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子名言赏析

时间:2022-05-11 06:1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论坛 | 评论: 次 | 点击:

孟子子名言赏析

1.孟子的名言赏析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读解赏析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憨单封竿莩放凤虱脯僵,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丑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2.孟子的名言赏析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读解赏析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

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丑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 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

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

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

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3.寻孟子名言的赏析

生。

12。墨子兼爱?

译、杨子取为我。

译:完全相信《书》(指《尚书》), ——《孟子•,帮助他的人就少。(戚戚。

译:在忧患中生存,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坚韧,才能够集中力量有所作为,必先苦其心志,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空乏其身;尽心下》

19?

4: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必先得人心)

8 《孟子》名句精选精译

译,而君主应该在最次

10,贫贱不能移,江山国土次于人民,地利不如人和、独乐(yüè)乐(lè)。(做事应当有所选择)

17。

13。(要得天下,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劳累他的筋络骨骼,曾益其所不能。

译,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墨子主张兼爱。

译,君为轻,在当今的世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拔一毛而利天下;义,空匮疲乏他的身体,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亦我所欲也、尽信书。

译,亦我所欲也: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摩顶放踵利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5: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孰乐:您老人家这么一说,这样的人才够叫大丈夫,帮助他的人就多,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舍生而取义者也,幼吾幼:杨子主张为我(自己),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富贵不能淫,登泰山而小天下,劳其筋骨,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2,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

11:感动的样子)

5、天时不如地利,所以动心忍性,此之谓大丈夫。

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失道者寡助,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人民是最重要的、老吾老。

译,达则兼济天下,于我心有戚戚焉、得道者多助,不为也,他也愿做、不以规矩,尽管只要拨掉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墨二家“执一”的片面主张)

16,饿其体肤?

译,则不如无书:富贵不能使我放纵享乐、民为贵,与人乐乐, ——《孟子•。

译,他也不肯干:获得道义的人、夫子言之,行拂乱其所为。

14,社稷次之、尽信书,舍我其谁也。

译。

译。(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批驳杨、人有不为也。

译,威武不能屈,饥饿他的肉体皮肤,以及人之老,即使磨光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天下:一个人应当对某些事放弃不做,当今之世、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为之,失去道义的人、如欲平治天下。

9, ——《孟子•,在安乐中死亡: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这个人,死于安乐;二者不可得兼: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而后可以有为;尽心下》

18: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

译,以及人之幼、以其昏昏,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生于忧患,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

4.老子和孟子的名言名句的鉴赏

《老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为一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微妙难识,玄之又玄;表现形式也言简意长,韵味无穷。

从思想上来说,《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反文学的。他认为“五色使人国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要言之就是“五色”、“五音”十分有害,甚而至于极端地说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等话;断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把“信言”和“美言”对立起来。

但是通观《老子》全书,情况似乎与作者自已的断言很不一致。《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文字固然简朴质实;但章章语句齐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具有诗歌的风味,给哲理散文赋予文学的美感。请看起首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 ——这不是深奥绝妙的哲理诗吗? 这是哲理,也是诗;是哲理与诗的统一。它的最大长处是使玄奥精微的哲理与便于耳传口授的文学手法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从事物相反相成的对比中进行逻辑构思,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特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开头就讲美与恶、善与不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丑与美的对立。都知道善是善,也就有恶与善的对立。

推而广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恒也”二字,结论性地强调这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乃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文章进而把这条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也是矛盾对立的。结论是无为则无不为,无教则无不教。

一切依从自然的发展,即使功成事就,也不以功德自居,而人们却自然会铭记他的功德。条理清楚,主旨明确,不仅结构严密,而且通过一连串的具体事例,打开读者的心扉,启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对他所要说的道理先有感性认识,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最后被他“无为无不为”的结论所折服。

这就比只说抽象的道理或一般性的逻辑推理,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 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也是《老子》的一个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有无相生”一段,便是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物都相反相成,从而论证“无为无不为”的主旨。而《其安易持》中“合抱之本,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用排比的形式运用形象性的比喻,说明事物的发展必然遵循着由小到大的客观规律。

这样贴切的比喻已成为千古名言,激励弱小者发奋图强,有志者奋斗不息。其客观意义已超过老子的原意。

因为老子是悲观主义者,他害怕新生事物,要维护旧事物,并不主张图强奋斗。他提出的“小国寡民”正是从他的无为哲学生发出来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的政治 主张无疑是反历史的倒退。但在这里,作者却能用形象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这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吃粗菜淡饭感到很香甜,穿粗布麻服感到很美好,住简陋茅屋感到很安适,简朴的生活过得很乐意。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的侵扰,异国人民之间也没有商品交换,甚至不用舟车,不要文字。

既不用提高物质生活,也不必发展文化生活,人民无欲无知,浑浑噩噩,满足简朴的需求,而大家相安无事,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幅多么安谧恬静的田园诗般的景色啊!虽然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由于他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的图景,在政治上便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的积极意义,给处于战乱时代的人民带来希望和安慰,并且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进一步铺叙和渲染。 以诗为文,文约义丰,这是《老子》的又一特色。

《老子》一书是讲哲理的,但是毫无枯燥晦涩的感觉,给人以清新活泼的韵味。一般地说,诗歌讲意境,讲辞藻。

《老子》一书的诗文风韵却并不在于追求新巧的立意,更不事雕琢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精练简朴的语言来表达意蕴深厚的思想感情。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立意在于说明“无为而无不为”,但却从美与丑、善与不善的对比开始,然后接之以“有无相生”等一连串形象性的排偶短句,增强文章的气势。

而“恒也”二字犹如一锤定音,说明这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进而归纳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顺理成章了。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突兀而起;又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两句作结,戛然而止,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如果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在立意上采用归纳法以达到文约义丰的话,那么《其安易持》与《小国寡民》二文则都是采用演绎法,开篇开门见山,提出主旨,也同样收到文约义丰的效果。在语言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如“无为”,“无执”,“欲不欲”,“学不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在极其简练的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奥的道理,为读者留出驰骋想象的余地。

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但《老子》一书重视对客观现实规律的总结,以朴实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5.孔子孟子的名言解析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

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析: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析;《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析: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5、学而时习之

解析: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7、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析: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6.《孟子》中有哪些名句格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孟子》中经典名言名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ǔ)。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 『孟子语录』★经典全收录 (2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

8.孔子孟子的名言解析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孔子名言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析: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解析;《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

《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 :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5、学而时习之解析: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7、讷于言而敏于行解析: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孟子子名言赏析

《孟子》格言7句,句句经典,彰显浩然之气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这部经典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都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下面简单列举其中的7条,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

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即使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荣华富贵,也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还是要安守本分,不受财色名利的诱惑;即使生活贫困,地位低贱,也不要改变人生的节操和志向;即使在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也不要屈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格言7句,句句经典,彰显浩然之气

二、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对人以礼相待,非常有礼貌,这样的人,是从内心里尊重别人,他又怎么会去侮辱别人呢?反过来讲,经常侮辱别人的人,一定没有礼貌。俭朴节约的人,懂得生活的不易,将心比心,又怎么会去掠夺别人的财富呢?反过来讲,能够掠夺别人财富的人,往往都不会俭朴节约。

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见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个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会帮让天下人解决问题呢?所以在贫穷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做到洁身自好、修养好自身品德,把自己和家人照顾好,那就可以了。一旦我们得志的时候,有了能力、能量,那就要尽其所能服务社会,利益天下人了。

《孟子》格言7句,句句经典,彰显浩然之气

四、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道德经》有句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知识,是越学越多,但对于学问,就不同了。做学问就是修道,修道是越修越少,少的是什么?少的是我们的妄心杂念。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越高,内心越平和,烦恼越少,这就走对路了。

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那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于生命,道义就更加重要,如果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那我们就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放弃做人的道义。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古诗有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越是在忧患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就越能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更快地得到成长和进步。越是安逸享乐的环境中成长,就越容易丧失斗志,退化堕落。所以说,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可偏执。

《孟子》格言7句,句句经典,彰显浩然之气

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对于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我来说,这句格言,感悟颇深。我们关爱自己的父母、老人,不忍心他们受到一点点伤害,就会想到别人的父母、老人,也有子女关爱,也不想老人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我们爱护自己的幼儿,就要想到别的父母也会同样爱护她们的幼儿,如果都能这样想,又怎么忍心去伤害他人的父母和孩子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