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导演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06:3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北青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波兰导演的名言
1.“我怕丧失对他人的兴趣”
B,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执导剧情片《影迷》,该片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该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该片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4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
扩展资料:
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获得的奖项:
1、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
3、1994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4、1991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5、1988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获奖)
6、1993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获奖)
7、1994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获奖)
8、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大卫·林恩导演奖(提名)
9、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10、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奖(提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2.有位导演曾经说过怕丧失对他人的兴趣,这是哪位波兰导演的名言
B,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
1979年,执导剧情片《影迷》,该片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该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该片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该片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1994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获得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同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红》,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6年3月13日,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脏衰竭在波兰华沙去世,享年54岁。
扩展资料:基耶斯洛夫斯基一生所获得的奖项:1、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1995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3、1994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4、1991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5、1988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获奖)6、1993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获奖)7、1994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获奖)8、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大卫·林恩导演奖(提名)9、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10、1995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奖(提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3.波兰的名人
1、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完全突破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纯技术性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让音乐传递出更深刻的感情。
如《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悲愤之余写下的。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
2、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
1900年3月,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
1900年10月,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
3、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文: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Kingdom of Poland)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市(city of Toruń)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Krakó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Bologna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Padua)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 -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4、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洛兹电影学院。197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生命的烙印》。1979年,凭借剧情片《影迷》获得第11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88年,执导犯罪片《杀人短片》获得第4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1991年,执导剧情片《两生花》获得第4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3年,执导剧情片《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获得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5、圣若望·保禄二世
圣若望·保禄二世(拉丁语: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英语:Saint John Paul II)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
他生于波兰,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封为圣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波兰
4.有关好莱坞导演的名言“明天还会有报纸”
人生在世,没有人能逃脱失败的经历。天才也不例外。瑞典电影大师英格妈●伯格曼被世界公认是对现代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同样也有失败的记忆。
读《伯格曼论电影》,书中谈到这样一件事:1947年,电影《开往印度的船》杀青后,出道不久的伯格曼妄自称大,自我感觉棒极了,认定这是一部杰作,“不准剪掉其中任何一尺”,甚至连试映都没有就匆忙首映。结果可想而知,拷贝出了重大灾情,糟透了!
伯格曼在酒会上喝得不省人事,次日在一幢公寓的台阶上醒来,看着报纸上的影评,惨不堪言。
也就在此时,他的朋友笑容可掬,点到为止地说了一句话。朋友说:“明天照样会有报纸”。
一种标准的西方式幽默。
此话给伯格曼深深的安慰。明天照样会有报纸,冷言讥语很快都会过去的,你应该争取在明天的报纸上写下最新最美的内容。伯格曼是幸运的,在他失败的关口,朋友没有喝倒彩,而是用富有哲理而幽默风趣的话给他独到的慰藉力量。
伯格曼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只要有空就去录音部门和冲印厂,学会了与录音、冲片、印片有关的一切,还学会了关于摄影机与镜头的知识。从此再也没有技术人员可以唬住他,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想要效果。一代电影大师就这样成长起来。
5.关于一位电影导演说过的一句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波兰 波兰电影 波兰电影大师
《夜车》
《下水道》
《萨拉戈萨手稿》
《英雄》
《修女乔安娜》
《一代人》
◎黑择明
未来并不可期,也并不客气
上世纪90年代初,“波兰电影之父”,戛纳、威尼斯、柏林、奥斯卡的尊贵嘉宾,三大终身成就奖得主,世界级大导演安杰依·瓦伊达突然发现自己没戏拍了。
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要知道,曾经拍出《大理石人》《铁人》的瓦伊达是团结工会铁杆的支持者。然而波兰易帜之后,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观众迅速将他抛弃,过去将他捧上神坛的观众迅速成了“大众”,对他充满民族忧患意识的“波兰电影学派”再也不感兴趣。电视上的美国肥皂剧、爆米花电影或情色片迅速就把他们俘虏了。拍新片?“市场说了算”这句貌似理直气壮的话轻易地就把他给打发了。
另一个故事来自米兰·昆德拉。作家唐诺在《尽头》中引用了这个典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人公,东欧剧变后流亡法国的伊莱娜20年后回到布拉格参加同学会。她带了20瓶法国红酒。然而她发现,这让她的老同学都非常不自在,也没有人想听她的20年。突然一个女同学说:“我们还是喝捷克啤酒吧!”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最后他们依然为了不浪费,也为了赏光,喝了她的红酒,但是是按照喝捷克啤酒的方式痛饮。伊莱娜沮丧地感觉,自己被他们做了截肢手术,先把她20年的生命截去,又将她重新拼接成一个怪物。
这里当然不是“怪谁”的问题。等到团结工会上台的瓦伊达,其实和旅行箱里只带了20瓶法国红酒的伊莱娜一样,早就满怀期待地准备“往事与你细细讲”。岂料他期待的听众,只回了他一句“往事不要再提”。
问题出在哪里?其中有一个解释是说得通的,那就是包括像瓦伊达这样的大艺术家也会有对所谓线性时间的误会。他们没想到未来并不可期,相反地,未来也并不客气。它并不理会什么“必然性”,而是告诉你,这只不过是你自己理想的投射。
而且瓦伊达当时或许并没有领悟到,20世纪后半叶,波兰电影的辉煌(主要由“波兰电影学派”和“道德焦虑电影”这两个时间段组成)恰恰与某种禁忌有关。就像瓦伊达自己说的那样,波兰的艺术家善于利用高超的艺术隐喻绕过审查——“波兰电影学派”的大多数杰作具有这种产生自禁忌的、奇妙的魅力。而当禁忌消失,这种魅力也就消失了,这完全在情理之中。
罗兹电影学院是波兰的幸运
近日上海举办的“波兰电影学派”大师展,所展影片可谓部部精品,我们从中也可以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波兰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知识人对文化的重视,以及此时此地电影文化的特殊性,才是波兰电影能够在大师辈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拥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这与罗兹电影学院息息相关。有一个由真正的知识分子、教育家、思想者,而不是各种投机分子聚集的电影学院,是波兰的幸运。这样说并不夸张。电影人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整个波兰文化史的贡献是怎样说都不为过的。
在二战之前,波兰电影并不突出。1945年,一群业余电影人(包括耶尔日·托埃普里兹、旺达·亚库博夫斯卡、亚历山大·福特等人)不仅重建了战后波兰电影业,更重要的是在工业城市罗兹建立了一所电影学院。奇妙之处就在于,官方对电影学院的大力投入是由于列宁的名言,要建立一所培养宣传干部的学校(“所有艺术形式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但学校的老师们却将培养世界一流的电影艺术家、制片人放在首位。特别是校长耶尔日·托埃普里兹,他不仅视电影为真正的艺术,告诉学生波兰电影是欧洲电影艺术的一部分,而且他的办学思想开放而包容。在稍稍偏离政治中心的罗兹城,电影学院形成了一股奇妙的气场。这个学院培养的艺术家都有一种知识分子的特点,当然也包括从美术学院转学来的瓦伊达。
瓦伊达与“波兰电影学派”
此次展映的《一代人》和《下水道》是瓦伊达早期代表作,也是他在世界影坛的精彩亮相。明显看得出来《一代人》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下水道》则有着存在主义哲学的色彩。
《一代人》是瓦伊达第一部正式的电影,也被认为是“波兰电影学派”的开山之作。故事好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片中也有一个朱赫来式的工人阶级革命启蒙者,由瓦伊达的老师塔德乌什·沃姆尼茨基出演)与《青年近卫军》(显然这部电影的拍摄与苏联大导演格拉西莫夫同名影片有关)的结合。故事讲铁路边平民区的青年因为见到朋友扒德军运输煤炭的火车而被击毙,在抵抗组织的启蒙和带领下,从自发到觉悟,与德军展开斗争。虽然看起来和别的革命故事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但是它依然是“新”的,作为罗兹电影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这部电影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到来。它不仅以新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革命主旋律故事,更是通过这部影片达成了新一代波兰年轻人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迥异于以往波兰电影的语言,进行了“致残酷青春”的抒写,呈现出清新的新现实主义的风格,树立了新一代青年与国际接轨的审美意识。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识中有着一种微妙的意识,那就是不同于苏联电影的传统革命叙事,而是将对人性的探索、人的自由与困境的探讨发挥到极致,亦即在苏联与意大利电影美学思想之间选择了后者,自此就成为了“波兰电影学派”的主要思想倾向。
《下水道》是给波兰电影带来世界声誉的名作,恐怕也是瓦伊达最为人熟知的作品。电影以二战结束前波兰抵抗军的华沙起义为背景,中尉带着一个小分队潜入下水道,以便和援军里应外合,但是援军迟迟不来……弹尽粮绝的小分队陷入绝望,矛盾丛生,人性的弱点全部暴露出来,他们最后或自杀,或试图突围而被德军残杀,或将对方击毙。
下水道的空间隐喻是清楚的,它探讨了“绝境中的人性”这种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命题。但是它带有一种更深层的隐喻,即波兰作为战后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通常就是“弃子”。这种意识形态在他的下一部作品《灰烬与钻石》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安杰伊·蒙克:“反英雄”的《英雄》
瓦伊达这样评价与他同名、同时代的导演安杰伊·蒙克:“如果他不是过早离世(车祸),他会在所有的电影学院讲授艺术电影。他是一个天才的教育家,是我们罗兹电影学院最有个人见解的毕业生。”
导演蒙克的作品在国内介绍很少。这次展映中有他的《英雄》,是非常珍贵的放映。蒙克是犹太人,参加过华沙起义,是上过战场的。他存世作品中最多的是纪录片,故事片很少。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他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学习,尤其是罗西里尼的《战火》,“战时新闻特写”的风格非常突出,例如《蓝色十字架男人》等等。
《英雄》在叙事风格上也有罗西里尼的影子,这部本来就不长的电影由两个彼此没有关联的“战时新闻特写”短片组成。但这部影片显然凸现了波兰电影学派擅长哲学探讨的特色。什么是英雄?普通人,甚至胆小鬼能否成长为英雄?同样以华沙起义为背景,蒙克这部电影呈现出与瓦伊达迥异的诗学风格。他更“现实主义”,冷静,有点黑色幽默。
这更像是一部“反英雄”电影,颠覆了某种高、尖、响、硬的概念化英雄形象。每个小人物,甚至酒鬼,在某种情境下都有可能成为英雄,这是由于人性本身具有向往崇高的一面。由作为战士的蒙克来这样讲述是令人信服的。
蒙克的另一部代表作《铁轨上的人》有点类似《罗生门》:一个老火车司机在铁轨上被撞死。现场的信号灯被破坏,疑似有人制造了这起事故。而老司机生前因为不愿意用次等煤,被提前退休。围绕这个事故展开了调查,得到的结果却扑朔迷离。可惜这部影片未能展映。
耶尔日·卡瓦莱洛维奇:
悬念、恐怖与隐喻
除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波兰电影学派”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大导演耶尔日·卡瓦莱洛维奇是希区柯克风格最明显的(另一个要算罗曼·波兰斯基)。这次展映中有两部卡瓦莱洛维奇的精品,《夜车》和《修女乔安娜》。
卡瓦莱洛维奇是亚美尼亚裔,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村庄,那里大多数是犹太人,或许大屠杀记忆让他的电影具有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惊悚。一个奇怪的事情是,悬念、紧张、恐怖这些要素到了卡瓦莱洛维奇的电影中,却往往被解读为某种隐喻,这正是波兰的“禁忌性”带来的。
《夜车》开头显得诡异的音乐和诡异的火车站鸟瞰镜头给人一种悬疑的气氛。俊男和美女在火车包厢邂逅,但两人不知为何都神情紧张,男的一直戴着墨镜,女的总是在躲着什么,直到很久后他们才打破僵局。列车上有各色人等,年轻情侣、八卦中年、轻佻少妇,谈不上有什么“正面人物”,却都各自精彩,活灵活现。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互相戒备的气氛,当他们得知有一个逃犯藏在火车上时,这种戒备加剧了,并将怀疑的矛头指向这对男女,其实男的是因为手术失败而怀疑人生的医生,女的是因为陷入亲密关系僵局而躲避男方的纠缠而已。最后一切真相大白,旅客各自回归度假生活,影片却留下长长的余韵,他们似乎还应该有“故事”(因为观众期待的某些俗套情节一个都没有发生)。
顺便说一句,这个故事换成法国或德国、意大利的背景,其实都可以成立,“他人即地狱”是现代性通行的症候。但网络上关于这部影片的介绍却都复制粘贴了一句“反映了社会主义波兰时期的压抑气氛”。可见禁忌性给它蒙上了某种吸引力。
《修女乔安娜》是“波兰电影学派”最著名的影片之一,它也是最具争议的波兰电影之一,教皇当年甚至宣布去电影院观看都是有罪的。卡瓦莱洛维奇将他制造心理紧张悬疑气氛的本事放到了最大。故事讲的是17世纪一个以行为清静著称的黑衣修士被派往某声名狼藉的女修道院“驱魔”。修道院院长乔安娜非常美艳,她声称自己时常被撒旦附体。已经有几个前来驱魔的修士反而中了邪,犯下罪孽,被人抓住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新来的这位似乎意志坚定,但是他不仅被乔安娜身上的撒旦深深吸引,被其折服,还以神之爱的名义犯下杀人的罪行。只看简介很像是一部Cult的B级片,但真正的艺术恰恰是不能通过简介或三分钟短视频快速浏览的。神之爱与撒旦之爱(诱惑)的角力是宗教哲学的一个非常深刻的课题,戈达尔的《莱昂莫汉神父》、莫里斯·皮亚拉的《撒旦的阳光下》等都是此类佳作。也有不少影评人将卡瓦莱洛维奇这部作品中的压抑感、禁锢感解读为某种对现实的影射,当然也只是见仁见智了。
沃伊切赫·哈斯:“如梦如幻”
本次影展的一个惊喜是波兰电影大师沃伊切赫·哈斯的《萨拉戈萨手稿》赫然在列。哈斯似乎离“波兰电影学派”稍稍有点距离,他的创作有着很强的后现代特征。他的电影是真正的“如梦如幻”,似乎摄影机镜头就装在他的潜意识里。
《萨拉戈萨手稿》小说原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神作”,被认为能与《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相媲美。作者扬·波多茨基是18世纪的波兰贵族、旅行家、神学家,《萨拉戈萨手稿》是一部脑洞无限大开的作品,融奇幻、怪诞、魔幻、哥特、冒险、爱情于一体,它的小说体裁极为独特,有点像中国古典小说的“串糖葫芦”结构,也像《十日谈》,人人都在讲小故事,同时人人又在被别人讲述。这样复杂的一部小说,全世界导演中也只有哈斯能拍得出来。在六个大主题下的无数小主题,环环相扣的套嵌结构,事实上看一遍是看不完的——连骄傲的布努艾尔都说,这是他唯一看了三遍的电影。
一般将1965年看作“波兰电影学派”的终止。然而,波兰电影的优良传统并未终结,它在上世纪70年代以更为强悍的“道德焦虑电影”再次赢得世界瞩目,又一代人到来,他们也是罗兹电影学院培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