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3-31 10:0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久不开 | 评论: 次 | 点击:

伤逝的名言警句

1. 二十条名人名言,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宋·陆九渊《语录下》笃行信道,自强不息.--《孔子家语·五仪解》一息尚存,希望永在.--[古罗马]西塞罗《书简》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失望无论大小,是一种苦味.--鲁迅《写在〈坟〉后面》死是绝望者的医生.--[西班牙]拉蒙《差异辱的丈夫》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炷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新约·马太福音》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英]约翰逊·塞缪尔《蒲柏生平》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英]哈兹里特《文学贵迹》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俄]屠格涅夫《罗亭》为了取得前进的力量,我们就必须怀抱达到一个乐土的希望.--[俄]列夫·托尔斯泰《战急与和平》人活着都指望过好日子,要是没有指望,那还算什么生活呢?--[前苏联]高尔基《母亲》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非斗者而开的活路.--鲁迅《伤逝》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法]雨果一个人向前瞻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界上就不能活下去.--[前苏联]马卡连柯.转引自《我最喜欢的格言》一个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下层》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胜利就在明天.--《革命烈士诗抄·田位东诗》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自信.--英国谚语信任你自己:每一颗心都朝着这根铁弦跳动.--[美]爱默生《论自助》希望是在于将来.--鲁迅《呐喊·自序》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新约·雅各书》信心与能力通常是齐头并进的.--[英]约翰逊《漫步者》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美]爱默生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英]莎士比亚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法]拉罗什富科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强,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强!--日本丰田公司一职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诸法空相皆自在,拈花一笑任平生按一下手机右上角的采纳或者电脑上的好评哦。

2.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431343131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热风》

2、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鲁迅文集》

3、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杂文选》

4、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未有天才之前》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记念刘和珍君》

6、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

7、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8、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

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10、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希望》

3. 思念逝去爱人的名言名句

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

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

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

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

鲁迅先生的《伤逝》,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于前半生的“忏悔录”

鲁迅先生的文章,几乎出现在过每个人的学生时代,甚至在之后的人生路上,影响都会至深至远,鲁迅先生的面貌和他笔下的文章一般,浓眉星目总是隐隐透露着一种严肃而疏离的冷峻之感,他向来都是一种严肃犀利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是一位要用他手中之笔写尽天下不平之事的审判者。

他的文章多是严肃且深刻的,同样带有一种冷峻的气质,鲜少展露柔和,他并无意表达怜悯与同情,却让悲悯之意力透纸背,他把一个又一个小人物写“死”了,却又写“活”了,譬如苟活的孔乙己、麻木的闰土、自欺欺人的阿Q……他用自己颇具独创性和深刻性的思想描写着“老中国的儿女们的灰色的人生”。

我们看惯了他的声讨,读尽了他的批判,却鲜少看他去用尽无限深情来描写一个“言情”故事,而 《伤逝》,正是鲁迅仅有的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短篇小说,也是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周作人也曾说这是“在鲁迅作品中最是难解的一篇”,所以我们或许很难给它一个准确的解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己身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伤逝》中“涓生的手记”所记录的,正是他和子君之间的爱恨情仇,而涓生此人,既是讲述故事的那个人,又是故事中被讲述的那个人,于是它巧妙地构成了“讲述的与被讲述的涓生”、“双重被讲述的子君”这样一种叙事结构,来深刻描摹着这段爱情的“伤”与“逝”。

鲁迅先生的《伤逝》,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于前半生的“忏悔录”

一、《伤逝》的悔与悲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开篇第一句,是明义,也是一种哀悼,明其意向,悼其悲恨。在《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总是在说着自己的那句“名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可事实确是如此吗?

她也曾是一个果敢有主见的知识分子、新女性,也曾为了爱情而不顾亲友反对而选择私奔,也曾想过脱离家族束缚靠着自己的力量支撑起一个小家。

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停留在“也曾”。是不是所有美好而热烈的爱情、纯粹又崇高的理想,永远都逃不脱柴米油盐的魔咒呢?两个人的世界没有让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升温,反而是渐行渐远,子君操持家务,涓生在外谋生,回归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也让子君越来越胆怯,逐渐与时代和社会脱轨,又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曾真正摆脱过旧时代对于女性那个传统的烙印。

在他们的心里,“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他们所认为的安宁或许只考虑过一起生活的温馨和美好,却忽视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琐碎与压力,于是,原本如胶似漆的小情侣被现实打击地几近支离破碎。

当涓生想要和从前一样可以和子君谈论新文化新思想,述说外面所发生的一切,或许可以和她谈论 “打破旧习惯”的言论,抒发 “男女平等”的感想,畅聊雪莱、泰戈尔带来的文学之光,与她共享“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浪漫。

然而他却渐渐发现,房间里似乎只能听到他自己的声音,子君更多的只是聆听,眼睛中闪耀着好奇的光,却难发一言。

于是,涓生他倦了,也厌了。

子君不再是子君,从前那个坚强、果断的子君再也不见了,他的眼前只不过是为了柴米油盐算计计较、为了鸡毛蒜皮的琐事去和官太太争吵、失去知识分子的灵气的一具躯壳,一具毫无自己主见、只为他而活着的躯壳而已。

鲁迅先生的《伤逝》,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于前半生的“忏悔录”

她不是她,那么家也不再是家!那么爱呢?还是爱吗?

答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了,他不再爱,躲避子君犹如在躲避洪水猛兽,在涓生的心中,“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他每天都痛苦地“煎熬”,希望自己的漠视能让子君离开他,让她做提出分开的那个人,可是此时的子君早已不是从前的子君,她选择了对涓生的冷落一忍再忍,直到涓生成了那个忍无可忍的人,对子君提出了分手,而那之后,涓生竟觉得自己的天空都仿佛放晴了——

“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而且,真的,我豫感得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

然而没有子君的日子并不想涓生预想的那般自由洒脱,家里也不复往日的安宁,陷入无限自责与悔恨之中的涓生从此独自承受着空虚和寂寞,他开始想起从前子君义无反顾地去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只是为了和他在一起,她的勇敢和无畏,都是因为爱啊,可是自己却看不到她身上的那份担子,看不到她的隐忍与付出,看不到她变卖首饰只为苦苦支撑这个家。

真正怯懦的那个人,到底又是谁呢?

《伤逝》看起来或许真是有着一个“狗血”又“俗套”的剧情,上演着一个从爱到不爱的过程:男女主角相爱——为爱不顾一切——生活磨平了他们的棱角——现实打败了爱情——从相看两不厌变成看到就生厌——最后就是不可避免的分离。

可事情就是这样,人生从来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从涓生看轻了子君的那一刻开始,爱情就已经在渐渐离开了,是自己的怯懦与自轻,赶走了爱人和爱情。

悲从中来,可是,悔又有何用?

鲁迅先生的《伤逝》,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于前半生的“忏悔录”

二、《伤逝》的美与哀

《伤逝》的副标题特别标示叫做“涓生的手记”,故事全文也都是在涓生的角度来叙述的,也可以说,这篇文章其实都是来自于“负心人”涓生的忏悔。

他就像一个“分裂”的人,在讲述与被讲述之间暗藏着一种值得思考的反讽——

被涓生看轻、认为不思进取的那个人,其实并不狭隘,真正狭隘的恰恰是他自己;同理,自诩新青年、有着先进思想和崇高理想的那个伟大的人也并不是涓生,而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无畏付出的子君。

所以《伤逝》之中到底伤的是什么?逝的又是什么?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哀伤子君之逝去,可是涓生与子君二人之间的伤与逝又岂止于此,它既是对过去的伤悼,也是和过去生活的诀别。

鲁迅先生向来如此,他对于旧社会、旧传统的揭露总是毫不手软的,即便是对于爱情故事也是如此,《伤逝》无疑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就像鲁迅先生曾经给悲剧下的那个定义一样:“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这是一种悲剧之美,也正是悲剧之力量,他就是要用悲剧去掀翻那旧社会的人肉筵宴,他就是要让人们看看,恋爱故事中也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也能够将爱情理想融入人生理想之中。

真正的爱情从不止与理想中的美好,否则那只会成为臆想,如果只追求个人之幸福,那么早晚尝到现实之残酷,也会让曾经的无畏与抗争都打了水漂。

所以当子君逝去之后,涓生再怎么悔恨和悲哀都再无用处,同时也依然能看到他有意无意地为自己狡辩着,他渴望子君可以认同并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却指责子君只会围着锅台转,做不到他的“更新,生长,创造”,爱为了渐渐“凝固”的爱情而痛苦,他们之间的隔膜因为那个变得一眼就能读懂的子君变得越来越深了。

涓生和子君之间,该是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的,他们一起抗争封建礼教、冲破一切桎梏,一起憧憬美好未来、守护美好爱情,但打败他们的不是天真,也不是无邪,而是残酷的现实,是物质的限制,是狭隘的思想和自私的认知,子君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现实的残酷时,愿意随之改变,去尝试着适应,可是涓生却做不到,他那个时刻就像一个迂腐而固执的老儒生,完全谈不上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他的“进步”,不过那一时一刻的一腔热血,然而骨子里,仍是顽固不化的传统思想。

鲁迅先生的《伤逝》,其实是一个男人对于前半生的“忏悔录”

谁说子君是怯懦的呢?她义无反顾“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的决心,让涓生的那些信念变得更加可笑和可悲,他不仅意识不到这一切背后之原因,反而变本加厉地去责备和埋怨。

那个口口声声喊着“男女平等”的人呐,怕是打心眼里最轻视那个任劳任怨为她劳碌的女人的吧,我甚至觉得,他对子君养的小狗的那种嫌弃,都是对于小狗主人态度的一种影射了。

子君心中的那份爱,被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残酷剥夺,她抗争,包容过,隐忍过,最后却只能选择离开,而这种爱逐渐消失的元凶,其实就是涓生,当涓生的爱因为子君价值观的改变而消逝的时候,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对浪漫爱情的渴望终究难以为继。

爱情并非只有浪漫与美好,更是承载着生活中的艰难与辛苦,追求幸福是应该的,但不应该的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身个性的解放,付出过,才有资格换来你想要的东西,这也是鲁迅先生想要通过《伤逝》,通过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和命运转折,来告诉我们的一种对于爱情、理想和人生的思考,平静却更加振聋发聩。

以悲剧之美,讽现实之哀,正是其对“大旱之望云霓”的探索与寻觅。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爱总是这样轻易可以说出口,她在的时候是,她走了之后也是,可是这种爱,却杀了她。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