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口号
时间:2022-05-05 09:2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哈尔滨百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嘎拉哈口号
1. 急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
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
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
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
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
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
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
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
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
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
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
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
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
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
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
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
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白族:大年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开自己的“财门”;然后找还没有开门的人家帮忙开“财门”。
在小孩开“财门”的时候,各家主人争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烧泡米花茶喝。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 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
上榜全国示范建设镇,探索乡村游,坐拥中俄风情,边陲黑河要火!
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公布了2018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黑龙江省共有12个地方入选,其中黑河市爱辉区瑗珲镇上榜。向来怀念乡野生活的科长,禁不住对这座边陲小城有了深深地向往。
幸福有时来的很简单,就像出门遇到的公交。8月11日,黑河瑷珲乡野公园中俄游园汇活动盛装启幕,科长第一次来到这熟悉又陌生的向往之地。
清晨六点,初秋八月,也许你在南方水深火热,但黑河这里早已清凉中带有一丝丝寒意。新鲜得令人沉醉的空气,一剪闲云在瓦蓝的天空中徜徉,一江黑龙江水滚滚奔腾气势雄浑,一城感受中俄两种风情。没错,这就是东北边陲城市——黑河。
这次瑷珲乡野公园中俄游园汇,汇集游船观光、徒步游园、绿色骑行、越野车和机车巡游、文艺汇演、美食品鉴、民族文化展示、绿色农产品展销等一系列活动,让八方游客四海宾朋漫游在田园美景中,陶醉在乡情野趣里。
第一站:小乌斯力特色村寨
这里距离黑河市区12公里,村内舍友满汉双语路牌和墙面满族符号,充分体现满族文化、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一支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舞蹈,让整个现场热闹了起来。
徒步爱好者们在此品满族小吃焖子、丸子、沙琪玛
听同行的朋友说,在科长专心于吃这些小吃的时候,她看到了地道的满乡人家,还有满族生活情景再现,老太太坐炕头卷烟、小孩坐炕里欻嘎拉哈、女人对镜子梳妆打扮、两个男人坐太师椅上喝茶。明明有一颗旅行的心,偏偏有一个好吃的嘴,醉过醉过。
第二站: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穆尔庄园
距离市区22公里,走到门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俄罗斯风情,众多俄式建筑元素装扮的庄园犹如一幅油画,俄罗斯风情浓郁,还有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7间餐厅。
小提琴、手风琴、美食、美酒、美女……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第三站:坤河富拉尔基南迁广场
这里主要是达斡尔族,所以这一站看到的都是达斡尔族风俗人情。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他们的服饰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比较大,2014年已经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斡尔族有一个节日,叫“库木勒”节。“库木勒”就是我们所说的柳蒿芽,相传达斡尔族的先人们曾经历一次大的浩劫,最后凭借柳蒿芽渡过难关。因此,达斡尔族人也亲切地称库木勒为救命稻草。
近年来,黑河市爱辉区把乡野公园建设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和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以“一江、三道、四区”为主线,以山水生态、绿色农业、特色村寨为基础,以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边境旅游为支撑,整合四嘉子—瑷珲—坤河少数民族文化走廊和黑龙江右岸沿江生态旅游带45公里沿线3个乡镇、12个村屯优势资源,两年投资1.2亿元,建成了满族大舞台、阿穆尔庄园、轮胎公园、富拉尔基南迁广场等一批特色景观,实现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美如画中”。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黑河很小,下辖1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3个县。但黑河也很大,有大界江、大森林、大湿地、大民俗,也因此将北方豪迈的旅游资源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种生活方式,叫慢行,慢城,慢生活。慢,并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态度;慢,并不是拖延,而是一种平衡。在这个天天嚷嚷着“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社会里,慢生活则是一种优雅的回归。
作为北方“国际漫城”爱辉,青山绿水,冰天雪地,漫城慢享,浪漫于爱辉不仅是简单的口号,更包含着历尽铅华孕育而出的独特气质。你想要的“慢”,在这里,都可以满足。
(码字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