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对仗

时间:2022-05-09 10:5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此生读写伴 | 评论: 次 | 点击:

名言对仗

1. 急求:对仗的名言,格言,语段

1、品美文如饮甘露 读好书如沐春风

2、登长城览神州风貌 游故宫品华夏文明

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4、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7、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8、和和美美喜迎春 团团圆圆歌盛平

9、春风春雨春光好 秋果秋粮秋景忙

10、千朵莲花三尺水,一湖山色半亭风。

2. 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什么句

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它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王11丫4级2009-11-22骈句是从骈体文这种文体中得来的称呼,除声韵上的讲究外,它与对偶句无大的差别.只是常把“对偶”算修辞手法,不算文体.有时候,骈句相对会长一些.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句通常都是对偶句,但很少人把修辞手法中的对偶称作骈句.1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2骈句就是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对偶句没有对声律的要求.骈句这个词语在现代文阅读的赏析里是极少提到的,一般都说是对偶.。

3. 励志对偶名言有哪些

1、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

2、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佚名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4、有志者,事竞成。——蒲松龄

1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尚书.大禹谟》

4. 对仗的句子有哪些

例如: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无题》)

"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冬景》)

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娥眉几许长?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

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5. 谁能给我对仗工整的名言啊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名言对仗

这些对仗式古代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朱子家训》,又称《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的朱用纯创作的一部以青少年教育为主题的启蒙书籍,全文仅524字,内容言简意赅,道理浅显易懂,文字对仗工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

《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的朱用纯创作的一部以青少年教育为主题的启蒙书籍。

流传范围最广的家训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对联式格言可能是《朱柏庐治家格言》中流传范围最广的,常清君在不少学校、单位的食堂,以及一些餐馆、超市、菜市场的壁柱、橱窗甚至菜单上,都看到过其身影,有的还配有相关的图画,其在民间的知晓度不亚于唐代李坤的《悯农》二首之一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对仗式古代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即使纯粹从对联的角度来看,这也算得上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工对”(相对于“宽对”而言),上、下联的前半部分分别用两个表数目的“一”和“半”字,以及中国人所吃主食大米和小米(即水稻和谷子)的两种最为常见的烹饪方式“粥和饭”,中国人所穿服装的两种主料丝和麻(《说文解字》对这两字的解释分别为:“丝:蚕所吐也。”、“缕:线也。”段玉裁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来分别指代所有食物和服饰;后半部分则强调这些食物和服饰的播种和纺织都蕴含艰辛、来之不易。

上联写的是“吃”,下联说的是“穿”,“吃穿”当然是人生两件不可或缺的大事,一个涉及人的能量补给,一个涉及人的保暖遮羞。我们常说的“温饱”,其实就是“吃穿”的另一种说法。吃穿温饱当然是人生大事,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靠衣装马靠鞍”,但再重要也不能成为奢靡浪费、暴殄天物的理由啊!大家应懂得节约珍惜、量力而行、够用则已。国家近期制定出台了《反食品浪费法》,也是秉承这一理念。

这些对仗式古代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副联语格言可谓寥寥数语而意味恳切、触人心扉。

修身教子的良方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这句对仗格言里的“居身”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处世”,这里的“质朴”当然不是木讷呆板的意思,而是相对于偷奸耍滑、随波逐流、见风使舵而言的(顺便说一下,“见风使舵”这个词在指驾驶轮船航行的时候是褒义词,而且也是符合科学逻辑的哈),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上也有“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的话。至于说到教育孩子,重要的是要有正确可行的方法,这就如同虽然医生都会开方子,但只有良方才真正能够起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一样。《三字经》中也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另有不同版本为“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这里的荀季和是指汉代的荀淑,字季和,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第十二世孙,以品行高洁著称。育有八子,皆有成就,时人称为“荀氏八龙”,这些正史均有记载。他的孙子荀彧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谋士。)我理解,这里的“义方”还包括坚持原则、坚守底线。

这些对仗式古代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综上所述,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人处世务必要做到本性淳朴、坚守底线;教育孩子则要有正确的、可行的好方法。

你知道的出自《朱子家训》的格言还有哪些呢?对你的人生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朱子家训格言又有哪些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分享。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