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名言

时间:2022-03-31 13: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嵇康的名言

1. 嵇康的名言及赏析

嵇康名言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鉴赏

嵇康是玄学情感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按照他的声无哀乐论,音乐之美是没有情感的内涵的,它只是“和平”,然而却可以使各具不同德性的音乐的听者得以增进各自的德性。这一针对着德性的综合作用他称之为“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琴赋》),它的性质是审美的。嵇康与庄子不同的是他讲善,不过这个善不是普遍的伦理概念,而是每一个体的个性德性即寓于特殊的普遍或是具有个性的普遍。嵇康的理论与王弼也有不同,嵇康并非以善为主导来统一美,而是以美为主导来统一善。这种统一下的情感也并非单纯的审美情感,而是所谓的“同归殊途”,殊途者即不同个体各自的德性,同归者即审美经验将那些不同的德性统摄起来,使之增强了,它们表现为各各不同的融汇了个体德性的审美情感。

2. 关于嵇康的名句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思欲登仙。以济不朽。缆辔踟蹰。仰顾我友。

我友焉之。隔兹山梁。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徒恨永离。逝彼路长。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携我好仇。载我轻车。南凌长阜。北厉清渠。仰落惊鸿。俯引渊鱼。盘于游田。其乐只且。

十一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十二

轻车迅迈。息彼长林。春木载荣。布叶垂阴。习习谷风。吹我素琴。交交黄鸟。顾俦弄音。感悟驰情。思我所钦。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羣飞。驾言出游。日夕忘归。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十五

闲夜肃清。朗月照轩。微风动袿。组帐高褰。旨酒盈樽。莫与交欢。鸣琴在御。谁与鼓弹。仰慕同趣。其馨若兰。佳人不存。能不永叹。

十六

乘风高逝。远登灵丘。托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太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

十七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十八

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万物为一。四海同宅。与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暂见忽终。世故纷纭。弃之八戎。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3. 对嵇康名言的鉴赏谁有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颈振翼。容与清流。咀嚼兰蕙。俛仰优游。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

泳彼长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冈。言刈其杞。嗟我独征。靡瞻靡恃。仰彼凯风。载坐载起。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 目无君上, 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 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所杀, 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 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 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 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 ”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 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 然而不了解他这话败坏了仁义, 伤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 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 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 而去事奉并非他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间, 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 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 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 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 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

自从曹魏正始以来, 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 於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假如认为嵇绍是忠, 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石勒, 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4. 赞美嵇康的诗句

《中国名胜词典》载:“嵇康墓在安徽省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国曹魏时人。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其与当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为友,常驻聚会于竹林之下,时称“竹林七贤”。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

临刑前,他拒绝了二千太学生的营救,索赔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后葬于此。

嵇康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称嵇中散墓,位于涡阳县石弓镇嵇山南麓(原属濉溪之临涣)。

涡阳建县前属宿州。清嘉庆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说:“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载在州乘”。

其墓依山凿石而建,巨石封门,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与山一体。现墓洞已被发现,但墓内被盗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从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 嵇康是一个很具有性格的人,从他的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嵇康的形象。嵇康作为一个个人,但是他始终都不曾稍稍改变一下的性格,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他不羁的性格。

我认为嵇康的死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而《明诗》又说:“叔夜峻侠,故兴高而采烈。”

我们注意到尽管这两者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又应该发现惊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个的诗在《文心雕龙》和《明诗》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峻”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在《后汉书·朱浮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以峻文诋之。”

这句话中的“峻”是“严酷,严厉”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们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难被人接受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测罢了。但是我认为这种揣测幷不是没道理的。

在嵇康的《与山巨源头绝交书》中表达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和“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可见嵇康性格中有一种不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尘世中有太多琐事的烦扰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这样的烦扰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间的烦忧。嵇康《养生论》云:“萱草忘忧”。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忧草。吴中书生谓之疗愁。

可见嵇康性情中是无法接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脱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如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出来的那样“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时代,因为在人间就有送来迎往的忧扰的,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欢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要过的生活是“游山泽,观鱼鸟”,幷且“心甚乐之。”他要过的这种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变一下。

因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当时社会人们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却不愿意顺从世俗,可见其倔强不羁的一面了。既然不能顺从世俗,当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脱他的那个世界——那个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脱他的那个世界,因此他“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对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对的,即使和他的那个时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动,不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观念其实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观念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但是嵇康还是比屈原锋芒收敛许多的,《晋书·列传第十九》中有这样的描写“(康)性慎言行”。

或许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真的是有点怪诞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据晋书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康)性绝巧而好锻。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击水围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这种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会是怎么看待他呢?其实嵇康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说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为山涛推荐他出来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认为最亲密的朋友。

从其一生来看嵇康也算得上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说过“君子之行贤,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不论于是而后为也。”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正因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为世俗忧扰,而只愿意平平。

5. 刘伶的名言是什么

刘伶身高不过一米四七,容貌丑陋,还晃晃悠悠,蓬头垢面。

注:

魏晋风度及整个六朝的审美倾向,不单只是何晏,夏侯玄这样顾影自赏,冰雕玉琢宛若仙女的美男;也不仅是嵇康,裴楷这类天生丽质难自弃,粗头乱服皆好的玉人;像苍茫沉雄、不拘一格的曹操,旁若无人,搔虱而谈的王猛也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而这则故事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刘伶更是魏晋风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刘伶身高不足一米五,还相貌丑陋,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竟是“竹林七贤”中仅次于嵇康、阮籍,第三号名气最大的人物,并且还在更为重视男子风神外貌的南朝,一举杀入为美男子专设的《世说新语.容止篇》,可见,刘伶是多么的受欢迎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簇。同其他竹林俊贤一样,刘伶也拥有一手名震天下的绝活,只不过,他的绝技不是嵇康的琴,也不同于阮籍的诗,更不是向秀的学术成就,而是“喝酒”。自古中国能饮好饮者多如漫天星斗,但刘伶仍能光荣的号称中国第一酒鬼,即便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抑或是“三杯落纸如云烟”的草圣张旭,比起刘伶来都有不小的差距。

刘伶酗酒向来惊世骇俗。早年,他喜欢带着几坛美酒,坐着鹿车,天南地北的到处转悠,还让人拿着锄头在后跟着,并吩咐:“我醉死了,就立刻埋了。”可见,他俨然一副喝到死为止的架势。后来,他妻子担心他的身体,便把所有的酒都倒了,所有的酒具都毁了,并严厉警告他必须戒酒。面对老婆的河东狮吼,刘伶难为情的说:“好,老婆大人,但我酒瘾太大,不能自戒,必须在神灵前起誓,方能成功,你快去准备些祭司用酒肉吧。”他妻子听后,信以为真,很快就准备好了供台和祭品。只见,刘伶虔诚的双腿下跪祷告:“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杯一饮,五神俱醒,妇女之言,决不可听。”说完,他便跳上神台,拿着酒瓶就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就又大醉了。想必此时的刘夫人,同我们一样,只有哭笑不得的份了。其实,这也只是刘伶众多喝酒狂放行为中的一例,一次,几位同事因公务去看望他,而那时刘伶正好喝酒喝到兴头上,高兴的光着身子在自家屋里裸奔,同事看见了,便提醒他应注意身份和社会影响,可谁知刘伶满不在乎的答到:“我以天地为住宅,房屋为衣裤,你们为何要跑到我裤裆里来呢?”众人无语。

刘伶不仅酗酒惊世骇俗,而且还很注重酗酒行为的理论建设,他的《酒德颂》为千古名篇,里面热情地歌颂了大人先生(竹林七贤的诗歌化身),不拘礼法,狂放不羁的行为。这篇《酒德颂》可以称的上古今多少酒鬼随时都可以高举的理论旗帜了。

“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饮酒诗之七》),面对黑暗的世界,品格高洁,性格刚烈的名士们唯有通过酒精来忘却现实的压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既然现实如此黑暗,那虚幻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到不如,一味醉生梦死;“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怀素)世间本无一物,唯有通过饮酒,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才能追求到人生的圆满;自古如刘伶这样的好饮名士,他们内心的苦闷,又怎么是司马光、朱熹这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所能理解的呢?“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最后让我们向刘伶这样品格高大的好饮之人由衷的再进一杯酒。

《嵇康集》名句名段选读,让你领略魏晋风骨的悲歌绝唱

《嵇康集》名句名段选读,让你领略魏晋风骨的悲歌绝唱

助读资料:

名士辈出的魏晋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作为名士的杰出代表,嵇康的很多事迹都被后人称颂。《嵇康集》既是充满反抗精神的檄文,也是魏晋风骨的悲歌绝唱。

《嵇康集》现存诗 50多首,多为四言诗,五言仅 10 首,另有杂诗 17 首。嵇康之诗与阮籍诗相比显得逊色,但也自有特色。他长于四言。四言诗自《诗经》后,由曹操、嵇康及之后的陶渊明共同开拓诗的新境界。曹操诗以气势取胜,嵇康则以意象取胜。

《嵇康集》不仅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文学和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教育思想论著,其中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家诫》及《太师箴》等篇,以玄学思想武器猛烈抨击了被扭曲了的儒家教育,否定了经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个性解放和反对礼法名教的进步教育主张,在利用和改造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

《嵇康集》一反儒家传统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人之自然之性”是“人之真性”,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的体现,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生命之理而不是社会人伦道德价值。在理论模式上突破了儒家尤其是汉儒思想,把人性的内涵解释为纲常名教的传统;从自然论出发,否定了人性的天赋道德,进而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教育论。

《嵇康集》在文化观和教育观上继承和发挥了老庄的“无为”和“弃智”“弃学”主张。

经典名句:

1、人无志,非人也。

2、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3、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4、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5、古之君子,绝友不出丑语。

6、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7、虽饰以金镳,飨以佳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8、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9、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华发。

10、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11、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12、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13、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14、傲睨滑稽,挟智任术。

15、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16、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

17、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

18、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19、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20、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经典语段: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与山巨源绝交书》)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养生论》)

知识拓展:

有关嵇康的小故事

1. 与山涛绝交的故事

山涛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在他就要另外高就的时候,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1 800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是在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

有人说嵇康这么做是为了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意,而山涛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山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山涛也可以不必担心什么了。这是嵇康甘愿为朋友牺牲的一个例子。

2. 广陵绝响

嵇康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到处可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轩昂的形象。我们所熟知的他因弹奏《广陵散》而闻名于世。并且这首“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目,据说除嵇康之外,无人会弹。嵇康因吕安的案子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趁此机会除掉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他看了看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妻子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走上刑场,时年四十。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