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时间:2022-04-01 02: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程涵悦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小石潭记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
1. 小石潭记三种心情变化语句
你初二的吧 希望这个对你的复习会有帮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现了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与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上既是写潭石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也是写潭水之所以“清”的原因。] [第一段:作者描写的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了潭水和游鱼。读罢本段,可以使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第三段:是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本段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景情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五段:段是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小石潭记》写作借鉴 这篇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1、描绘景物的手法: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这是这篇游记当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柳宗元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写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他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这里,作者既要写游鱼,又要写潭水清澄的特点。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我们看到他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这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了一幅画面。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正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来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
小溪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望不到小溪的源头。这里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这种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征。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比喻用得好,所以能够很精练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来。 3、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所以写得突出,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
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
第四段作者写出了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坐在小潭上,看到四周围是竹子和树木环抱着,静得很,看不到来往的人,这种静一直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感到幽邃悲凉。因为它的境界过于幽静,不宜久留,就在上面题了字离开。
作者极力地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心情。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 小石谭记体现作者愉快心情的句子
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
3. 小石潭记三种心情变化语句
你初二的吧 希望这个对你的复习会有帮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现了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与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上既是写潭石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也是写潭水之所以“清”的原因。] [第一段:作者描写的是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了潭水和游鱼。读罢本段,可以使我们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第三段:是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本段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景情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五段:段是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小石潭记》写作借鉴 这篇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1、描绘景物的手法: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这是这篇游记当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柳宗元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写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他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这里,作者既要写游鱼,又要写潭水清澄的特点。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我们看到他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这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了一幅画面。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事物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正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来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2、善于运用比喻,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柳宗元十分善于观察各种山水的形态,抓住各种不同山水的特色,假如说山水也有个性的话,他就能够抓住山水的个性把它生动地刻画出来。如: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潭上,向西南面望过去,看见通到潭里来的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在游动,一段亮,一段暗。
小溪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望不到小溪的源头。这里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这种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的特征。再望过去,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比喻用得好,所以能够很精练地刻画出事物的形象来。 3、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所以写得突出,还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
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都写到山水中去,对山水确实有深切的观察体会,确实深有所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
第四段作者写出了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坐在小潭上,看到四周围是竹子和树木环抱着,静得很,看不到来往的人,这种静一直侵入到人的灵魂里,使人感到幽邃悲凉。因为它的境界过于幽静,不宜久留,就在上面题了字离开。
作者极力地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心情。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4. 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悲凉心情的句子急用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这氛围令人感到忧伤.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原文:《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人在自然中的精神升华
作者:程涵悦
《小石潭记》写作背景
在读《小石潭记》前,很有必要先了解下上图所示的写作背景。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柳宗元彼时经历的是何种仕途乃至命运的重创,方能了解他在《小石潭记》中展现的精神世界之可贵。本文可以从景物特质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分析。
第一段前半部分,竹林清雅、水声清脆美妙,“隔篁竹”“闻水声”更雅致,可见作者为自然而愉悦,“伐竹取道”则是他对自然的进一步探索。
后半部分,水清凉清澈,石头变化多端可见造物神奇,树有生命力、茂盛、原始,由此,作者为蛮荒之地的美好、神奇与生命力所震撼。可以说,这种美重新唤醒了他的内在精神世界。第二段中,表面写鱼自然生存、自由活动,水很清澈,阳光、鱼、石、水共同构成空灵之画,鱼自由灵动而与人亲近,可见作者内心渴望自由超脱,沉醉在自然美景,更渴望与自然或美好人性相沟通。事实上,这里已经开始暗暗显现了他内心的种种缺失感。第三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溪水、岸势曲折,神秘,柳宗元在这里以“不可知其源”展露出一个内心不再精神力量蓬勃的个体面对神秘、未知环境的迷茫,这与勇于探索险境者已迥然不同。第四段,景物冷清,而柳宗元说自己感受到了孤独、凄凉寒冷、凄凉幽深。这种凄清既是因为景物本身,更是因为其内在精神世界中的孤独、哀伤与萧索的映现。他的情感投射于景上,而景放大了情,但最关键的就是他内在隐伏的伤感。这确是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通览全文,前半部分,柳宗元在在自然中自我修复,后半部分在自然中自我审视,或者说,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将这种精神的凄美之感上升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学。真实即美,生命本美,哀伤亦美,你我皆美。柳宗元能够写出《小石潭记》的原因,是他没有沉沦于痛苦中,而是保留独立、完整、鲜活、美好、敏感、高洁的精神世界,并且写出了人与自然交汇的灵性体验,从而展现并接纳自我的精神世界。至于写出自然之美,不过是其中的一点底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