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口号
时间:2022-05-08 09: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李时珍口号
1. 李时珍的光辉映象及伟大精神的四字词语
跋山涉水
筚路蓝缕
餐风露宿
餐风沐雨
餐风宿草
餐风宿露
草行露宿
长途跋涉
晨兴夜寐
风餐露宿
风尘碌碌
露宿风餐
扪参历井
沐雨栉风
幕天席地
呕心沥血
爬山涉水
披荆斩棘
胼手胝足
千辛万苦
茹苦含辛
眼不交睫
遇水架桥
栉风沐雨
栉沐风雨
2. 李时珍的名字有着怎样的传说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撰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巨著。关于李时珍的名字,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李时珍的父亲叫李言闻。一日,他为有孕在身的妻子捉鱼补养,可惜几次下网都毫无所获。
眼看时间已近晌午,李言闻不免心中焦急,决定再撒最后一网便要回家。 没想到这最后一网竟沉甸甸的,似是网了大鱼。
可拉上来一看,却只是块普通的白玉石。李言闻难掩失望之色,喃喃道:“玉石呀玉石,我与你并 无 冤 仇 ,你何苦与我掺乱! ”不料,玉石竟吐出人言:“我不是掺乱,却是来道喜的。
先生得子在今日,贵子降生时运转 ,若想滋养贵夫人,却得末网鱼满船。”原来这白玉石竟是传说中的镇水之神。
李言闻大喜过望,连忙撒网入河,果然肥鱼满满。待他回到家中,正赶上妻子即将临盆。
他劈柴烧水 ,协助产婆里里外外地忙活,疲惫至极,竟打起吨来。梦中,一头口衔灵芝的小白鹿立于祥云之上,径直飞入妻子的卧室。
这时 , 一 声婴孩的啼哭使他转醒,儿子出生了。李言闻喜出望外,便将河边的事告知于妻子:“儿子就叫石珍吧! ”妻子微笑道:“取玉石的‘ 石 ’,不如取时辰的‘ 时 ’,时珍时珍 ,这个孩子一出生,便时来运转,极是珍贵。”
这就是李时珍名字的由来。
3. 以“雷人的励志口号”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生活如海,青春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青春为径,寻径登山,方知山之巍峨;生活如歌,青春作曲,按曲而歌,方知歌之灵动。青春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青春是短暂而美好的,如同划破天际的流星,令人神往。只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才能缔造辉煌篇章,就如同他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让青春成为生命中那最明亮的星。
是谁在铁索冰冷,囚室阴暗中奋笔疾书写下旷世之作?是谁在受尽凌辱之后坚强的活了下来,面对满城风雨,他沉浸于历史,终成一家之言?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了惨无人道德宫刑之后,他受尽凌辱,但他立志要写一篇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将自己青春之际积累的所有事件集合起来,一鼓作气,忍辱负重,珍惜他所拥有的青春,继续撰写《史记》,最终实现“忧愁发奋,著成信史照尘 ”,才获得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评。司马迁因珍惜所拥有的青春而不朽。 是谁身背竹篓性于深山巨谷?是谁为编著医书而尝百草?没错,是著名的中草药家李时珍。正当风华正茂的他,却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于医学事业 。他自幼学医,遍览医书,发现了大量的缺漏,误解。从那以后年少轻狂的他便立志自编一部完整准确的医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百尝药草,以此来明确其药效。谁能承受他付出的努力,谁能扛起他流下的汗水。他攀险峰淌激流,没人理解他的艰辛,伴着他的只有满屋子的药味儿。因为他珍惜青春而编著出《本草纲目》,筑就了一生的辉煌。李时珍因珍惜所拥有的青春而辉煌!
是谁吹散黑暗的阴霾带来纯洁的光明?是谁用青春换来了一千多项发明?没错,是伟大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在他青春年少之际,将自己的青春投注与发明事业。因为家贫而供不起他读书,只好在街头火车上卖报。他以青春为代价换来了一千多项的发明专利,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创造,给世界社会的发展有极大推动。如果爱迪生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争分夺秒,不舍昼夜的发明创造,他会有如此成就?爱迪生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而伟大!
青春是花朵,只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花瓣来铺呈未来之路,青春是乐音,只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乐曲为生命做谱,青春是舟楫, 只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乘着它摆渡向成功!!!
4. 李时珍的誉称是什么
李时珍的誉称是医圣。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 “药圣”。
5. 求李时珍传翻译李时珍,字东壁,祖某,父言闻,世孝友,以医为业时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
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
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繁,名称多杂。 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
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
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
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
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
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
3个“国药准字”正式转到湖北 千年蕲艾终于取得名分
图为:李时珍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艾条生产线。(记者 胡蔓崔逾逾 摄)
一片小小的艾叶,承载着蕲春打造“中国艾都”的梦想。昨日,在湖北李时珍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看着一根根艾条在生产设备上“诞生”,董事长陈普生笑言:“它们现在躺在车间里,过些日子,就会出现在欧美、东南亚的货架上。”
蕲艾忧伤:身份的失落
大自然对地处北纬30的蕲春,有着特别的馈赠。《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境内生长的就有700多种。蕲春是我省药材种植大县,蕲艾等道地“蕲药”主导品种占种植面积的50%。
2015年10月26日,中国湖北第25届李时珍药交会上,蕲春喊出响亮口号:医圣故里,从艾出发,打造“中国艾都”,实现蕲艾百亿元产业战略目标。
顶层设计随之凸显:成立蕲艾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和蕲艾产业协会,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种植户给予补贴;将蕲艾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联合科研院所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体系”;在品牌塑造上,推广“蕲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使稀缺资源成为永久的价值品牌……
点点努力的蓄积,让这个小绿叶焕发出璀璨光彩:蕲春县境内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各类涉及蕲艾产业注册企业近400家,产品有10多个系列487种;“蕲春艾灸疗法”也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在这些炫目光环的背后,有着别样忧伤,蕲艾能制成的唯一药品艾条,虽在养生保健上“屡屡建功”,但没有药品批准文号。“这是打造艾都的隐痛。”蕲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胡俭说,“药品批准文号就如身份证一样,没有它,不能称为药品,进不了医院,也无法摆上药店柜台。显然,这与艾本身的中药材属性格格不入,也和艾都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产业‘瓶颈’不言自明。”
跨省谈判:身份的追寻
作为蕲春唯一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湖北李时珍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普生一直思忖着如何解开这个结。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按仿制药申报文号,要么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转移过来。几番掂量,选择后者,原因是转让方法更为快捷。“全国10个厂家15个有关艾条的批准文号进入视野。”县食药监局药品化妆品综合管理股股长裴文华说,“2014年下半年,我们与‘李时珍’一道,地毯式搜索,与这些企业挨家挨户联系,最终敲定和江苏一家企业商谈合作意向。”
过程步步惊心。
技术转让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号易主,更为严苛的是,接受方必须先建好厂房,添置好设备并通过相关剂型的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3000万元砸进去,新绿色外墙的厂房建起来,一溜铮亮的生产设备也搬进车间,但药品技术转让事宜悬而未决。如此豪赌,并未动摇“李时珍”的决心。
谈判过程十分艰辛。年近70岁的陈普生到苏州去了10余次。他笃定的信念是,如果药品技术转让失败,就从零开始申报注册,就算花更大气力、更多金钱也要给蕲艾一张身份证。
药品技术转让不仅需要湖北、江苏两省食药监局初审,还需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最终批件。近尺厚的申报文书,价格上的反复拉锯谈判,严谨的产品试产与质量稳定性考察,最终在2016年8月29日凝结成3张沉甸甸的批准件。
2400万元成交,江苏这家公司的“药艾条”“清药条”等3个“国药准字”正式转到湖北。“湖北的蕲艾终于有名分了!”拿到批件的那一刻,陈普生百感交集。
一路呵护:身份的光耀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药品注册批件,“李时珍”捧若至珍。
呵护的同时,如何将其光大?“李时珍”公司质量保证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药品技术转让必须保证转让前后质量标准一致。为此,他们做了规定期限的长期稳定性考察和加速试验,还增加了绿原酸、桉油精等项目的鉴别和含量检测,以提升品质。
每一步改良都是为了让这难得的药品大放异彩。
按此前工艺制作的清艾条、药艾条,使用时发烟量较大。如何减少这种不适感?研发人员发现,是包裹艾绒用的纸张在“作祟”。经反复试验,采用桑皮纸进行卷条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很快,“穿”着桑皮纸的艾条全新亮相,发烟量减少了大半。即便是粘合桑皮纸的浆糊,研发人员也寻求到生物产品替代,更加安全、有效、无毒。
在药监部门主导下,企业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合作,促进产品提档升级。
从手工、半自动制作向自动化跨越,艾条、艾绒加工中的粉碎、筛选、除尘等实现流水线自动作业,公司年产艾条能力达2000万支,使千万患者受益。
古老的蕲艾进入新的生命周期,迈开向现代文明演绎的步伐。(记者 胡蔓 崔逾瑜 通讯员 余立鹏)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
关注新华网公众号
下载新华炫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