. 选诫子书的一句名言谈感想

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教育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一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在诸葛后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传。这是诸葛亮晚年时对儿子诸葛瞻写下的“家书”,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珍惜光阴,务求“接世”等丰富内容,成了诸葛后裔上千年来做人、为官的生活准则。

《诫子书》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文辞、丰富的蕴含,更有诸葛亮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灭的人格力量。从《诫子书》中,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所有这些,对我们而言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5. 诸葛亮的诫子书还能联系到哪些名人名言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诫子书》

5.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诫子书》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7.勿惮劳,勿恃贵——张之洞《诫子书》

8.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词。——羊祜《诫子书》

诫子书的警句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干货,全在这里!

☟☟☟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诫子书/诸葛亮

【原文】

夫(fú)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宁静7无以致远8。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

【注释】

① 诫:告诫、劝勉

② 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 行:指操守、品德。

⑤ 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明:使……明”。 

⑦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 广才:增长才干。

⑩ 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淫:过度。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原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阅读训练】

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2. 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

①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须静也,才须学也__________________

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

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 D.静以修身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6. 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7.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8.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9.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10.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答案】

1.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才

2. ①指操守、品德。②增长才干。③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现”。④过度的享乐。⑤宁静。才干、才能。⑥流逝。意志。⑦到。

3.A

4.①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②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③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④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D

6.修养 学习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8. 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10.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更多精彩 关注"战江语文"

期末考试:《诫子书》中考汇编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