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集名言名句(陆九渊的名句)
时间:2022-05-11 03:2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陆九渊集名言名句(陆九渊的名句)
1.陆九渊的名句
1、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陆九渊2、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3、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陆九渊4、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陆九渊5、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陆九渊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7、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陆九渊8、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陆九渊9、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10、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
——陆九渊1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宋·陆九渊12、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13、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陆九渊14、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1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陆九渊16、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陆九渊1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陆九渊1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陆九渊1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陆九渊20、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21、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22、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陆九渊23、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九渊24、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陆九渊25、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
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陆九渊26、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27、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28、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29、人心至灵,至理至明;人皆有心,心皆是理。
——陆九渊30、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陆九渊31、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
——陆九渊32、有一段血气,便有一段精神。——陆九渊33、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陆九渊3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35、学能变化气质。
——陆九渊3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
2.关于陆九渊好问的名言
关于陆九渊好问的名言
陆九渊的名言
1.学能变化气质。
2.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3.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慕:仰慕.敬仰思幕。这两句大意是:听到别人有美德,就对他仰幕;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害怕。仰慕别人的美德,就会向他学习;害怕自己有过错,就会惊惧面悔改。这两句是化用了《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句意。可引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人。
《陆象山集·语录》
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语录》。这两句大意是:治学最可担忧的是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这是一条劝学格言。它警示学者应带着怀疑的眼光治学,不能使学问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应该在怀疑中发现问题,解决同题,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指出,学习中“有疑”与“无疑”是衡量学者是否学会了治学,是否能有所成就的一个标尺,这个主张很有见地。今天的学者仍可书于座右,奉为科律。
《语录》
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7.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8.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宋·陆九渊《读书》。涵泳:深入体会,此指沉浸玩味于诗书之中.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一定要杜绝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应该沉浸在书中,反复咀嚼、品味,这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此名句用一正一反的句法阐明道理,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这是属于说理的诗句,但使人不觉得它在说理,其语言自然通俗,犹如与人谈心,而诗味悠远,耐人玩味。
《读书》
3.关于陆九渊的名言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已知者,则力行以终之;未知者,学问思辨以求之。
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陆九渊要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九渊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陆九渊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君子遇穷困,则德益进,逆益进。陆九渊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陆九渊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陆九渊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陆九渊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学能变化气质。
陆九渊人生须自重。陆九渊。
4.有关陆九渊的名言,越多越好,要快
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万物皆备于我
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发明本心
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切于日用
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5.陆九渊说过的名言
陆九渊名句集锦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6.语录下陆九渊全诗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宋代陆九渊的《语录下》,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出自陆九渊的《语录下》,这句说的是和学习态度方面有关的问题。学习中要不断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必有长进。有疑问,就说明有不懂之处,知识掌握有缺陷,也说明有解决疑问的要求,有不断学习的愿望。通过请教和攻读,疑问解决了,学习必然有提高,知识必然不断增进。如果没有疑问,也从不想提出疑问,这就说明学习处于了停滞状态,从而就不会有提高。
7.人生名言
人生须自重 ----- ----作者是: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 中国宋代思想家。
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
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所以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
陆九渊治学途径,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有共同的倾向,人称三陆,但以陆九渊影响最大。 他的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
图片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
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他的哲学以“发现本心”为宗旨。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在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的方法,他认为,“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明理”用不着探求外物,甚至连读书也是多余的。所以他不赞成朱熹“即物穷理”的方法,认为那样太烦琐,陷于支离。
陆九渊认为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经皆我注脚”。如果忘记了这个根本,读书无益而有害。
陆九渊在伦理思想上也与程朱学派不同,他用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心即性,即理,“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善,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
“吾之本心”是道德认识的源泉,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唤醒个人心里原有的先验的封建道德观念,即“先立乎其大者”。他认为,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切己自反,剥落物欲,改过迁善。
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经过其弟子杨简等人的发展,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封建末期影响甚大的社会思潮(见陆王学派)。 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因而在客观上对冲破理学的思想禁锢,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共34卷。现有中华书局点校本《陆九渊集》。
8.心学人物以及其名言
王守仁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王守仁
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王守仁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明)王守仁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王守仁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 陆九渊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陆九渊
守正直而佩仁义。-- 朱熹
朋友,以义合者。-- 朱熹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朱熹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朱熹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朱熹
9.陆九洲都有什么名言
您说的是陆九渊吧。
陆九渊名言: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
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1、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22、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23、万物皆备于我。 24、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25、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2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名句,渗透为人处世道德伦理,堪称经典
助读资料
陆九渊(1139—1193年)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他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此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省金溪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他还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陆九渊虽然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心学”。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此观点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企图由此证明所谓“天理”即封建等级秩序、封建道德教条,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恒久不变的。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逐渐形成体系,和他与朱熹的论衡关系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陆九渊形成了自己的学派特色,也找到了立学的理论根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指出,陆子之学为尊德性,朱子之学为道问学。这种对于两人学说的区分性概括,只是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特色,但他们并不是孤立的、绝对的。虽然朱熹和陆九渊都强调自己学说中有异于他者的一面,但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共同之处。所以这种侧重理论上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分歧,都是在封建伦理的大框架下,发挥理学的精义。他们只是因为出发点和立论的不同,才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陆九渊还热衷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其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课,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陆象山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扬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陆九渊十分看重人心的道德力量,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的自觉。他认为这种自觉是人所固有的,它超越于人的知识结构之上,但是又不能脱离知识。所以他在推崇“尊德性”的同时,又提倡对知识的学习来补充与丰富这种自觉。陆九渊所提出的这种理性的自觉把带有普遍性的道德伦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体验,是与朱熹所讲的知性的“理”证明封建道德规范的根源性、普遍性的最大差别。
陆九渊名句集锦
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1、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22、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23、万物皆备于我。
24、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25、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2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名句赏析
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
出自《周清雯廉夫所录》。【译文】圣人教育学生只是从日常应对处开始。
知道则末即是本,枝即是叶。
出自《周清史廉夫所录》。【译文】了解道之后再看世界,那么末就是本,树枝就是树叶。
宇宙之间如此其广,吾立身于其中,须是大做一个人。
出自《李伯敏敏求所录》。【译文】宇宙之间如此广阔,我立身于期间,一定要做个大人物。
心之体甚大,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出自《李伯敏敏求所录》。【译文】心的体非常大,能够最大限度完善自己的心,就是与天相同。
人非木石,不能无好恶。然好恶须得其正,乃始无咎。
出自《与侄孙浚·四》。【译文】人不是木头和石头,不能没有喜好和憎恶。但是喜好和憎恶要合乎正道,才开始没有过失和灾祸了。
为学只是要睹是,不要与人较胜负。
出自《与陶仲赞》。【译文】做学问只是要明白正确所在,不要和别人计较胜负。
人惟不能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
出自《与朱济道》。【译文】一个人做事因为不能立足于大局,所以被小的事情所战胜。
人谁无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与昊子嗣·三》。【译文】一个人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了不改正,才是真的有错了,有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有德者必有言,诚有其实,必有其文。
出自《与昊子嗣·四》。【译文】有道德的人必然有言论,如果真有内在的实际才能,必然拥有与之相符合的外表。
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
出自《与黄循中》。【译文】作为一个人不可以不学习,就像鱼不可以没有水一样。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赏析:这句话出自南宋·陆九渊《语录》。读书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会有进步,有小的疑问。
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
赏析:这句话出自《与唐司法》。理是天下公正的道理,心是天下共同的心。
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无穷之变。
赏析:这句话出自《易数》。天底下有不变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无穷的变化。
无志则不能学,不学则不知道。
赏析:这句话出自《论语说》。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好好学习,不学习,就不能通晓大道。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赏析:这句话出自陆九渊《年谱》。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艺者天下之所用,人之所不能不习者也。
赏析:这句话出自《论语说》。技艺是天下人所必须使用的,人不能不修习。
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赏析:这句话出自宋·陆九渊《读书》。读书最忌讳的事情是慌乱读书,只有静下心来满满读书,才能发掘书中的意味深长。
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
赏析:这句话出自《与黄循中》。人不可以不学习,就如同鱼不可以离开水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智慧之源,更是生存之本。一个人学习到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甚至可以改变命运。
凡事只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
赏析:这句话出自南宋陆九渊《语录下》。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只要能依照“理”就能够取得成功,人的作用反而退而居其次了。这两句话正是此种思想的反应。
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乃所谓明。
赏析:这句话出自宋代陆九渊《与曹立之》。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如果擅长就说擅长,不擅长就说不擅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
出自《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译文】这个心如果是中正的,没有什么不是幸福。这个心如果是邪恶的,没有什么不是祸患。
观古人之书,泛然而不得其实,则如弗观而已矣。
出自《策问》。【译文】看古人的书,泛泛而读不得其要领,还不如不看。
圣人之智,明切洞达,无一毫私意芥蒂于其间。
出自《智者术之原》。【译文】圣人的智慧,明澈洞明通达,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梗塞其中。
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
出自《学问求放心》。【译文】仁,就是人的心。心对于人来说,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与禽兽草木不同的地方。
道心之微,无声无臭,其得其失,莫不自我。
出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译文】道心的微妙,无声无味.得道与失道,没有不从我自己开始。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出自《傅子云季鲁录》。【译文】做学问如果了解了本心,《六经》就都成了我的注解。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出自《傅子云季鲁录》。【译文】一千个“虚”不能换得一个“实”。我平生的学问没有别的,只是一个“实”罢了。
人性本善,其有不善者迁于物也。
出自《严松松年所录》。【译文】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那些不善良的是被物欲所改变而造成的。
自欺是欺其心,慎独即不自欺。
出自《严松松年所录》。【译文】自己欺骗自己就是欺骗自己的心啊,独自相处时小心谨慎就是不欺骗自己。
圣人之道有用,无用便非圣人之道。
出自《严松松年所录》。【译文】圣人的道是可以用来做事的,如果不用来做事就不是圣人的道。
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解 读
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
是心心念念处,是孜孜搜讨处,是决然必得处。
立志,是虽然个体有限,依然要在生命的限度内,淋漓尽致地活出自己的天命本性。若为草木,便要成参天之材;若为雏鸟,便要做高飞之鹄。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无志的生命,如同一潭死水;有志,这有涯之生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变得生机盎然、活色生香。
懒惰贪婪,是凡夫之大病。人须立志,方能卓然于流俗之中,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沦为庸庸碌碌之辈。
志有大小高下。所立之志,决定着一个人日后的生命格局。
“才志于义,便入于君子路;才志于利,便入小人路。”
志大,则天地皆广阔;志小,则前途尽逼仄。
立志须高明正大。声色富贵,本无可厚非。最怕紧盯住富贵功名,便迷失了本心善性。
白日贪名图利,做尽亏心之事;清夜梦回独处,方觉良心难安。
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阴晴寒暑流转变迁,是天道自然;荣枯得丧人生起落,亦自有天机。
与其志在富贵功名,不若志在博览广识。与其志在名利场上的风光得势,不若志在圣贤道上的通透豁达。
自古富贵难常,祸福难测,唯有洞明世事者,看得透荣辱兴衰。
功名羁绊不了他,困穷亦奈何不了他,只是宠辱不惊,明白自足。
知识拓展
有关陆九渊的小故事
1. “金溪三陆”都有谁?
陆贺先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均学识渊博,号称“陆氏六杰”。九思,字子疆,中举后封从政郎,著有《家问》,为陆氏治家准则。九叙,字子仪,善于持家,以经营药铺为业,供全家各项费用,公正通敏,时人称为“五九居士”。九皋,字子昭,举进士,授修职郎,文行俱优,率诸弟讲学,学者称其“庸斋先生”。九韶、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之学”,皆导源于九皋。
2. “鹅湖之会”是怎么回事?
陆九渊的学说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是针锋相对的。因此,他们两人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展开了一场讨论,主要讨论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认为,我们的心中虽然有智慧,但若不去开发引导,就不会显现,所以必须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观察外部世界才能启发内心的智慧。陆九渊认为,我们的心中本来就有智慧,不需要对外去求,只需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求,智慧就会被自己开发出来,所以不需要在读书穷理方面费太多工夫。至此讨论陷入僵局,陆九渊指责朱熹的学说支离,朱熹讥讽陆九渊的说法是“禅学”,两派的学术见解相持不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以后,两派看似冰火不相容,但实际上都在私底下反思自己学说的缺点,并吸收对方的长处。事实上是这次的讨论促进了这两家学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