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名言

时间:2022-05-09 00:3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院网 | 评论: 次 | 点击:

蒙学名言

1. 古代关于幼儿教育的名言及其意思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陶行知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古希腊)柏拉图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蔡元培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

——徐特立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从政仅14年,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即使在为官期间,他也重视文教、锐意办学,未曾间断教育工作,如为南康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讲学,制订学规,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潭州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处理政务之余,仍教诲诸生不倦。

朱熹曾师事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主张,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朱熹著作颇丰,主要有《诗集传》、《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近思录》等,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还见之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中。

一、重视蒙养教育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页)又说:“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由此他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书题》,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中华书局1986年自版,第125页。)并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他说:“而今自小失了,要被填,实是难。”

总之,在他看来,蒙养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二、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如何选择乳母呢?朱熹提出的条件是: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

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有的品行。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朱熹曾在《与长子受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作为晚年曾做过焕章阁等制并兼皇帝的老师的朱熹,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他说:“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至于皇孙,由于其“德性未定”、“闻见未广”,则“保养之具,尤不可不严。”

针对当时皇太子、皇孙师友选择不当的情形,他大胆地指出太子、皇孙左右的宫僚之选,不仅罕有称其职者,而且多有“邪佞、儇薄、阘冗、庸妄之辈”(朱熹:《戊申封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卷11。)厕身其间。

认为如此疏略“辅养之具”的择取,“是犹家有明月之珠、夜光之璧,而委之衢路之侧,盗贼之冲也,岂不危哉!”(朱熹:《己酉拟上封事》,《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卷12。)同时劝告统治者,应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选拔端方正直,道术博闻之士为太子师友,并盛赞贾谊在《保傅传》中所说的话:“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为天下的至理明言,“万世不可易之定论。”三、强调学“眼前事”朱熹认为:“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

(张伯行集解:《续近思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卷2,第46页。)同时他还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

2. <格言联璧>出自哪里

《格言联璧》

[清]金兰生先生编述

格言联璧

作者:清·山阴金先生

山阴金先生,姓金,山阴人,清代学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

3. 格言联璧的格言联璧作者

山阴金先生,姓金,山阴人,清代学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但由于刊行紊乱,版本差异较大。

4.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

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劳俭朴,是管理家务的根本;和谐安顺,是整治家庭的根本;谨慎持重,是守护家业的根本;诗书文章,是振兴家业的根本;忠孝道德,是承袭家业的根本。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类:“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译文:勤劳俭朴,是管理家务的根本;和谐安顺,是整治家庭的根本;谨慎持重,是守护家业的根本;诗书文章,是振兴家业的根本;忠孝道德,是承袭家业的根本。父母亲生前所期望的,我要继承;父母亲所垂念的人,我要厚待他。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

《格言联璧》是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演绎和解读,它同时也是一部教人如何在世俗中生活的操作指南,它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是儒家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论精邃部分的总结。

蒙学名言

蒙学十三经|幼学琼林

蒙学十三经|幼学琼林

蒙学十三经是指13部中华经典蒙学读物,分为四大类。

识字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训诫类:《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和《论语》。

韵语类:《千家诗》和《声律启蒙》。

典故知识类:《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作者程允升,《幼学琼林》初为明代人登吉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朝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国学院网——以人为本,知行合一)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