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光明磊落
时间:2022-05-08 19:5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的名言光明磊落
1.孔子的名言
学孔子讲诚信: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学孔子讲诚信》。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者。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而孔子却生活得很快乐,确立了自己一生的行为目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对于孔子而言,若是丢失诚信而取得的财富,只是过眼云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见一切财富,在孔子心目中远远不及诚信的重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自己也作为诚信的典范,让弟子以及后人们得益匪浅。在对待朋友的时候,孔子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在劝诫当政者时,他强调“民无信不立”;而对于无诚信之人,孔子给予的评价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要是不讲信用,那还可以算是一个人吗?满嘴谎言的人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因为他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失掉了诚信,你就会被排挤于社会之外,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换句话说,你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一名学生。
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与诚信相对的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我们当然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做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的人。说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有的同学考试作弊,自欺欺人;有的同学不懂装懂,满嘴谎言;有的同学以欺骗和捉弄别人为乐;有的同学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瞒天过海,为偷懒找出种种借口,或者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看我以后的表现怎样怎样,可一转身就把自己的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警醒!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用“信”与“不信”来认识君子和小人,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被冠以“小人”之名。
诚信伴随着孔子的一生,他的高尚品德,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沐浴诚信的阳光,树立诚信的形象,去赢得一片最广阔天地
2.孔子的名言
立志篇“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于《论语.子罕》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
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选自于《论语.泰伯》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修养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于:《论语.学而》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选自于:《论语.述而》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品德篇“温、良、恭、俭、让”选自于:《论语.学而》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选自于:《论语.里仁》解读:有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仁义;而没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财利。
引申为:做人要学会先义而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选自于:《论语.述而》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要真诚相对,光明磊落。谦虚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选自于:《论语.为政》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自于:《论语.述而》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引申为: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人都有可取之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选自于:《论语.里仁》解读: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样的过错。
引申为:为人一定要懂得取长补短。礼貌篇“不学礼,无以立”选自于:《论语.季氏》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真理篇“朝闻道,夕死可矣”选自于:《论语.里仁》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引申为:教导人们要勇敢探索真理。求知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选自于:《论语.学而》解读: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断有所收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吗?引申为:教人求学的学习和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于:《论语.为政》解读:只学习不会用心思考,就会茫然没有收获;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学习,就会无根据地乱想而使精神不安。引申为:教导人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言语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选自于:《论语.宪问》解读: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耻的是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实际做到的。“言必行,行必果”选自于:《论语.子路》解读:说话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实、果断。
引申为:提倡做人一定要说道做到,言行一致。人际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选自于:《论语.颜渊》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养生篇“食不言,寝不语”选自于:《论语.乡党》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3.孔子的名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有关孔子的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5.孔子的名人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生态度 哲理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6.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提起孔子,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我可以说是读着《论语》长大的,从孔子的经典名言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立志篇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选自于《论语.子罕》 解读:数百万军队的主师可以被俘获,而一个普通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 引申为:大丈夫无论何时何地豪情壮志不可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选自于《论语.泰伯》 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引申为:人生中一个人的目标越远大,前进就会越努力。
修养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于:《论语.学而》 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引申为: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省。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选自于:《论语.述而》 解读:要选择好的并向其学习,是不好的就要对照,反省并改掉它。
引申为: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品德篇 “温、良、恭、俭、让” 选自于:《论语.学而》 解读:人要学会温和、善良、恭谨、简朴、谦让。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有美好的德行,其实这正是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选自于:《论语.里仁》 解读:有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仁义;而没道德的人,他的心里只知道事事有个财利。 引申为:做人要学会先义而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选自于:《论语.述而》 解读:品行端正的人,心胸守着正理,坦荡宽舒;品行不端的人,心怀鬼胎,一天到晚感到不安。 引申为:做人一定要要真诚相对,光明磊落。
谦虚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于:《论语.为政》 解读:对一件事确实是知道的,就说是知道;确实不知道的,就说明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引申为:虚心是知识的向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选自于:《论语.述而》 解读:几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引申为:要向所有的人学习,因为人都有可取之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自于:《论语.里仁》 解读: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他们看齐,努力做到和他们一样好,看到品德不好的人,应当检查自己的言行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警惕自己再不要犯同样的过错。 引申为:为人一定要懂得取长补短。
礼貌篇 “不学礼,无以立” 选自于:《论语.季氏》 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引申为: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真理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 选自于:《论语.里仁》 解读: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那也可以说是并没有虚度一生。 引申为:教导人们要勇敢探索真理。
求知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选自于:《论语.学而》 解读:学到的知识能时常加以温习,不断有所收获,不也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吗? 引申为:教人求学的学习和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于:《论语.为政》 解读:只学习不会用心思考,就会茫然没有收获;只是苦想,而不用功学习,就会无根据地乱想而使精神不安。
引申为:教导人们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言语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选自于:《论语.宪问》 解读: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感到可耻的是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实际做到的。
“言必行,行必果” 选自于:《论语.子路》 解读:说话必定要有信用;做事必定要踏实、果断。 引申为:提倡做人一定要说道做到,言行一致。
人际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选自于:《论语.颜渊》 解读:普天下的人都亲如一家兄弟。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没有贵、富、贫、贱之分。
养生篇 “食不言,寝不语” 选自于:《论语.乡党》 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实不为过。 养生篇 “食不言,寝不语” 选自于:《论语.乡党》 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综上所述,可见孔子被尊奉为圣人,实不为过。
养生篇 “食不言,寝不语” 选自于:《论语.乡党》 解读:吃东西和睡眠的时候都不要讲话。 引申为:孔子的养生之道,教导人万事健康为本。
7.孔子经典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么?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而来,不也快乐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或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只是,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指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求知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他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了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老师;在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缺点就应该注意改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啊。”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译文:孔子说:君子当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当中从来没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译文:君子天天向上,小人日渐堕落,追求财义。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文: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可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成,知者不惑,勇者不俱。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君子之道有三条标准,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乎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
子路说: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译文: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义,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义,这就是君子啊!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译文:君子只忧虑自己没有才能,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译文: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译文: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译文:君子谋注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
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了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不受,而可小知也。译文: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
子曰:君子贞而不凉。译文:君子坚定执著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心胸狭隘经常忧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天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8.孔子的名言具有哪些传统美德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概括起来包括: 一、如何做人: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几句关于做人的语句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二、关于人格塑造。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9.孔子的经典名言加上解释
一、以德报怨
或曰:“以得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夫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人们通常把“以德报怨”后边那段话省略了。整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用公正、坦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主张明辨是非的;孔子的这句话为什么时候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报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报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
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秦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从原句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在讨论诗、礼、乐这三个方面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却为何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掌握不了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话,硬是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生生地变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挠人民知书答理寻求知识的愚民之术。
孔子: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丘
忧和惧,为人生两大不乐、厌恶之感受。人心有忧,忧心忡忡,忧心如焚,积忧成疾,以至于或忧郁而终;人心有惧,担惊受怕,畏畏缩缩,前怕狼后怕虎,以至于贪生怕死。
在《论语》一书中,已对人生的忧和惧,给予了生命价值上的探究和领悟。藉由忧惧而提出了人生修为的路径,衍生出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
孔子关于人生忧惧和修为的论说,出自《论语·颜渊》,原文是: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里,孔子既指出了“不忧不惧”乃为君子自得的人生体验,又道出了“不忧不惧”的因由乃在于“内省不疚”。“内省不疚”,作为人生修为的感悟,揭示人生修养的真谛和境界。
人的一生,要使自己达致“不忧不惧”的境界,就得做到“内省不疚”。“内省不疚”的心境,虽价值意旨仅有四个字,然要真正做到则实难。只有达到问心无愧,方能自省而体会之。“不忧不惧”,可以有不同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体验。
“内省不疚”:为人居仁由义,修业进德不止,故能无忧无虑,乐以忘忧。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能够“不忧不惧”,就在于有仁人志士的坚守,也即是有求诸己而尽人事的责任和担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里,“仁者不忧”和“勇者不惧”,正是为君子之道。仁且勇,自然不忧不惧。
人生因有道德的坚守和乐趣,故能不忧不惧。仁者之所以能够“不忧”,就在于心中的道理或理义足以胜于私贪之心。忧惧之生,必有其由。心中德不全而有缺憾,故必有忧。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正根于修道弘道上的无愧于心。
人生之忧,或忧道之不行。“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为人能够尚志,而“居仁由义”,光明正大,胸怀坦荡,故能无忧无虑。
人生之忧,或忧德业不修。“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卦·文言》)忠信立诚,尽心尽力,修业进德不止,无憾无悔,故能不忧不惧。
勇者之所以能够“不惧”,乃缘于气足以配道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就在于气配道义,集义所生。有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必然威武不屈,临难而不惧。
“内省不疚”: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兢兢业业,故能心胸坦荡,心宽体胖。
在何以解忧上,有的人借酒消愁愁更愁,有的人以精神胜利法求助于忘却忧愁的无忧,有的人企图转嫁危机祸患而聊以自慰。忧惧之生,必有其由。罹于祸患则忧,而祸患或是自招。恐遭报复之惧,必缘于内心有鬼。
“不忧不惧”的心灵体现,就在于堂堂正正,问心无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没做亏心事,没有丧失良心,故能心境坦然,光明磊落,怡然自得。
有忧惧之情,就有克制忧惧之德。在孔子的思想中,“不忧不惧”既是君子之人格品行,又是人生之境界体验。在“不忧不惧”中,我们可以感受心境坦然和心胸坦荡,可以体会无忧无虑和宠辱不惊,可以体验无怨无悔、无愧无怍。
心胸坦荡,心宽体胖,就在于心地无私,光明正大。“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文子·符言》)人生若能“不为可非之行”而“修足誉之德”,修诸己而不自招其祸,就能闲居而乐,不忧不惧。
人生不忧不惧的人生体验,又在于“慎修其行,内不忒惑,外无异望,虑其睹去徼幸,无罪过不忧惧。”(《申鉴·政体》)远罪而不贰过,摒弃痴迷之惑,而道德自得于心,必然“内省不疚”,而无有忧惧之念。
“内省不疚”:真诚笃敬,惟道义是从,故能宠辱不惊,恬淡自然。
人生的忧惧之来,或是愁不能得而忧,或是患得患失而惧。归根到底是道德不修于身,而任其私心放纵于外,以至于欲望膨胀、欲壑难填。奢求愈大,则必过分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而宠辱若惊,患得患失。
在孔子的人生体验中,就有“内省不疚”的人生领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乐在其中的人生体验,是得道而不忧贫。以道德为人性、人格而坚定不渝,必然耻于不义,固有不义富贵如浮云的淡定和分定。
人生能够不怨天尤人,而求诸己而尊德乐道,就会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和威武不屈。内心无有愧疚,岂有忧惧之情?“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而“分定”,自能心安理得,而问心无愧,不为外在所忧所惧。
人生若有“通道者不惑”(《文子·符言》)的明智,就能体验“知命者不忧”的心境。不惑于祸福,自能安之若命。“祸之来,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心性真诚,功名利禄不累其德,必有“非誉不能生,宠辱不能惊”的人生体验。
在古人的人生坚守中,认为“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申鉴·杂言下》)“乐天知命”,闻道则不畏于死,岂有外在烦扰之忧?“定心致公”,公正而正义凛然,岂有外在胁迫之惧?
“内省不疚”:为人弘道夭寿不贰,至诚不已,故能无怨无悔,无愧无怍。
忧由心生,也当由心而去除。“内省不疚”,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人之内疚,往往因后悔、遗憾而感到内心痛苦。“内省不疚”,就在于尽了人生本分,尽了所当能为,尽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如此,就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而问心无愧无忧。
人若有终身之忧,则无一朝之患。无一朝之患,岂有忧惧?“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非仁无为,非礼无行,则内省必不愧疚,必能不忧不惧。
不忧不惧的体验,是不为外在的困境和凶险而忧惧。至于内心的忧惧,乃是道德的修为工夫,而正是消除外在忧惧的根本所在。“若乃所忧惧则有之,忧己不能成天性也,惧己惑之。” (《申鉴·杂言下》)“忧己不能成天性”,则尽心竭力尽性,岂非问心无愧?“惧己惑之”,则学不已而明通,岂非不惧其惑?
自省而己无有罪恶过咎,人生无不尽之事,一生无遗憾之为,自然心中无所可忧惧者。要做到问心无愧无忧,就要有一生的承诺和践诺,尽性至命,夭寿不贰。一生弘道不辍,没有一丝侥幸,致命遂志,岂有忧惧之念?
一生尽了人性的本分,尽到人事之职责,就会无悔一生;人生做了当作的事为,尽到做人的当分,就能人生无憾。无悔无憾,方能问心无愧。凡事皆能做到问心无愧,就能“内省不疚”。既能“内省不疚”,则必然“不忧不惧”。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