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名言名句

时间:2022-03-30 22:0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海外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朴槿惠名言名句

1. 朴槿惠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的名言

朴槿惠名言1.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已经出现了女总理、女总统,韩国为什么不行?2.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结水成冰,是一个痛苦而美丽的升华过程。

3.痛苦是人类的属性,它能证明你还活着。4.人生一世终归尘土,就算有一百年光阴,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涟漪,因此重要的是要活得正直和真诚,无论受到多大的考验,只要与患难为友,把真诚树为前行道路上的灯塔,那么到最后绝望也会锻炼我。

5.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一定要正直。如果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不惜危害别人,终究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6.人活在世上,难免会经历坎坷或吃亏,也有可能经历背叛,这些都是无法逃避的。就像这天气,不可能永远都风和日丽。

冷热交替,严寒酷暑,这些都是正常的。虽然不能逃避,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失去自己。

扪心自问,如果确定这是不违背良知的,那时的心境,就是坦然自若的,因为暴风雨不是永远持续的,总有一天会过去的。想到了这点,就可以开始新的起航,也不会觉得愧对自己。

但是,若那时稍微控制不好心态,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痛苦,形成无地自容的局面。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7.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的得远就一起走。

2. 判朴槿惠下台的女法官卸任,离职前引韩非子名言是怎么回事

2016年3月13日,韩国宪法法院总统弹劾案法官李贞美卸任。

李贞美称罢免总统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决定。她还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的名言“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强调要实现法治主义。

当地时间3月10日上午,在电视直播中,韩国宪法法院对朴槿惠弹劾案做出“通过弹劾”的最终决定。据韩联社报道,8名法官对该案的表决结果为8票一致通过。

宪法法院代理院长李贞美宣读判决书近20分钟后,正式宣布弹劾案通过。即刻起,朴槿惠将立即被免去总统职务,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被弹劾的总统,下届总统选举将在60天内举行。

李贞美在当天的卸任欢送会上还提到,宪法法院判决罢免朴槿惠总统职务,是遵从宪法和法律公正进行的。她还称韩国目前经历的政治体制危机和社会矛盾,都是在巩固民主法治等宪法价值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

并强调在承受阵痛后韩国会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民主国家。 李贞美在今年1月31日朴汉哲前宪法法院院长卸任后,临时受命接手代院长的职务,督阵指挥朴槿惠总统弹劾案的审理。

李贞美从1987年开始担任法官。本次卸任,也是给她30年的公职生活画上一个句号。

据悉,李贞美卸任后,宪法法院代院长一职将暂由金二洙(64岁)法官担任。随着李贞美的退出,韩国宪法法院进入7人法官体制时代。

3. 朴槿惠对芮成钢说,不管什么工作,都是谋生的手段

韩国总统朴槿惠,眼睛是雪亮的。她在接受芮成钢采访的时候,给芮成钢一个警告:“你很聪明,但要记住,别把国家一词当成个人欲望的工具。”那个时候,芮成钢还把美国总统当哥们,日毛的两眼发懵,而朴槿惠能对芮成钢说出这样的话,可见朴槿惠锐利的眼光是多么的锐利。

芮成钢让朴槿惠题词,朴槿惠竟然用汉字给芮成钢写下了一句看似简单却很睿智的名言:“芮成钢,人生在世,只求心安理得就好了。”芮成钢已经把自己推到了人生的山峰上,已经失去了心安理得的机会。

还是芮成钢高三班主任姜守传老师的一段话说的好:“成钢,你要明白,不管央视给你带来过多少耀眼的光环,你从事的只是一个工作而已。人生在世,每个工作都是谋生的手段罢了。”芮成钢的老师说的才是大实话,他要记住这个大实话,就不会代表亚洲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4. 请写一篇关于盐的心得体会,400字左右

奇妙的盐今天晚上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我要做一个实验,一个奇妙的有趣的实验——把盐、糖、钉子分别放在盛有鸡蛋或种子的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碗里盛满水,在把一个洗好的鸡蛋放入水中。哈哈,接下来就要放盐了,我拿来盐罐用勺往水里放盐。

我刚要放,妈妈就一惊一乍的说道:“不能直接往水里放盐。”“为什么?”我疑惑不解的问妈妈。

“把盐放在凉水里化不开。”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把化开的盐放进了水里,令人振奋的时刻到了,我紧紧盯着这个鸡蛋,逐渐它默默的,呆呆的躺在水底一动不动。我被这莫名其妙的现象搞得摸不着头脑,难道大家说的盐能托起鸡蛋的结论是错的吗?还是我放的盐太少了?我决定,在多放点盐。

可谁知差不多半罐盐的“命”都打进去了,这可恶的鸡蛋却没浮上来。这时我非常生气,死死盯住鸡蛋,真想找出原因来,你还别说,经过我这一番仔细调查还真找出了其中的秘密。

秘密就是吸引读者!……一会儿我在为大家揭晓答案。我又把第二个鸡蛋放入水中,谁知它也浮不上来。

我用“听诊器”——勺子给第二个鸡蛋“治疗”了一下。可谁知,这个鸡蛋忠有与第一个鸡蛋相同的“病”。

这时,我有些气馁了,难道每个鸡蛋都患有同样的病?这时,这么说这个实验就永远做不成了?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放第三个鸡蛋。

因为有一句话叫“是事不过三”,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放入第三个鸡蛋。哎——这第三个鸡蛋下水的情景和它患的病症几乎和前两个鸡蛋分毫不差。

试验到了现在这个僵局,我不想再做下去了。但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要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就是胜利,对,坚持就是胜利。

正是有了这个意念,才使我轻轻的放入第四个鸡蛋。这次我吸取了前三次的经验,换了一个妈妈从超市买回来的绿色无污染鸡蛋,我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看着这个鸡蛋。

只见那个鸡蛋慢慢地,不,还有点快的升上了水面。“我成功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接着,我又把钉子和糖分别放在盛种子的碗里,可这些东西都对它们无动于衷。现在,我要把我家鸡蛋普遍存在的病告诉大家,这就是鸡蛋的外壳有一个小孔,这种病被我称为“壳孔病”。

同学们,你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如果想知道,就让一个个科学道理带你们走近科学王国去探究吧。

从朴槿惠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谈弘扬“内圣外王”之道

人民论坛网2015-06-26 09:03:21

从朴槿惠学习中国古典文化谈弘扬“内圣外王”之道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了解如何做人,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得到深刻启示。

(一)

2013年6月,当今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她动情地说,她年轻时父母先后被刺杀后,从权力顶峰的总统女儿一夜间沦为平民和天涯弃儿。18年痛苦隐居,在“比死亡还痛苦的艰苦岁月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帮助她重新找回“生命的灯塔”。

她对听课人说,中国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使她认识到,当政者进行内在精神修炼的重要性。为此,她闭门学习中国文化,《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等中国文化经典成为案头常备书,修身养性。她的演讲令国人振叹,报以热烈掌声!

《论语》记录了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总的精神就是“正心修身”,是成就人生的指南。

该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古典,并称《四书五经》,均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思想、智慧宝库。

《贞观政要》是唐代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吴兢(公元670年——749年)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内容包括大臣的诤议、劝谏、奏议等,该书旨在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理军政的思想。

《明心宝鉴》约于元末明初成书,内容荟萃明代之前中国有关贤圣的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此书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被译为西班牙文等。六百多年来,它一直风行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被用于青少年的启蒙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读物和个人修身立志的经典。在韩国,它是李氏朝鲜王朝宫廷的一位女医生“大长今”最早的启蒙读本。“大长今”在培训各地官衙的女医生时,学习的经典课开篇即是《明心宝鉴》。

在中华民族经典的思想体系中,德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更是统治者执政必备的重要品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精辟地指出,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德政。道德的教化,就像北极星在它自己星座上,漫天星辰都拱卫环绕着它运行在廖远的天际。朱子则一言以蔽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为政在德,做人同样在于德行,只有德行永垂。德之所以立,在于“思无邪”,只有思想纯正,才可能高尚行动。这些伟大思想正是此时朴槿惠视为一剂灵丹妙药,感化了她, 使其“毛颅顿开”,从消沉中振奋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遵循“内圣外王”操行,满怀激情投入新的生活,荡涤去心中杂念,不懈地为实现未来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朴槿惠以中华民族经典之作疗伤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精华的中华民族经典,世人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但她18年如一日,静下心来,不仅把中国古书读懂,而且从中感悟,遵其修身养性复出,使她内心强大,境界提升。她以为韩国人民忠诚服务的鲜明旗帜,参与竞选,而征服人心,最终成为韩国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文化的成功,鲜活地向世人实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和巨大影响力。

(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并深刻地解释了怎样能够得道,从而怎样得以做到内圣外王?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的中心问题。

理解内圣外王的内涵,要先了解这个中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人最高的成就是什么?

人有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能取得最高的成就。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被认为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家”,不能代表做人的最高成就。因为,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或层次,但他们都是人。这可做这样的体会,从政或做事,首要的是做人。做人在于厚积德义,在于修养自己的人品。换言之,做人最高成就是指高尚人格、修身养性,完美心灵。

那么,以中国传统哲学之言,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的标杆是什么?就是成“圣”,而成圣的最高成就则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即天人合一。这可称之为“圣人”。

怎样成为一个圣人?需要理解并超越“入世”与“出世”的哲学观念。

多数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关切眼下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以及人的今生,而不关心它的来生。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

有的哲学家则认为,一个圣人要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关注宇宙,超越道德价值,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这种观点通常称为“出世的哲学”。

这里提到“宇宙”概念,“生命”等概念,古人是怎样解释的,我们做如何理解?

“宇宙”概念是指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古代哲学家给它的定义,是“至大无外”,用通俗的话说,这个整体是无边界的。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整体之中。作为人其心胸要广大,爱要有跨度,而不只是你生活之中的社会,更不要局限于在个人的小圈里,碌碌无为了此一生。

以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称之为超越道德的价值。例如,爱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爱神是一个超越道德的价值。何谓神?古代哲学家认为,神的含义是宇宙世界或社会民众,爱神即指爱大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深处的一种渴望。根据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指对客观事物信息的了解,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加以体验而高于道德的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就是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是后一个问题。这可做如下理解,阅读不仅促进学识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锤炼修养,使人站高望远,扩展人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品性。

关于“生命”概念,中国传统哲学视之为反思的产物,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其一讲,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其二讲,道家教导人顺乎自然。庄子认为,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其三讲,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赘疾,是个瘤,死亡就是除掉那个瘤。

这些看法都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所谓生命有涯而精神不死。中国传统文化正以此意说明,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须追求天人合一,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

中国传统哲学明确提出,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看,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站在“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是积极的,但有太多的欲望左右自己,它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中国传统哲学使命正是要在这两级对立中寻求其综合。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能够实现“入世”和“出世”的哲学综合,就是“圣人”。换言之,他既入世,又出世,就是中国圣人。这个做人的最高成就如同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中的“圣徒”。

中国的圣人独善其身,有其内涵品格,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圣,指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修养;外王,指他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中好似君王。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圣人或圣贤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哲学的使命是倡导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其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则或基本原理。

对此,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以下要点:

1、“内圣外王”是指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具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成为政治领袖,那是无关紧要的。至此,可以认为,古人所说的圣人,不是君王或天子(古代对高层官员的称呼),而是圣贤人士、思想家。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一个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正如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但它必须经过长期修炼,使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事物中能够坚持永恒的理念世界。对此,孔子有言:“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这是说,君子纯正坚定,不能轻率地违背正义。

2、儒家强调,圣人要在处理世俗事务之中陶冶性情,培养自己成为圣人的品格。对此,他要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对国民的一种应尽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的,把它看作是为“天民”的应尽的职责。圣贤人士视民为天,民意即天意。敬天,就要敬畏人民。人而成为“天民”,要有诚意地、自觉地去做,这不仅是事人,也是事天。所谓不事功利,方可成就极致。

3、内圣外王之道,研究的不仅仅为了寻求这种哲学的知识,而且要培养这样的品德,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种哲学。哲学家(或圣人)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在生活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

(三)

根据以上中国传统文化阐明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三点基本思想原则,归纳如下:

其一、内圣外王之道是知行一致的哲学思想,知行是不可分割的。

正如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所指出的:“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内圣外王之道,哲学家是泛指圣贤人士,或圣人。

其二、内圣,是一个人心灵有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通过长期不懈的修炼达到的。

自身修养、道德修为向来为圣贤人士所看重与践行。古人重视修身,有涵养,明事理,识大局。

孔子认为,君子德行修炼,以仁德为准绳。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这句话含义深刻,仁是一种境界,是道德的极致,仁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君子之德的第一要义。他这样说,一个人在心里真正建立了仁爱的精神,也就能够宽厚地对待任何人了,也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看不惯的人和事了。对此,朱子则指出:“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这就是说,诚有为善之仁心,仁德的修养,应当放弃爱与憎的偏执之念,杜绝有损于德行修养的欲求与私心。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乃是今天被人信奉的人生座右铭。此名言指大智若愚,即不在眼前的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而能明达事理、忠厚待人,不做小人之辈。小人在小事上机关算尽,却往往在功德法治上犯错,使自己陷入泥坑。

修身提升涵养,使人们人格健全,成为文明人、文化人,远离野蛮、愚昧。

其三、外王,是指圣贤人士要有君王之风范。

即以内圣为行动指南,始终以内圣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圣人在社会活动或为民办事之中,要视为民是一种天事,以天下为己任,诚心诚意为民尽心尽责,为民造福,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

宋神宗二年,儒家张载出任崇文院“校书”,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获得他的支持。对此,他提出治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经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所说的是要敢于担当,立志远大,为民为国肩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这四句话为后世君子或圣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诚是君子的灵魂、虚伪是道德的大敌。诚信做人,重道而行,光明磊落,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小人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心里藏着 不可告人的勾当,必然焦虑不安,或者戴着面具生活,这种两面人是得不到尊敬的。

孔子还直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指当权者,意为当权者能以身作则,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也能贯彻下去;当权者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听从。

综上所述,内圣外王之道,成就了朴槿惠成功地荣任韩国总统,它更可称之为圣人之道或君子之道,也可称为官德文化,作为任何国人修身操练之道。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可以从内圣外王之道中得到深刻启示:

人生每一步的成功,都从做人开始。我们要学会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涵养,提升道德价值观,做一个新时代的圣贤之人。

注:本文所涉及论据、概念、命题、讨论均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卢继传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中国科普作家、知识经济学家)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