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名言

时间:2022-05-06 04:5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川西书客 | 评论: 次 | 点击:

洪学智名言

1.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下一句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下一句是“何须马革裹尸还”。

翻译: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

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诗文如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扩展资料: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援传。

2. 关于节约的事例越简单越好,半个多小时到一个小时内在线等 爱问知识

1、中石油是高耗能用水企业,2006年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

3%,年新鲜水用量约占全国工业新鲜水用量0。7%。

中石油以节能、节水、节约和集约用地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加快实施自用油替代、电机及电力系统节能、伴生气回收利用、提高设备终端能效、水资源综合优化等10项重点节能节水工程和污染物减排技术改造,淘汰低效高耗能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中石油旗下47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指标是588。 92万吨标煤,这相当于一个年产400多万吨原油的中型油田一年的产能,比如中石油所属的大港油田、华北油田。

2、1940年9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坚持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活动在盐阜区,直到1945年10月奉命进军东北。 黄克诚在盐阜区的5年时间内,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的“扫荡”、“清乡”,部队的生活供给十分困难。

黄克诚带领大家节衣缩食,渡过难关。由于他在增产节约方面处处以身作则,1942年被评为全军的“节约标兵”。

刘少奇在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曾多次讲过:“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 ” 开荒种蔬菜 1941年至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日伪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残酷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在经济上严密封锁,不准任何物资运进根据地,妄图把我军困死、饿死。 国民党反动派也在全国掀起反共高潮。

此时正逢苏北荒年,粮食歉收,加上敌人下乡抢粮,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困难,形势非常严峻。三师指战员经常只能吃埋在地下的霉玉米、霉黄豆和霉山芋干,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想改善伙食,一是没钱,二也没处买。面对困境,黄克诚动起了脑筋:自己开点荒,种些蔬菜,不就可以改善改善生活了?这一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全师干部战士的一致赞同,全师上下很快掀起了“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的热潮。

黄克诚自己亲自带头,和师参谋长洪学智合开了一块地,种上了番茄、青菜等蔬菜。 当时,三师师部设在阜宁县罗桥村,黄克诚住在贫农张学成家里。

一天,天刚麻麻亮,黄克诚起来上厕所,见到一旁摆着个粪兜子,心想垦荒种菜没肥料不行,于是他背起粪兜,不声不响地外出拾粪了。 张学成起来后,找来找去找不到粪兜子,就问他老婆,他老婆回答说:“昨天我看到在厕所上的!”直到黄克诚拾回来一筐粪倒进厕所,才被张学成发现,他激动地说:“黄师长,这应是我们干的,不是你们干的事!” “这是谁规定的?”黄克诚反问了一句:“粪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多拾粪多打粮。

再说,我起早到田间跑跑,呼吸新鲜空气,舒舒筋骨,顺便拾点粪,既锻炼了身体,又积了肥,不是一举两得吗?” “不管一举两得,还是一举三得,反正不能让你拾粪!”张学成带着恳求的口吻说道。黄克诚笑一笑,没有回答。

张学成心里打定主意:明天早上,我在你前头起来,叫你拿不到粪兜子,你不是就不能去拾粪了吗? 第二天早上,张学成特意起早一点,可是到厕所上一看,粪兜子又不见了。 黄克诚比头一天起得还早,已背着粪兜子下田了。

黄克诚拾粪的事,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快地传开了,成了无声的命令,干部战士个个像是接到了命令一样,都准备了粪兜、粪勺,全师上下出现了拾粪的热潮。垦荒种的菜,有了肥料长得更旺了。

在师首长的带动下,干部、战士一齐动手,开荒种菜,省下的菜金可以买点荤菜,几个月时间,连队伙食就得到了改善。 黄克诚和洪学智还将不少自己在菜地里种的番茄,送给村里的群众。

群众吃了,都高兴地说:“吃了番茄甜在心,黄师长和我们一条心。” 土军装神气 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

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还不够自己穿衣用,干部战士军装用布就更困难了。 一天深夜,人们大都进入了梦乡,可黄克诚住的地方还亮着灯光。

灯光下,黄克诚手里拿着顶军帽,正在同妻子唐棣华商议改帽箍的事。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

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 实际上,这种帽箍平时起不了多大作用。

黄克诚早就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打算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一开始,唐棣华还没有介意,说:“这个小布条能有多大油水啊!” 黄克诚一听,认真了起来,说:“一个人帽子一个小布条,100个帽子就能用尺量了,我们全师15000多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那就更多了。

” “这一算,倒要重视重视呢!”唐棣华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黄克诚手里的军帽。 “来,你试试看。

先把这顶帽子改成单层箍,由我先戴。”黄克诚说。

唐棣华掏出针线包,把黄克诚的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缝起来。 黄克诚接过帽子,往头上一戴,高兴地说:“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 第二天一早,黄克诚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几个干部试戴,大家都一致叫好:“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又省了布。”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又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一边审看一边自言自语:上装。

3. 介绍一下北洋时期的军衔

民国将军军衔是上将、中将、少将,但是民国还有两种将军虽然不是军衔但却和军队密切相关的,一种是“将军”,另一个是“上将军”(与上将不同),这两个称号是袁世凯所创立,“将军”最初是用来取代辛亥革命时的都督称号的,实为一省的最高军事将领才有的称号或在北京的将军府的将军所拥有的称号,而上将军则在将军之上,一般来说,拥有“上将军”称号的就可称为“某帅”了,而且“将军”与“上将军”则只是官职,不是固定的。

建威上将军段祺瑞1914年6月30日 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同上 镇安左将军孟恩远同上 镇安右将军朱庆澜同上 宣武上将军冯国璋同上 彰武上将军段芝贵同上! 振武上将军龙济光同上 耀武上将军陆荣廷1915年3月13日: 镇安上将军段芝贵1915年8月22日 彰武上将军张锡銮1915年8月30日9 振威上将军张锡銮1915年12月22日2 昭武上将军姜桂题1916年! 襄武上将军王占元1916年1月8日 定安上将军张勋1916年4月10日7日 镇安右将军毕桂芳1916年5月3日 辅威上将军段芝贵1917年8月11日) 宁威上将军陆荣廷1917年11月8日4 耀威上将军陆荣廷1919年 虎威上将军曹锟1920年 镇威上将军张作霖1920年- 英威上将军李纯1920年 隆威上将军龙济光1921年 壮威上将军王占元1921年7 德威上将军王士珍1922年1月20日 肃威上将军萨镇冰1922年5月25日 庄威上将军荫昌1923年10月14日 孚威上将军吴佩孚1923年12月31日 益威上将军田中玉1923年10月5日 靖武上将军王怀庆1923年11月14日7 扬武上将军冯玉祥同上 匡武上将军王承斌同上 宁武上将军齐燮元同上 炳武上将军萧耀南同上 同武上将军阎锡山同上 阗武上将军杨增新同上 丰威上将军张怀芝1924年 熙威上将军刘冠雄1924年 树威上将军张绍曾1924年 曜威上将军李鼎新1926年6月22日 义威上将军张宗昌1926年8月19日 恪威上将军孙传芳1926年10月9日建威上将军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

爱其孙,随营伴读。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 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

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

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

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谓之再造共和。

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

隐。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

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 以病薨,年七十有一。

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镇安上将军 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父为四川驻防军官。

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 稍长,又取监生。

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

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复任东边道。

兼安东开埠局总办。任满,升署度支司。

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

徐放湖北将军。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

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

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

少孤贫。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

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

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

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

人骏、铁良走上海。 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

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

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

` 宣武上将军 S冯国璋,字华甫。 直隶河间人。

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 府。曾历甲午之役。

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

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

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事不济。

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

4. 邓华的人物生平

邓华(1910 04.28—1980 07.03),原名邓多华、字实秋;1910年4月28日生于湖南省郴州北湖区(原郴县)永宁乡(今鲁塘镇)陂副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幼年读私塾,1925年到长沙,先后入岳云中学、南华法政学校读书,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返回家乡。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任组织干事。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连党代表,第31团组织干事、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曾出席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1930年起任红12军教导队、第3支队、第36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第3团、第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其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曾率部协同红1团激战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

1934年6月入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0月随军长征。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平型关战役。1937年冬起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政治委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晋察冀军区反“八路围攻”,并参与领导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向冀东挺进,连克延庆、永宁、四海、兴隆等城镇,并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初创了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1940年3月领导组建晋察冀军区第5分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巩固和扩大雁北抗日根据地。

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中,曾亲率一个营夜攻南坡头据点,消灭日军70余人。1941年秋起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组织领导分区军民多次打破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

1944年3月率部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政治委员,11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任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戌司令,1945年12月任辽西(后改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组织部队在辽西地区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

1946年率部先后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1947年4月任东北民主联军辽吉纵队(后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

在东北秋季攻势作战中,率部主动出击,17天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任第44军军长。

平津战役中,曾根据前方态势,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1949年1月受命指挥东集团,参与指挥解放天津的战斗。

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湘赣、广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1950年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陆、海、空“立体防御”体系。7月任第13兵团司令员。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司令员彭德怀指挥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1年7月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

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朝鲜停战后,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4年回国,先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11月组织导演了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

1959年,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职;1960年任四川省副省长,在5年多的时间里,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1977年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邓华同志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撰写有《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等。

邓华,1910年4月28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邓华7岁时在本村私塾启蒙。

接着又在附近的石陂高级小学读了一年。1922年秋,他到郴县县城新华学校读高小。

新华学校是美国教会办的,校长和主要教师是美国人。邓华来到这里,感到非常新鲜。

他勤奋学习,每次期终考试,都成绩优良。学校当局对中国学生非常傲慢凶狠,他们看不顺眼,就找岔子揪耳朵,打屁股,甚至拳打脚踢,至于爱国游行活动,更是绝对不许参加。

对于这种思想禁锢,对于洋教师任意凌辱中国学生的行为,邓华非常反感。一日,他找来袁世凯卖国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订立的《二十一条》,逐条阅读,不觉怒火中烧。

他认识到,我们国家民族之所以任人宰割、欺凌,是因为腐败无能的卖国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在他的心头埋下了痛恨帝国主义和反动卖国政府的种子。

1925年秋,邓华乘船到省会长沙,考上了岳云中学。这时的长沙,革命群众运动兴起。

邓华积极投身于革命群众运动。

5. 中国建国初有多少上将

中国建国初有57位上将。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55人上将军衔。之后在1956年和1958年,又分别授予王建安、李聚奎上将军衔。

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上将名单: 王平 上将 48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军事学院政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第一政委,总后勤部政委 王震 上将 47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王宏坤 海军上将 46 海军第二政委 王建安 上将 49 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王新亭 上将 47 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 韦国清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乌兰夫 上将 49 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 邓华 上将 45 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叶飞 上将 41 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交通部长,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政委 甘泗淇 上将 52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吕正操 上将 50 铁道部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铁道兵政委 朱良才 上将 55 北京军区政委 刘震 空军上将 40 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刘亚楼 上将 41 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 许世友 上将 49 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振华 海军上将 43 海军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达 上将 50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涛 上将 50 军委作战部部长,总参三部政委 李天佑 上将 41 广州军区代司令员,副总参谋长 李志民 上将 49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政委,福州军区政委 李克农 上将 56 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外家部副部长,军委总情报部部长,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 上将 54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院长,政委,石油工业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 杨勇 上将 43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至成 上将 52 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杨成武 上将 41 北京军区司令员,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 上将 42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肖华 上将 39 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肖克 上将 47 训练总监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政委 宋任穷 上将 46 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兼沈阳军区政委,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 宋时轮 上将 48 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 张宗逊 上将 47 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部长 张爱萍 上将 45 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 陈士榘 上将 46 工程兵司令员 陈再道 上将 46 武汉军区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 陈伯钧 上将 45 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陈明仁 上将 52 二十一兵团司令员 陈奇涵 上将 58 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陈锡联 上将 40 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桓 上将 46 沈阳军区政委 周士第 上将 55 防空军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 周纯全 上将 50 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 赵尔陆 上将 50 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工委长务副主任 洪学智 上将 42 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钟期光 上将 46 军事学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 贺炳炎 上将 42 成都军区司令员 郭天民 上将 50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唐亮 上将 45 南京军区政委,军政大学政委,政治学院院长,政委 陶峙岳 上将 63 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2兵团司令员 阎红彦 上将 46 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董其武 上将 56 23兵团司令员 彭绍辉 上将 49 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副总参谋长 韩先楚 上将 42 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 傅钟 上将 55 总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涛 上将 48 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总参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 赖传珠 上将 45 北京军区政委 黄永胜 上将 45 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办事组组长 谢富治 上将 46 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公安部部长,副总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员 注:表中王建安为1956年授衔、李聚奎为1958年授衔。

洪学智名言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1955年9月新中国第一次授衔的名单与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的上将名单中有一个重复的名字——洪学智。

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国军史上的独一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先例。因为上将的肩章上有三颗星,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又被称为“六星上将”。

洪学智的戎马生涯,也配得起这金光闪闪的六颗将星,就连毛主席都将他时时记挂在心上。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

洪学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36年10月。曾经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方面军组织部部长等职的洪学智在这一时间进入了红军大学学习。

对于出身贫寒的洪学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

1913年,洪学智出生于有着“将军县”之称的安徽金寨县。位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之处的金寨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也是战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连年混战导致农民流离失所,随处可见逃荒要饭的灾民。

母亲在洪学智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全靠父亲和姐姐把他带大。后来洪学智回忆,当年家中只有两亩贫瘠的山坡地,只能租别人家四间草房居住。

好在父亲心灵手巧,靠裱糊字画、编制手工艺品等勉强养家糊口。洪学智记忆中的父亲十分辛苦,经常早起晚睡,用蚕茧壳抽丝捻线织成布匹来赚点钱。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尽管家庭条件很不好,父亲仍省吃俭用供洪学智上学读书。10岁时,他背起书包走进了小学,然而在快毕业的那年父亲由于连年劳累过度病倒了,不久撒手人寰,洪学智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直到当地两位共产党员办了一所小学,其中一人见他孤苦伶仃,便允许他到学校半工半读,这才又有了一段时间用于读书。

在这所小学读书期间,洪学智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两名共产党员曾经送给他一本《共产党宣言》,这是他最早接触到的进步思想,也知道马克思的思想是为了穷人的。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加深,洪学智开始参与一些秘密活动,例如在积极分子开会的时候站在大门口放哨,替两名共产党员秘密送信等。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小学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暑假过后它就开办不下去了。洪学智却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他加入了地方农民武装之中,参与了鄂豫皖地区的商南起义,加入商南游击队之中。

1929年农历五月的一个晚上,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中,从此成为了一名起带头作用、领导别人的党员。

接下来的多年征战过程中,洪学智从战场上学到了很多,也在飞速成长。但是,红军游击过程是很苦的,一天打两三仗是平常事,饥一顿饱一顿再正常不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洪学智没有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会,直到1936年获得了进入红军大学的名额之中。

然而,这段时间的红学大学并不平静。以许世友为首的十名红学大学的同志,因为对张国焘的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此时准备脱离红军大学、去四川找刘子才。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许世友将军

然而却被以“企图组织逃跑未遂”的罪名,被判处了六个月至一年半的有期徒刑,洪学智也被牵连其中。

这年九月,毛主席携一名秘书前来看望了他们,关切地询问了大家的身体状况,又问道:“你们有什么要求没有?”也许是因为蒙冤受到关押,大部分人都不作声。

毛主席了解大家的心理,便安慰道:“过去他们(指审查人员)讲的那些话,不代表中央,只代表他们个人。”这番话让觉得受委屈的同志们心中好受了许多。

毛主席又问道:“你们想出去工作吗?如果想,马上就可以在边区分配工作。”

这时,洪学智第一个开口了。他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继续学习。”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抗战时期的洪学智

洪学智十分清醒,凭借在军中的表现以及累积的声望,他已经成为了方面军组织部部长,但是多年来缺乏理论学习的他急需提高理论水平,这样才能胜任接下来的工作。

这一说法也被周遭的许多同志赞同,大家纷纷表示想要继续学习。毛主席承诺,这一期虽然不行,但下一期可以。

在走的时候,毛主席又补充道:“下一期也很快,你们就等下一期吧!”

这是洪学智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多年后他仍旧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景,清楚地记得毛主席说过的话。他回忆称:“毛主席对我们这些干部很关心,很信任。”

当时抗大的人都说许世友在组织逃跑,但毛主席很快为他平反,此后许世友以及这次蒙冤被关的许多同志都证明自己是革命的,是独当一面的战将。毛主席此时给予他们的信任和温暖,长久留在了这些同志心中。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毛主席

第二次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是在1945年10月初。此时的洪学智作为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正在率部进军东北的路上。

途径山东临沂时,刚刚由延安回到山东的陈毅军长给第三师营级以上干部开了个会,传达了党的“七大”的会议精神。

会后,陈毅单独找到了洪学智,说道:“这次在延安,毛主席还委托我同你谈一次话,毛主席对你很关心。”

听闻此言,洪学智心头不禁一热。他已经离开延安六年了,没有想到毛主席还在惦记着自己。

陈毅继续说道:“毛主席让我问你一下,你对现在的工作职务是否满意。”尽管主席承诺了如果不满意可以另作安排,洪学智考虑到第三师的实际情况还是表示了满意。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毛主席与陈毅元帅

第三师的师长和政委由黄克诚一人兼任,他的身体又不太好,十分需要洪学智的协助。黄克诚也并不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两人多年来的配合一直很顺利。

因而,洪学智坦白告知陈毅:“我愿意继续在第三师工作,职务高低都不会计较。”

1939年6月,因中央决定把抗日军政大学(由红军大学更名而来)转移到晋东南敌后办学,洪学智离开了延安。

此前他已经在抗大之中担任了副大队长兼游击战术指导员的工作,按照中央和毛主席的要求,洪学智将带领抗大总校三大队一千余名干部学生向敌后转移。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黄克诚将军

这一路并不平坦,为了躲避敌人的严密封锁,他们从延安出发,经过延川、清涧、绥德等地,渡过黄河、翻越吕梁山、又渡过了汾河……一路上不乏日伪实际占领区,而穿过日军的封锁绝非易事。

当时,洪学智的爱人张文还带着两人年幼的孩子,为防止孩子的哭声暴露队伍行踪,两人忍痛将孩子送给了当地老乡抚养,洪学智说道:“要以大局为重。”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写道:“当时我们只顾着赶路,没来得及问清老乡的地址和姓名,身上装的几块钱也忘记留下。”

可见虽然当时他劝着妻子“照顾队伍的安全是大事”,却也十分舍不得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当时的情况的确不允许他冒一点点的险:那是一千多条人命啊!

在洪学智等人的领导下,抗大一边转移一边上课,途中还不断向晋察冀、太行山根据地输送学员。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1977年8月,洪学智与夫人张文合影

转移途中,他们还参加了“百团大战”,以及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直到1940年2月,这支队伍才抵达了山西武乡县一带,继续在这里培养军政干部。

由于敌人频繁“扫荡”,总校的办学环境也并不安定。这年9月,洪学智奉命率领总校精编后四个团中的三团干部学院从太行山向苏北根据地转移,同时肩负起了指挥准备转战沂蒙山的山东大队南下转移的任务。

日军为了隔绝太行山和冀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沿铁路挖了一条纵深约四米的封锁沟,沿路设了重重碉堡和哨卡,敌人运兵车25分钟就会经过一趟。

经过侦查后,洪学智决定兵行险招,一边部署部分部队带牲口托运行李绕路,一边带着大部队依次跳进封锁沟中。

敌人的装甲车轰隆隆开过,探照灯不停扫过。几百名学员在洪学智的领导下集体卧倒,硬是没有让日军发现一个人,神不知鬼不觉越过了封锁线。

赶路的同时,洪学智不忘上课和宣传抗日。每到一个村庄,他就和干部学员们一同调查敌情民情、绘画交通图、组织大家做群众工作,向老百姓宣传抗日必胜的道路。

从1940年9月离开太行山开始,洪学智率队跨越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六个省份,行程两千五百公里,全队毫发无伤。

陈毅和刘少奇都称赞道“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完全是创造了‘敌后小长征’的奇迹!”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1957年1月,洪学智(左一)与毛泽东、邓小平、彭德怀在解放军后勤学院合影

抗日战争期间洪学智缔造的奇迹不只有“敌后小长征”。1941年7月指挥盐城军直属单位四千余人以及抗大五分校的一千多名教职员和学生安全撤离时,洪学智在当地的芦苇荡中分设不同地段布雷伏击、烧毁大桥,节节迷惑,成功争取了撤离时间。

他利用地形优势,凡是有桥的地方让后撤人员过一道拆一道,成功甩开了追敌。

不仅如此,在粮食和淡水奇缺的情况下,洪学智率领学员们在潮湿闷热的芦苇荡中忍受着蚊虫肆虐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

他们攻占了日军盘踞的南洋岸据点,还在龙王庙歼灭了一部分日军,帮助当地百姓抢回了日军夺走的粮食和牲畜。

因为在盐城的出色战绩,1941年夏季反“扫荡”结束后,洪学智担任了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陈毅元帅

他在当地发动群众、发动地方武装,只一年时间就将地方武装发展到8个团1个营共五千多人,受到了华中局的特别表彰。

一周年之际陈毅军长亲自前来检阅,称赞道:“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有战斗力的队伍。”

转年12月,洪学智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开始协助黄克诚指挥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为粉碎苏北大“扫荡”出谋划策,提出了改变师部转移山东的计划。

在两人指挥下,三师与敌人周旋五十余天,作战658次,粉碎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扫荡”,歼敌1850余人,攻克据点三十余处。

反“扫荡”之后,黄克诚戏称洪学智是“铁匠”,对他非常倚重。洪学智有一句名言:“部队是打出来的。你是老虎,谁都害怕你;你是绵羊,谁都打你。”

显然,洪学智领导之下的军队都在努力朝着“老虎”的方向努力。苏北转入反攻后,洪学智又参与了指挥解放阜宁、淮阴等地的战斗。

由他统筹和部署的淮安战斗干净利落全歼守敌五千多人,立下赫赫战功。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抗战时期的黄克诚将军

在进驻东北之前接到陈毅带来的毛主席的慰问,让洪学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此后,作为黄克诚的得力副将,他在东北四平、辽阳、鞍山等地狠狠打了几个硬仗。

他还曾经在东野指挥部和林彪面对面论战法,是四野一员绝对的猛将,在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都有出色的指挥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洪学智又接到了新的作战任务——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他以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随彭德怀跨过鸭绿江作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洪学智接手了新的工作:一向从事部队政治和军事工作的他,这次改做了后勤工作。

后勤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是部队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是战士们在台前拼搏的保证。随着朝鲜战局的扩大,组建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将军

当此事被提上日程时,洪学智预感到“这回准跑不了我”。会上,他表达了自己兼任不了这个后勤司令的职位,后来邓华劝他:“你怕管不好,别人也不一定管好嘛!”

再加上彭德怀答应他仗打完了还可以搞军事,洪学智才无奈接过了后勤工作。

然而天不遂人愿,1954年2月,洪学智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总后部长是他的老首长黄克诚。这一职位洪学智接得十分不愿。

此前他正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高级班学习,刚到第二年初、学院正在放寒假的时候,他就被黄克诚找了去,要求停止学习到总后工作。

洪学智未完成学业的遗憾和不能做军事职位的不满叠加在了一起。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将军

这一事情不知道怎么让毛主席知道了。1954年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特别问道:“洪学智,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如实答道:“是的,主席”。

毛主席又问:“朝鲜战争时你怎么做后勤工作了?”

洪学智一摸脑袋,说道:“主席下的命令啊。”

这个回答逗得毛主席哈哈大笑道:“原来你怕命令啊!”

洪学智之所以能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自然是因为他在朝鲜战争中的工作非常出色。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毛主席

抗美援朝期间,他建立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绞杀战”,最大程度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就连美国1975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中都承认:“共产党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在朝鲜战争中显示了令人惊奇的对作战部队进行补给的能力。”

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后勤保障就显得尤为困难。最早的时候运输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必要物资只能靠作战部队自身携带,带了几天的物资就能打几天的仗。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进攻作战只能维持七到十天,因而美军都说中共军队作战是“礼拜攻势”。

面对困难,洪学智选择了创造性地解决而不是逃避。他提出了组织漕渡、分段倒运和组织二线部队和畜力运输工具的办法,通过多种方式向前线运输物资。

这种方式在1951年朝鲜洪水灾害期间立了大功,当年的美军一线部队发现,以志愿军的运输能力,居然比他们还先及时穿上了冬装。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身穿冬装,趴在冰雪上的志愿军战士

朝鲜停战谈判期间,美军部队不停通过地面攻势和空中攻势和志愿军施加压力,其中空中攻势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断物资运输,逼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向三八线以北撤退。

当时,美军平均每天出动三百架次飞机进行轰炸,使得1951年9月到12月间平壤以北的铁路地区四个月不能通车。公路运输的压力因此大大增加。

在洪学智的领导下,志愿军兵分两路,将铁路系统和公路系统一同抓起来,尤其注重提高公路运输效率。

经过不断加修、加宽、加固公路,当地基本形成了前后贯通、左右衔接的公路运输网,同时构筑了八千余个汽车掩蔽部,让汽车在遭遇飞机轰炸时可以及时隐蔽。

同时,洪学智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保护办法,例如在美军飞机轰炸后立刻点燃汽车附近准备好的破油桶,假装汽车被炸中燃烧来迷惑敌机。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朝鲜战场上的美军轰炸机

采取措施后,季度汽车损失率由入朝初期的50%左右,在1952年第一季度降到了2.3%。

公路运输能力也有质的提高:1951年9到12月相比4到8月提高了95%,转年1-4月又提高了约20%。

到1951年11月底,前线粮荒问题已经彻底解决,甚至开始有了储备。美军原本计划实施90天的“绞杀战”,实施了十个月都没能看到希望的结果。

远东空军总部的一位将军曾经说过:“战斗我要见一个人,就是朝鲜战场上共军的后勤部长。”

正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领导后勤的优秀表现,使得彭德怀都“反悔”了。1952年4月彭德怀准备离开朝鲜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时候,曾经告诉洪学智:“我要是做了参谋总长,你跑不了做后勤工作。”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彭老总在朝鲜战场上

显然,洪学智在朝鲜战争时期的表现已经让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帅看到了他新的值得发掘的潜力。

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之际,之前未被重视的部门尤其需要人负责起来。毫无疑问,洪学智被调到后勤方面正是要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从1954年2月28日到1956年12月,洪学智在总后勤部一路由副部长做到党委书记,带领我军后勤在正规化建设方面迈了一大步。

洪学智走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完善后勤工作的机构设置,建设目标是科学合理、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

根据工作需要,他在走后勤部“查漏补缺”,成立了一些新的部门,如油料部、运输部等。财务部原本从总后勤部中分了出来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后来洪学智发现这样给后勤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1957年财务部又并入了总后勤部之中。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将军

1980年1月,67岁的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有力促进了我军后勤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确立了“加强后勤战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后勤指挥员的行动准则,同时注重科学使用军费,提出“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

与其他人的路径不同,洪学智是一路从一线走到了幕后。他最开始是前线的指挥员,后来做了一段时间抗大的老师兼大队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回到了一线指挥的位置上,抗美援朝之后彻底进入了后勤部门之中,不再走到正面战场。

毛主席三问洪学智,54年特别问道:我听说你不愿意做后勤工作?

洪学智将军

然而,就算他有过不情愿,依然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极好。无论是从战斗方面,还是从后勤建设方面,洪学智都配得上自己肩章上的“六颗星”。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九十四岁的洪学智上将在北京因病去世。在他九十多年的生命中,有近八十年的时间在为革命、为新中国奋斗。

去世后,他留下了“六星上将”的传奇,为完备而现代化的后勤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功勋刻在了新中国的功劳簿上,供后人学习、瞻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