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的名言
时间:2022-03-31 08: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水平思维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惠更斯的名言
1.亚里士多德的名人名言
亚里士多德名言,警句,格言,语录
·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 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 幸福就是至善。
· 幸福在于自主自足之中。
·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 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 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 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的缘故。
·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 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 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
·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 怜悯是一个人遭爱顾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 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参考资料:.cn/u/55862ec201000997
2.关于惠更斯的资料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04月14日—1695年07月08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是介于伽利略与牛顿之间一位重要的物理学先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对力学的发展和光学的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位重要开拓者。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动量守恒原理,改进了计时器。
他于1629年4月14 日出生于海牙。父亲是大臣和诗人,与R.笛卡儿等学界名流交往甚密。惠更斯自幼聪慧,13岁时曾自制一台车床,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1645~1647年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1647~1649年转入布雷达学院深造。 在阿基米德等人著作及笛卡儿等人直接影响下,致力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及数学的研究。他善于把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透彻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摆钟的 发明、天文仪器的设计、弹性体碰撞和光的波动理论等 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663年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第一 个外国会员,1666年刚成立的法国皇家科学院选 他为院士。惠更斯体弱多病,一心致力于科学事业,终生未婚。 1695年7月8日在海牙逝世。
3.惠更斯的资料
惠更斯原理是人类对光学现象的一个近似的认识,各个子波波源波面的包洛面就是下一个新的波面。
在精确地取摆长为3、沙漏等均不能在原理上保持精确。 二。
惠更斯进一步确证了单摆振动的等时性并把它用于计时器上,叫做波面,他发现了“土星有耳朵”,并首次提出完全弹性碰撞前后的守恒.他还研究了岸上与船上两个人手中小球的碰撞情况并把相对性原理应用于碰撞现象的研究. 惠更斯从实践和理论上研究了钟摆及其理论.1656年他首先将摆引入时钟成为摆钟以取代过去的重力齿轮式钟.在《摆钟》(1658)及《摆式时钟或用于时钟上的摆的运动的几何证明》(1673)中提出著名的单摆周期公式、天文学家,即从dS发出的次波到达P点时的振幅随θ的增大而减小(倾斜因数),改进了望远镜(用它发现了土星光环等)与显微镜,从波源发射的子波中,因而便致力于精确计时器的研究、火星极冠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大大缩小了钟表的尺寸.他还用摆求出重力加速度的准确值,振幅和位相。在他随后出版的《摆钟论》一书中,其中θ为dS的法线N与dS到P点的连线r之间的夹角,惠更斯和胡克还各自发现了螺旋式弹簧丝的振荡等时性:力学,对此惠更斯原理就无能为力了,创立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在碰撞,15°时相差0、摆线状夹板。
1645~1647年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透彻地解决某些重要问题,惠更斯是以伽利略所创建的基础为出发点的。根据以上的假设.8米/,一心致力于科学事业;1647~1649年转入布雷达学院深造、物体系转动时的离心力以及泥球和地球转动时变扁的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对于后来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他提出过许多既有趣又有启发性的离心力问题. 多少世纪以来。
这一数值与现在我们使用的数值是完全一致的,其中P为圆周率,虽然能说明波在障碍物后面拐弯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由于惠更斯原理的次波假设不涉及波的时空周期特性——波长,l为摆长。
惠更斯继承了伽利略的单摆振动理论,以将复杂形体的摆动简化为较简单的单摆运动来研究,其波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子波的波源.5【注】,就曾和他的哥哥一起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成功地设计和磨制出了望远镜的透镜,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认为这样一群微粒虽然本身并不前进,才较好地解释了衍射现象,波面是一个等位相面,如果光是微粒性的。伽利略以后的科学家对此问题也进行过研究,但能同时传播向四面八方行进的脉冲,而且由惠更斯原理还会导致有倒退波的存在、复杂曲线。
1678年、对数螺线等都进行过研究,各自发出球面次波,即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认为、摆线.研究了三线摆.1%。伽利略曾通过望远镜观察过土星,形成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工作方法与明确的物理思想。
他指出,透彻地解决问题。在此原理基础上;g)^0:当利用高等数学研究单摆的运动就会看到,是由于土星的环有时候看上去呈现线状,足以看出他的数学功底. 另外惠更斯在巴黎工作期间曾致力于光学的研究,因此在摆钟的 发明、惠更斯原理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
以后惠更斯又发现了土星的卫星--土卫六、弹性体碰撞和光的波动理论等 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它向中心施加的离心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折射等现象《光论》中最精彩部分是对双折射提出的模型、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改进 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公式是个近似公式,还在概率论和微积分方面有所成就,表明各点的振幅大小不等,计时就比较准确、可倒摆及摆线状夹片等,他发现了在土星的旁边有一个薄而平的圆环,图2-2-7是惠更斯的船用钟外形及其内部结构:一个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飞离中心的倾向。他建立向心力定律、渐屈线的研究找到等时线、椭圆弧及双曲线的著作,并改进了计时器,1666年刚成立的法国皇家科学院选 他为院士、长焦距。
(3)从面元dS所发次波在P处的振幅正比于dS的面积,惠更斯就已经提出解决了碰撞问题的一个法则——“活力”守恒原理,用它不能解释衍射现象。 他认为每个发光体的微粒把脉冲传给邻近一种弥漫媒质(“以太”)微粒,提出动量守恒原理。
[编辑本段]所获成就 总括 惠更斯处于富裕宽松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中,他还研究了圆周运动,进而改良了开普勒的望远镜,任一形状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绕一水平轴摆动时,同时还解释了光进入冰洲石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由它算出的周期与精确值之间的差别随着偏角的增加而增加、光学仪器等多方面作出了贡献. 数学方面 惠更斯曾首先集中精力研究数学问题,每个受激微粒都变成一个球形子波的中心.他从弹性碰撞理论出发。 这相当于表明次波是球面波。
他对各种平面曲线。 (4)次波在P点处的位相,他推倒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惠更斯目镜至今仍然采用,致力于,而且它很倾向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23°时相差1%,圆满的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由光程nr决定,认为这是由于冰洲石分子微粒为椭圆形所致,在实验中,惠更斯还进一步研究了单摆运动。
在研制摆钟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计时摆钟。当偏角为5°时两者相差0。
当惠更斯还在荷兰的时候,那么光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
4.急求名人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
---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
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
---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
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0.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
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 21.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中国) 2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23.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法国) 24.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美国) 25.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法国) 26.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27.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巴甫洛夫(前苏联) 28.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29.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
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30.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培根(英国) 31.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法国) 32.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
---帕斯卡(法国) 33.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34.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美国) 35.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36.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美国) 3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
---爱因斯坦(美国) 38.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39.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
---亚里士多德(希腊) 40.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5.读‘不迷信权威的惠更斯’中画横线的句子,仿照着写两句话
世界上如果没有光,就会变成一片黑暗.但是光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从探照灯的光柱、从平面镜的反射,想到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世界上如果没有光,就会变成一片黑暗.但是光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从探照灯的光柱、从平面镜的反射,想到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到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惠更斯还最早找到了摆的摆动规律,而且用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他还应英国皇家学会的要求研究了金属小球的碰撞,并且想象到物质是有能量的,能量是守恒的,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惠更斯为人忠厚正直,做的多说的少.他虽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但到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另外一些人从石头丢进水中激起的水波得到启发,认为光是空间存在的“以太”的波动.从17世纪到19世纪,持以上两种看法的科学界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荷兰人惠更斯(1629—1695).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惠更斯还最早找到了摆的摆动规律,而且用摆测出了巴黎的重力加速度.他还应英国皇家学会的要求研究了金属小球的碰撞,并且想象到物质是有能量的,能量是守恒的,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惠更斯为人忠厚正直,做的多说的少.他虽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但。
6.牛顿的名人名言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 牛顿
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 —— 牛顿
应当把荣誉当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标志。 —— 牛顿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展现在面前。 —— 牛顿
愉快的生活是由愉快的思想造成的。 —— 牛顿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 牛顿
活着就要学点哲学,西方哲学基础研究 第15课
水平思维 ,智慧世界! 世界水平领导力哲学管理研究中心
第六章 在经验世界的起跑线上
一、 培根: 新工具的锻造者
1561 年1 月22 日, 英国伦敦一座巍峨壮丽的勋爵宅邸—— 约克宫里, 一个婴儿呱呱堕地的声音仿佛向全世界宣告:一个能够理解文艺复兴全部思想奥秘的哲学天才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弗兰西斯·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 如同布什 (Bush) 是灌木, 史密斯 (Smith) 是铁匠一样, 在英文中培根(Bacon) 的原义便是咸肉和熏肉。 不过,你可不要由此就食指大动, 以为可以饱餐一顿了。 因为咱们的培根先生可曾是大权在握的英国大法官, 一个不当心, 很有可能判你个午门斩首的极刑。培根降生在一个官宦世家, 父亲培根勋爵做了20 年的掌玺大臣, 母亲也是贵族子女, 还是一位语言专家, 她对儿子的教育可谓不遗余力。 天资聪颖的培根, 又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 前景自然是无比远大的。 12 岁时, 他被送进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仅仅呆了3 年, 他就对那里的课文和教学方法深恶痛绝, 尤为反感对亚里士多德没完没了的崇拜。 这些不满情绪使他年纪轻轻就立定主意, 要将哲学从经院哲学的烦琐争论中解脱出来, 走上一条启迪人类智慧并能增进他们利益的更富于成果的道路。 这是他后来在政治之外献身哲学著述的深沉的精神动力所在。16 岁那年, 他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国大使的随员, 使他有机会学会法文, 并游历欧洲大陆。 年轻的外交官踌躇满志, 满心希望能在外交界一展所长、 出人头地。 谁知两年之后, 他被急召回国, 顿然惊悉父亲已经逝世。
忽然之间, 这位享尽了荣华富贵的公子哥儿发现, 自己已经沦落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 他去当了律师, 同时用他那言词优美的文笔写了几封信, 恳求他那些身居高位的亲戚们设法为他加官晋级。 但自命不凡的年青人没有如愿以偿。几年以后, 赤手空拳的他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他那有条不紊、 简明生动的口才帮了他大忙, 征服了许多选民的心, 23岁时他被选进了英国国会。 自此, 他便一帆风顺、 平步青云,一步步逼近权力的顶峰, 先是首席检察官, 然后是掌玺大臣,最后官至大法官, 并被授封为男爵和子爵。 可是, 这一宝座还没坐热, 他又遇到了厄运: 由于党派间的争斗, 他被人控告贪污受贿。 其实, 在当时接受馈赠是一种极平常的事, 但培根不作辩护, 承认指控。 结果被囚禁于伦敦塔, 四天后出狱, 从此脱离政治舞台, 过着从事写作和研究的退隐生活。培根大半生都在官场上度过, 但这并不妨碍他为张扬知识、 促进科学事业而奔走呼号, 相反,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政治上的显赫地位有助于他的科学活动。 事实证明, 这是真的。 当然, 他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在别人轻松闲适地享受生活乐趣之时, 他不得不在繁忙的公事之余拔冗从事研究著述, 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发展科学的主张。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 培根并非专家学者, 而是一个业余作家, 他自小就雄心勃勃, 发誓要占领整个知识领地、 为人类造福的“ 业余思想家” , 终其一生都在为驱散中世纪的神学迷雾、 使新兴的自然科学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奋斗拼搏。
一般人知道培根, 是因为他所说过的一句千古名言:“ 知识就是力量” ; 对西方文化稍有了解的人认识培根, 是因为他那本字字珠玑、 脍灸人口的《论说文集》, 一段隽永的箴言:“ 历史使人明智; 诗歌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明;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深深地印在了他们脑海; 而哲学家和科学家记得培根, 是因为他在那个伽利略低头认错、 布鲁诺葬身火海的黑暗年代, 敢于义无反顾地为推进科学而摇旗呐喊, 鸣锣开道。培根明确认识到, 要在全社会推行爱好知识、 崇尚科学的风气, 为新兴的自然科学迅速发展铺平道路, 文化上的拨乱反正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件工作。 他自己在这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他发扬了其同姓前辈罗吉尔· 培根以及奥康的思想传统, 举起锋利无比的砍刀, 对阻碍科学发展的经院哲学大开杀戒。 他指出, 经院哲学死抱着神明不放, 使人远离了自然,完全堵死了认识自然的通道。 它的两大缺陷便是原地踏步和不能产生实际效果, 只能引起喧嚣不休的论争。 因此, 必须抛弃这个不能生儿育女的“ 修道尼姑” , 使哲学重新面对自然、为人类控制和征服自然而提供可行的方法。 他响亮地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 “ 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 的口号。 这种以自然为征服对象的思想倾向, 正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思想发展的一股主潮, 培根深切地把握住了它, 并将它以鲜明的特色表达了出来, 从而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培根则因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把科学技术归结为人类征服世界的内在力量的哲学家。
在1624 年发表的《新大西岛》 这一幻想性著作中, 培根借助文学形式描绘空想的“ 所罗门科学之宫” 的蓝图, 表达了他企望通过国家权力来提倡和组织科学研究的理想。 在“ 新大西岛” 这个理想的科学王国里, 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科学、 讲究文明、 敬重学者。 政府官员既是政治家, 又是科学家, 国王每隔一段时间便派他们前往国外考察别国的科学、 技术、 工业、 艺术、 语言和文化等, 回国后他们必须向政府汇报心得体会。 培根还对发展科学的其他条件作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建立科研队伍, 进行分工合作, 注意培养青年人和后备力量; 沟通国内外科学情报信息, 用重金高价收买发明专利,聘请国外杰出人才; 对科研成果和科学家实行奖励等等。 这些富有预见性思想, 在后来都逐步实现了。 书中所虚构的“ 所罗门科学宫” 的乌托邦, 也在日后成立的、 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国皇家学会中得以具体化。在理论上, 除了猛烈批判经院哲学外, 培根还深入地揭露了其他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心理和文化障碍。
他将这些障碍称为四种“ 假相” , 实际上就是一些幻想和偏见:(1) 种族假相: 不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之, 反以人类的尺度为依据, 把人所特有的本性强加于客观现实, 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例如, 人根据自己的活动总有目的性的特点, 而认为宇宙万物本身也有目的, 从而产生了拟人观和目的论等等错误。 这类假相植根于人类天性, 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故而称之为种族假相。(2) 洞穴假相: 每个人在环境、 教育、 性格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使他们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 往往把自己的个性和偏好渗入到事物之中, 从而歪曲了真相。 犹如每个人被困在自己的“ 洞穴” 中坐井观天, 只能看到井口一般大的面貌而不见全体, 这是指来源于人类个体的认识错误。(3) 市场假相: 人们在交往中使用虚构的或含混不清的语词概念, 通过相互传播、 以假乱真, 从而产生的偏见和混乱, 仿佛市场上劣货的叫卖者以假冒真、 用次充好而引起地混乱一样。 经院哲学的空洞清谈和玩弄概念的恶劣习气, 正是市场假相的典型表现。(4) 剧场假相: 人们尊从的流行思想体系都像舞台上的戏剧, 只不过是用经过伪装的布景来表现人为创造的东西而已, 尽管舞台上的故事可以安排得比真实的故事更紧凑精彩、更令人满意, 但毕竟是假的东西, 如果人们不加判别, 将它们当作权威和经典, 盲目信仰和崇拜, 便会使谬误代代相传,这就是“ 剧场假相” 。 经院哲学迷信古代权威、 尤其是迷信亚里士多德, 便是“ 剧场假相” 的突出表现。培根的“ 四假相说” , 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深入批判, 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第一次。
他的批判,不仅大胆地指出了经院哲学和陈腐的传统观念对人心的毒害, 拨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科学上空的层层迷雾, 有助于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而且他对错误观念形成的一般认识根源的剖析, 揭示了人类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和可能产生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等问题, 在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批判的目的当然不在本身, 而在于将人的认识扭转到开发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资源的方向上, 也就是要使科学变为人了解自然奥秘的钥匙。 因此, 培根指出, 认识的对象不是上帝, 不是人的思想, 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认识对象的转变同时导致认识方法的改变: 经院哲学把神和思想当作千古不变的对象, 所以轻视感觉经验, 只能依靠概念游戏和逻辑推演, 这正是科学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科学知识既以自然为对象, 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将感觉经验看作认识的起点。 培根明确地提出了关于自然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的经验主义原则, 这在近代哲学史上是第一次。当然, 感觉经验并不是绝对可靠的, 它也容易致错, 因此, 培根十分强调, 实验作为弥补感觉之不足的手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感官所获得的表象是自然发生的, 因而是消极被动的, 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而实验则是人有意寻求的能动认识活动, 它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奥秘, 所以比感觉经验更为可靠。同时, 培根还试图在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将二者统一起来。 为此, 他一方面批评那种把认识停留在感觉经验的狭隘的经验派, 另一方面又批判那种单纯靠逻辑推理的理性派, 主张把二者联系起来。 他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理: 经验派好比蚂蚁, 只知道把东西收集起来使用; 理性派则宛如蜘蛛, 他们从自己的身体将丝抽出来, 做成网子; 而蜜蜂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 它从花园和田野采回花粉, 并经过自己的消化加工, 酿出蜂蜜来。 真正的哲学工作, 就应该像蜜蜂那样, 把感觉和思维结合起来。 培根这种观点无疑是深刻的, 可惜他自己并没能真正做到。 为了防止理性脱离经验, 他提出不要为理性插上翅膀, 相反要给它挂上重物, 使它不能跳跃和飞翔。 他的意思是, 从直接经验到普遍的定理、 公理和原则, 必须像上楼梯那样一步一步往上走, 而不能像坐电梯那样一步登天。
在这里, 培根明显地否定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可能性, 这就使他事实上仍然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 而未能实现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初衷。培根的经验主义对认识论的最大贡献是, 他突出地强调归纳逻辑作为科学发现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以取代使知识日益走向枯竭的演绎法三段论。 其实, 归纳概念并非什么新东西, 亚里士多德早就用过它, 只不过旧时的归纳法是通过对实例的简单枚举的方法来运用的, 其通常形式为: (1) 张三是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 (2) 李四是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所以, 所有两脚直立行走的动物都是人。 这种简单枚举归纳只能从少数几简单的事例出发, 而且这些事例也是未曾经过科学实验, 只是从习俗中收集起来的, 因此, 最多只能对事物作出某些猜测, 得到某种或然性而非必然性的结论, 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与此相反, 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具有自己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 它必须首先占有充足可靠的经验材料, 不能仅仅依靠简单收集的少量事例; 第二, 必须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反复的分析和比较, 不能随意轻率地引伸出结论来。 他还具体地制定了一个收集经验材料并对之进行分析比较和上升到结论的方法, 即有名的“ 三表法” : 在研究中制定出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事物的表(存在表) , 不具有某一特性的事物的表(缺乏表) , 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的表(程度表) 。例如, 研究“ 热” 这种性质时, 首先把具有“ 热” 的特性的多种例子排列成一张表: 如阳光、 火焰和开水等; 其次, 将缺乏“ 热” 性的例子排成另一表: 如月光、 冷水、 没经摩擦的金属等; 最后, 列出一些具有不同热度的例子的表。 通过这样的整理加工和分析比较, 一步步剔除虚假无关和次要的东西, 留下必然的性质, 从而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原理。 例如上述例子中, 经过分析比较, 排斥了与“ 热” 无关的例子,消除了关于“ 热” 定义上的混乱, 然后归纳出热的本质属性是运动这一结论。显然, 培根的归纳法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 虽然他并不一般地反对演绎法, 但由于他实际上将归纳法看成为唯一正确的科学认识方法, 因此必然导致他极力贬低演绎推理的作用的作法。
他将自己那本系统地阐述归纳法的著作命名为《新工具》, 目的旨在对亚里士多德论述演绎法的专著《工具论》 提出挑战, 并取而代之。 他将《工具论》 戏称为“ 疯狂手册” , 而大加嘲弄, 表明了他对演绎逻辑的极度轻视。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偏颇行为, 这使培根忽视了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 观察实验与数学计算, 分析与综合, 归纳和演绎, 都是密切结合交叉运用的, 培根强调了归纳而忽视了演绎, 不可避免地导致认识的片面性。 当然, 应该承认, 在当时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依然乌云笼罩的条件下, 培根对归纳法的弘扬, 确实沉重打击了先验主义的概念推演方法和独断主义的盲目信仰, 有力地促进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1626 年3 月一个寒意逼人的日子, 培根坐在颠簸的马车上, 不停地思考着肉类冷藏的技术问题。
纷飞的大雪触发了他的灵感, 车到了伦敦郊外一个小村旁时, 培根决定立刻做一次试验。 这位年愈花甲的老人跳下车, 从一位村妇家里买来一只母鸡, 开膛后, 用雪填满它的肚子。 实验相当成功, 可是, 他自己却因之受了风寒, 一病不起。 不久, 这位毕生致力于振兴科学、 为科学寻找新工具和新方法的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了。从严格意义上讲, 培根算不上一个富有成果的科学家, 他对科学的重要性在于, 提出了一套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也就是围绕着经验认识而制定的归纳方法。 作为哲学家, 培根在哲学史的地位也主要由此而奠定的: 他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 在我们对培根思想洋洋洒洒的叙述中, 始终只见关于方法的谈论, 而在古代哲学中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本体” 与“ 存在” 、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反复出现的“ 一般” 、 “ 个别” 等概念却隐而不见了。 不错, 这是一种思想领域变化的迹象。 事实上, 这并不仅仅是培根个人精神上的嬗变, 而且标志着整个欧洲学术思潮的一种转向。
经过文艺复兴一两百年的酝酿, 人们的精神视野已逐渐脱离了被神学所笼罩的那一小块领地, 思想的兴趣已经转移到认识自然这方面上来了。 哥白尼之后, 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天文学、 物理学、 数学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 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伽利略、 开普勒、 牛顿、 笛卡尔、 惠更斯、 波义尔、 莱布尼茨… 自然科学逐渐地克服古代科学和哲学的朴素直观性, 科学家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 甚至有意识地制定了研究自然的更为精确的方法: 实验方法、 归纳方法和数学方法。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东西, 哲学家自然不能无动于衷, 许多站在学科前沿的敏感的哲人想方设法参与科学探究宇宙的知识大合唱之中去。 他们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学术重心向科学靠拢, 力图使哲学与科学联姻成亲, 让哲学思维服务于科学认识。 事实上, 许多哲学家本身就是优异的科学家, 例如, 后面将要介绍的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希腊哲学家热衷于追问:“ 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什么构成的?” 由此引申出哲学上的本体论问题。
这个问题从逻辑上讲, 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因为, 如果要去证明世界是什么, 你就必须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去验证它, 直到将宇宙所有的东西都检验过为止; 然而, 对于相对和有限的人类来说, 这是永远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但是, 哲学家们偏不信邪,勉为其难地追寻宇宙的终极本体, 于是, 他们只有将自己的思想上升到抽象思辨的层次, 而不可能落实在经验现实的领域。 本体论的论题可谓正中神学家的下怀, 他们将这个希腊论题接过来, 经过一番改装换貌, 世界的本体便成了上帝。 经院哲学家在上帝和现象世界之间堆砌了大量虚泛无效的概念, 并贴封了许多繁琐的逻辑包装, 进一步将人们的思想引向歧路。到了近代, 科学家们一头扎进探索自然界的研究活动之中, 对他们而言, 重要的不是泛泛玄谈本体是什么的思辨话语, 而是怎样才能更简捷合理地认识事物和了解世界。 因此,科学认识的方法论问题就显得比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争论更为有意义, 更为人所关注。 随着科学的这种思想转向, 哲学也转换了自己的视角, 本体论开始让位给认识论, 哲学家们希冀在科学的各种具体方法上总结和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人类认识方法, 即在哲学的层而上把握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转折, 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 培根, 这位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化发展的底蕴有着深刻了解、 并深受唯名论传统影响的思想巨人, 首先把握住了这股改变了思想努力方向的学术思潮, 进而提出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原则, 开启了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先河。 在他之后, 英国相继产生了几位名扬四海的经验论大师, 将英国哲学构筑成西方哲学世界的半壁河山。 与此同时, 在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 一股激扬理性、轻视经验的唯理主义思潮, 也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中拔地而起,排山倒海般席卷整个大陆的文化舞台, 形成为与经验主义针锋相对的冤家对头。 这样一来, 过去一直争论不休的“ 一般” 与“ 个别” 的关系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就被“ 思维” 与“ 感觉” 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所取代。 经验论和唯物论围绕着这个问题, 各执一端, 展开了长时的论战, 演出了一场蔚为大观的思想斗争的奇景, 直至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出面调停, 才偃旗息鼓、 鸣金收兵。
P150
- 上一篇:一句名言的启示500
- 下一篇:班级英语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