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名言
时间:2022-05-06 14:0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8字路口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龙永图名言
1. 没有菜吃可以吃肉啊这是一个傻皇子说的一段话
这是晋惠帝的名言。
晋惠帝(259~306)
中国西晋皇帝。司马衷。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晋武帝第二子 。泰始三年(267)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贾后杀杨骏,掌握大权。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以之为太上皇,囚于金墉城。后由诸王辗转挟持 ,形同傀儡 ,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相传被越毒死。
煮肉粥吃
晋惠帝在华林园里,听到蛤蟆的叫声,就问身边的人说:“这叫喊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百姓私人的呢?”
侍中贾胤回答说:“在官地上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地上叫的就是私人的。”
当时天下闹饥荒,老百姓饿死了许多,晋惠帝听说后说:“他们也大无知了,没有粮食,为什么就不能煮肉粥吃呢?”
晋惠帝的名言,也是目前我国主流经济学家们和为官者的名言。龙永图就这么说过:老百姓买不起房?他们傻嘛!买不起房完全可以租房过一辈子嘛,转变一下观念就行了。
2. 关于遵守规则的名言警句
遵守规则的名言警句17例:1、纪律是胜利之母。
--苏沃洛夫2、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3、要有必要的清规戒律。
--毛泽东4、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5、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
--培根6、邪恶的法律是一种最坏的暴政。--伯克7、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莎士比亚8、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9、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10、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1、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柏拉图12、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13、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
--孟德斯鸠14、我们不能不仅靠人类内心爱自由来维护自由。--约翰.亚当斯15、在今天的科学中,只有集体的努力才会有真正的成就。
--别林斯基16、法律永远不会产生伟大人物,只有自由才能造成巨人和英雄。--席勒17、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歌德24 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导者本身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成效。25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6 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新的关系,新的纪律。--列宁27 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28 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思格斯扩展资料遵守规则的诗句: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孟子·离娄上》2、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 《孟子·尽心下》3、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4、言无二贵,法无两适。——《韩非子。
问辩》5、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3. 博鳌亚洲论坛经典语录
亚洲的成长和发展,要求有一个让亚洲人团结起来共创繁荣的对话平台,亚洲的发展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世界各国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和沟通。
澳大利亚前总理、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倡议人霍克在2002年首届年会上说。 世界经济论坛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哥哥”,深为“弟弟”所取得的成就自豪,并将用心地照顾好“弟弟”。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2003年年会上说。 预言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亚洲是要冒些风险。
然而立足长远,我还是把“宝”押在亚洲身上,因为它的增长潜力是真实也是可预见的。 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2003年年会上表示。
中国自古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亚洲国家成为邻居,达到“天时地利”已经是几万年的事,现在则是亚洲“人和”的时代。
韩国贸易协会会长金在哲在2003年年会上说。 现在是时候让亚洲国家把自己视为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就像欧洲人那样。
其实,欧洲人早在60年前,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有这样的想法。就这方面来说,亚洲人显得落后了。
菲律宾前总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拉莫斯在2004年年会上表示。 尽管亚洲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但是近年来亚洲国家日益增强的对本大陆的文化归属感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亚洲华尔街日报》主编蔡翔祁在2004年年会期间表示。 近年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势头扩展到了制造业中的创新环节,中国一定会在未来10年中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大国。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在2005年年会期间表示。 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越高,这个品牌的效应就会更大。
博鳌亚洲论坛这几年之所以能够有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全球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是中国的吸引力使大家都希望到中国来看一看。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06年年会期间表示。
博鳌亚洲论坛站在“东半球角度”放眼亚洲和世界发展,探讨亚洲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和达沃斯论坛等“西半球视角”可以相互对话提携,大致互补,这样“地球就圆了”。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
4.
无 话题材料以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对“规则意识”的意蕴作了生动的演绎。
故事的点睛之笔是“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知道,这里的“规则”应理解为“责任、义务”,小孩的所作所为是在对社会公德尽维护的责任,而且这种维护是自觉的、习惯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力强迫的。
因此,可以说“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为使社会能正常运行乃至进步而自觉地尽各种责任、义务的习惯,其中自然包括自觉维护社会公德的责任。这就是话题的内涵所在,只有挖掘出这一内涵,作文的立意才可能深刻起来。
需要明确的是,“规则意识”重在意识,重在自觉和习惯,因此不管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应把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作为重点加以凸现,不能把它简单地写成对校纪校规或别的什么游戏规则的被动遵守,否则文章立意就失之偏颇了。具体的写作角度有:1、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培养对生活、工作、社会的“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社会人。
2、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自觉遵守规则,就会使生活变得愉快、和谐和安定。3、我们的企业如果不能形成这样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
4、对照以上的“规则意识”看中国的企业管理,会发现我们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亟待改进。[范文1] 最宝贵的一门课深夜,一位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
那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理发。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
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
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当有人把深夜小站理发室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就感慨万端,说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的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
但有的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一个小镇的车站,一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区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电话亭。
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电话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
在他们默默回去的一路上,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乃至自己身后那个曾是礼仪之邦、崇尚井然有序的民族,这许多年来,可能于无意之中慢慢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在重创民族辉煌、融入世界之流的今天,规则和秩序,也许正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有一位同学感慨道:“这是我们在德国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一门课程啊!”(原载《羊城晚报》)[点评]这是一篇精警动人的时文。作者把“规则意识”提到民族性的高度,于娓娓叙谈中指出它“也许正是”当前“我们最为需要的素质”。
由于事件典型鲜活,笔力圆熟老到,读来亲切自然而又发人深思。[范文2] 一定要洗七遍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
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
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
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
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
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愿意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为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
5. “好习惯好人生”为主题的作文
第一篇:习惯14岁的高占喜,一个青海农家弟子,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还愿意回到农村吗?”七成的观众都猜测,高占喜难以反抗城市的诱惑,不愿意回去.谜底却在提前揭晓了--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他立即要求赶回家乡.“为什么急着要走呢?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高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回村之后,占喜仍然5点半钟去上学,啃个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小麦挑水:仍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学习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地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个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我的麦子熟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这两句朴素的语言就是高占喜反抗城市的诱惑的内因.我认为他始终未忘记自己担当家庭的责任,后面也表明他深刻明白改变命运最终要靠自己.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团首席代表龙永图在瑞士谈判期间,碰到令他感慨万千的一件事情,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龙永图出来之后,一位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见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进去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正在修抽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小孩觉得上厕所冲不出水来是很不负责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品质非常可贵.在人生的漫长的征途上,当责任成为习惯,你就会尽力履行你自己的职责,从而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肯定;当责任成为习惯,一个人更轻易被人认可与接受,能从别人的赞赏中收获自尊和自信;当责任成为习惯,在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就能更多地互相尊重和互相欣赏,从而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责任好象暖暖的春风,给大地带来了春的消息,使世界布满了生气和活力.人生的船不可能没有责任的帆,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高占喜和小男孩那样,负起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吧!当责任成为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和刚升起的太阳一样美好!第二篇:习惯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至今,我们学习过不少日常行为规范,这不仅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养成"教育,因为,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都是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它们,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一种种好习惯,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好习惯.一个人的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日后成材的重要条件,我们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常拖拖拉拉、敷衍塞责的时候,当一个人经常不回家而是坐在酒桌、赌桌上的时候,当一个人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的时候,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时候……他们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便宜,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为此而高兴的时候,生命却在一天天的迅速消逝,当他们还在为此而高兴的时候,默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这时回首一生,才知道这些他们当时以为很短暂的习惯却组成了生命的全部,塑造了自己的一生,而这一生并不是他们年轻时代所希望的一生,当他们想重新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
6. 谁有规则的论据啊
龙永图谈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关乎人的素质 说起规则意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中国 WTO 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
她说孩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
出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
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违犯了规则。 经济学家茅于轼设扶贫基金 ——扶贫要树立规则意识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与夫人在山西省临县龙水头村建立了一项扶贫基金,后逐渐投入达 6? 郾 5 万元。
茅先生委托一位教师掌管,只能帮助当地农民用于生产与教育,操办婚姻、置办家具则不能,且规定利息为 1% ,到时候必须付息。茅先生称之为“扶贫必言利”。
他认为,贫困地区缺的不仅是钱,更在于不懂得某些经济交往规则,这样做就是让村里人学会些“规矩”。 周总理借书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一次,周总理要向图书馆借书。
他听说图书馆有规定,这些书不外借,只能到馆里去看,就冒着大雨过去。管理员十分后悔没在电话里问清楚是谁要借书,周总理却赞扬他按章办事,做得对。
戚继光严明军纪 ——军队中要严守军纪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非常好。
有一次他的舅舅在外面闯了祸,犯了军队的纪律,他当着将士们的面,审问和处罚了舅舅。当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请来对他说:“你是长辈,按辈分说,我不能处罚你。
但是军队不能不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是戚家军了,所以要请你谅解。”他的舅舅非常感动,表示今后一定遵守戚家军的纪律,决不破坏。
周亚夫营门挡驾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西汉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闻名天下。汉文帝派他驻守细柳,同霸上、棘门军共同抗击匈奴。
一次,汉文帝亲自赴前线劳军。天子的车骑到达霸上、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不用通报。
到达细柳营时,却被守门军士挡在门外。文帝的侍从官上前告诉说是天子驾到,守门官毫不理睬,说:“军中只听将军令。”
文帝只好派人拿着诏书去通报周亚夫,获准后才得以入营。随从的车马刚要飞驰,守门卫士又制止说:“营门口不得驰驱。”
车马只得依次缓行。见了周亚夫,文帝不仅不责怪,反而称赞他治军严明,军营严整。
拿破仑以身作则 ——领导遵守规则会起到带头作用 拿破仑征伐叙利亚之后,鼠疫流行。为了减少传染,拿破仑下令:全军加急赶路,马和车全部运载伤病员,除严重鼠疫患者,其余伤病员一律带走。
命令下达后,随从问拿破仑骑哪匹马,拿破仑勃然大怒,打了随从一个耳光后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难道你不知道命令 ?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部队很快摆脱了鼠疫,顺利地撤到埃及。
纪律严明的三军仪仗队 ——严明军纪体现国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有着一支壮军威、增国辉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30 多年来,他们执行了上千次礼宾接待任务和重大节日、集会的受阅任务,军纪严明,自觉性强。
一次在机场执行迎宾任务时,他们刚刚列队,一只牛虻猛地叮在一个战士的脸颊上,一阵火辣辣的刺疼,顿时,脸颊麻木,伤口流出血来。可他一动也不动,任凭牛虻叮了足足 20 分钟。
回到驻地,他红肿的右眼睁都睁不开了。 纪律严明的阿根廷队 ——球队中要遵守队纪 第 13 届世界杯足球大赛前夕,阿根廷足球队枕戈待发,而两名球员违反球队规定,擅离营地到外面胡搞,教练顶着强大的压力,甚至拒绝总统求情,毅然开除了这两位球员。
守纪的观念深入到每个队员心里,严明的纪律,顽强的作风,促成了他们成为这次世界杯赛的冠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勇于改革,打破陈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很想改革一番,使赵国强大起来。
他发现本国士兵穿着宽袍大袖,拉着笨重的战车,作战时动作缓慢,远远不如北方的胡人方便灵活。胡人穿着短衣,骑马射箭,来去像一阵风一样。
于是赵武灵王亲自穿上胡服,练习骑射,鼓励臣下们也仿效。一开始大家都不同意,认为这是坏了祖宗的规矩,学习野蛮的胡人是荒唐的。
但后来,他们感觉到胡服骑射的好处,就逐渐接受了。赵国很快成为强国。
哥伦布竖鸡蛋 ——打破常规才能有所发现 据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人们都很崇拜他。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一位贵妇人见到她,喋喋不休地向他表达自己的景仰。
哥伦布谦虚地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我举个例子吧。
这有一个鸡蛋,您能把它竖起来吗 ? ”贵妇人左竖右竖也竖不起来,周围的人试着做了,也不行,大家都问哥伦布:“您该怎么办呢 ? ”哥伦布笑着说:“很简单。”他把鸡蛋的一端磕破,就竖在了桌子上。
他说:“有些事情,需要打破常规去做啊。” 杰克逊尊重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第 7 任总统。
1814 年,美国军队与当时的英国侵略军在新奥尔良地区展开激战。
折腾了二十年,他终于把中国带进WTO
1948年4月21日,就在彭老总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的前一天,远在加勒比海岸的古巴城市哈瓦那,一位国民党的外交官在面前的文件上签了字。
一边是炮火的硝烟,一边是雪茄的味道,正如那时的中国的命运,还陷在迷雾里。
文件的名字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一个月后正式实施,中国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世缔约国。
二战结束后,围绕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召开了很多国际会议。中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战胜国之一,也是这些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尽管拿的是筷子,好坏也能分点蛋糕。
而关贸总协定,就是在古巴召开的“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的一个成果,意图在战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建立更开放的市场。
整整一年后的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也在一份文件上签了字。这是一道命令,里面有一句话: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到了十月,天安门前的旗帜就换了颜色,城楼上传来了一句充满豪情的湖南话: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咯!
之前那些由国民党签署的各种国际文件,也因为政权的变更,成了不好解决的麻烦事。
西方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文件就没法继续生效。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也就断了联系。
当天安门上的湖南话响起时,有个湖南小孩,六岁,正到上学年龄。
当年母亲生他时难产,40多个小时没生下来,接生婆毫无办法。这时,村里一个男人说他给女人接过生,可以试试。
他的办法是,提脚在孕妇的后背上踹了一脚。结果,孩子真生下来了,母子平安。
这个小孩叫龙永图,父亲是长沙税务局的会计,后来带家人去了贵阳定居。
当时的他们不会想到,长大后的龙永图,做的是一件让中国和世界重新恢复联系的大事。
把当年延安的硝烟,和哈瓦那的雪茄,联系到了一起。
01
1973年3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国向欧美国家派出了一批留学生,这被认为是中国开始接触世界的标志。在这之前,要留学也都是去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一年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再加上已经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需要有人在国际舞台上工作了,但当时国内懂英文的人非常缺,所以先派一批人出去学习。
在这批留学生里,就有龙永图,他去的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经济学。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同学,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名叫杨洁篪。
杨洁篪的英语水平很高,曾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十五年,英语和母语一样流利。李光耀曾评价杨洁篪,说他的英语词汇量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那一批出去留学的还有王光亚,后来做到了外交部副部长。张幼云,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的翻译。周文重,后来做了驻美大使......
当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外国的教室里学习英语时,国内的文革还没有结束,很多同龄人还在下乡插队,每天种田放牛,对着田野喊语录。
命运,就因为国家的一个决定而改变了。
但具体到龙永图身上,他个人的一个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个选择,就是高考志愿。
龙永图小时候是个文艺青年,喜欢看书,上小学时,就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过文章,梦想是当一个作家。1961年高考时,他填报的是贵州大学中文系。
当时,因为跟西方国家交恶的原因,学校的英语系几乎没人报名,招生人数不够。老师就做他的工作,说,你要是学了英语,就能直接读莎士比亚的原著了。
龙永图一听有道理,就转了系。为了练好英语,他每天对着《参考消息》上的汉语新闻,用英文翻译后再进行朗读,并要求自己每天能要背出其中的一篇。
那时的《参考消息》,标题都是这样的:
《社会主义的中国——革命到底的七亿人民》
《满怀信心的国庆节:白土吾夫说我国经济生活非常富裕生产建设热气腾腾》
《普遍注意社论猛烈谴责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报纸的左上角,会有一句毛主席语录,和报刊题名一样醒目。倒是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不敢随便念了: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毕业后,龙永图被分配到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工作。本想当作家,最终却走上了父亲搞经济的道路。不过也好,那时候写东西的,很多都去了牛棚。
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他被派往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成员。随后又被联合国选中,担任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官员,这是一个负责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援助的组织。
那时,中国以世界革命者的领头人自居,一心想拯救外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给与比自己弱小的第三世界国家大方的援助。
从1954年起,中国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将近90亿元人民币。阿尔巴尼亚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4000多元。而那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
1970年,中国开始帮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全长1800公里,从勘探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起初,非洲本来是想向苏联求援,但因为花费太高,苏联没答应。
转而向中国求助,主席一听,毫不犹豫,当场拍板说:“不过投资一亿英镑,没什么了不起”。
最终花了9.88亿人民币。因为这笔支出,到1973年时,中国对外援助数额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7%。
但我们自己,却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援助。表现是相当硬气。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许多西方国家提出要向灾区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都被中国拒绝了,包括来自国际红字会的援助。
《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说:
和其他所有自然灾害一样,地震本身是件坏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可以让我们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联合国上班的龙永图,正好负责这部分工作,他意识到,拒绝援助会在世界上造成不良的影响。人家不会认为你强大,只会认为你不合群。
所以,他不断向国内汇报材料,说接受援助并不是接受一种施舍,而是国际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还真被说动了。
1980年夏季,中国北方出现了30年不遇的大旱灾,近2亿亩农田几乎绝产。中国首次敞开大门,接受了2000万美元的国际赈灾物资。
用龙永图的话说,这是中国真正加入世界大家庭的破冰之举。
也是在1980年,中国派人参加了关贸总协定举办的贸易政策培训班,开始与这个多年前中断联系的组织进行接触。
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需求变得迫切。中国外贸总额的80%,都是与总协定的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只有加入这个大组织,才能进行更大的贸易活动。
但谁都没想到,离最后的成功,还有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龙永图在国际上的称呼是Mr Long,有外国人就和他玩笑说:
这注定了你做的事是一个long process,一个漫长的过程。
02
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申请,要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4年前,中国获得了关贸总协定的观察员身份,也就是可以列席会议,坐在角落的座位上,听听人家怎么开会的,但不是会员,不能参与事务。
就像现在巴勒斯坦和梵蒂冈在联合国的地位。这哥俩是联合国唯一的两个观察员国。
至于为什么要这一年正式提出申请,与香港有关。
1984年底,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确定香港于1997年回归,但是会继续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的地位。独立关税区可以加入关贸总协定,只需要主权国的保荐就行了。
因为那时还没回归,主权国有中英两个。1986年4月,香港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时候,保荐的英国是缔约国,而中国只是观察员。
明明我们才是香港的生身母亲,现在反而搞得像后妈一样,地位太不平等了。所以,当年中国就提交了申请书。
在申请书里,有一个关键词——恢复。而不是“加入”。我们不是要求重新“加入”关贸总协定,而必须恢复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国的地位,简称“复关”。
所谓外交谈判,有时候就是文字游戏,一旦措辞不当,就会造成完全不同的后果。
中国要“恢复”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不能用restore这个英文单词,它的意思是“复原,复位”,这就意味着权利和义务,要从最初中止的时候起算,肯定不划算。中断期间的权利义务该怎么算?这几十年间的会费,是不是要补缴?
比较合适的词是resume,既有“继续”的意思,又有“重新开始”的意思,意味着权利义务是从新的起点起算,这就有利多了。
面对这么大一个事情,没几个英语好的人,还真是搞不定。
几十年的封闭后,世界已经大变样了,要了解新东西,掌握新规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复关谈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但要懂人家的语言,还要学会变通。
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大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少数计划经济国家,比如罗马尼亚、匈牙利,但是加入的条件不一样。
市场经济国家想成为会员,就得同意降低关税。而计划经济国家因为价格是国家决定的,不是由市场决定的,价格没法真实反映商品的价值和市场的情况,让人家摸不清,即使降低税率意义也不大。所以他们的入会条件是,直接提高一定的进口比例。
承诺提高进口比例,相当于把卖方的危险,转嫁给了我们。因为不管这批货贵还是便宜,我们都得买。
当时,就有国家要求中国也按照计划经济国家的条件来做,但中国硬气惯了,坚决不同意,要谈咱们就按照总协定的普遍的规则来谈,谈税率,不要搞特殊。
因为那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在向市场经济方向改革,只不过步子不能太快,称呼是“商品经济”罢了,不能算是纯粹的中央计划经济。
在国内,为了便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成立了一个“复关谈判部级协调小组”,组员大都是由各部委的副职组成。其中就有国家经济委员会的一位姓朱的副主任。
1957年,朱副主任29岁时,担任的是国家计委机械工业计划局综合处副处长,副处级干部。1958年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行政还降了两级。
改革开放后,他摘掉了右派帽子,恢复了职务,开始担任国家经委的处长。相当于经过了20年,才提了一级。
50多岁了,事业才走上正轨。这也影响了他的性格。
也是这一年,龙永图从联合国调回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任职,担任的也是副主任。不过,朱副主任是副部级,他是副司级。
多年后,龙永图在朱副主任——此时已经是朱总理的领导下,进行入世谈判。
两人有一个共同点是,急了,爱拍桌子。
03
中国想恢复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必须要过两个关:第一关是对经济体制的认定;第二关是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协定谈判。
谈判是说话的艺术,而话语很多时候就是关于文字的定义。确切地说,是英语的定义。
提交申请后,关贸总协定开始对中国的经济制度进行审核。当时,中国对经济制度的正式提法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在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
“商品经济”被翻译为commodity economy,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完全是字面直译,很有中国特色。
但是拿出去后,别人很难理解。因为市场经济的英文是market economy。有人就问了:你们中国不是说在搞四个现代化吗?怎么又在搞商品经济呢?
原来commodity这个词,虽有商品的意思,但在国际贸易通行的术语中,它指的是矿产、木材、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不是我们认为的日常商品。
还有人讽刺说:难道你们中国的经济是初级的以物换物的经济吗?
这个问题,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同年底召开的十四大确定,改革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算解决。中国终于过了“复关”的第一关。
在中国复关谈判向前推进的同时,关贸总协定也在发生变化。
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的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更具全球性的组织,来代替当初的临时适用协定。这个组织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于1995年1月1日起生效。
原来的“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地位工作组”,也就变成了“中国加入WTO工作组”。复关谈判,变成入世谈判,龙永图担任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
这一年,台湾以独立贸易区的身份,也要求加入关贸总协定,它给的入门费是,愿意以“发达国家”的标准与其他国家谈判,也就是主动不享受优惠待遇。
就是这个时候,美国突然提出条件:中国也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不能再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条件进入关贸总协定。
多年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是我国复关的一个基本原则。否则享受不到关税的最惠国待遇,还不如不加入呢。
当时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是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可以是15%,这就差了很大一截。
在谈判期间,国务院李副总理访问美国,在和克林顿总统谈话时,谈到复关问题。李副总理拿《西游记》举例,说孙悟空之所以大闹天宫,就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第二天,美国的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说,中国人如果参加不了关贸总协定,将会变成十几英尺高的大猩猩来示威,就像电影《金刚》那样。
因为有美国从中作梗,长达八年的“复关”谈判算是失败了。
不过,这次失败倒是凝聚了民心,从那以后,“入世谈判”进入中国大众视野,和“申奥”、“世界杯”一起,成为全民关注的三大事件。
失败后,中国也看开了,改变了策略,不像以前那么急迫。中国代表放话说,以后不会主动要求双边磋商和召开工作组会议,除非有事邀请。就像成吉思汗一样,摆出一副“尔要战,便来战”的架势。
毕竟,答不答应是你们的事,但要不要入却是我们的事。
事情的微妙就在这个地方,当中国表现出消极时,西方国家又害怕中国真走了,刚打开的市场要对它们关闭,所以又急起来。
这有点像那时候去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买衣服:
——50亿一架波音要不要?
——太贵了,20亿。
——20还不够成本呢,卖不了。
——那算了,我走了。
——好,好,再填5亿,拿去吧。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当时的WTO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过了美国这一关,基本上大局可定,其他国家都好说,因为它们听美国的。
但偏偏美国又是最难谈的。双方为各种贸易条件,出招拆招,讨价还价,总共谈了25轮。中国代表团带着行军床,睡在谈判会场的走道里,加班加点工作。就像中国那家倡导“床垫文化”的公司。
中美争论的,主要是鸡肉问题。美国人害怕中国的鸡肉有禽流感和激素鸡,一直存在警惕,贸易时断时续,直到2017年才达成协议。中国向美国出口熟制鸡肉,同时从美国进口鸡爪。
因为美国人一年大概要吃掉90亿只鸡,对中国来说是个很大的市场。但他们不吃鸡脚,而中国每年会进口30万吨鸡脚,烹制后有了一个高贵的名字叫“凤爪”,位列火车上的美食四大件之一——泡面、榨菜、火腿肠、泡椒凤爪。
所以,世界是一个8字,互通才能互利。
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召开“中国入世工作组”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议定书,标志着中国入世谈判全部结束,将于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在这个长达二十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也与不少国家进行了贸易条件的沟通,补上了与世隔绝多年的无知。
在和芬兰谈判时,芬兰要求在中国周边开采石油。中国提出了在自己地盘的开采条件,同时也反过来要求:能在芬兰的近海开采石油。
芬兰的近海压根没有石油资源。他们的代表说:
如果贵方能在芬兰的海上为我们找出了石油,我们将感激不尽。
04
在中国入世的那一天,西方报纸上出现了一副漫画:
一个水库,大坝上写着WTO,水正从字母“O”中流出。下边游泳的人在喊救命,水库上边的水上写着“中国商品”。
在这一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是5100亿美元,占世界的4.4%,排名第六。而到了2015年,数值就变成了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2%,成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通过向全世界输出商品,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也推动整个世界的经济进入一个高增长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平均关税,从以前最高值的45%以上,降到了7%-8%的水平。比如,进口的婴儿奶粉和尿不湿,关税已经降到了零。
人生如一个8字,兜兜转转,循环往复,最终都会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你在世界所处的位置,是你出发时的起点,也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当今,中国人民已经对国际援助习以为常了。
在汶川地震时,网民们自发做了几张榜单,比较各国、各企业的捐助,谁给的多,给的少,以此来衡量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其中还有一张“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
不管是此前的关贸总协定,还是后来的世贸组织,本质上都是一套话语体系,一种规则。中国要想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在中获益,就得先学习人家的话语。
所谓的对外开放,就是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的过程。这是一个国家的原点。
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果能精通一门外语,也会进入到更大的人生世界里,接触到超越自己舒适区的事物,站到更精彩的舞台上。就像当年的龙永图一样。
如果,当年国家没有派他们出去留学,那么缺少的,可能就不仅是几位外交部的部长、副部长、驻美大使了。
如果龙永图当年没有从中文系改报英文系,不光他个人的命运将发生很大改变,中国加入WTO的进程,也就是融入世界体系的路,或许更加遥遥无期。
很多人都有改变人生命运,也改变世界的梦想,但却没有能力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