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无用的名言
时间:2022-05-08 16: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启路文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有关无用的名言
1.描写“有用与无用”的名言有哪些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庄子《庄子》
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庄子
1.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2.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
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梁文道《悦己》
4. 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只为自己而存在,无用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无用,才能自用。——张方宇《单独中的洞见》
5.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闲适》
2.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
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3.有关不半途而废的名人名言或格言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 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 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雨果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关于读书无用的名言,成语,俗语,事例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
最古的主张者也许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仲由,即子路。他曾对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记在《论语》里(《先进》)。
这就是说,有了人,有了土地(社)、粮食(稷),还读什么书?有饭吃就是“学”了。书能当作饭吃吗?这话是从一个人做官引起的,可见用意在于做官就是为学。
孔子不赞成,也没有驳回。孔子的私淑弟子孟轲也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一捆竹简他才取两三条,公然说无书胜有书。
诵读诗书的儒家祖师爷尚且有此论调,“绝圣弃智”的道家和“摩顶放踵”的墨家之流更不必提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话。
不仅如此。“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然而不然。
这都是文臣的主意。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
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
(卷二八四)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
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常曰:此属轻人,难耐。
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文人瞧不起武人,当然要挨骂。
可是顺从附和也不行。后梁太祖还没当上皇帝时,曾和僚佐及游客(门客之类)坐于大柳树下。
忽然他说: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有几个游客便跟着说“宜为车毂”。
这可遭殃了。这个未来皇帝“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他随即“顾左右曰:尚何待?”于是“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卷二六五)不但武人,文人也自相攻击。有一位官员“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恶缙绅之士”。
他趁那位未来皇帝大杀朝士的时候建议:“此辈尝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同上)被杀的都被“投尸于河”。这个建议人“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时人谓之鸱枭。”(同上)也有不这样的,处境就不妙。
后晋时一位大臣(节度使),“厚文士而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由是将士怨之”(卷二八一)。结果是引起了一场兵变。
文革期间的读书无用论1968年秋“停课闹革命”以后,由于“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受到猛烈批判,大中学生毕业纷纷上山下乡,学校教学秩序仍然混乱,且以政治(毛泽东思想)为主课,基础知识被大大削弱,社会上出现在校生不愿上学认真读书的思潮。是对文革文化的一个测试、肖像。
提出书读得愈多愈反动。
5.有关实干最好,虚名无用的名言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 约·奥赖利
实干家只有在演说讲完后才动手。 加博里欧
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苏格兰作家、历史学家 托·卡莱尔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一切实干家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手掌之下,一切思想家则企图把世界置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要是我们只限于梦想,那么谁来使生活成为美丽的呢?
——高尔基
6.鲁迅关于不读无用书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鲁迅名言精粹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7.生气无用的名人名言
需要温顺,不要过度地生气,由于从愤怒中常会产生出对易怒的人的重大灾祸来。——伊索
生气就是拿他人的毛病来惩罚自己。
凡事只要看得淡些,就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只要不因愤怒而夸大局势,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气了。——屠格涅夫
、对生活,必须有一向的、巨大的、使它变得有生气的行动。——高尔基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生气沉沉的人强。——列宁
青年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有时不能不抑制自己的愿看和爱好,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也许有着特殊爱好和才能的领域,而往屈从父母或保护人的愿看。这类痛苦的选择经常足以压抑他们的热情和对人生的乐趣。这对社会来说是在已死气沉沉的生活中又增加了一个消极因素,而不是增加一份生气勃勃的气力。——甘地夫人
品格和名誉,好象一棵树的生命和枝叶,树嘲是否是茂盛,全在于地的有无生气。——华伦
、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勃勃、大胆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加宝贵。——林肯11、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假设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和白痴生气是冒着使我们自己也会变成白痴的危险。—福楼拜
亚里士多德很有智慧的名言,指出了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多则无用
知识多则无用,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话,可能感到不可思议。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是哪三样呢?为什么说知识多则无用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知识越多是越好,为什么多则无用?我们不妨先不要往下读,自己先来想一想。
其实不去读亚里士多德的语录,很多人都会想到,人类需要赚钱的知识,这个知识掌握了,那么其他知识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没有什么用了。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在这个世上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还要那么多知识,不是徒增烦恼和劳累吗?
学好了赚钱这一门知识,留更多时间去享受不好?学会赚钱这一门知识,那么成功也就容易一些,就可以去追去其他的知识,有钱投资自己去学习其他的知识,请得起名师来指导自己。
赚钱这门知识,是人人都想要的;还有人会认为一个人倘若缺少了道德这门知识,心术不正,他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呢?就像一个危害人类,危害社会的人,学到的知识,那只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更大伤害;
所以这样的人,就不能太有知识和智慧了。可见道德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都听过这个词 ,“犯罪天才”,其实这样的人,他活着,就是给别人制造麻烦,给社会制造麻烦,像这样的人,就不能让他有知识,有智慧。
倘若他智商不高,相信他也不敢犯罪,不敢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对于我们而言,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而道德也是一门学问,也是知识,没有道德的人,即便有天纵之才,也是会被世人耻笑,唾骂。
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亚里士多德很有智慧的名言,指出了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多则无用!文字如下:
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语录#
读完亚里士多德这段语录,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有智慧,也很全面,很透彻。一个人真的需要这三方面的知识,多了真没有什么用。在这三类知识领域中,是相当广的,特别是实用的知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亚里士多的语录,我们不妨一起来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
理论的知识也很广的,不管什么样的知识,想要交流,就少不了理论,而理论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没有个标准,也只有学习的方向,案例,会理论的人,就会把知识的要点总结,把一些不重要的都放弃,也只有在理论当中,一切才能出真知。
不会理论的人,就容易吃哑巴亏;一个人不会理论,就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没有本事,甚至会成为别人取笑和欺负的对象,甚至自己是对的,也被人说成错的,无有能力去反驳。可见一个人一辈子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也只有理论,才能进步。
实用
实用的知识上面说了,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些实用的知识,随着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个实用的知识也在不断改变,就像我们学过的知识,对于我们现在而言,实用价值就不大。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读的书,没必要再回到小学去读书,因为现在已经不实用了,我们已经不用考大学了。我们出社会有出社会要学习的知识,工作有工作上要学习的实用的知识,我们谈恋爱有需要谈恋爱的实用知识。所以实用的知识,是一辈子都学习不完的。可见亚里士多德将这个词归纳的多么好。
鉴别
学到了、懂得了、掌握了的知识,却依旧不会鉴别,不知美丑,不知人性丑陋,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那么学到再多知识,有什么用?就像一个人没有道德一样。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往往就会做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事,因为他不知这件事是好还是坏,没有鉴别能力。
一个人一生,鉴别能力是很重要的,没有鉴别能力的人,他总是好坏不分,身边的狐朋狗友都有,让人看不透他到底是什么人。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很容易变坏。
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光买一些不好的菜回家,被自己的老婆骂。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就像一个把普通的东西当古董,结果被人骗了路费和担保钱。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也很容易看错人,甚至还会被人利用。
拥有这三样知识,就够人去学习一生,而这三样知识,是没有人能够学习完的;即便有人不认可,少了理论与鉴别这两样知识,也是一个光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
所以说亚里士多德很有智慧的名言,指出了人类需要的知识有三,多则无用!
- 上一篇:关于梅花的诗句和名言
- 下一篇:有用与无用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