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不孤必有邻相符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08:1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黎说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和德不孤必有邻相符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1.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1.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出处:《论语.里仁》 孔子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德不孤必有邻”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原文: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
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洋溢出来的自信,不仅仅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它教导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是道德君子,真是在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即使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3.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我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4.德不孤必有邻是谁的名言
德不孤必有邻是孔子的名言。
一、释义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二、出处 孔子《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三、分析 德,以有比较、合道义而存在。否则,没有了比较、不合道义的话,德,从何谈起。
德,可重复。不德,则不可重复,需加以改正。
好比:苗要呵护,草要根除。 扩展资料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
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 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有"德"的人不会寂寞?浅谈对"德不孤,必有邻"的四点理解
作者:大黎
01德不孤,必有邻的来源和意思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 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为伴。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品质的人,在论语中除了"德不孤,必有邻"以外多处有"德"的身影,比如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比如说"为政以德";再比如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等等。孔子把"德"放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而"德不孤,必有邻"又可以有哪些衍生含义呢?
02"德不孤,必有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尊重每种思想
首先我想说,"德不孤,必有邻"虽是圣人的一句话,但我们不用那么死板地理解,结合现代社会环境,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是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你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你认为不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不好。而做到不轻易干涉别人,尊重对方的思想和习惯也是"德不孤,必有邻"的体现。
有时候我们不必把孔夫子的话想得太高深以至于每次读论语都恨不得把每个字拆开了理解,其实孔夫子的智慧也是来源于生活,就这句话而言我想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事情。
小佳和小杨是同事,她们单位领导要求员工自己买菜,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规定了金额范围。小杨性格豪爽大方,每次买菜都怕大家吃不饱,所以卖得比较多,而小家为人比较谨慎,多次劝小杨少买一些不然领导有意见,有时候小佳着急了就一直劝小杨,次数多了却影响了小杨的心情。小佳心里认为小杨不听劝,一定要被领导骂了才甘心;而小杨心里认为自己也是为大家好,怎么你还不领情?
其实两人的想法都没有错,关键在于两人都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如果她们愿意都尊重彼此的意愿也许不会发生这些矛盾。
不得不承认的是完全尊重别人的想法是一种理想状态,人是感情动物,被感情牵着鼻子走是常有的事,回想一下自己,其实很多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在干涉别人的想法,只是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作为"德不孤,必有邻"的一个前提条件,想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要先学会尊重不同思想,而不同思想的汇合点所碰撞出的火花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地方。
03如何做到"德不孤"?反躬自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即使能够做到尊重各种不同的思想,但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种想法都是对的,你尊重但不认可。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能做的是反躬自省,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你可能会说,如果明明是对方的错,为什么我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实与其说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如说是自省自己有没有出现过对方一样错误的言行,由别人的错误投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
"必有邻"的前提是"德不孤",而"德不孤"的前提是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不是人人都能称为有德之士,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也不会一蹴而就,必定是经过不断学习提炼、反躬自省、修身养性。
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说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人,而不能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生在世,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必定是必修课。
04"德不孤,必有邻"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关系
孔子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翻译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快乐的吗?"上学的时候读这句话理解很简单:好朋友来了怎么会不开心呢?
现在再来读这句话才发现其实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拥有忠诚、友善、诚信等高尚的德行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才有拥有真正的朋友。这不正验证了"德不孤,必有邻"吗?这不正是自身价值和道德的体现吗?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在奉行这个原则。比如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就是"德不孤"的最好体现吗?而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事实不正是"德不孤"的实践结果吗?
05志同道合的人一定存在
很多人对"德不孤,必有邻"的表述有异议,因为有"德"不一定"不孤","德不孤"不一定"必有邻"。
有个成语叫"曲高和寡",常用于形容知音难得。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想遇到一个道德上与之媲美的知音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就像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信念的人并不多,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孔子无论在周游列国还是回鲁国教学期间,总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
虽然我们不是孔子,也不是圣贤,做不到这么完美,也想不了这么周全,或许还会因为一些不同的想法而得到别人的闲言碎语,但我相信这些都不能影响我们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高处不胜寒,我们要学会把没有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当做一件正常的事,寂寞和孤独都是暂时的,而你要相信"德不孤"的人内心不会感到寂寞。
我们何不把"德不孤,必有邻"看做一种处事态度,一种人生经验,只要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有价值的事,坚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相信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现。
作者:大黎,坚持写优质的文章,不说无聊的废话,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
参考:《孔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