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军口号
时间:2022-05-05 20:5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唐山发布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扩军口号
1. 美国外交政策亲咋翻译啊啊theDisengagedAmerica
二战美全球战略目标谋求世界领导位按照美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主义家认阻碍美实现两目标主要素战美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争霸展受制于际形势变化自身实力消美全球战略同期呈现同特点: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战美外战略重转变标志着美战略质转变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合作走向战立抗奠定战几十美称霸世界战略基础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推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东亚东南亚形针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艾森豪威尔政府提付社主义家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平战略 手拿箭手拿橄榄枝平战略其实质运用平与战争反革命两手策略社主义家搞平演变亚非拉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军事战略实行灵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指美实力位严重削弱际战略位降情况保住美霸权位提整套外交思想外战略尼克松主义三支柱:伙伴关系、实力位谈判 尼克松主义内容:①建立同盟伙伴关系作美外政策基石要求盟政策协调致共同付苏联;经济相互让步帮助美渡难关;军事共同担军费防务责任②实力盾谈判手段通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间均势③利用制约苏联积极打华关系门④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实质美霸权位衰落产物表现美处于战略守势利情况提目继续维护美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台提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美关系作美全球政策环节推进关系化谋求建立抗苏战略合作关系 ③ 缓东西关系作首要目标强调经济力量道义力量付苏联扩张④重视权外交 ⑹根政府(1981-1989)实力求平外战略 (根主义) 面美内外交困根提重振威、扩军抗苏口号制定星球战计划谋求苏联战略优势经济拖垮苏联军事提新灵反应战略并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外努力恢复西领导实现反苏总战略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战苏联单纯遏制范畴进入主进攻、灵反击新阶段 ⑺布政府(1989-1993)全球战略 期美全球战略变化:第提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苏联东欧纳入西体系第二提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确保欧洲利益第三提世界新秩序主张实质要美领导按照美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参与扩展战略 战略目标、三支柱目标全世界巩固扩美领导位即美世界霸权要防止潜战略手新超级重点遏制些潜力全球家俄罗斯所谓三支柱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权其内容:①经济问题放外政策位②突美外交意识形态素外交力推行美自由、民主、权等价值观力图全球建立由美领导资本主义统世界③保持强军事力量应付新安全挑战 A。
第任期间 19931月13务卿克斯托弗参议院外关系委员提名听证提冷战美需要设计项新战略保护美利益:第必须促进美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防务力量第三鼓励发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外民主权支持能够且应该改善美安全项战略原则1月18克林顿发表演讲再强调世界已发根本性变化美外交政策必须适应种变化达自目标再强调美外政策建立述三支柱基础 1994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任第份《家安全战略报告》 提参与扩展战略表明冷战美全球战略理论框架终确定标志着美全球战略基本完冷战型向冷战型转轨参与扩展战略概括:利用冷战美总体利际形势加强介入参与际区事务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疆界实现美世界领导位 第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提参与扩展战略其外政策内外仍受广泛批评 B。 第二任期间 美始、近期所处际环境世界主要力量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竞争制定美面向21世纪全球战略首明确提2015俄罗斯能美全球性竞争手表明美保持独立超级位期前景所担首提美面临着严重称威胁直接挑战诸恐怖主义、核武器化武器、信息战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关系深入调整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全球战略逐步完冷战型向冷战型转轨并确立面向新世纪全球战略基本架构转变基本1993扩展战略1994参与扩展战略起点结束于1997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美全球战略克林顿政府留给布政府外交遗产 ⑼布政府(20011月至今)单边主义政策先发制战略 布台采取外政策主要包括几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霸权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军事实力③注重美本土安全④打击际恐怖主义作布政府外政策任务⑤美全球战略进步向亚洲太平洋区转移⑥20033月美未经联合同意发针伊拉克战争意控制东石油东推行美式民主塑造东区新格局影响际政治⑦提先发制战略赖家恐怖进行先发制打击 各期变化难看称霸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条主线核美家利益随着历史发展美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目前看、俄崛起本西欧发展及广发展家振兴依美称霸世界难逾越阻碍美突破障碍采取发挥其军事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拉拢部资本主义强;利诱其利害关系发展家;压制其潜手等措施。
2. 利物浦队口号的来历
利物浦 <
1962年夏天见证了世界杯的第一次扩军,当时南美的智利承办了这届世界杯赛。但是在球迷观看足球的方式变化时,听到的经过短暂旅行就来到球场的巴西球迷的欢呼声也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欢呼,而且高声歌唱!现在这些都是新事物,就像人们在起全国的居室里突然看到桑巴舞一样。
它的节奏非常简单,“BRA-ZIL-Cha,Cha,Cha”。 我记得当时自己在思考什么;这种声音不久将在考普山上听到。
利物浦队新赛季的首场比赛是对阵黑泽队,超过51000名球迷来到安菲尔德球场,几乎达到了它所能容纳的极限,奖金一半人聚集在考普山。每个人都发出卡嗒声,挥舞着丝带试图制造喧闹声,这时突然有人伴随着有节奏的鼓掌声开始高喊“LIVERPOOL”。
不久之后,大多数的考普山人开始高唱这首圣歌,“LIVER-POOL-clap,clap,clap”的声音回荡在空中,圣歌考普山就此诞生。 不久以后,似乎整个考普山的球迷都参与到这个新趋势中,从一个小角落中所有的东西迅速成长出现。
圣歌考普山突然变成一首歌唱考普山的曲子,就象披头士狂们击打着这个国家的其他地方一样,在每场比赛之前,考普山的球迷都会即兴表演这首曲子。开始在广播中播放的曲子之一是“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它比今天的“When The Reds……”更出名。
到1963赛季临近结束时,这首歌已经成为了考普山的常备歌。 当时似乎考普山球迷要保留所有的东西,他们重新排列了歌词以适应几分钟的歌唱。
对于别的任何地方的球迷来说,重要的不是你来自那里或者你支持谁,而是你模仿考普山人。当然,其他的支持者们也唱歌,但它没有试图保留利物浦的风格,我们才是第一群歌唱的人。
然而,我们成为第一群这样的人那是必然的事情。 那些在1963年站在安菲尔德球场,和当地乐队格里和标兵一起歌唱“你永远不会孤独前行”的球迷从来都没有想象他们释放出的东西是什么。
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这首歌会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它不仅适合悲惨的场合,也适合胜利狂欢的场合。
这首歌成为了世界无数球迷经常听到、而且却把它当作“利物浦队歌”的曲子。You'll Never Walk Alone When you walk through a storm, Hold your head up high, And don't be afraid of the dark. At the end of a storm, There's a golden sky, And the sweet silver song of a lark. Walk on through the wind, Walk on through the rain, Though your dreams be tossed and blown.. 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You'll never walk alone. When you walk through a storm, Hold your head up high, And don't be afraid of the dark. At the end of a storm, There's a golden sky, And the sweet silver song of a lark. Walk on through the wind, Walk on through the rain, Though your dreams be tossed and blown.. 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 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3. “一亿玉碎”是什么意思
玉碎就是今天的光荣牺牲
这是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口号,因为当时日本有一亿国民,一亿玉碎就指一亿国民全部战死
二战末期,日本穷途末路但拒不投降,军国主义分子更是妄图利用其所有国民做最后的赌注,遂提出这个口号
事实也正是如此,塞班岛和硫磺岛战役表明,即使装备优良的美国大兵面对日本疯狂的武士道精神也要付出近乎1:1的伤亡率,而这样算来要攻破日本本土,美国至少要付出100万人伤亡率。这是已到了胜利阶段的美国所承受不起的。于是人类最恐怖的武器--原子弹,被投入了实战
4. 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发展脉络500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
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共同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统而观之,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
而且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
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
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同时,美国霸权战略的道义目标与道学面具绝非不计工本,现实利益与实力的算计始终是美国霸权战略中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把“促进民主”作为旗帜的同时,美国并不放弃现实主义外交,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时仍以国家的现实利益为主要出发点,并将“双重标准”作为调和道义目标与现实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手段。在冷战期间,遏制苏联的霸权战略基本上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共同要求。
冷战后,如何实现“促进民主”和守护现实国家利益的统一,再次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争论。在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和自身实力消长,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
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
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5. 国际裁军是指什么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国际联盟主持在日内瓦召开的裁减军备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限制对手的军备,掩盖自己的扩军备战的事实,欺骗人民群众,纷纷提出裁军口号。国际联盟盟约亦规定会员国应将军备减少到最低限度。
根据国联决定成立的国际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自1926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会上帝国主义斗争激烈,经过六次会议才于1930年通过一裁军方案最后报告书。
1932年2月2日,国联主持的裁军会议在日内瓦正式开幕,共有包括非国联成员国美苏在内的60余国参加。会上各大国都提出自己的方案,力图加强自己,削弱对方的军事实力,尤以法、德矛盾突出。
至1933年6月,会议才接受英国提出的《麦克唐纳计划》作为未来裁军协定的基础。会议进行期间,德、日已走上法西斯化道路,国际局势恶化。
1933年10月,德国退出裁军会议。1934年6月11日,在帝国主义激烈的军备竞赛中,裁军会议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而宣告结束。
6.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 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洋务运功:发起者是清朝内部的官员,先后提出过“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广建工厂铁路、开矿扩军等等,但这些官员自始至终都是在想方设法地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丝毫没有动摇封建王朝的根基。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因此最终是失败。
2、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维新派将希望仅仅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同时还寄希望于顽固派袁世凯,不谙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触怒了一批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而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进一步地反帝反封,没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共和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全面的社会革命,而是在列强的压力下,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妥协,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
4、五四运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由城市青年学生发起,带动了大批工农无产阶级以及相当数量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观以上革命运动,我们可以发现:革命成败,不仅取决于革命者的斗志跟气概,还取决于革命者是否拥有先进的思想体系,是否有人民战争的思维,是否有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否有洞悉和破除一切反革命势力的智慧。
☆ ☆ ☆
记录老兵历史 赓续精神血脉
▼▼▼
习总书记曾说:“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感悟思想伟力,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县文联、县作协以健在的高龄老兵为主,通过口述实录等方式进行了“抢救性”采访挖掘。这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的老兵都已经接近或超过90岁高龄。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老兵的英雄故事没有被及时发现或鲜为人知。老兵的事迹不能被历史淹没或遗忘,他们值得被书写被讴歌。
家乡玉田从悠远的历史中坚定地走着。春秋时为无终子国,唐代武则天女皇时期,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有“阳伯雍无终山种玉”传说,“玉田”由此得名。这个洋溢着诗情的名字陪伴我们已1300年。
林头屯乡位于玉田县城东北部,邱家屯村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村落。1934年夏日里的一天,一个男婴成为这个村落里新的一员,贫洗的生活没能挡住他响亮的啼哭。喜悦和愁容挂在产妇脸上,她不知该如何养大这个男婴,甚至不敢预期这个孩子的命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国栋自小就非常懂事,父亲去世后,他与寡母相依挣活。没钱上学,他从来不提“上学”两个字,只能偷偷地把目光洒向小学校的方向,用这份念想驱赶饥肠发出的号叫。他想给地主家扛活,身子骨太单薄没人用,想做小买卖大字不识几个。他只能拾些柴禾,以解母亲无柴之忧。
1948年1月11日,对于14岁的崔国栋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天,他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他还是一个少年,并不了解当时的局势。玉田已然成为解放区,但内战爆发,还时时刻刻受国民党的侵袭。1947年夏和1948年冬,华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进入冀东后,扩军补兵的口号与炮火声响在玉田上空。崔国栋瞒着母亲报了名。那两年间,有九千多名和崔国栋一样的少年参了军。88岁的崔老回忆起参军的原因,不禁老泪零落。“穷得没办法了,到部队有人管吃管喝”,最朴素最直接的想法,活下去才有力气干革命。报上名,立刻随部队出发了。他不敢与母亲告别,怕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动摇他当兵的想法。刚到部队的那些夜晚,想家想妈妈,常常泪湿沈头。
崔国栋参军的部队在唐山,属于冀东军区十五军分区警备一团。一九四八年农历五月初九,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战役——东贾庄战役。东贾庄位于家乡玉田南部,属于窝洛沽片。那天,驻原丰润韩城的华北解放军,派四名侦查员到窝洛沽一带侦查敌情,途经村子被敌人发现。丰润县韩城还乡团200余人尾随而来,当即包围了村里南大庙。解放军四名侦查员在村民的掩护下成功转移,还乡团发现解放军逃走以后,封锁了全村,四名侦查员成功脱险以后,马上把敌情报告给了驻韩城的部队,华北解放军派两个团(警备一团、警备二团)迅速赶来,把敌人包围在南大庙内,警备一团负责主攻,警备二团负责警戒,战斗于中午11点左右打响,最终还乡团200余人被全歼。身处警备一团的崔国栋是一名号手,他鼓起腮,吹起进军号鼓舞军心斗志。当兵的新鲜感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吹得太投入了,忽略了飞驰而来的子弹。大腿根儿被子弹飞速穿过,他强忍疼痛,并未影响号声,直到歼灭最后一个敌人。鲜血洇湿了裤子,当时没有止血药,用石灰止血又无济于事,战友们心疼他年纪小,硬是把他抬到担架上,送到少有敌人侵犯的赵家铺养伤,一个月后开始跟随部队挺进东北,投入到解放全中国更壮阔的战斗中。
唐山警备一团,在1947年8月编入军区独立9旅,9月又被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归东北野战军,9月到11月参加辽沈战役。1948年7月,崔国栋成为一名交通员,行进在打沈阳的队伍中,长路漫漫,又逢炎夏,他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往返于队伍中,长路倍觉其长。刚刚走到沈阳,又接到上级命令,返回攻打锦州。攻下锦州,可以遏制住东北三省的国民党无法撤入关内。来不及喘口气,他又把这个消息传递给各个纵队。返程是五百里的跋涉,10月14日到达锦州,经过四天三夜顽强斗争,终于攻下锦州,取得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锦州之战打得很辛苦,每个士兵每天领6个饼子,每顿2个,就着水壶里的凉水吃。锦州胜利后,11月14日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通过高音喇叭传达了党中央紧急通知,“中央电令,野战军全军将士迅速入关解放华北,大踏步前进,打到北京,活捉傅作义”。
1948年11月,崔国栋所在的部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锦州一战告捷,46军接受上级命令,开始挺进天津。正值冬季,将士们披着冷寒之气,不分昼夜,每四小时休息一阵,用脚步丈量冰冻的路途,整整走了24天。14岁的崔国栋,骑着战马在队伍中无数次往返,从司令部到队伍,从队伍到司令部,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一年多的军营生活,他成长了,想想参军时吃饱肚子的初衷,暗骂自己没出息。当交通员,他曾经有些不情愿,不能和其他战友一样与敌人赤膊相对,拼个你死我活。现在他知道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传达上级的命令,传递信息,一刻也耽搁不得。1949年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前两天,天津之战打响,历经29个小时,全歼敌军13万人,生擒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他把这些热呼呼的消息传递出去时,止不住心跳,掩不住兴奋,脸上洋溢着一个少年的纯真。在传递信息的途中,看到那些担架上的重伤员,没有担架的伤员,互相扶助,战斗惨烈的场面,震撼着少年的心。88岁的崔老回忆这段经历时,先是自豪,而后忧怀。“打天津,河北省126个县,老百姓出担架,担架少,伤员多。”“共产党成功,除了靠打,更多的还是全国人民的拥护。”老人的话铿锵震耳。
攻下天津,开始围困北平,傅作义陷入绝境。当时国民党军队20万人,战斗下去,比打天津要困难,伤亡更大,古都也会被毁坏。傅作义要求给一周的考虑时间,周总理和叶剑英提出只给三天时间。三天后,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国民党从西直门外出城,解放军入城,北平和平解放。走在北平城内,城市的繁华俘获了和崔国栋一样无数个农家少年的心。他激动,庆幸自己选择当兵,才有机会见证北平解放,一路行进,一路战斗,他看到了家乡以外更广阔的天空。一种叫“信念”的东西,在15岁少年的心里滋长。
北平的两个星期,农村少年贪婪地呼吸着城市空气,城市的怀抱让他想起了母亲的怀抱,离家两年了,他太想念母亲了。而命令,让他离母亲越来越远。
东北野战军于1949年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崔国栋所在的46军在其领辖之下。3月下旬,第四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自华北南下。崔国栋与其部队又一次徒步奔赴战场,从北京到武汉历时一个多月,4月20日第四野战军配合第二、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1日第一批渡江。他们从汉口到九江渡江,解放武汉三镇。茫茫江面,密密麻麻全是老百姓的渡船,船上是渡江的战士们。崔国栋再一次感受到了群众的无穷力量。“长江是共产党的坟墓,共产军过江是异想天开”,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彻底击碎国民党的妄言。而后,崔国栋又参加了衡宝战役。战斗结束后,从衡阳坐上闷罐车,即将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早已做好把生命投入到抗美援朝战斗的准备中。那是1951年,他虚岁18,成为第二批赴朝战士。东贾庄战役、锦州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无数个牺牲的战士在他眼前站成一座高山,有了这座高山,才有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闷罐车里,这个即将成年的少年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回忆起这段往事,崔老的话很朴素,“就是死在战场上,也比饿死病死在家强得多。”
崔国栋赴朝时,他所在的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粉碎了美军的侵略。上甘岭战役不堪回首,却又深深铭记。崔老回忆这次战斗时,几次失声,一个又一个“太惨了”,而后是无言。那些牺牲的场景成为厚重的阴云,几十年来一直罩在他的心头。在战斗的坑道里传递信息,常常被倒下的战友绊个跟头。饿死、战死,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人手,给他们盖上一抷异乡的泥土。他们从此长眠在这块为之献身的地方,再也无法回到故乡。“大事不易忘呀,52年10月14日开始打上甘岭,打到11月25日,整整打了43天啊……”崔老用一阵又一阵的沉默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上甘岭胜利了,幸存的志愿军战士们有的嚎啕大哭,有的笑得近乎疯狂,有的跪倒在坑道里一言不发,有的跑到小山头向着祖国的方向呐喊。1953年7月27日停战,1954年抗美援朝回国。
回国后,20岁的崔国栋被安排到青岛学习几年,转业到抚顺石油事业管理局保卫科工作,1962年9月24日被精减回乡。务农,娶妻生子,珍藏起那些闪光的战争岁月,用它们来照亮生活中晦暗的日子。英雄不会被忘记,崔老这些老兵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伴去世后,他被接到了县光荣院。他用自己的生活费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到三八日子,都会赶玉田大集。88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不乱,口齿清晰,声如洪钟。如果你赶玉田大集,看见一个穿军装戴着军功章和军帽的老兵,三轮车后座上挂着一个黑色的抗美援朝纪念包,那是崔老无疑。
大事不易忘,崔老几次说到这5个字。那些战争的时间节点,他无需思考总是脱口而出。那些红色印迹早已深入骨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又是一部时钟,定时响在他的心头。家乡玉田,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目前有58人尚在,战争年代,他们分赴不同战场,走着不同的战争轨迹,一条又一条红色印迹,让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去追寻来时路。
来源:玉田融媒
- END -
唐山发布(tangshanpress)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