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名言
时间:2022-04-01 08:3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至简历史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急功近利名言
1.用什么名言形容“急功近利”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1. 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
2. 坚忍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必会把人唤醒的。
3.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4. 人只有一直往前走,才能把影子甩在身后!
5. 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
6. 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结出甘甜而柔软的果实。
7. 先苦后甜要比先甜后苦的味道迷人的多。
8. 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如果你命运里注定需要忍受,那么说自己不能忍受就是犯傻。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9.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0.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2.诸葛亮的名言表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
诸葛亮名言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3.关于“浮躁”的名言
1. 心不能浮躁,但手法必须雷霆——《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2. 可是你不要像我一样,把浮躁的生活当做成长。——宋冬野《卡比巴拉的海》
3. 在这个浮躁的随波逐流的时代,仍然有真心付出有信仰的人存在。——柴静
4. 文字有着穿透光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引领我,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嚣。——李娟《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
5. 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明朝那些事儿》
6. 真正的彻悟,不仅是在浮躁中获取安宁,也是从寂寞里得到解脱。不仅是将热忱得以释放,也是让冷落能够平缓。——白落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7. 在这个浮躁而现实的年代,有人说:最卑微不过爱情,最凉薄不过人心。人心、可以是温厚的,爱情、也可以是高贵的。愿生命不息,愿爱长存。——王尼玛《暴走大事件》
8. 每个人都有等待自己及自己等待的人,每个人却都在浮躁的人生里被迫不断前行并改变轨迹,能够坚持在原地守候如一的,却又需要怎样的坚持?——天下归元《扶摇皇后》
9.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时间总有太多的繁华,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倘若浮躁或是疲惫了,必定会有一个娴静的茶馆,将你我收留。——白落梅《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10. 我得感谢这些年的漂泊,使我远离中心,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在北欧的漫漫长夜,我一次次陷入绝望,默默祈祷,为了此刻也为了来生,为了战胜内心的软弱。我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漂泊是穿越虚无的没有终点的旅行。”经历无边的虚无才知道存在有限的意义。——北岛《失败之书》
11. 每个人只有一次十六七岁 不够理性 不够成熟的年龄遇见你 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我们能不能走到最后谁也说不定 在这浮躁的阶段 只希望能努力多爱你一点 你一定不要抱怨我的脾气 时间会告诉你我爱你都是真的 终老白发希望还是你。——颜末《夏至未至》
12. 我告诉自己,不要浮躁,不要抱怨。凡事有迹可循。我有我的路,人生其实一切自有安排。——七堇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13.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任何不修炼自己内心的人都会变的浮躁起来。——沉潜中看到阳光
14.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格言联壁》
15. 在浮躁的世界做着浮躁的事情,蓦然回首,不如静下心来,回到那个安静的世界吧!——流苏少女
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急功近利、睚疵必报,速亡之道
汉武帝采取推恩令,以四两拨千斤,层层弱化诸侯势力,从而一举解决了西汉开国以来想解决却悬而未决的削藩问题。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实则是主父偃的主意。主父偃因为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而成为西汉名臣之一。
但主父偃此人,是一个急功近利、睚疵必报的人,“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这句堪与“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齐名的名言,就出自主父偃之口。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这恐怕是主父偃后来成为极端急功近利者的根源,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贫穷状态下,一旦有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往往就会表现得十分贪婪而不择手段。
主父偃早年曾主修纵横术,游说于燕、赵、齐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和重用,反而处处受到儒生们的排挤。中年以后,主父偃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于是弃纵横而就儒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对儒学已颇有研究的主父偃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希望通过卫青而得以觐见汉武帝。卫青欣赏他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主父偃,但都无结果。
元朔元年(前128),汉武帝下诏举孝廉,招才纳士。主父偃抓住机会,赶紧向汉武帝上书言事,毛遂自荐。
奏书上呈,汉武帝看后十分满意,立刻召见了主父偃,拜为郎中。此后,主父偃深受汉武帝信任,对他破格任用,一年之内就被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连升四次,可谓一时风光无两。
因此,诸侯、大臣们都极力讨好主父偃,纷纷以金钱去贿赂他,财物总计超千金。有人对主父偃说:“您这么做,也太嚣张了吧!”主父偃说:“如果我活着享受不到列五鼎进餐的贵人生活,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的酷刑好了!”
主父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朝大权在握,除了马不停蹄地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外,还建议汉武帝不惜耗费巨资建朔方郡,致使国库空虚。同时,对于曾经得罪过他的人,主父偃也“倒行逆施”,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首先遭到主父偃算计的就是儒家大师董仲舒。董仲舒曾一度被贬为中大夫后,赋闲在家写了一本名为《灾异之记》的著作,以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专门阐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主父偃妒恨董仲舒,派人窃取了他的书,并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书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书是自己老师所写,也认为此书见识荒谬、愚蠢至极,闹出了一个天大的乌龙。
汉武帝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还好汉武帝宽宏大量,又认为董仲舒确实是个人才,降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讲论灾异之说。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燕王刘定国与他父亲康王的姬妾通奸,又夺走他弟弟的妻子做姬妾,还杀了肥如县的县令郢人。郢人的兄弟于是上书朝廷告发刘定国的恶行,主父偃收到这份弹劾文书,故意从中朝转给外朝大臣,使其公开化,让汉室宗亲想隐瞒或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为不可能。
主父偃这么做,主要原因是要报当年自己在燕国不受礼遇之仇。公卿议罪,请求汉武帝诛杀刘定国,汉武帝不得不批准了。刘定国后来畏罪自杀,封国被废除。
刘定国的死,让主父偃深刻体会到报复的快感,于是他把与自己有新仇旧恨的齐厉王作为下一个报复的目标。
齐厉王刘次昌,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把她弟弟的女儿嫁给齐厉王为后,厉王不喜欢纪氏的女儿。纪太后为了让纪氏家族世世受宠,就让她的长女纪翁主进入王宫,整顿后宫秩序,不准宫女接近齐王。不料,齐厉王却趁机和他的姐姐翁主通奸了。
齐国有个宦官徐甲入朝侍奉汉皇太后王娡。王娡未嫁给汉景帝前,在民间曾与金王孙生有一个女儿,这就是修成君。修成君有个女儿叫娥,王娡想把娥嫁给诸侯,宦官徐甲自告奋勇请求出使齐国,定让齐王上书求娥。王娡很高兴,派徐甲前往齐国。
主父偃也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徐甲出使齐国是为了娶王后的事,便想搭便车,暗中对徐甲说:“希望也帮我说一说,我的女儿愿在齐王后宫服侍。”徐甲到齐国后,先把此事暗中传出。纪太后听后大怒,说:“主父偃算什么人?竟然也想让女儿进入后宫!”
主父偃从前在齐国就不受待见,如今又受到羞辱,从此与齐国有了新仇旧恨,因此便向汉武帝举报了齐厉王与姐姐私通的丑事。
汉武帝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前去齐国查办此事。主父偃来到齐国,严刑审问齐王后宫的宦官,命令他们供出齐王的丑事。齐王知道后,惧怕被官吏拘捕诛杀,干脆自己饮毒自杀了。
主父偃年轻时曾游历过齐、燕、赵三国,到他身居高位,接连毁灭了燕、齐两国,赵王刘彭祖因此惧怕自己成为主父偃下一个迫害的目标,于是先下手为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赂以让诸侯子弟得以封侯等违法之事。
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在客观上的确帮助西汉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削藩的目的,但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允许各诸侯王将封地分给非嫡长子弟,实则是收了各诸侯非嫡长子弟的贿赂,因此替他们说话,帮他们谋取利益。所以,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际上是一举三得:对朝廷有利,对各诸侯非嫡长子弟有利,对主父偃也有利。不过,主父偃作为大汉臣子,无论其建议有多好,收受了各诸侯非嫡长子弟的贿赂,目的动机已经不纯,现在终于惹祸上身了。
此时,汉武帝刚好收到齐王自杀的消息,勃然大怒,认为是主父偃迫使齐王自杀,于是把主父偃逮捕下狱。在狱中,主父偃承认了他接受诸侯贿赂的事实,却坚决否认强迫齐王自杀的罪名。
汉武帝原本想不杀主父偃,但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趁机落井下石,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封国被废,改设为郡,领地归属朝廷。这件灭人之国的恶事,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就没法向天下人交代。”
汉武帝想想也对,灭燕国、齐国这样的大事,总得对天下人有个交代,总得有人出来背黑锅。那就让主父偃来吧!于是下令灭了主父偃全家。
主父偃从得势到全家被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归其原因,还是他自己说的那句话: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因为以这种的思想、心态去做事,哪有不急功近利、睚疵必报的道理?这就是主父偃的速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