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柔与刚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5 07: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暮城烟雨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有关柔与刚的名言警句
1. 关于刚和柔的名言
老子名言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bai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du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zhi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dao;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回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答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2. 关于刚和柔的名言
老子名言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bai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du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zhi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dao;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回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答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3. 举出一些柔和刚的关系和事例 跟柔有关的诗句,名言,或诗句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道德经 以柔克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的“以柔克刚”学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4. 包含“刚与柔”的哲理名言有哪些
1.尘世里,总有些什么,让我们不自觉地微笑,使我们的坚硬,在一瞬间变得柔软。婴儿的梦呓,幼童的稚语,夕阳下相互搀扶的老人。。.——丁立梅《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2.在这个冷暖自知的人间,看见彼此坚硬外壳里最柔软的灵魂,何尝不是三生有幸。——西当太白没人道《拂逆》
3.你只有先付出心底那些柔软的部分, 才能让以后的整颗心变得坚硬无比。——青慕《青慕集》
4.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5.阴阳升降有道,刚柔屈伸有理,仁义进退有法。知道者可与论政,知理者可与谋事,知法者可与取人。知道者理得,知理者法得,是以君子贵知道也。——胡宏《知言》
6.只有带刺的坚硬的外壳,才能保护自己的柔软。——《恋恋不忘》
5. 有关以柔克刚的名言警句古诗词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老子说:"守柔曰强."这是老子揭示的又一成功之道.老子说,人啊人,你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老子又说:"弱之胜强.""柔弱者生之徒.""柔弱处上."老子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老子贵柔,在《老子》一书中多次阐发这一思想.我们想要成功,那就得要有一种以柔弱达到成功的本领.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从而致胜成功,始终充满生机.人们总希望能成长起来,强大起来,这是由柔弱而至强大;但是坚强如果转化为顽刚,或变为逞强,则祸根已伏,已与"死之徒"相去不远.我们如果辩证地理解和运用"贵柔"这一理念,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深有价值.以一种哲学的眼光来观察万物,老子发现万物拥有生机时,其形质由于"生"的滋养,是柔软的,然而一旦"死"了,其形质变得坚硬,变得枯槁.从这些表象再潜入深层,老子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反处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老子》书中还曾说:"柔弱胜刚强."(第36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第78章)所有这些论述,若再深入内里悟察,可知"柔弱"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道的本性,是天道的表现,是自然的真相,当然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婴儿为什么生机勃勃?为什么生命力这么旺盛?其中就有"柔"与"弱"的机理在.一个老年人,到了八九十岁骨头都强硬了,生命力就变得弱了.其实表面上是"柔"与"弱",而内里是有关于一种生命的潜力与潜能,婴儿"柔"与"弱"的深层就潜在着强大的生命动力.再来观察一些现象,人身上最坚硬的要数牙齿了,最柔软的要数舌头了,当人垂垂而老,牙齿全部落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恙.大树比小草坚硬刚强,但海啸、台风来时可掀倒大树,甚至连根拔起,而小草依然故我.强烈的大地震来了,有的高楼大厦倒塌了,但有的小平房安好无恙.水最柔弱,石头坚硬,但水滴可使坚石为之洞穿.蝼蚁柔弱得微不足道,大坝坚硬得与滔滔洪水相抗衡,但柔弱之蝼蚁却能使大坝千里溃决.空气最柔弱,却无孔不入.空气不流动,静默至极,可以把千年的铜铁锈蚀、梁柱朽烂;空气一旦流动至极,可以飞沙走石,拔屋移丘.如此等等,像这样无数常见的现象被老子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虽然这里面的道理很复杂,比如有生命周期的问题,有物体运动的问题,有所处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是他抽取出并提炼成一种哲理,一种生命的智慧,很有启发意义.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从而要人们学会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并且是一种化为绕指柔的钢.我们一般的教诲人之理念,自古至今是:人要坚强,要刚强,要顽强.这不错,但老子提醒人们:要柔弱.这是一种大智慧.当然对于这种大智慧,你也要活观活用,辩证地对待,如果一头钻进牛角尖、死胡同,那就不是老子的智慧了.比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子教你在柔弱中寻找到恒久的生命驱动力,一点一滴,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去历练,去积聚能量、经验、智慧,最后达到成功.。
北宋大家写下四句名言,言简意赅历代传颂,温家宝曾用来言明心志
2006年,温家宝在接受英国报纸采访的时候,曾引用北宋张载的四句话来言明心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横渠四句”,又名“横渠四句教”。是北宋“关学创始人”兼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教化学生的名言。
这四句话因对抗佛家“虚无”思想而产生,在展现作者学者意识与博大胸怀的同时,还怀着一种强烈的进取意识。于是就成为了自宋代以来,中国哲学界最掷地有声的金石良言。
明代的王夫之,近代冯友兰等皆认为:“横渠四句”言简意赅,气象雄伟,最能体现中国儒家的器识格局。不过这四句饱含哲理的话,对于今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那么,张载这四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包括温家宝在内的众多人,会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它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聊一聊。
“横渠四句”的真正含义
宋代中国因为佛道“虚无”的价值观横行,对宋代的政治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儒家的有识之士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试图寻找一种坚实的哲学观点,以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
北宋的理学大家张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说法。
张载是河南人,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张载长期居住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个叫做横渠镇的地方。
所以后来冯友兰写《中国哲学史》,就把张载的这四句名言,称为“横渠四句”。张载从少年时代起,就很关心天下大事。
张载曾经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给范仲淹写信,请求对西夏用兵。范仲淹非常感动,就送了一本《中庸》给他,希望他能够好好读圣贤书,再图为国家效力。
结果,张载就把《中庸》的思想跟《易经》结合起来,开创了“关学”,成为一代宗师,并写出了经典的“横渠四句”。
那么,“横渠四句”到底说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它是在告诫天下儒生:
第一要紧,必须“识仁、求仁”;
第二要紧,为天下人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道”;
第三要紧,把古代先贤的智慧,代代传承下去;
第四要紧,明白儒家的终极目标,就是“开创盛世,实现天下大同”。
我们先来说第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什么是讲“识仁、求仁”。《周易》中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礼记·礼运》曾经提到:“仁者,天地之心也。”
张载为了反对佛道的“虚无”,所以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认为宇宙是有形的,它的形态就是“气”。
而《易经》认为“天地”(宇宙)是有心的,它问世人是否见过天地之心。圣人作《礼记》回答道:仁,就是天地的心。
与此同时,“人心之全德曰仁”。所以按照儒学观点,只要能遵循“仁义之道”就等于掌握了“天地之心”,掌握了宇宙的命门。
这里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之与佛道学说中的神仙对抗,也是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延续。
“全德之一曰仁”,仁者,即是天心。所以只要能认识“仁”,并按照“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就能掌握宇宙自然的规律。那么,要通过什么办法去找到“仁”呢?
圣人作《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具三才而两之。”
这里是说,古代的圣贤著作《易经》,是为了替人类指明一个能求得“仁”(即天理或者自然规律)的方向。即刚柔并济、阴阳相生,仁义兼备。
于是,张载在此基础上创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说法。要求天下的读书人,先主动去发现并遵守“仁”。
“为生民立命”这一句,是说自己找到了“仁”,自己成为了仁人君子,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当推己及人,把天道传授给普通人,即能“为天下人请命”。
需要指出的是,张载提倡“乾坤父母”“民胞物与”的博爱思想。他认为世上所有人都是宇宙天地的子女,当与自己一视同仁。
自己认识了“仁”,认识了“道”,就应该告诉吾民同胞,不要沉迷错误的佛道思想,要为他们去指点迷津。
“为往圣继绝学”这一句非常好理解,就是想要先贤的思想代代传承,张载是要求全盘接受先贤的思想的。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个人认为,不管先贤的思想是否有陈旧落后的地方,都应当主张先继承下来,再去进行批判与甄别。
因为有一些“大道”,不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很难看清真伪。绝不能因为偶然的失利,就轻易地怀疑并抛弃,先哲们留下的智慧财产。
“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句,即是儒家的终极目标,实现大同世界。先实现小康,然后实现世界大同,这里强调的是,儒学者当有一种造福生民的使命感。
“横渠四句”事实上解决的,其实就是中国人“内心信仰”的问题。近代外国人老是说:中国人不信神,不信鬼,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
其实,外国人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比如统治中国二千多年儒家的信仰是什么?张载用四句话就讲得明明白白。儒家的信仰,就是要实现天下大同。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要求个人为集体服务,但是这种服务并不是只是一味地牺牲,而是通过造福苍生,去达成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愿望,从而得到满足。
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应该要干些什么呢?这一点,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张载的“横渠四句”,那么你就知道你活着是要干什么了。
首先,你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你就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为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宇宙正道、天地良心的。
然后,你也不能像佛祖、神仙一样,独善其身,自己找一个山洞或者庙子去参禅、炼丹就完了。你得用你所获得的知识,去影响他人,造福他人。
再接下来,每一代的读书人,都应该把自己探索到的“宇宙正道,天地良心”,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留下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把前辈人的经典,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圣人也是如此。但是无数人,再加上无数圣贤的智慧,代代积累下去,那么华夏民族终将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届时人人过上幸福生活,即“为万世开太平”。
结语
之前在某网站听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哲学课,他曾提到中国现代年轻人自杀率很高。很多人都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不想活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人根本不懂中国哲学,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一个人活着,最要紧的是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安放之处。
一个人,只有当自己内心的志向宏毅、心志坚定的时候,才能不为小事羁绊,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结束自己的一生。
我们中国人一向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强调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因此,张载鼓励天下的读书人,用一生去坚持真理与正道,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并且还要有推己及人,造福生民的思想。另外,还应当记得把祖先的智慧,代代传承下去。
那么,我们做了这么多,最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开创一个盛世,实现“大同天下”,让所有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写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
- 下一篇:抗癌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