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的名言

时间:2022-05-09 19: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黄天才书画 | 评论: 次 | 点击:

达摩祖师的名言

1.达摩祖师的简介

达摩祖师十月五日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摩多罗,达摩祖师为禅宗始祖,又称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达摩,或仅称菩提。 达摩祖师系天竺香至王之第三个儿子,于我国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渡江北上,到了现今之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后来遇到慧可法师,即付法传衣,后来祖师被恭为佛教第二十八祖也。 佛教禅宗系在印度时代的祖系,少林寺都有存记,其中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者,达摩祖师要说是属第一位。 师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坐而逝,即葬于今熊耳山,起塔于少林寺,又传云:于后魏孝明帝太和二十二年(即后三年)魏宋云奉使西域,遇祖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祖师欲往何处,祖师曰:往西天去。 根据传法正宗记略谓祖师乃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本名为菩提多罗,后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又传闻于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今熊耳山,于梁武帝时制碑赞泽,唐代太宗谥为圆觉大师。 达摩祖师对于佛学之造诣可说无人能比,更是影响中国佛教最深之一位佛教祖师。 据传闻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佛学,更可以把冥顽不灵之人点化,可说是恶人,顽劣之份子经祖师之点化都是一心向佛。 又云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武术,嵩山少林寺之武僧或俗家子弟于佛学及武学之造诣更是冠盖群伦,然而佛学为修心之法宝,武术为强身自卫之一项非常好之运动,祖师之佛学及武学于现代更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句格言。 台湾地方上有处供奉一尊菩提祖师,实际上即是达摩祖师,因祖师之全名为菩提达摩,但国人一般对祖师之尊称仅称达摩,这便是我国人对祖师之恭敬,庄严之称呼,而不敢称呼全号。 由于以上之尊称传至现今才被讹传“菩提”是另一祖师,这全是我国人对于祖师不敢称呼全号(名)以致才会被讹传为另一祖师,其实“菩提”,“菩提达摩”,或“达摩祖师”,或仅称“达摩”。以上之称呼即是称呼祖师一人,而非讹传中之另一祖师。

2.达摩祖师的简介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536,另说532、528)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袁鹏飞作品达摩面壁图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

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

3.达摩祖师的简介谁能告诉我

★达摩★,又称达磨,全称为菩提达摩(Bldhidharma,?--528)意为“道法”。

他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

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或称不可接触者),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

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

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

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

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

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

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

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衣钵真传”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一个吃饭的钵盂,是从印度带来的。

这两件东西,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非常重视。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叫做僧可,又叫神光。

他到少林寺访达摩,希望达摩授予真传。但是达摩闭门面壁,不理他。

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以表达自己的诚意。恰好天下大雪,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

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达摩仍不许入室,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表示求道诚意。

达摩问他做什么,他说:“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见他心诚,可以传法,便传衣钵,改名为慧可。这就是“立雪传经”、“断臂传经”的故事。

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有殿房数间,内塑二祖慧可像,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所以又名“养臂台”、“觅心台”、“练魔台”等。

慧可传下来的衣钵,传到六祖慧能,他是广东人,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到了明嘉靖年间,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 据史籍记载,达摩死后,还有灵验。

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并不知道达摩已死。路过葱岭(以前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时,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向西而去。

宋云认识他,便问:“和尚到那里去?”达摩说:“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觉得奇怪,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

据说,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产生了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佛经故事之达摩祖师地狱救母 欢迎网友投稿 达摩祖师生在印度,是一位证得圆觉者,其母亲也是一位虞诚佛教徒,终身吃斋。晚年双目失明,但其修行的功德己使足下生起彩云。

一日,一个妒嫉成性的邻居将虾米当作瓜子,让达摩的母亲食用,造成她伤生的罪过,死后受着地狱之苦。于是,很多人质问达摩,说他虽为一觉者,连母亲都不能解救,是何道理?达摩祖师为寻找母亲亡灵,便遍游汉地传法,当时,他所到之处,地方太平,五谷丰登,因此,汉皇帝便一再挽留他常住汉地,达摩因有拯救亡母灵魂之命,却又无法脱身,只好示寂,他圆寂后,受到皇帝厚葬。

然而不久,又有人看见他行于市井。皇帝惊奇,挖开其坟穴,只见棺中只留一只鞋子,达摩己悄然离去。

达摩祖师绕道南寻找,至鹤庆(大理的一个县,距中甸二百多公里)时,找到了母亲的亡灵。他母亲亡灵化为一只小虫,夹在鹤庆一家铸锌匠的模子中。

当人们往模子中注入铁水时,她就被烫死一次,等模子冷下来后,她又复活过来,如此死了又活活了又死,所谓受“地狱之苦”就是如此。达摩祖师便在他家当帮工,整整一年。

铸匠师傅说,这一年达摩做了不少苦活,为他挣了不少钱,问达摩要多少报酬,达摩说,只要将那具模子给他就行了。铸匠把模子给了达摩。

达摩便拔了一根头发,将模子划开,救出了母亲亡灵变成的虫子。此又谓“地狱救母”。

达摩祖师继而往北行来。为悼念母亲的去逝,头上缠以白布,从此,人们凡遇亲人去世,都缠白布为孝,成为习俗。

达摩祖师到达其宗(位于迪庆的维西县境内)地段,见此地五谷丰登,景色无比优美,且有鹦鹉之声脆鸣。于是道:这里才是我终身寻觅的自在之地。

在此布道传法,面壁修行。

4.中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品和语录

禅宗分为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代表著作。,《金刚经》及《维摩经》为禅宗所力荐。其他比较经典的有:《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楞伽经》。

语录,格言等有很多经典传世,其中以两首诗最为人乐道。

相传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为一个火头僧——惠能就在神秀的偈子的旁边写了另外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呢,五组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就成为了后来的六祖。

5.古代达摩祖师留胡子的含义是什么

达摩祖师十月五日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摩多罗,达摩祖师为禅宗始祖,又称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达摩,或仅称菩提。

达摩祖师系天竺香至王之第三个儿子,于我国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渡江北上,到了现今之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后来遇到慧可法师,即付法传衣,后来祖师被恭为佛教第二十八祖也。 佛教禅宗系在印度时代的祖系,少林寺都有存记,其中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者,达摩祖师要说是属第一位。

师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坐而逝,即葬于今熊耳山,起塔于少林寺,又传云:于后魏孝明帝太和二十二年(即后三年)魏宋云奉使西域,遇祖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祖师欲往何处,祖师曰:往西天去。 根据传法正宗记略谓祖师乃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本名为菩提多罗,后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又传闻于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今熊耳山,于梁武帝时制碑赞泽,唐代太宗谥为圆觉大师。

达摩祖师对于佛学之造诣可说无人能比,更是影响中国佛教最深之一位佛教祖师。 据传闻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佛学,更可以把冥顽不灵之人点化,可说是恶人,顽劣之份子经祖师之点化都是一心向佛。

又云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武术,嵩山少林寺之武僧或俗家子弟于佛学及武学之造诣更是冠盖群伦,然而佛学为修心之法宝,武术为强身自卫之一项非常好之运动,祖师之佛学及武学于现代更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句格言。 台湾地方上有处供奉一尊菩提祖师,实际上即是达摩祖师,因祖师之全名为菩提达摩,但国人一般对祖师之尊称仅称达摩,这便是我国人对祖师之恭敬,庄严之称呼,而不敢称呼全号。

由于以上之尊称传至现今才被讹传“菩提”是另一祖师,这全是我国人对于祖师不敢称呼全号(名)以致才会被讹传为另一祖师,其实“菩提”,“菩提达摩”,或“达摩祖师”,或仅称“达摩”。以上之称呼即是称呼祖师一人,而非讹传中之另一祖师。

达摩祖师的名言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

  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

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

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

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

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

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

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

  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

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

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

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

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

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

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

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

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

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

  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

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

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

  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

  答曰:

  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

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

见,佛都不许。

  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

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

好恶。

  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

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

  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

  师曰:汝曾作梦否?

  答:曾作梦。

  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

  答:是本身。

  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

  答曰:不别。

  师曰:

  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

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

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

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

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

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

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

  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

尽不明了。

  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

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

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

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

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心,除此

心外,无佛可得。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

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

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

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

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

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

  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

即得,更无别语。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答曰:

  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

莫错礼拜。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

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又云:

  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

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

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

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

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

教是语词,实不是道。

  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

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

  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

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

  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无奈何它。

  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

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

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

向人说。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

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

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

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

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

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

  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

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欲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

生信心,杀欲无罪过。

  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

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现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

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

如是。

  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

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

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

  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达摩祖师血脉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曰: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凭何得成佛?

  答曰:

  只言见性不言淫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淫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

有余习,不能为害。

  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

无饥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

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

  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

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

  答曰:

  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

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

  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

生命亦不奈它何。

  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

进苦行。

  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

即诸佛心。

  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

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

  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

碍,不同外道。

  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

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

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

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

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

不执即业脱。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血脉论》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