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名言
时间:2022-05-06 19: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影艺独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刘和平名言
1. 如何看历史小说的“真实”
历史小说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系统
《大明王朝1566》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明朝嘉靖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并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泽华曾称赞刘和平“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此外,刘和平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也同样收获了良好口碑和高人气。
评论家谢有顺在对谈中评论道,在整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界普遍缺乏思想的情况下,“刘和平的小说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历史小说才有生命力。”
历史事实和历史小说创作之间的线该如何把握衡量?刘和平告诉南都记者,他对历史的看法更多是解释史学,不是考证史学。历史小说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写资治通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刘和平说:“历史事实都是我的桑叶,我就是一条蚕,把桑叶全部吃进去,像蚕吐丝一样转化成艺术作品。譬如,我在改编《雍正王朝》时,将史料记载的在雍正三年就已经倒台的‘八爷党’延续到了雍正十三年,对于这种改编,我曾请教过两位清史研究大家戴逸和王钟翰,二位老先生都特别理解,并且表示这就是史学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也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独立价值。”
文学作品的最根本属性是美学,不是史学也不是科学,这是刘和平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小说创作就是在建构一个和历史平行的世界。这个平行世界,要靠两个系统来建构,一个是自己的逻辑系统,它会把史料里面毫无关联的东西用美学的手段解释重新结构在一起。另一个就是构建逻辑系统必须用的文学逻辑的语言系统。许多语言对话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只有在文学作品才会出现。对于作者而言,最难的就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还让大家觉得真实。
刘和平引用了陈寅恪的一句名言,我们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都要抱有“瞭解之同情”。谢有顺指出:“刘和平的小说中有一种所谓的精神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或者是人性的真实,在逻辑里面虚构、想象,包括添加很多的元素,以人物为中心,这个历史就活了。”
历史小说就是给历史做添注
22日上午,唐浩明在书香节广东馆分享了“做豪杰好,还是做圣贤好?———唐浩明谈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的主题讲座。他的“晚清三部曲”至今仍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更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唐浩明表示:“历史有多重表述,作家有作家的表述方式,学者有学者的看法,普通老百姓也有心目中自己理解的历史。”在解读曾国藩的讲座上,唐浩明并不介意把一些野史记载作为自己分析的补充材料。“历史小说其实就像是给历史做的添注,”唐浩明这样比喻自己的创作。
历史小说是对正史的补充
22日下午,“读《宋末大变局》,看宋末人物气度和风骨”的新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作者张全生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作家艾云、周闻道等人一起,围绕着小说中所展现的一个不一样的宋朝进行了对谈。小说根据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描写了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变局和走向。阿来点评称此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尽管《宋末大变局》书中存在大量虚构和想象,但在张全生看来,像《明史》这样的所谓正史,也存在着很多歪曲事实的地方,但它对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依然有帮助。抛开虚构和想象,历史小说的大体框架和历史环境“是不能够错的”。
2. 如何看历史小说的“真实”
历史小说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系统 《大明王朝1566》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明朝嘉靖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并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泽华曾称赞刘和平“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此外,刘和平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也同样收获了良好口碑和高人气。
评论家谢有顺在对谈中评论道,在整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界普遍缺乏思想的情况下,“刘和平的小说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历史小说才有生命力。” 历史事实和历史小说创作之间的线该如何把握衡量?刘和平告诉南都记者,他对历史的看法更多是解释史学,不是考证史学。
历史小说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写资治通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刘和平说:“历史事实都是我的桑叶,我就是一条蚕,把桑叶全部吃进去,像蚕吐丝一样转化成艺术作品。
譬如,我在改编《雍正王朝》时,将史料记载的在雍正三年就已经倒台的‘八爷党’延续到了雍正十三年,对于这种改编,我曾请教过两位清史研究大家戴逸和王钟翰,二位老先生都特别理解,并且表示这就是史学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也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独立价值。” 文学作品的最根本属性是美学,不是史学也不是科学,这是刘和平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
在他看来,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小说创作就是在建构一个和历史平行的世界。这个平行世界,要靠两个系统来建构,一个是自己的逻辑系统,它会把史料里面毫无关联的东西用美学的手段解释重新结构在一起。
另一个就是构建逻辑系统必须用的文学逻辑的语言系统。许多语言对话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只有在文学作品才会出现。
对于作者而言,最难的就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还让大家觉得真实。 刘和平引用了陈寅恪的一句名言,我们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都要抱有“瞭解之同情”。
谢有顺指出:“刘和平的小说中有一种所谓的精神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或者是人性的真实,在逻辑里面虚构、想象,包括添加很多的元素,以人物为中心,这个历史就活了。” 历史小说就是给历史做添注 22日上午,唐浩明在书香节广东馆分享了“做豪杰好,还是做圣贤好?———唐浩明谈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的主题讲座。
他的“晚清三部曲”至今仍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更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唐浩明表示:“历史有多重表述,作家有作家的表述方式,学者有学者的看法,普通老百姓也有心目中自己理解的历史。”
在解读曾国藩的讲座上,唐浩明并不介意把一些野史记载作为自己分析的补充材料。“历史小说其实就像是给历史做的添注,”唐浩明这样比喻自己的创作。
历史小说是对正史的补充 22日下午,“读《宋末大变局》,看宋末人物气度和风骨”的新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作者张全生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作家艾云、周闻道等人一起,围绕着小说中所展现的一个不一样的宋朝进行了对谈。小说根据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描写了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变局和走向。
阿来点评称此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尽管《宋末大变局》书中存在大量虚构和想象,但在张全生看来,像《明史》这样的所谓正史,也存在着很多歪曲事实的地方,但它对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依然有帮助。
抛开虚构和想象,历史小说的大体框架和历史环境“是不能够错的”。
3. 雷锋日记都写了些什么
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日 我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
我为了群众尽了一点应当的义务,党却给了我极大的荣誉,去年我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鞍山市青年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这完全是党的培养,是毛主席思想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 我要永远的记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 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一九六0年六月五日 要记住: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一九六0年六月*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是办不了大事的,群众的事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来办。
……我一定虚心向群众学习,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不断进步。
我深切地感到: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便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 一九六0年十月二十一日 今天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
……劳动到了十二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 “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 一九六一年三月*日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
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六日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
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一九六一年四月*日 毛主席著作对我来说好比粮食和武器,好比汽车上的方向盘。
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一日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九日 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日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二日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
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这些人好比是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晃荡不出来。
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仍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九六二年四月四日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幸福的。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
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 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
4. 《大明王朝》是谁写的
刘和平写的。
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的作者。以下是参考资料 “(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 ——刘和平 刘和平,祖籍湖南邵东,长于湖南衡阳,50年代生,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
幼辍学,从父读书。编有《甲申祭》、《雍正王朝》、《沧海百年》等剧作,为国家一级编剧。
好从字里行间读史,被聘为南开大学兼职历史教授。 随着本月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的热播,其同名电视小说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书的作者兼电视剧总制片人、编剧刘和平。
在谈到创作理想、成书与拍摄过程时,刘和平那种要“于世有补”的入世精神,以及湖湘人士独有的“挺”、“忍”处世原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受老子影响很深的人,从写作理念,到人生态度。
这种影响成就了他的创作,也使得他认为人生枯淡无味,无可留恋,“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现在饭蔬饮水,起居如僧,不过是“带着肉身在修行”。 关于成书过程:“我准备了一辈子” 记者:《大明王朝1566》这部书虽然长达70多万字,但听说您在写作时并没有拟出创作提纲? 刘和平:这本书不能有提纲,因此我才用了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同行们戏称为“太极结构”。
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说嘉靖39年整个腊月到40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嘉靖、海瑞这两个人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
八卦是不断是变爻的,怎么变,要变出来才知道,所以我不敢也不能事先列出提纲。 写着写着,有时发现太阴太阳都停下来,也就是嘉靖和海瑞都没戏了,可周围的八卦还在转动,我只有去写嘉靖、海瑞周围的人。
这样写其实挺难的,一是要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支撑,二是在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要揭示他深层的心理奥秘和隐蔽的行为动机。所以我最不喜欢别人问我“这章节写的是什么”、“那章写的又是什么”,人物关系都是“你生于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和生活也是这样,没有完全明确的分野。
记者:为写此书准备了多长时间? 刘和平: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等到创作时就把“思”丢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
剩下的就是“想”,进入到想像空间。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这样很耗精力,我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
从精神方面来说,为写这部书,我个人也已经准备得很久很久了。我想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关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忧患意识与“不可名言” 记者:作为历史小说的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与文学、虚构与史实的关系向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被诟病。 刘和平:我觉得在这部书中,我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小说的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谓史实的约束的一次突围。
史学研究是落在“研究”两个字上,或者说历史考证是落在“考证”两个字上,而文学创作是落在“创作”两个字上。试想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你不允许它创作,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戏剧、电影都面临着一种困境。
尤其是历史剧,它还不同于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跳出来发言,甚至直接把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转换成文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所谓的“缺乏历史真实性”的问题。
可历史题材的戏剧、电影就不同了,它要求人物自己说话,这样一来,一度创作的作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编剧,他在面对既要尊重历史真实,又要构建戏剧性这两方面的要求时,就带来了永远难以妥协和互让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在几百年前就已得到解决。
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三国演义》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三国演义》的出现是对文史不分的一种突围,就是在文学眼中的历史终于有了独立的位置,这个位置的取得花了中国几百年的时间,是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所完成的。包括宋代的说唱艺术,元代的戏曲,在中国民间通过多种文艺形式,说唱后世无数人心目中的历史。
到了明代才水到渠成,先是出现了《水浒传》,然后是《三国演义》,直接冲击官修史学。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三国演义》说的就是当时一种完全正统的思想,但很少人从里面读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深深怀念着汉民族的最后一个英雄时代。
可以看出生活在明朝的那些汉人,对曾经的汉人群星璀璨的时代的再出现,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呼唤,所谓汉、晋。
5. 《大明王朝》是谁写的
刘和平写的。
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的作者。以下是参考资料 “(创作《大明王朝1566》时)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 ——刘和平 刘和平,祖籍湖南邵东,长于湖南衡阳,50年代生,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
幼辍学,从父读书。编有《甲申祭》、《雍正王朝》、《沧海百年》等剧作,为国家一级编剧。
好从字里行间读史,被聘为南开大学兼职历史教授。 随着本月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的热播,其同名电视小说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书的作者兼电视剧总制片人、编剧刘和平。
在谈到创作理想、成书与拍摄过程时,刘和平那种要“于世有补”的入世精神,以及湖湘人士独有的“挺”、“忍”处世原则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觉得他其实是一个受老子影响很深的人,从写作理念,到人生态度。
这种影响成就了他的创作,也使得他认为人生枯淡无味,无可留恋,“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现在饭蔬饮水,起居如僧,不过是“带着肉身在修行”。 关于成书过程:“我准备了一辈子” 记者:《大明王朝1566》这部书虽然长达70多万字,但听说您在写作时并没有拟出创作提纲? 刘和平:这本书不能有提纲,因此我才用了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同行们戏称为“太极结构”。
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说嘉靖39年整个腊月到40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嘉靖、海瑞这两个人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
八卦是不断是变爻的,怎么变,要变出来才知道,所以我不敢也不能事先列出提纲。 写着写着,有时发现太阴太阳都停下来,也就是嘉靖和海瑞都没戏了,可周围的八卦还在转动,我只有去写嘉靖、海瑞周围的人。
这样写其实挺难的,一是要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来支撑,二是在写每一个人的时候,都要揭示他深层的心理奥秘和隐蔽的行为动机。所以我最不喜欢别人问我“这章节写的是什么”、“那章写的又是什么”,人物关系都是“你生于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和生活也是这样,没有完全明确的分野。
记者:为写此书准备了多长时间? 刘和平: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等到创作时就把“思”丢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
剩下的就是“想”,进入到想像空间。我口述,助手打录。
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无中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品中的“有”。这样很耗精力,我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
从精神方面来说,为写这部书,我个人也已经准备得很久很久了。我想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关于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忧患意识与“不可名言” 记者:作为历史小说的作者,如何处理历史与文学、虚构与史实的关系向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被诟病。 刘和平:我觉得在这部书中,我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小说的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谓史实的约束的一次突围。
史学研究是落在“研究”两个字上,或者说历史考证是落在“考证”两个字上,而文学创作是落在“创作”两个字上。试想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你不允许它创作,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戏剧、电影都面临着一种困境。
尤其是历史剧,它还不同于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跳出来发言,甚至直接把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转换成文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所谓的“缺乏历史真实性”的问题。
可历史题材的戏剧、电影就不同了,它要求人物自己说话,这样一来,一度创作的作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编剧,他在面对既要尊重历史真实,又要构建戏剧性这两方面的要求时,就带来了永远难以妥协和互让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在几百年前就已得到解决。
最著名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三国演义》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三国演义》的出现是对文史不分的一种突围,就是在文学眼中的历史终于有了独立的位置,这个位置的取得花了中国几百年的时间,是通过无数代人的努力所完成的。包括宋代的说唱艺术,元代的戏曲,在中国民间通过多种文艺形式,说唱后世无数人心目中的历史。
到了明代才水到渠成,先是出现了《水浒传》,然后是《三国演义》,直接冲击官修史学。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三国演义》说的就是当时一种完全正统的思想,但很少人从里面读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深深怀念着汉民族的最后一个英雄时代。
可以看出生活在明朝的那些汉人,对曾经的汉人群星璀璨的时代的再出现,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呼唤,所谓汉、晋,不过是。
6. 影评《李卫当官》:有你想说的那句话吗
@洛梦蝶: 几乎像是雍正王朝套拍的作品,卡司除了李卫一家几乎都是原班人马,焦晃仅惊鸿一瞥却也震慑全场,戏说的路子在格局和深度虽然不够大,但本就志不在此,人物模式和剧情套路与鹿鼎记如出一辙,都是小混混一样充满江湖气的局外人在官场各种不可言说的潜规则下搅局,喜剧性十足,却不至于低俗,制作可堪用心。
@Lily: 记忆中同学们很喜欢的一部剧,然而不喜欢徐峥,后来那个猪八戒,也不喜欢。@星尘战场: 那时的陈好还没出名 当时好喜欢她的说 多纯啊 也喜欢里面的徐峥 哇咔咔。
@双簧。: 历史上的李卫真不是个文盲啊哈哈,不过剧很好看,我居然是在这剧里get到的四十三。
@六月。喵: 重看 第30集 奈何他是个混不吝的混蛋 也不过她一句,走吧 这就是 一物降一物 因为他爱她。
@低端瞬间收藏家: 康熙太子老四老十三老八老九老十,刚从雍正王朝出来就演了这么个戏感觉那叫一个不搭调。@静下来: 说来汗颜.本人看过的完整的辫子戏就这一部.而且放一遍看一遍.觉得很好!非常好!里面的任南坡是个经典啊 。
@★冰凌宫★: 这部剧集我妈非常喜欢,我觉得也还可以,徐峥除了那头猪以外,其他角色还是挺不错的,而且这部剧的片尾曲也很好听!@柠檬or番茄: 男女主cp感超强。李卫断案时不畏强权,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剧情很精彩。
以前看清朝的电视剧也挺有意思的,但现在一看到清装剧就想换台。@雷霆少女虫姬: 赤子李卫,不学有术。
全剧渐入佳境,台词精准,编剧匠心独运,整体风格谐正相宜,可谓精品。偏就有那么多豆瓣装逼者,如此好剧竟然只得6.8分,我真替你们感到羞耻。
@时间的玫瑰: 复习《李卫当官》看到编剧一栏赫然有刘和平,这才明白为毛这部剧过了十年仍旧觉得好看。牛叉的编剧就是可庄可谐,既能写《雍正王朝》《大明王朝 1566》这样的厚重宏篇,又能写《李卫当官》这样的老少咸宜八点档喜感小品。
匪我思存。@心在心外: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
看完之后,心里依旧不平静。太喜欢李卫了。
傻却很倔强 天真无知却也深明大义 看他率直的闯祸 看他机灵的施展自己的小聪明 看他伤心 我也难过 看他豪气勃发 也令我血气上涌 我不能说看了 之后我学到了什么 是的 它没有教会我什么 它也.@汐汐: 这部剧小时候看的,之前没剧看了就又拿出来看一遍,觉得是国产官场剧中难得的佳作。李卫是一个虽然外表吊儿郎当一肚子坏水,看上去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然而内心却嫉恶如仇,善良正义。
他为了老百姓不惧权贵,并且有勇有谋,以他自己独有的招数混出了一片天。@一汀烟雨杏花寒: 李卫当官的阵容,很多都来自雍正王朝的班子。
剧本戏说成分很大,格局也并不很宽广,主要人物:李卫,岳思盈,李卫他娘,岳思盈她弟,都是小人物。但是我就觉得特别好看,比现在许多噱头的大制作都好看。
究其根本,在于故事有诚意,有想法,愿意逗乐观众的同时,表达一定的价值.@圣墟: 李卫当官第一部拍了也快20年了,转眼之间,十几年就过去了,在感受了剧中的威严、欢乐、智斗、真情等诸多因素之后,静下来一想,有些唏嘘。尽管这部剧在多年前就已经看了好几遍,然而,在心中烦闷之时,不时翻出来抒怀。
基本上看了不下十遍。这部剧算是古装剧中的经典之作了.@两人行: 几场感情戏委实把我感动了。
岳小姐对李卫的感情从瞧不起到抗拒到有了真心认可了,表现很细腻,两个人疙疙瘩瘩,互相疼爱,又互相甩脸子,一方面是不般配,另一方面却又有恩有义有情,有始有终,为共同的目标一起使劲/努力,最后,终于还是善缘占了上风,真疼真爱战胜了隔.@crow: 回家当天 赶上地方台开始重播 总比某台重播“情深深雨蒙蒙”要好看得多 看劫法场那段的假扮钦差 听那句“呀呀个呸的”着实过瘾 向来觉得电视剧太过冗长拖沓 但却真的被这角色所感染 大谈官场黑暗及做人之道 片中涉及的江都,江宁,苏州等地如此熟悉 臬台,织造,两江,御史 也.@春困秋乏夏打盹: 时隔多年,被电视上的重播又勾起兴趣,花了几天一口气看完,竟然莫名的感觉怅然若失。呀呀个呸的依旧是李卫,晒肚子却难过美人关而入世的任南坡,还有几位爷的精湛演绎更是不必多言。
别说这是十年前的片子,就是里边刻画的三百年多前的官场,搁到现在那也是入木三分,代表性十足。没白挂念呀。
7. 《北平无战事》中梁经纶形容新中国的诗是什么
《北平无战事》中梁经纶形容新中国的诗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一、剧情介绍
1948年,国共两党已届决战,国统区经济 全面崩溃。潜伏在国民党空军的王牌飞行员、中共地下党员方孟敖,被国民党少壮 派第三种势力委以重任,率领其航空大队 打击以他父亲国民党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 长方步亭为核心的贪腐势力,其最终目的 是将国民党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黄金白银 外汇运往台湾。中共地下党城工部要保护 方孟敖这支将在关键时期驾机起义的重要 力量,又要阻止国民党将人民的财产运往 台湾的阴谋。围绕这一重大经济战线的斗 争,中共地下党及北平学联的进步青年和 国民党军事政治经济各方的贪腐势力展开 了惊心动魄的较量。最后,当中共城工部 领导的方孟敖空军大队可以率部队起义时 ,中共中央为了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和 平解放全中国的更多的城市,答应了傅作义将军的和谈请求,让方孟敖及其飞行大队 运走了国民党在北平金库的黄金白银外汇 。
二、剧集制作
为了必须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共产党的历史要研究,国民党的历史也要了解。编剧刘和平曾多次到台湾地区、美国胡佛研究院研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一些未解密的日记等。
发布情况
2014年9月23日,《北平无战事》在京举行了开播发布会,刘和平、刘烨等主创到场与大家分享了创作历程。
该剧精良的大制作背后汇集的是幕前幕后所有人员的心血。为了能高度还原剧本,制作组甚至提前了半年派人去取景地种了一块高粱地。
该剧汇集了诸多明星大腕,而他们对这部戏的付出可谓是不计酬劳、不辞辛苦。陈宝国十几年没有演出过反派角色,但这次机会却让他深感难得:“十几年没演过反面人物了,我也特别想尝试。老演正面角色我怕观众也看烦了,有这么一次机会实属难得。”
8. 中国残疾人的故事
屠丽芳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上海女性,她的生活之路很不平坦。
残疾、下岗、长期病假的丈夫,这是10年前的她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而10年后的今天,她依然拄着拐杖,走上了“上海市再就业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市自强模范”等表彰大会的领奖台,她创办的丽芳报刊服务社,开辟了一个就业新天地,为1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岗位,其中有11位残疾人。
屠丽芳出生不久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一条腿残疾。中学毕业后,她进了一家洗染店当织补工,本以为只要勤劳手巧,这个饭碗就能稳稳地捧到退休,不料1993年,洗染店被卖给一家饭店,所有的职工都被留下了,只有腿脚不便的她拿到了一张下岗通知书。
那年,屠丽芳只有35岁。 她的丈夫刘和平是房管系统的职工,因心脏不好一直长病假在家。
回到家里,屠丽芳不敢把自己下岗的消息告诉丈夫,怕他接受不了。她只是说:店里在装修,员工放假回家两个星期。
看到妻子迟迟不去上班,刘和平悄悄打了个电话到她原单位,终于得知了实情。晚上,刘和平对她说:“我都知道了,你不要瞒我。
没关系,既然下岗了,也要面对现实。”听到丈夫理解的话语,所有的委屈、伤心、苦楚,一下子都涌上了屠丽芳的心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刚满10岁的女儿也说:“妈妈,学校里的牛奶不要订了,把钱省下来吧。” 屠丽芳擦干眼泪,下了狠心:我有一双手,就不信养活不了一家人。
她决定依靠自己织补洗染的一技之长,开家洗染房试试。在上钢新村街道的支持下,屠丽芳在浦东上钢七村里开了个小小的洗染亭。
凭着精湛的手艺,她的生意十分红火,可是洗染业每年总有6个月的淡季,旺季的营业收入抵消不了淡季的支出,她的生活依然困难重重。 她开始留意路边的商店、摊点,看看有什么生意适合自己做。
忽然,她发现有一样东西天天都卖得掉,没有旺季淡季之分,那就是报纸。何不改卖报纸呢?于是,她和丈夫将洗染亭改成报亭。
刘和平每天骑车到浦西取报纸,她在报亭卖报,有时也拿到车站去卖。卖报是件很辛苦的工作。
由于腿脚不方便,屠丽芳吃了很多苦。有一天风雨交加,她打着伞在街头卖报,大风把雨伞吹坏了,手忙脚乱间她失去了重心,连人带拐杖翻倒在地,报纸全部撒落,钱币在雨水中滚落一地…… 但是,屠丽芳很要强,一份新民晚报7角,有人看见她是残疾人,常常给她一元钱不要找了,但她坚决不肯。
后来,她就将拐杖藏在电线杆后卖报。4年前,她的小报亭变成了首批东方书报亭。
她卖报纸也卖出了“精”,她卖报时间比别人长得多,有时卖到晚上,等中班下班的人来买。她从不在摊位上看报纸,免得顾客误会她把看过的报纸卖给别人。
卖报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早上5时半就得去拿报纸,夫妻俩吃饭都轮着。对许多家庭来说,一家三口一起吃顿晚饭是件平常事,但在屠丽芳家却是种奢望。
看到父母在外面忙,还在念小学的女儿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屠丽芳记得,女儿第一次烧菜,把卷心菜和大白菜放在一起炒,菜还烧糊了,可屠丽芳吃得很香。
就这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屠丽芳和丈夫的收入多了,脸上愁容少了。不过屠丽芳的心事却没有减少。
她的周围邻居中,不乏年龄相仿的下岗职工。看到屠丽芳做得不错,他们也动心了,可是又担心会不会抢了屠丽芳的饭碗。
屠丽芳主动向他们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干!你们挣钱也是我的心愿。” 这时,她原单位所在地黄浦区的百帮服务中心,帮助她创办一个非正规就业组织— “百帮丽芳报刊服务社”,40多人成了首批成员。
每天,屠丽芳要给他们的报纸点数、分类、登记,晚上还要清点他们交来的大量零钱,为他们做账。在屠丽芳的悉心指导下,服务社成员都做得很好。
且售报点不断增加,从20多个摊位发展到四五十个,总共提供了100多个岗位。 40多岁的庄学才是自行车配件厂的下岗职工,1996年加入服务社,摊位摆在三林地区。
起初他对卖报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每天该拿多少报纸。屠丽芳从自己的份额中分出10份、15份给他,等庄学才有了稳定的销量,再替他批量进货。
现在庄学才越做越好,月收入已达2000多元。 服务社的从业人员也有年轻人。
昨天上午,记者在屠丽芳的书报亭采访时,正巧遇到一个小伙子来领报纸。他叫张朱军,今年23岁,现在和父母一起在灵岩路卖报,新民晚报每天要卖360份。
自食其力,令小张很自豪。 屠丽芳也曾尝试将残疾人吸收到她的服务社,但困难重重。
她想出了一个点子:在卖报亭下安个轮子,在社区售报,这样既解决了流动叫卖不便问题,又不会引起固定摊位审批的麻烦。她把这样的售报亭叫做“阳光书报车”。
这个项目得到了闸北区残联的大力扶持。去年国庆节,“阳光书报车”在闸北区和新路街道和彭浦新村街道亮相了。
首批11名残疾人在屠丽芳的带领下,迈出了自强就业第一步。为了指导他们,屠丽芳整整3个月没回家。
她布网点、进报纸,每天分发报纸给他们,传授卖报诀窍,再为他们联系进报刊的渠道。 陈蓉是共和新路街道的残疾人,她自己驼背,丈夫患白化病,双目失明,20岁的女儿也没有工作。
在“阳光书报车”上岗后,陈蓉还招聘了一位残。
9. 动物的好词好句好段
可爱的小金鱼 我妈妈今天给我买了3只可爱的小金鱼。
3只金鱼颜色不同。其中一只是黑色的,两个眼睛鼓鼓的,像两个小皮球,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两边的鱼鳍像船浆,向前摇动着。
我特别喜欢它那条油黑发亮的尾巴,像英语中的字母V,更像一位英勇善战的先生。 另一只是红白相间的鹤顶红。
它的头部有红斑,嘴巴圆圆的像我们拼音中的字母O,吐出白白的泡泡。鱼鳞晶莹透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仙女披上了白纱,戴上了帽子。
还有一只七彩金鱼。它最顽皮,每次喂饲料时它总是第一个游过来,当另两只过来时,它会用尾巴攻击它们,直到把所有的饲料都吃到自己的肚子才停止攻击。
金鱼吃食时十分有趣,总是先把身子竖起,张开小嘴,飞快地向食物扑去,然后将食物吐出来又吞进去,真好玩。每当吃饱后,就在他们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三只小金鱼互相吐着泡泡,好像在述说它们快乐的心情。当我将手伸进鱼缸时,金鱼都躲在一个角落,好像很害怕;我的手转动时,它们也开始转动,生怕我抓住它们。
我一定要养好这几条金鱼,发现它们更多的秘密。
刘和平:电视剧文学叙事之我见
前一段时间,中广联合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受聘上海戏剧学院任客座教授。在聘任仪式之后的学术讲座中,刘和平发表了题为“电视剧文学叙事之我见”的演讲,在座师生反响强烈。下为演讲全文:
因为时间有限,就特别想有针对性地跟大家交流。我们都是同行,我干的时间久一点,实践经验多一点,大家有什么针对性的问题,可以与我互动。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学院,也是我们戏文系给我出的,叫《电视剧文学叙事之我见》,这个题目确实有点难讲。但既然出了,我还是不回避,讲一下。
我们这个系,原来一直叫做“戏剧文学系”,现在我们上戏比较与时俱进,改成了“戏剧影视文学系”,这改得很好。
我要讲的第一点,就是想提出一个概念,不管电影电视剧如何盛行,尤其是电视剧取代了我们一千多年的中国戏曲的大众艺术,它的本质还是戏剧。这是第一个概念,请大家务必清楚。
我们说戏剧文学的时候,可以到百度上看一下,它会很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就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话剧、歌剧、戏曲,仅局限于舞台演出的剧本叫戏剧文学。其实这个定义还是有可以商讨的地方。
戏剧,说穿了就是以演出叙述故事的一种艺术样式,这叫戏剧。戏剧文学其实也就是以演出叙事的文学剧本,叫戏剧文学。所以我们务必要记住一点,无论说戏剧文学也好,说戏剧影视文学也好,它的本质,就是说的以演出形式为最终表达方式的文学样式。
在说中国戏曲的时候,王国维就一句话概括,“以歌舞演故事”,这叫戏曲。所以凡是由演出叙事,就是戏剧。我们的电影、电视剧,最终也是以演出在讲故事,所以它的本质上还是戏剧。
只不过是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加入了新的手段。比如加入了摄影机、放映机,于是有了电影。增加了摄像机、电视机,于是有了电视剧。它的生产手段和播出手段、呈现手段有了变化,但是本质不变,还是戏剧。
还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戏剧是综合艺术,它除了我们演出文本的一度创作,还有二度创作,但是最终它必然是以表演艺术的形态呈现、传达给观众的。所以戏剧的核心本质,是表演艺术。
这一点,我们搞编剧的、搞导演的、搞舞台美术的、搞戏剧作曲的,一定都要明白,我们最终是为表演艺术提供手段、平台、服务的行业,没有高低之分。
一般说到戏剧的时候,世界上的归类是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布莱希特、梅兰芳,用这三大表演体系来概括世界不同的表演形态。我们从事的是这样的工作。
下面说到“文学”这两个字。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买一套《西方大观念》,这一套书很好,里面把一些人类最主要的观念分章节介绍得特别清楚,开了一些特别的词条,比方说“艺术”单独有一个词条,讲它是个什么观念,还有“美学”“历史”“民主”是什么观念,诸如此类,但是找不到“文学”。里面关于“文学”这个观念没有词条,而是有一个“诗”来取代文学。
《西方大观念》里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是衍生、派生于诗,事实也是这样。比如说西方最早出现的文学《荷马史诗》,由此衍生出我们所熟识的古希腊戏剧,悲剧、喜剧、正剧等等,它们的演出形式也是最早以诗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又称古希腊戏剧为史诗剧,大概如此。
中国也一样,中国最早被称为文学作品的是《诗经》,然后有《楚辞》等等。承接诗歌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是戏曲。中国是先有诗,再有戏曲,然后再有小说,西方也是这样。
因此为何在《西方大观念》里不单独列出“文学”这个词条,而是以“诗”来说明这个东西,联系到我们的戏剧,这里就说到今天的话题了。那么电视剧文学叙事,也就是戏剧文学叙事,为什么说文学叙事呢?《西方大观念》里面有两句话说得特别的肯定和武断,它说“诗人所讲的故事,无非是虚构的故事。诗人所讲的历史,大多是想象的历史。”
这就说明,凡是文学传递给我们读者、观众、听众的世界,往往不是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以外的平行世界。简单说,就是想象的、虚构的世界。凡是想象虚构的故事,想象虚构的历史,都只有用诗的语言才能与之匹配。平行世界的语言,只有用诗的语言才能与之匹配,才能传达、呈现、传播。
大家可能看过我写的一些东西,我个人在创作中就特别强调,我现在在从事诗的创作,尽管它已经不是韵文。我在写舞台戏曲的时候,写唱词肯定是诗。但写电视剧、写电影,它已经是散文体了,那是不是诗?它也一定要是诗的语言。
这就像塞万提斯在提到自己的《堂·吉诃德》的时候,说《堂·吉诃德》就是一部史诗,尽管它不是韵文。他通过独有的语言,给我们建构了一个现实世界以外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塑造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精神,就是拒绝现实的精神。
“堂·吉诃德的精神就是一种拒绝现实的精神。”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在《堂·吉诃德》问世三百五十周年时,加缪在纪念大会上说的。他说,至今堂·吉诃德那种拒绝现实的伟大精神仍然令我们深深感动。
大家注意啊,这不是我煽动大家拒绝现实。而是我们搞文学艺术的人,一直是活在一种希望与期待之中。你只有对现实不满足,才会向人们提出新的希望、新的期待。于是你用这种希望与期待的语言,借用我们戏剧这种形式,写出来的作品,通过综合艺术的手段,无论是舞台剧、电影、电视剧,传递给广大观众,给广大观众建构一个平行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就达到了我们编剧所从事文学叙事的使命和任务。
所以我并不排斥编剧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跟演员、导演、摄影、美术同时出现的。但问题是有时候,我们称一些演员是表演艺术家,为什么不能叫编剧剧作家?我有时候在一些场合开玩笑,来一个写小说的,小说写得再烂,他们介绍“下面有请某某作家”,等我上来“下面有请某某编剧”,我心里就说“你叫我一声剧作家你会死啊。”(笑)
大家一定要明白,小说作家在通过小说从事创作的时候是作家,我们编剧在通过剧本创作的时候是剧作家。我今天来,由于我们都是同行,戏剧文学系出来的都是编剧,将来都是剧作家,所以我这里特别呼吁,不管我们今后毕业了,或者现在已经在从事编剧这个行业,有多艰难,但我们心目中的目标永远不要放弃。我们是通过戏剧这一门综合艺术在从事文学叙事,在从事诗歌叙事,在给广大的观众建构一个现实世界以外的平行世界。
在这里我也特别想讲一下虚构和想象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创作时一定会遇到这些事,很多题材都是现实题材,要深入生活,尤其是现在包括政府部门、出品方、制片方、播出平台,都会给我们提出很多要求。包括写行业剧,都要求我们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这个是必然之过程。但是完成这个过程后,我们一定要记住,观众想看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也不是可能发生的事,而是他们希望发生的事,这就是虚构和想象之所以存在的绝对理由,也就是我们文学存在的本质特质。
大家知道《北平无战事》里的情节。历史上蒋经国并没有派过五人小组到北平,但五人小组有,调查小组是有,更多的是我的想象与虚构。
《大明王朝》就更是,第一次在总局审查,五个专家中有两个明史专家,一个是北大的王天有教授,一个是人大的毛珮琦教授,这两个人都是鼎鼎大名的明史专家。
他们一上来就说,“有明一代从来没有发生过改稻为桑”这么一个事件。他们深通明史,而重大题材有一个铁律叫“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这个改稻为桑是一个虚构的大事情,所以第一次审查就没通过。
我们往往会面对这些困难。之后我就跟相关领导说,这些专家也太硬拗了。他说,这样,你分别去找他们,我相信你能说服他们,给你一个星期时间。五个专家,我就安排了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下午约见一个,跟他们一个个谈,最后告诉他们,我干的这一行跟你们干的这一行完全不一样。你们搞的是历史学研究,甚至是历史考据或考证,我们文学艺术的本质特质就是虚构,如果不容许虚构,就无需我们的存在。但是,我们在写历史题材的时候,一定会高度地符合历史本质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
跟他们一谈,都谈通了。第二次审查全票通过。我说这个故事是告诉大家,我在刚开始要写这个的时候,确实对我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这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后来,我经常跟大家举一个例子,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有一个桥段,六大门派围攻武当山,张三丰已经身受重伤,张无忌到了,张三丰当着敌方教张无忌太极。教的时候问他记住了没有,张无忌说我都记住了。不行,再来。又练,问他还记住多少,他还记住七成。不行,再来。还记住多少,还记住三成,依然不行。最后问他,他说我全忘了,张三丰这才说,可以打了。
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我的意思,一定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一定要深入史料了解史料,但是等你从事戏剧创作、文学叙事的时候,一句话,一定要全忘了,如果不忘记,就不能够进行戏剧结构。
我的第一部电视剧是《雍正王朝》,出品方此前搞了两年,没有一个人能完成它的戏剧叙事、戏剧结构。是因为九王夺嫡,八爷、九爷他们失败之后,雍正的改革就没有任何戏剧性而言。我就非常大胆地让八爷党延长了十年,让八爷多活了十年,活到雍正十三年。
大家如果看过《雍正王朝》应该记得,前一天八爷死,第二天雍正死。这种贯穿动作和反贯穿动作,贯穿在整个戏剧结构之中。我上次在《朗读者》里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那是一段名言,庄子说:“忘记了腰,是因为腰带舒服。忘记了脚,是因为鞋舒服。忘记了是非,是因为心里舒服。”我后来加了一句:“忘记了历史,是因为戏舒服。”
我们从事戏剧创作的人一定要知道,最后我们的创作一定要服从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服从我们戏剧本质的本身,而不是其他。这也就是完成我们的文学叙事,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语言。
我们知道对诗的界定,全唐诗数以万计,后来民国一些研究唐诗的大家得出一个共识,说全唐诗里称得上真正是诗的,最多一千首,别的都不是诗。用同光诗派的领袖陈三立老人,就是陈寅恪父亲的话讲,标准只有一个,诗必须要有两层以上的意思。
齐白石所画陈三立
大家记住这句话。我们在搞戏剧创作时叫潜台词。再说透一点,我们在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隐蔽的行为动机和深层的心理奥秘,这都不是别的文学创作可以取代的。最后我们写的那些语言文字,要通过演员角色亲口对观众说出来,所以它必须是文学叙事,必须是诗一样的语言。
说到这里,附带讲一句,只要面对的是观众或者听众,你试图要感染他、煽动他、震撼他、带动他,必须用诗歌的语言。比方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诗的语言。比方说丘吉尔二战的演讲,就是诗的语言。不信大家去看,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演讲,都是诗的语言。
为了让大家有一定的感受、感性的认识,我选了一段《大明王朝》海瑞跟嘉靖在监狱里,海瑞那一长段的独白,大家可以看一下,它是散文体,从中看看是不是文学叙事。
前阵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真正能够记载详细的两次文化运动,一次是一千多年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古文运动。大家看了这一段之后,但凡看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就知道,本人属于古文运动的传承者。
古文运动的宗旨就是一句话,文学之语言一旦沦为美学的消遣,而没有准确而有力的思想传递,便毫无意义。于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文学家。发起了古文运动,一直延续到宋代,在那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至少给我们留下了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的文字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
这件事情分两边看,第一,今天我们确实还是需要这些能够传递有力思想的文艺作品,不是说今天我们改革开放了、发展经济了,再加上我们到了信息化时代即将过渡到5G智能化时代,就无需要有精神和思想了,绝对不是。
当然,我特别赞成“国事往家里写,大事往小里写”。我们在表达这些宏大叙事,表达这些大家认为宏大的思想精神的时候,当然也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并不矛盾,这些都属于文学叙事的范畴。
【文/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