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的名言
时间:2022-05-11 10:3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雅竹带你看世界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武汉长江大桥的名言
1.赞美“武汉长江大桥”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有人把你比着长虹,有人把你比作玉带---,勉强相肖---,这却是坦坦荡荡的一条,长江大桥就是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刘开添的诗《徒步武汉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两岸融云天际消. 龟蛇对望长虹色,茫茫人海任逍遥. 孤身徒步如仙梦,万马奔腾似战巢. 长江滚滚东流去,铁龙高驾傲今朝. 巨轮不畏高水浪,火车何惧空折腰. 汉口江滩无限美,惊涛拍岸竞比高. 深思秦汉商贾客,乘舟危渡骨晃摇. 桥头横卧武昌镇,桥尾栖身汉阳滨. 人到桥心疑是岸,人临桥岸以为心. 夜色照人讥亦饱,武昌汉口汉阳情. 览尽长江看汉江,一波一浪尽水兵. 黄鹤飞过长江顶,谁道大桥非雄鹰. 千年无鹰立江上,一九五七诞生情. 中华儿女多壮志,热血浑浑满江城. 晚斋时刻早过时,不堪回首心何悲. 高叹高呼高喝啸,流下多少风尘泪. 真欲夜宿桥杆侧,只是无闲需暂歇. 此生曾做逍遥子,不立雄心誓不回. 滥竽充数几词句,化作飓风壮我威. 浩浩长江观不尽,挺挺大桥吟不得.好像找不到其他赞美的名人名言了,在这三句中最脍炙人口的应当属,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莫属了。这句话节选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原文是: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它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
其巍峨壮丽的外观及丰富的历史含义,非其他大桥可以比拟,但是毕竟大桥作为一项政府的工程,便不像自然景观那般吸引文人墨客,故后世留下的赞颂之词也比较少。
2.赞美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长沙水〕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biān编)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风樯(qiáng墙)〕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天堑(qiàn欠)〕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3.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水调歌头
作者: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徒步武汉长江大桥
刘开添作
万里长江第一桥 两岸融云天际消
龟蛇对望长虹色 茫茫人海任逍遥
孤身徒步如仙梦 万马奔腾似战巢
长江滚滚东流去 铁龙高驾傲今朝
巨轮不畏高水浪 火车何惧空折腰
汉口江滩无限美 惊涛拍岸竞比高
深思秦汉商贾客 乘舟危渡骨晃摇
桥头横卧武昌镇 桥尾栖身汉阳滨
人到桥心疑是岸 人临桥岸以为心
夜色照人讥亦饱 武昌汉口汉阳情
览尽长江看汉江 一波一浪尽水兵
黄鹤飞过长江顶 谁道大桥非雄鹰
千年无鹰立江上 一九五七诞生情
中华儿女多壮志 热血浑浑满江城
晚斋时刻早过时 不堪回首心何悲
高叹高呼高喝啸 流下多少风尘泪
真欲夜宿桥杆侧 只是无闲需暂歇
此生曾做逍遥子 不立雄心誓不回
滥竽充数几词句 化作飓风壮我威
浩浩长江观不尽 挺挺大桥吟不得
4.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诗句
水调歌头 作者: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背景】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
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水调歌头】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
【才饮、又食】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反对迁都。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长江西部的一道拦河坝,或者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徒步武汉长江大桥刘开添作万里长江第一桥 两岸融云天际消龟蛇对望长虹色 茫茫人海任逍遥孤身徒步如仙梦 万马奔腾似战巢长江滚滚东流去 铁龙高驾傲今朝巨轮不畏高水浪 火车何惧空折腰汉口江滩无限美 惊涛拍岸竞比高深思秦汉商贾客 乘舟危渡骨晃摇桥头横卧武昌镇 桥尾栖身汉阳滨人到桥心疑是岸 人临桥岸以为心夜色照人讥亦饱 武昌汉口汉阳情览尽长江看汉江 一波一浪尽水兵黄鹤飞过长江顶 谁道大桥非雄鹰千年无鹰立江上 一九五七诞生情中华儿女多壮志 热血浑浑满江城晚斋时刻早过时 不堪回首心何悲高叹高呼高喝啸 流下多少风尘泪真欲夜宿桥杆侧 只是无闲需暂歇此生曾做逍遥子 不立雄心誓不回滥竽充数几词句 化作飓风壮我威浩浩长江观不尽 挺挺大桥吟不得。
国内旅游: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大动脉”
国内旅游: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大动脉”
自古以来连接南北的枢纽就至关重要,无论是作为经济的传播中心,还是文化的交流中心。从经济中心南移到沿海城市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今天为止,中国在铁路航空领域发展的都十分的好,我们的交通枢纽遍布中国。除了这些铁路,我们还有跨江大桥,从建立以来,就为中国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它还是江上第一桥,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汉长江大桥,现在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它的“传奇”。
武汉长江大桥就在武汉市区蛇山和汉阳龟山的中间,通过这座大桥把两座山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两岸的人们提供了很大便利。武汉长江大桥是我们万里长江上所建的第一座大桥,它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并且它还是第一座公铁两用桥,现在已经成为了武汉标志性建筑,来武汉不可错过的必游景点。毛泽东曾经在《水调歌头》中就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有名的词也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大名做了很大的宣传,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武汉大桥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一睹它的“芳容”。接下来我们就从发展历史来看一看这座历时将近两年所修建的伟业。
长江流经过很多城市,那为什么会把长江大桥建在武汉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武汉在中国内陆,并且位于长江的中游,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地理要塞,著名的孙中山先生曾经就称赞武汉地理位置非常优秀,发展贸易十分有优势。所以清末的时候,这里的商业经济就发展得非常好,我想这就是武汉长江大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网上查阅资料得到,大桥最初设想的提出者是张之洞,再后来的设计中还有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加入,甚至连当时北大校长严复都参与其中,可以说是集齐了众多人才的智慧建造了这座大桥,我由心感叹,这不仅仅是一座砖泥堆砌的大桥,更是众多人才智慧的结晶。了解了它的背景,接着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它的构造,体验伟人智慧的魅力!
武汉长江大桥的西北端开始于汉阳龟山的南面,东南方向就在武昌蛇山的山头停止。据说因为七号地柱不在岩石上,所以条件比较差,但是另外的七个桥墩都被建造在坚固的岩石上,充分的利用两岸的地形,因此在桥的下方有很大的空间。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它的功能设计。这条大桥是既可以用作公路又可以用作铁路,上层就是汽车行走,路面很宽,是双向的四条车道,并且路的两旁还贴心的设置人行道;位于下方的铁路可以同时开动两辆火车,可以想象这座桥有多么的宏伟了吧!并且这座桥的下方一共有九个孔,每个孔的宽度大概有128米,所以一年四季这里的巨轮都可以通行,这座桥的价值非同小可。除了它的功能和具体规划外,它还有许多细节的特色,比如桥头堡的设计,桥墩的设计,引桥的设计还有附属建筑都很有看点。
长江大桥的桥头堡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建筑,并且分布在两端,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据了解,桥头堡的设计在当时各大美院中还有过一阵“风波”,再后来邀请国内著名的各种专家对此进行设计,最终建成了今天的桥头堡。这里的桥头堡高大概有35米,他的亭子是四方八角形的,仔细看你会发现上面有重檐,还有红珠圆顶,十分有艺术感。这个亭子一共有七层,内部还装有电梯。走进一楼大厅,你会发现这里有许多建桥英雄的雕像泥塑,看到这些都想起了那个时候建桥的辛苦与思索,亲身体验他们所经历过的。这里的底层坐电梯直接就可以到达大桥的公路哦,站在人行道上,远远的像江面的东边望去,无边无际的江面风景尽收眼底,领略长江的气魄。
桥头堡的特色就是艺术魅力很强,而大桥桥墩的魅力就是它的线条美。大桥一共有九个孔,每个孔有128米,桥墩的建造方法,采用的是“管柱钻孔法”,这种方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为后来建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桥的孔是拱形的,桥梁是由菱形连接而成的,所以远远地望向长江大桥,一座座拱形和菱形的组合给人以视觉上最舒适的感觉,而这其中包含最有意义的便是技术的创新。并且每次有洪水时,都不会阻挡大型轮船的通行,我想这就是技术的魅力!
在武汉大桥的旁边,还有建造的纪念碑和观景平台,这是一起建成的,并且与武汉大桥相互依存,在这座纪念碑上就有雕刻的毛泽东那句名言,这座纪念碑大概有六米高,重量就有20多吨,这重量和武汉大桥的“重量”是相符合的,这座纪念碑很有纪念意义。在旁边所建造的观景平台也是十分火热,受到游客们的追捧,这里是游客们欣赏长江的最佳位置,来武汉一定要参观长江,这种气魄值得感受,并且会不虚此行!
武汉长江大桥就是一条很形象的大动脉,这条大动脉贯穿了南北,打通了南北的经济脉络和交通脉络,它不仅仅是伟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地位就和武汉的地位一样,是一个咽喉。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到今天为止都是现在建筑师所学习的模范,还有它的桥头堡,大桥桥墩,还有它的附属建筑纪念碑和长江观景平台的设计,这些都值得我们游览和观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桥的夜景也是十分诱人,场面相当壮观。武汉长江大桥,一条“举足轻重”的“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