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名言

时间:2022-03-31 23: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青年日记 | 评论: 次 | 点击:

开窗名言

1. 关于倾听和欣赏的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开窗名言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鲁迅先生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内容是: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这般爱调和,爱折中,看起来似乎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了,但鲁迅对这样的行为充满了鄙薄,难道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糟粕,亦或是鲁迅先生也有错的时候?

我们要分析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鲁迅先生是在什么环境下说出这种话的。

这段话出自先生的《无声的中国》,一篇关于白话文的讲稿,其意指白话文运动多亏了钱玄同先生先提议废止汉字而用罗马字母代替,被不喜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急吼吼的反对,而白话文因此还多了几分喘息的余地,鲁迅的本意是讥讽那些保守派顽固派,而不是说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糟粕。

并且中国人嘴里的中庸跟圣人嘴里的中庸还是两个概念。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便如同鲁迅嘴里那些调和着要开窗的人,你看似他这是中庸,实则只能算是一种折中主义,甚至是骑墙派。

这种人不辨是非,不分对错,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随波逐流,逆来顺受,所作所为皆是为了一个利字,还非要生拉硬拽上说是中庸,只能说是给老祖宗抹黑。

那真正的中庸又是什么样子呢?

中者,中和也;庸者,常也,一息不可已也。

连在一起就是“常用中和”四个字。

但是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圣人嘴里讲的中并不是折中的意思,“中”这个字其之于儒家就如同“道”之于道家,其已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并不仅仅是字面意思。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

所以说,中是人类的一种本性,并且由于人性本善,人性的极致一定是没有偏倚的,这就是中,而为让人的本性不被蒙蔽,就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保持本心,这就是致中和,或者说是克己复礼、致良知。

所以本质来说中庸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标准并且难以到达,类似于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孔子自己也都曾感叹中庸这个境界不是那么好到达的,只有尧舜禹跟周公寥寥数人可以实现,因此那些做墙头草的觉得自己是用中庸的态度来处事,完全就是一种强行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而中庸的境界虽然难以到达,但还是可以通过“致中和”来要求自己的行为。

“执两端而取中用”,将事物的每个方面的极端都探索清楚,然后去找这中间最适合的的平衡点,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庸算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广阔的视野,其与被迫妥协有着最根本的区别。

而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把中国人的情、理、法三者做到和谐的统一。

曾仕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分析中国人跟美国人卖东西的区别。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他说美国人卖肯德基,有个人11点来了要买早餐,服务员不卖给他,说不符合规定,顾客拿出一把枪来指着服务员,服务员就只好卖了,而如果中国人面对这种情况,他会说对不起先生我们早餐卖光了,顾客就是再想要但是早餐就是没有他也没地方翻脸去,这就类似于一种中庸变通的智慧。

人情跟法理,顾客的意愿跟公司的规章制度,用一个灵活的方式去变通。

我不卖给你那是不考虑顾客的意愿,被枪指着卖给你那便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都是一种极端,因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法与理放在心中,用情去处事,灵活的变通,既兼顾到顾客,又不违反公司的制度,把两个极端都搞清楚,主动去寻找最完美的一个点,这就是中庸。

中庸是对是错?从鲁迅“开窗子”看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但是中庸要注意的一点是法跟理在心中一定要立得住,要不风一吹只讲究情那就成了墙头草软骨头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