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名言犯罪
时间:2022-05-05 01:5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法律读库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马雅可夫斯基名言犯罪
1.名人名言:当社会把你逼上绝路,别忘了还有一条路,就是犯罪,这并
有很多人都说这句话出自 马雅可夫斯基,但是首先,并没有任何文学作品或者点评说过这句话是他说的,其次这个人是列宁主义的忠实支持者,崇尚法制和社会体制建设,他生活的时代也并不是那种民不聊生的时代,正好相反的是,他生活在苏联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可靠性不高。
这句话最先被疯传起来是在2008年前后,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段子是这样的:大禹治水完工以后,国泰民安,有一天在市集路过,遇到一大汉抢劫,大禹便抓他来治罪,他说: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大禹你的错。大禹很奇怪,问:为什么是我的错呢?大汉回答:我生活在你统治的国家里,但是却吃不饱饭,所以我才抢劫。大禹说“对!”于是自罚一笔钱财给大汉,让他可以从事生产不至于挨饿。然后问他:以后还抢劫吗?大汉说:有了这些钱,现在就不挨饿了。等钱花光了还挨饿就还抢!
上面这个段子则是根据:大禹泣囚的故事改编而来。(大禹泣囚说的是大禹认为天下人犯罪都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有管理好国家的缘故。)差不多这句话的出处和发展脉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
最后:我们现在管要求个人和社会像大禹这样“圣”的人,叫圣母。
2.跪求关于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名言警句~~~~~~~~~
1、廉树威贪失信廉兴国贪失家 2、诚信做人清白为官踏实做事勤政 3、不怕法律无情就怕自身不清 4、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为先 5、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 6、欲虽不可去求应有所节 7、廉洁自律绷紧弦拒腐防变勿思贪 8、清正廉洁官本份执政为民党根基 9、一心为公是政理贪权谋私有祸根 10、修身养性心如玉纵欲贪色形成魔 11、心中常念人民苦身边牢筑防腐墙 12、憎贪官、戒贪心,思贪害、拒腐不贪 分民忧、解民愁、保民安、执政为民 13、慎始勿被蝇头小利所惑 慎终勿让正气名节不保 14、手莫长,心莫贪,尽职尽责做好官。
15、清廉是进步的阶梯,腐败是灭亡的快车。 16、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拥有国姿天香,而是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17、索贿受贿,贪赃枉法,只是一时的风光,但他的代价却是一生牢狱生涯。 18、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19、放私欲、财欲、损国害己 抓党纪、政纪严惩腐败。 20、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廉洁从政; 教育和惩戒腐败违纪行为利国为民。
21、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方能走端行正; 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勤为干事创业。 22、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 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23、秉公执法 维护法律尊严 浩然正气 展示红盾风采 24、廉洁自守能提升生命价值 放纵私欲是自毁锦绣人生 25、执法公正心坦然清廉不贪自从容 26、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27、头顶国徽 对国家负责尽职尽责 肩扛红盾 为人民服务 自警自励 28、依法行政要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置身商海应清正廉洁 自警自省 29、依法行政提升监管服务质量 廉洁自律体现经济卫士风采 30、工商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 31、职权对廉洁者是一把人生的拐杖,对贪婪者是一把自刎的利剑。
32、固本清源反腐倡廉 3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您的参与 34、预防职务犯罪人人有责 35、依法惩治腐败构建和谐社会 36、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开创反腐倡廉新局面 37、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廉其政 38、严格自律出廉政,服务创新谋发展。 39、如果你失去了金钱,则失之甚少;如果你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一切。
40、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小便宜吃大亏。
3.还有像这样有关于犯罪真理的名言吗,要是有像这样图片就更好
没有动机的犯罪不是犯罪。
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犯罪名言
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他们处于犯罪乞讨之间,心中再没有悔恨的感情,谨慎地绕着绞刑架转圈,而不跌倒在上面,作恶是无辜的,无邪时却又可恶之极。 关于犯罪的名言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你不久就可以知道那些庸俗的人对天才的人所发动的可怕的、无休止的战争。……如果你集中优势兵力来对付这些侏儒,你的最好的朋友便要叫嚷,说你想鲸吞一切,说你有意横行霸道,压制别人。总之,你的优点都会变成缺点,你的缺点变成罪恶,而你的德行都成了犯罪。 犯罪名言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失控》,血亲复仇的社会化检讨
撰文:王禹瀚
最高法院对张扣扣的死刑复核是否下来了?看完2019新网路《失控》,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个。
主打罪案、对标2017年爆款警匪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的2019新款《失控》,在猪年春节登陆优酷。这部被网友称为无意中还原了“张扣扣复仇案”的网剧,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很多网友赞为这是一部没有偶像和流量明星的实力网剧。
举凡走心的影视剧,它的内核必定直指人性。
《失控》的黑色幽默之下,居然掩藏着探讨血亲复仇是否合理合法,以及探讨及社会背景的野心。
各位小心,以下高能剧透。
宁理饰演的顾卫国,在剧中是名出狱不久的神秘男子,终日游荡在这个城市里,三年前的城市温暖,如今只剩下了恨,他只有两个愿望,把女儿葬在一直向往的南山,然后杀掉那个毁灭他生活的人。
血液病医生林萧峰,保险推销员纪凡,人生轨迹本无交集的两人,因为都需要一笔救命的钱而生生地撞在了一起。
商界女强人李若男,花季叛逆女王亦涵,还有自诩金融精英实为社会流氓的六哥,这些人都生活在一座城市,因为一起绑架案,使每个人的人设都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
在接连的对峙中,求生的本能使人性的裂痕不断放大。几条故事主线不断撕裂现实,用直击人性的鞭挞拷问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使得整部剧精彩跌宕。
细细梳理,每条故事线,都能引发思索。其中该剧最主要的一条线,即血亲复仇线,最值得先被拿来探讨。
从古至今血亲复仇的“法礼之辩”
顾卫国冷硬偏执,三年前,因为女儿病逝迁怒于医生林萧峰,持刀意欲行凶,因为林萧峰当日临时休班未果,刺伤了拦阻的保安,被判刑3年半,因表现良好且身患白血病被提前释放,一无所有的他决定复仇。这是典型的现代版血亲复仇。
在中国,血亲复仇古已有之。有关血亲复仇的记载可谓不绝如缕。
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徐元庆案、汉代赵家女复仇事件、民国施剑翘为父报仇而刺杀孙传芳事件,都是血亲复仇的案例。
中国古代早期的法律是允许私人复仇的。
儒家经典《周礼》称西周时,朝廷司寇处有一个叫“朝士”的机构,如果自己的父兄为人所杀,就可以到这个机构登记仇人的姓名,以后就可以杀死仇人而无罪。
在朝廷的司徒处又有一个“调人”的机构,凡发生杀伤行为,就要把仇人互相调开来“避仇”。不愿离开的就要抓起来,防止冤冤相报。已经发生了复仇,就以一次为限,不许双方再行复仇,导致仇杀不已。
对血亲复仇,中国历朝历代态度暧昧,时而明令禁止,时而默许纵容,始终处在探讨礼与法的关系博弈中。比如先秦就立法禁止私人复仇,但现实往往是,一旦涉及血亲复仇,尤其是彰显基本道德伦理的为父母、夫君、君主复仇,官方往往从轻发落,甚至既往不咎、以赏代罚。更有唐朝传奇谢小娥,手刃申兰,生擒申春。杀人之后又如何?上奏朝廷,免其死罪,民间“人争聘之”。
不论唐朝传奇谢小娥还是金庸小说中的林平之,我们发现,津津乐道的,无不是一个手刃大仇的快意江湖。影视剧中,更是喜欢重复着一句话:最亲的亲人被人侮辱、被人杀害,不复仇,还算人吗?
西方同样有不同版本的血亲复仇故事不断上演。从《哈姆雷特》到《基督山伯爵》,再到好莱坞电影《守法公民》的主人公,妻女被当面奸杀,诉诸法律而不可得,最终亲手布下天罗地网,把凶手一刀一刀割了,顺带着还大大地嘲讽了一下与凶手做交易的司法规则。
犯罪动作片《伸冤人》里,麦考尔心中的正义感被彻底点燃后一发不可收拾,挺身而出,化身为“伸冤人”,以暴制暴,为社会上所有无辜受害者伸张法律无法保障的正义。
复仇,尤其是血亲复仇,看似令人热血澎湃、肃然动容,实则是古今中外法学难啃的硬骨头课题之一,如何在礼与法之间求取平衡,既照顾到法律权威,又能兼顾道义,其实《失控》这部片子,也在向所有人发出思考,拷问着所有法律人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追求,探求我们每个人对爱恨情仇的理解和感悟。
于情有理,于法难容的复仇之旅
华夏文化起于家族宗法,百行孝为先,“亲亲相仇”成为当然之则。所以有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掘墓鞭尸;吴越相仇,夫差勾践的故事,为历代津津乐道,悬为范例。
有了这样的意识形态与制度性设置,当孝比天大的“刃仇”与不容擅杀的国法发生冲突时,部分社会舆论便会倾向赦免,认为于礼有据,古有成例。
认为血亲复仇有合理性,有的人还会搬出马雅可夫斯基那句名言:当社会把你逼的走投无路的时候,不要忘了,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记住,这并不可耻。
他们认为,无所谓枷锁桎梏,身陷囹圄,当亲人被杀,晚辈绝不苟且偷生。
但问题是,血亲复仇只认亲人不认法理,只认孝亲不议曲直,复仇矛头有时便对准执行国家法律的官吏,等于直接挑战法律的严正性,似乎也不能简单地给予鼓励。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一样,但如果某人认为他人有罪,就可施以惩罚,安全和秩序将不复存在。法律,代表着国家意志,它不完美,但的确只有在人人遵守的前提下,人才可为人,人才是自由的人。
如何处理孝烈复仇与国家法律之间的矛盾,以古人笼统思维,确乎有点难度。当代对这一“法礼之辩”的难度,反映到司法界,即体现于如何摆放这些价值次序。血亲复仇涉及的“法礼之辩”,根本还在于“尊亲”“尊法”之间的价值区别。
我们看到《失控》也始终在试图探讨这样一种价值摇摆,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恐,以及对命运挣扎的徒劳,母女之间的误解,医者和患者的对立,从公民到绑匪的转变,“尊亲”还是“尊法”?似乎每一种关系都在摇摆的边缘,多迈一步或退回一步,都可能瞬间失控。
遵守法律规定,接受法律约束,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个人的权力。这是现代社会和古代制度的大不同,不管是“儒以文乱法”,还是“侠以武害禁”,在现今都应该是受到批判的,当代法律的最高标准应该是:既合乎理想又顺应现实,中庸合度,平衡兼顾,维护社会和谐,体现价值导向。法礼之辩,渐行渐远,不再会成为当代司法难题。因为我们已经由崇尚“德治”、粗放式管理的古代社会,演化迈入复杂程度成千上百增加、崇尚“理性”和“法治”的现代社会,追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血亲复仇,早已不可取。
从人性出发,回到深沉的人性
冤冤相报何时了?快意恩仇显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
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为了威慑犯罪与消除被害人的复仇心理,由国家出面,替被害人及家属实施刑罚。
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刑罚的威慑力在于其确定性与及时性,而不在于严峻程度。”
这也是我们看到当《失控》全剧进展到一定程度,各种关系复杂无解时,当女儿失踪林萧峰又百般搪塞的时候,他的妻子吴晓楠选择了报警,尽管这个举动会给她的丈夫和家庭带来更大危机。但终究法律的登场和被尊重,才能让失控的局面得以复原。
古希腊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
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
我还想起一个真实案例,甚至比遵守法律更加来得深沉和有分量。
2000年4月1日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被捕。
案发后,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得以很快结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他们把资助对象由初中生延伸到高中。高中生每年资助2000元,初中生每年资助1200元。这一举动迄今已默默延续了十几年。
在普方这件事里,中国传统的忠恕之道,被一群外国人践行得如此淋漓尽致。这份宽恕和爱,其本质都是一种比血亲复仇更为深沉的人性良知。
让原始的私力救济绝迹,当然要靠司法限制,要依托司法的不断完善、更加公正和司法文明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将看似无解的复仇方程式,交还给人性,深沉的人性,伟大的人性,往往迎刃而解。
回到《失控》这部剧中,当顾卫国眼睁睁看着林萧峰被警察带走,游戏结束时,他内心真的就释然就解脱了吗?恐怕未必。
- 上一篇:盛名言
- 下一篇:面试用到的名言警句(学生会面试用到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