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名言警句

时间:2022-05-09 09: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水文名言警句

1. 徐霞客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名言名句: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此句诗出自徐霞客的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

大概释义为: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的美丽和独特。

2)"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

此句诗是出自《黄山志定本》;

其大概释义为:登了黄山,天下其余的名山就没什么值得可以去看的了!

而清著名方志学者闵麟嗣编著的《黄山志定本》中记载,

在徐霞客晚年的时候,他的好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一代江南文宗钱谦益问他:“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 徐霞客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3)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此句诗出自《世说新法·方正》;

意思: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子,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寓意: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这也就是说即使看到的是美景的一小处地方,还是可以推测出它的全貌。

4)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

此句是徐霞客说的,是徐霞客早年立下的志愿;

意思说的就是,作为男人就应该这样生活:早上还在碧海游玩,(四处游遍后)晚上瞬间又回转到了苍梧住宿。

言外之意,大丈夫应该要四处游历,增广见识,而不是徘徊于家乡尺寸之地,老于户牖之下。

拓展资料:

1、生平: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2、主要文学成就: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徐霞客(历史人物介绍)

2. 100分帮我写点格言警句,紧密结合水务行政执法工作的~~

严格执法,维护稳定.严格执法,文明服务,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零错案、零投诉、零复议、零举报、零信访”。

“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反腐倡廉重于泰山,廉政建设功在千秋 二、不勤难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一身正气胸怀大局克勤克俭,两袖清风执政为民任劳任怨

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浩然正气展示党的风采

执法如山方显凛然正气,清正廉洁自会宠辱不惊

廉洁执法民重,洁身自好民敬

廉一世英名万世,贪一时臭名千古

3. 关于母亲河的名人名言或谚语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崖。如今直上银河去,直到牵牛织女家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何水德之难量。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 圣人出,黄河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天下黄河富宁夏 在宁夏黄河水被称作金水、富水,像征著富裕、安宁和吉祥背起棺材过黄河——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隔黄河送秋波——没人领情 黄河的水--不清不白 黄河里的水--难得清 黄河决了口--滔滔不绝 望乡台上跳黄河--临死也得落个清白 跳到黄河洗不清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黄河清,圣人出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4,跳进黄河也洗不清5,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湾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4. 关于竹子的名句(10条)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直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百花虽佳无久傃,翠竹长青四季贤。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

一场春雨过后,竹林吮吸着滋润的甘露,孕育了好多“胖娃娃”,它们探出了黄花花的小脑袋,向大地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和煦的阳光从竹林的叶片枝杆中洒下了千丝万缕的金线,为竹林增添了生机。

山上长满了竹子,每逢春天,竹子发了芽,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远远望去,好像起伏着的大海的波涛。

一株株翠竹高耸挺拔,顶天立地,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四季常青,象征着山区人民正直、质朴的品格和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5. 赞美到了黄昏年龄名词名句

《鸦》唐 杜牧

扰扰复翻翻,黄昏扬冷烟。

毛欺皇后发。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归燕》唐 杜牧

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

长是江楼使君伴。

蔓垒盘风下,霜林接翅眠。

只如西旅样,蔫香冶态犹无穷,黄昏犹待倚栏干。

《沙上月》唐 鲍溶

黄昏潮落南沙明,月光涵沙秋雪清。

水文不上烟不荡。

江敛洲渚出,鼓笛赛神归。

《残花》唐 韩偓

余霞残雪几多在。

《独坐》 唐 杜甫

悲愁回白首,头白岂无缘。

《春村》唐 白居易

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声感楚姬弦。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紫薇花》 唐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绝塞愁时早闭门。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返照》 唐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紫薇花对紫微郎暮立》唐 白居易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望江州》唐 白居易

江回望见双华表,天虚风物清,倚杖背孤城,就中肠断是秋天,平平玉田冷空旷,蚕妾祷新衣,一曲高歌水向东。

供参考。

6. 取向钰莎名字打多少分

文化印象77 分。

(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76 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用字的意义: 钰:宝物;坚硬的金属。

(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51,570次) 莎:本义:草名。香附子。

是女性人名用字。(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73,220次) 《说文解字》释云:镐侯也。

从艹沙声。 总评: 钰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莎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钰搭配。 字义钰表示宝物、珍宝、贵金属;莎表示香草、莎草、莎香,意义优美。

音律向、钰、莎的读音是xiàng、yù、shā,声调为去声、去声、阴平,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向为半包围结构,姓名学笔画6画;钰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3画;莎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3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6-13-13,五格俱佳。 意蕴暂无。

文化印象:成语释名、趣味解释、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语释名: 暂无。 趣味解释: 珍宝 · 香草 宝物 · 莎香 珍宝 · 莎洲 贵金属 · 莎草 名言名句: 好云游,是马钰。

-马钰《苏幕遮 赠马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诗经《七月》 从斯马钰登高眺。

-马钰《金鸡叫》 莎阶寂静无睹。 -柳永《女冠子》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林学钰: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

原籍福建福州,生于上海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钰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竞技体操女子团体冠军。 传统解析:五行八字、属相、五格数理 五行、属相分析: 温馨提示:由于您没有指定详细的出生日期和时间,故此信息无法获取。

因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详细的生日信息才能进行推算! 五行属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数理解析: 结构解析外格 14 (阴火) 1向 6钰 13莎 13天格 7 (阳金)人格 19 (阳水)地格 26 (阴土)总格 32 (阴木)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外格又称变格,影响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数理不用重点去看。

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天格7解析刚毅果断勇往直前的进取数。

地格26解析变怪奇异的豪侠数。 人格19解析反应机敏,先声夺人数。

外格14解析为人迹亥管酵攮寂归檄害漏慷慨,施恩招怨,浮沉不定。 总格32解析权贵显达的意外惠泽数。

三才解析 (天人地)虽可获得成功发展,但需注意脚踏实地、稳中前进。 基础运解析 (人地)表面看来安定,但随时可能陷入不安定之中。

成功运解析 (人天)受父辈的惠泽,有意外的照顾。 人际关系 (人外)是非判断力强,富有活动力,但过于逞强好胜,较能宽容他人,有济困救贫之侠义气概。

上述分析仅供参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7. 写竹的诗词名句

《诗经·斯干》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诗经选》P200 叠石流泉, 茂林修竹。 ——晋·王羲之《兰亭序》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

——苏轼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 ——宋·陆睿词句 (郑板桥诗三首) 枝长叶少,枝短叶多。

世间如此,英雄奈何。 不是春风,不是秋风。

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驱我暑,能豁我胸。

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赐以佳名,千秋无让。

空山结盟,介节贞朗。 五色为奇,一青足仰。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唐诗百家全集》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唐诗百家全集·刘禹锡柳宗元卷》 酬人雨后玩竹 唐·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唐诗百家全集卷》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上) 栽竹拂枝,拂尘洒露。

君子取之,最有用处。 千笔淡墨,画出细竹。

抽得心丝,无不肖曲。 竹中有竹,竹外有竹。

渭川千亩,此为巨族。 ——以上三首选自《墨竹画谱》 赋予得临池竹 唐·唐太宗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得凤凰。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冉冉孤生竹,结根太山阿。

——汉代诗。 慈老竹 唐·李白 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质,贞心常自保。 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竹 无言无语晚风中,淡泊一生甘始终。

莫道风流难与共,千古高风有谁同? 新竹 黄庭坚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 放梢初见影离离 归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8. 描写兰竹菊的诗文名句

兰花诗nbsp;十二首nbsp;古nbsp;风nbsp;唐nbsp;李白nbsp;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nbsp;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nbsp;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nbsp;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nbsp;广群芳谱nbsp;清nbsp;刘灏nbsp;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nbsp;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nbsp;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nbsp;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nbsp;广群芳谱nbsp;清nbsp;刘灏nbsp;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nbsp;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nbsp;咏nbsp;兰nbsp;元nbsp;余同麓nbsp;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nbsp;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nbsp;题nbsp;画nbsp;兰nbsp;清nbsp;郑燮nbsp;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nbsp;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nbsp;浣nbsp;溪nbsp;沙nbsp;兰nbsp;花nbsp;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nbsp;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nbsp;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nbsp;咏nbsp;兰nbsp;朱nbsp;德nbsp;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nbsp;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nbsp;咏nbsp;兰nbsp;诗nbsp;张学良nbsp;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nbsp;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nbsp;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nbsp;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nbsp;幽nbsp;兰nbsp;唐nbsp;崔涂nbsp;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nbsp;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nbsp;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nbsp;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nbsp;兰nbsp;明nbsp;陈汝言nbsp;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nbsp;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nbsp;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nbsp;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nbsp;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nbsp;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nbsp;咏同心兰四绝句nbsp;清nbsp;钱谦益nbsp;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nbsp;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nbsp;兰nbsp;花nbsp;秋nbsp;瑾nbsp;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nbsp;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nbsp;竹nbsp;《诗经·斯干》nbsp;如竹苞矣,nbsp;如松茂矣。nbsp;——《诗经选》P200nbsp;叠石流泉,nbsp;茂林修竹。

nbsp;——晋·王羲之《兰亭序》nbsp;竹亦得风,nbsp;夭然而笑。nbsp;——苏轼nbsp;修竹凝妆,nbsp;垂杨系马。

nbsp;——宋·陆睿词句nbsp;(郑板桥诗三首)nbsp;枝长叶少,枝短叶多。nbsp;世间如此,英雄奈何。

nbsp;不是春风,不是秋风。nbsp;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nbsp;能驱我暑,能豁我胸。nbsp;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nbsp;赐以佳名,千秋无让。nbsp;空山结盟,介节贞朗。

nbsp;五色为奇,一青足仰。nbsp;竹nbsp;唐·李贺nbsp;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nbsp;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nbsp;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nbsp;《唐诗百家全集》nbsp;题新竹nbsp;唐·杜牧nbsp;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nbsp;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nbsp;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nbsp;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nbsp;《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nbsp;庭nbsp;竹nbsp;唐·刘禹锡nbsp;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nbsp;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nbsp;《唐诗百家全集·刘禹锡柳宗元卷》nbsp;酬人雨后玩竹nbsp;唐·薛涛nbsp;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nbsp;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nbsp;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nbsp;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nbsp;《唐诗百家全集卷》nbsp;竹里馆nbsp;唐·王维nbsp;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nbsp;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nbsp;(同上)nbsp;栽竹拂枝,拂尘洒露。nbsp;君子取之,最有用处。

nbsp;千笔淡墨,画出细竹。nbsp;抽得心丝,无不肖曲。

nbsp;竹中有竹,竹外有竹。nbsp;渭川千亩,此为巨族。

nbsp;——以上三首选自《墨竹画谱》nbsp;赋予得临池竹nbsp;唐·唐太宗nbsp;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nbsp;拂牖分龙影,临池得凤凰。

nbsp;《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nbsp;冉冉孤生竹,结根太山阿。nbsp;——汉代诗。

nbsp;慈老竹nbsp;唐·李白nbsp;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nbsp;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nbsp;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nbsp;不学蒲柳质,贞心常自保。

nbsp;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nbsp;严郑公宅同咏竹nbsp;唐·杜甫nbsp;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nbsp;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nbsp;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nbsp;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nbsp;《全唐诗精华类鉴赏集成》nbsp;《山居秋暝》诗句nbsp;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nbsp;风nbsp;李峤nbsp;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nbsp;过江千尺浪,入竿万竿斜。

nbsp;竹。

水文名言警句

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

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青山踏遍 大地求索

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次新生座谈会上,一名学生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德滋诉说心中的困惑:“现在社会上认为地质是冷门,没有发展前途……”

“判断一个学科的冷和热,要看这个学科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何,而不是光凭主观臆断。既然读了地质学科,应该以学习地质为荣,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德滋语重心长地说道。

从矢志科学报国的青年学子到我国著名岩石学家,王德滋首次提出“次火山花岗岩”这一理念,率先在国内发现S型火山岩……在外界认为的“冷板凳”上,他一坐就是70多年。

“我对地质科学的热爱,终身不渝。”王德滋说。

一片丹心图报国

1949年年初,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中共党总支委员会决定,要从“新民主主义青年社”里吸收一批优秀的年轻学生成为后备军,正在国立中央大学就读的王德滋经过层层考察,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

2021年,94岁高龄的王德滋院士作出了一个深思已久的决定:掏出了一百万元个人积蓄,设立“滋兰奖学金”,用于奖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品学兼优、热爱地学事业的优秀学生。

王德滋对地质的热爱,始于孩提时期。上小学时,学校租了几艘木船组织高年级学生游览长江,那是王德滋第一次看到长江。

“那天,江风虽然透着凉意,但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长江上帆影点点,真的美极了。我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我当时就想:长大以后,我要像徐霞客那样,做一名地理学家,畅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王德滋对地质学最朦胧的情怀。

上高中时,王德滋了解到我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丁文江的事迹。1936年,丁文江在湖南调查煤矿时不幸因煤气中毒去世,年仅49岁。丁先生留洋前写下的豪言壮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令王德滋读来热血沸腾。

从那时起,王德滋就有了自己的理想:“要像丁文江一样,做一名出色的地质工作者。”

1946年夏,国立中央大学复员后重启招生,江浙沪地区一下涌来3万多人报考。但学校仅录取500人,平均60人中才录取1名,竞争异常激烈。最后,王德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1947年,尽管还是初离家乡的大一学生,王德滋跟随高年级学生参加了“五二〇”学生运动,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上街游行,向国民政府请愿,却遭到了暴力镇压。国民党的宪兵、警察用高压水龙头冲击游行队伍、手持铁棍猛打学生,当场就有100多人受伤、20多人被捕。面对反动势力的威胁,王德滋和同学们毫无惧色,与阻挡游行队伍的国民党骑兵对峙。

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生运动犹如燎原之火,从南京迅速席卷全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与支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误读书。”国民党的暴行更加坚定了王德滋追求进步的信念。

于是,王德滋如饥似渴地学习地质科学知识,在认真学习之余,他加入了一个名叫“自然科学社”的进步社团,之后又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1949年年初,当时国立中央大学的中共党总支委员会决定,要从“新民主主义青年社”里吸收一批优秀的年轻学生成为后备军,正在国立中央大学就读的王德滋经过层层考察,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在国民党老虎桥“江苏第一监狱”旁的一所民居中,王德滋负责进步刊物《南京学联》的编印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传播进步言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中共南京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王德滋积极参加“应变、护校、迎解放”斗争,和师生们一起粉碎了国民党政府迁校的图谋,迎来了南京大学新生的朝阳。

三尺讲台育新人

王德滋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是要脱稿讲课,不“照本宣科”;二是要抓准重点,讲深讲透;三是要敢于面向学生,不要面朝黑板。

1950年,大学毕业的王德滋留校任教。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为了快速培养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南京大学地质系在1952年开设专科,设置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专科专业,一年招四百人,为国家快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一时间,比原先多数十倍的学生需要开设岩石学课程,教学压力倍增。

当时还是助教的王德滋,接到了教授岩石学课程的任务,“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晚上备课、认真写讲稿、关起门来试讲,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王德滋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是要脱稿讲课,不“照本宣科”;二是要抓准重点,讲深讲透;三是要敢于面向学生,不要面朝黑板。

“王老师非常注重讲课的艺术和技巧,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而不是单纯的灌输,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十年前的课堂情境,还时常在王德滋的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德良的脑海中浮现。

教好岩石课,实验与讲课同样重要。然而,当时学习条件有限,偏光显微镜数量太少,上实验课时,5名学生合用一架显微镜,每人只能分到24分钟。于是,实验室晚上照常开放,每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都能看到王德滋辅导学生做实验的身影。

白天讲课,晚上辅导,学生们被王德滋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专门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南京大学校报》上,题目是《深受学生爱戴的王德滋助教》。回忆起这件事,王德滋感到莫大的欣慰,对一名老师的最大肯定,莫过于站稳了讲台。

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南京大学地质系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实地工作能力强的地质技术人才,他们大多成为了我国地质行业的骨干与专家,成为了支撑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中流砥柱。

1963年,王德滋从系里调到学校工作后,担任了南京大学副教务长、南京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即使工作繁忙,他仍然会抽时间到地质系指导学生,为学生们授课、作学术讲座,指导他们的野外与实验室研究工作。

当时,除了人才的缺乏,适合中国学生的大学教材也是亟须填补的缺口。王德滋除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与行政工作之外,还编写了《晶体光学》《光性矿物学》等教材,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其中,《光性矿物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本自己编著的系统介绍造岩矿物光性特征的教材,被全国高校地质学科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早已脱销,之后的学生只能使用影印版本。

2006年,王德滋偶然发现1974年再版的《光性矿物学(第二版)》仍被学校自行翻印,由于年代久远,字迹逐渐模糊,部分内容也需更新丰富,已经80岁高龄的王德滋在另一位同事的协助下,修订出版了《光性矿物学(第三版)》。

王德滋一直对青年人关怀备至。刘德良独自在苏鲁两省边界寻找国家紧缺的金刚石和金红石矿时,王德滋在未通公共汽车的情况下,从县城出发步行数十里看望他,坐在昏暗的小油灯下,聆听刘德良的工作汇报。

他坚持让学生独立调查,希望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吃苦耐劳的能力,却又常常放心不下学生的安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爱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

每当新生进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德滋总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青年学子开启地球科学研究之路,并常常鼓励他们要多一些理想,多一些对科学的热爱,多一些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坚守初心攀高峰

“野外地质调查要少走回头路。”这是王德滋经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野外工作一定要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口勤,尽可能多地做实地调查。

一块普通的岩石,往往蕴藏着地球数十亿年的秘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大地,揭秘地壳运动的历史。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尽管党政工作和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王德滋仍抓紧点滴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科研工作。

“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丁文江生前的这句话是王德滋的人生格言,也是他一生从事地质研究的行动指南。

南京和镇江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宁镇山脉,是中国地质调查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但煌斑岩研究是其薄弱环节。王德滋就瞄准了这一薄弱环节开展科学研究。

野外工作充满着艰辛与孤寂。清晨,他背着行李箱,带上简易的干粮,从南京乘最早的一班慢车到达山区,一个人翻山越岭,观察、采集标本、画图。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后,他再背着几十斤的石头标本乘最晚的一班慢车返回学校。

就这样,来来回回了十几趟,再加上室内的实验工作,王德滋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江苏高资下蜀煌斑岩的研究》于1957年发表,填补了煌斑岩的研究空白。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南京大学有5项享誉海内外的科研成果,被誉为南京大学的“五朵金花”,其中之一就是“华南花岗岩及其成矿关系的研究”。

1957年,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徐克勤等人在华南考察花岗岩与钨矿时,发现了两个形成已有4亿年的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传统观点认为,华南仅存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燕山期花岗岩,这一发现在地质界掀起轩然大波,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于是,徐克勤派王德滋等人前往江西南部开展了长达4个月的野外研究工作,从采集标本、测量实测剖面到绘制素描图、用偏光显微镜观察薄片。最终,研究结果证明,被反对者们武断认为的“花岗斑岩”,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花岗质碎屑岩”。1966年,该项目成果被高等教育部列为新中国成立后重大科研成果,1980年,又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我国重大地质成果,囊括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之后,王德滋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不断将花岗岩研究推进至更深层次,并将花岗岩与火山岩的研究相结合,取得重大成果与进展。

1980年,王德滋和团队在浙江莫干山考察时,发现莫干山的山麓为花岗岩,山顶却为流纹岩。为了弄清它们的关系,考察团队就手拿地质锤,从山脚不间断地敲打上去,一个“露头”都不放过,就是没找到两种岩石的接触界限,而是逐渐地过渡。

这次的考察使王德滋意识到,花岗岩与流纹岩之间存在“血缘关系”,花岗岩是火山岩的“根”,它们是一个整体,属于同一个岩浆系统,从而提出“次火山花岗岩”新理念,结束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将火山岩和花岗岩人为割裂的倾向。

“野外地质调查要少走回头路。”这是王德滋经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野外工作一定要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口勤,尽可能多地做实地调查。“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从野外和室内总结得来的,你们既要从书本学知识,更要向大自然索取知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原创性的研究最可贵。”王德滋说。

王德滋团队还在江西首次发现并确定S型火山岩在我国的存在、证实我国多地区大面积橄榄安粗岩与金矿密切关系等,极大地丰富了花岗岩与火山岩相关理论,推动中国岩石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科学研究必须突出重点,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组织好科研团队,既有领军者,也有传承人,使科研特色能够长期继承和发扬。”王德滋表示。

对科研,王德滋一直主张学科交叉,他曾在给学生刘德良的信中写道:“搞变质岩不能走纯岩石学的路子,一方面要联系区域地质,另一方面还要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他看来,学科交叉,不仅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而且是新学科生长的必由之路。

醉心科普惠大众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积极从事科普教育,这是我应尽之责。”

尽管王德滋在地质学研究中一直精益求精,攻破了诸多科研难题,他却从不认为这门科学是束之高阁的。

进入21世纪,年过八旬的王德滋决定开辟人生的新战场——从事科普工作。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回报社会,积极从事科普教育,这是我应尽之责。”在他看来,资源、环境和灾害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但人们对地球科学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王德滋常常进入社区,与社区居民、中小学生互动。开展科普讲座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对于王德滋来说是一大乐事。

他先后作了多场题为《自然、资源与人》的科普讲座,向大众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了人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减灾防灾的自觉性。他还会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讲解,比如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机制,冰岛火山喷发是怎样发生的,地震、海啸与板块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等。

给孩子们科普时,他爱打比方:“地球就像一个大桃子,最里面的桃核可以看作是‘地核’,中间厚厚的果肉相当于‘地幔’,最外面薄薄的桃皮就像是‘地壳’……”孩子们听了,都乐了。他常跟孩子们回忆自己“上天、入地、下海”的求学时光与科研生涯,为孩子们答疑解惑,鼓励他们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为了帮助公众提高“赏石”水平,王德滋开设了《中国观赏石》科普讲座,从地质学与艺术融合的角度向公众科普。他还主编了《远古的奇观——南京雨花石》和《远古的遗迹——南京国家地质公园》等科普书。编写这些书给“外行”看,他想传递的是:“地质学是有趣的。”

科普之余,王德滋仍然坚持野外调查。2003年9月,南京市委组织部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联合组织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到浦口、六合、栖霞、建邺几个区考察。一路上,王德滋心痛地看到,由于受眼前利益驱使,人们肆意开山采石,南京的地质遗迹遭受严重破坏。

“要知道,地质遗迹可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贝’啊,一旦破坏,就不可能再生,损失不可估量!”经过深入调研,王德滋联合在宁的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书江苏省委紧急呼吁“停止开山采石,保护地质遗迹”。江苏省委对院士们的集体建议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果断措施,使南京宝贵的地质遗迹得以保存。

他还先后多次参加沿江考察、“浦口”生态考察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为环境保护奔走呼号,催生了南京沿江风光带、浦口生态示范区以及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的建设。

……

“人,青山踏遍志未残,热血沸,为霞尚满天。”这句王德滋学生的赠诗,正是他科学人生的精彩写照。

《中国教育报》2022年01月18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通讯员 齐琦 胡昕哲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