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名言

时间:2022-04-01 10: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哲学园 | 评论: 次 | 点击:

基弗名言

1. 世界名人排名

综合排名 姓 名 行 业 收入排名 收入(亿美元) 上榜原因 1 Tom Cruise 汤姆·克鲁斯 演员 14 0.67 对于这位好莱坞最赚钱的明星来说,就算负面新闻也是好事一桩 2 Rolling Stones 滚石乐队 音乐 7 0.9 去年的巡回演唱会全美票房达到1.62亿美元 3 Oprah Winfrey 奥普拉·温芙瑞 “脱口秀”主持人 4 2.25 已获得超过40个艾美奖;可能借《紫色》一片拿下托尼奖 4 U2 U2乐队 音乐 5 1.1 刚举办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巡回演唱会;主唱波诺相当活跃 5 Tiger Woods 老虎伍兹 体育 7 0.9 比赛奖金收入达5,800万美元,比其他高尔夫球手高出25% 6 Steven Spielberg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导演/制片人 1 3.32 将梦工厂的真人电影部门卖给派拉蒙公司,获得很大一笔现金 7 Howard Stern 霍华德·施特恩 “脱口秀”主持人 2 3.02 与天狼星卫星公司达成为期5年、价值5亿美元的合同 8 50 Cent 50美分组合 音乐 24 0.41 运动鞋、手机铃声双管齐下;专辑销量达2,000万张 9 Cast of The Sopranos 《黑道家族》 演员 19 0.52 HBO电视台已提出难以拒绝的拍摄计划:拍摄第7季(完结篇) 10 Dan Brown 丹·布朗 作家 9 0.88 《达芬奇密码》狂销6,100万册,电影也成大热门 11 Bruce Springsteen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 音乐 17 0.55 巡回演唱会赚进2,600万美元;录制向皮特西格致敬的新专辑 12 Donald Trump 唐纳德·特朗普 热门人物 22 0.44 人气借《学徒》系列剧居高不下 13 Muhammad Ali 穆罕默德·阿里 体育 17 0.55 传奇拳王凭借出售姓名使用权赚进5,000万美元 14 Paul McCartney 保罗·麦克卡特内 音乐 25 0.4 现场演出票价高达135美元,仍吸引大批拥趸 15 George Lucas 乔治·卢卡斯 导演/制片人 3 2.35 第6部《星战》(最后一部)勇夺2005年最卖座电影亚军 16 Elton John 艾尔顿·约翰 音乐 33 0.34 携《狮子王》与《阿依达》挺进百老汇 17 David Letterman 大卫·莱特曼 “脱口秀”主持人 25 0.4 节目有小甜甜布莱妮捧场,与温芙瑞握手言和 18 Phil Mickelson 菲尔·米克尔森 体育 20 0.47 4月夺下高尔夫大师赛冠军,连续三年战绩辉煌 19 J.K. Rowling J.K.罗琳 作家 11 0.75 据说《哈利·波特》第7部将为该系列画上句点 20 Brad Pitt 布拉德·皮特 演员 56 0.25 出演《史密斯夫妇》,既鼓了荷包又赢得爱人 21 Peter Jackson 彼得·杰克逊 导演/制片人 29 0.39 《金刚》不被影评人看好,却在全球创下5.49亿美元佳绩 22 Dr. Phil McGraw 菲尔·麦克格劳博士 “脱口秀”主持人 21 0.45 身为温芙瑞嫡传弟子的他,观众人数达到640万 23 Jay Leno 杰·雷诺 “脱口秀”主持人 34 0.32 收视率上继续领先莱特曼,但收入依旧稍逊一筹 24 Celine Dion 席琳·迪翁 音乐 25 0.4 去年在拉斯维加斯的演出收入在所有演唱会中排名第三 25 Kobe Bryant 科比·布莱恩特 体育 36 0.31 致命一投将湖人队拖入加时赛;代言耐克运动鞋收入不菲 26 Michael Jordan 迈克尔·乔丹 体育 34 0.32 虽然阔别赛场3年,但仍靠耐克广告收入5亿美元 27 Johnny Depp 强尼·德普 演员 44 0.29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票房直逼5亿美元 28 Jerry Seinfeld 杰瑞·宋飞 喜剧演员 6 1 8年前终结的《宋飞传》依旧人气不减 29 Simon Cowell 赛门·考威尔 热门人物 23 0.43 冷嘲热讽式的点评使《美国偶像》更有看头 30 Michael Schumacher 迈克尔·舒马赫 体育 15 0.58 全F1收入最高的车手去年只赢了一次比赛 31 Tom Hanks 汤姆·汉克斯 演员 44 0.29 《达芬奇密码》被评论家痛斥,但依然破了票房记录 32 Rush Limbaugh 鲁什·林堡 “脱口秀”主持人 38 0.3 虽然被控非法使用止痛药,节目却依然是大热门 33 Denzel Washington 丹泽·华盛顿 演员 30 0.38 巨资打造的《局内人》票房冲破1.75亿美元 34 Cast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疯狂主妇》 演员 79 0.14 第2季中的“主妇”成了ABC电视台的救命草 35 Jennifer Aniston 珍妮弗·安妮斯顿 演员 68 0.18 与男友皮特的分手是今年最轰动的新闻 36 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茱莉 演员 77 0.14 热衷慈善活动,接替珍妮弗成为皮特的女友 37 The Olsen Twins 奥尔森孪生姐妹 热门人物 25 0.4 签约双星娱乐公司,星途一片坦荡 38 Nicole Kidman 妮可·基德曼 演员 61 0.22 《翻译风波》与《家有仙妻》成绩惨淡,但身价丝毫不降 39 The Eagles 老鹰乐队 音乐 12 0.7 年纪增大,人气不输当年,演唱会战绩名列前茅 40 Rod Stewart 罗德·斯图华特 音乐 38 0.3 最新的精选集创下白金销量 41 Shaquille O'Neal 沙奎尔·奥尼尔 体育 37 0.3 本赛季虽然降薪28%,但仍是NBA中工资最高的 42 Jerry Bruckheimer 杰瑞·布拉克海默 导演/制片人 10 0.84 《加勒比海盗》制片人借《犯罪现场调查》大赚一笔 43 David Beckham 大卫·贝克汉姆 体育 50 0.27 为其球队带来的收入和价值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 44 Jessica Simpson 杰西卡·辛普森 热门人物 77 0.14 婚姻破裂使这位歌手兼演员成为小报上的话题女王 45 Andrew Lloyd Webber 安德鲁·韦伯 戏剧制作人 16 0.56 《剧院魅影》成百老汇最长寿剧目 46 LeBron James 勒布朗·詹姆斯 体育 53 0.26 明年合约到期后他是否会离开克里夫兰骑士队? 47 Neil Diamond 内尔·。

2. 黄金分割数的来历

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

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也称为中外比。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数字,我们以0.618来近似,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发现: 1/0.618=1.618 (1-0.618)/0.618=0.618 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我们首先从一个数列开始,它的前面几个数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个数列的名字叫做"菲波那契数列",这些数被称为"菲波那契数"。

特点是即除前两个数(数值为1)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 菲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有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菲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

即f(n)/f(n-1)-→0.618…。由于菲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以只是逐渐逼近黄金分割比这个无理数。

但是当我们继续计算出后面更大的菲波那契数时,就会发现相邻两数之比确实是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的。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五角星/正五边形。

五角星是非常美丽的,我们的国旗上就有五颗,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也用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五角星中可以找到的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正五边形对角线连满后出现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

由于五角星的顶角是36度,这样也可以得出黄金分割的数值为2Sin18 。 黄金分割点约等于0.618:1 是指分一线段为两部分,使得原来线段的长跟较长的那部分的比为黄金分割的点。

线段上有两个这样的点。 利用线段上的两黄金分割点,可作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

2000多年前,古希腊雅典学派的第三大算学家欧道克萨斯首先提出黄金分割。所谓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

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契数列1,1,2,3,5,8,13,21,。后二数之比2/3,3/5,4/8,8/13,13/21,。

近似值的。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甚至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

这种算法在印度称之为"三率法"或"三数法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比例方法。 其实有关"黄金分割",我国也有记载。

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

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我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因为它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在工艺美术和日用品的长宽设计中,采用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建筑物中某些线段的比就科学采用了黄金分割,舞台上的报幕员并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侧,以站在舞台长度的黄金分割点的位置最美观,声音传播的最好。

就连植物界也有采用黄金分割的地方,如果从一棵嫩枝的顶端向下看,就会看到叶子是按照黄金分割的规律排列着的。在很多科学实验中,选取方案常用一种0.618法,即优选法,它可以使我们合理地安排较少的试验次数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适的工艺条件。

正因为它在建筑、文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人们才珍贵地称它为"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

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应用时一般取1.618 ,就像圆周率在应用时取3.14一样。

发现历史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中世纪后,黄金分割被披上神秘的外衣,意大利数家帕乔利称中末比为神圣比例,并专门为此著书立说。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神圣分割。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

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

.a。

..| +-------------+--------+ - | | | . | | | . | B | A | b | | | . | | | . | | | . +-------------+--------+ - |。

|..a-b。| 通常用希腊字母 表示这个值。

黄金分割奇妙之处,在于其比例与其倒数是一样的。例如:1.618的倒数是0.618,而1.618:1与1:0.618是一样的。

确切值为根号5+1/2 黄金分割数是无理数,前面的1024位为: 1.6180339887 4989484820 4586834365 6381177203 0917980576 2862135448 6227052604 6281890244 9707207204 1893911374 8475408807 5386891752 1266338622 2353693179 3180060。

3. 请告诉我2月21日出生的明星或名人,越多分越高

韩国演员 金荷娜

法国著名设计师 纪梵希

妮娜西蒙(Nina Simone)爵士歌手兼钢琴家、作曲家。

电影导演山姆派金帕(Sam Peckinpah),作品有《狂徒末日》、《派特与比利小子》。

天主教主教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为一哲学家,著有自传作品《生命之歌》(Apologia Pro Vita Sua)。

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罗马尼亚雕刻家,以造型简单的木雕、大理石像和铜像来表现人与动物的内在本质。

法裔美籍作家安妮丝宁(Anais Nin),亦为人体模特儿及舞者,民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er)传出绯闻。她的作品包括60册日记以及情色作品《亨利与君儿》、《维纳斯三角洲》等。

英裔美籍诗人奥登(W.H.Auden),是20世纪重要的英语系诗人之一。其作品同时影响了诗与散文的写作形式,以及当代人们的观念。

4. 欧美经典著名动漫

1993年10月13日 《圣诞夜惊魂》---Tim Burton's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类 型:动画 奇幻 家庭 歌舞 片 长:76 min 导 演:亨利·塞利克 Henry Selick 主 演:丹尼·艾夫曼 Danny Elfman 凯瑟琳·欧·哈拉 Catherine O'Hara 推荐指数:★★★★★ 1994年06月15日 【Disney】 《狮子王1》---The Lion King 1 类 型:喜剧 冒险 幻想 动画 家庭 片 长:89 min 导 演:罗杰·阿勒斯 Roger Allers 主 演:罗温·艾金森 Rowan Atkinson 马修·布鲁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乌比·戈德堡 Whoopi Goldberg 推荐指数:★★★★★ 1995年 【Disney】 《玩具总动员1》---Toy Story 1 类 型:喜剧 冒险 音乐 动画 家庭 片 长:81 min 导 演:约翰·雷斯特 John Lasseter 主 演: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蒂姆·艾伦 Tim Allen 安德鲁·斯坦顿 Andrew Stanton 推荐指数:★★★★ 1995年 《勇敢者的游戏1》---Jumanji 1 类 型:喜剧 剧情 家庭 冒险 动作 幻想 片 长:104 min 导 演:乔·约翰斯顿 主 演:克丝汀·邓斯特 罗宾·威廉斯 推荐指数:★★★★★ 1996年11月27日 【Disney】 《101斑点狗》---101 Dalmatians 类 型:家庭 冒险 喜剧 片 长:103 min 导 演:斯蒂芬·赫瑞克 Stephen Herek 主 演: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 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推荐指数:★★★★★ 1997年 《第5元素》---The Fifth Element 类 型:动作 惊悚 科幻 冒险 片 长:126 min 导 演:吕克·贝松 Luc Besson 主 演: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推荐指数:★★★★★ 1998年 【Disney】 《虫虫特工队》---A Bug's Life 类 型:家庭 动画 喜剧 冒险 片 长:96 min 导 演:安德鲁·斯坦顿 Andrew Stanton 主 演:戴夫·弗雷 Dave Foley 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推荐指数:★★★★★ 1998年05月1日 【Disney】 《狮子王II:辛巴的荣耀》---The Lion King 2 Simba's Pride 类 型:冒险 动画 喜剧 家庭 歌舞 爱情 片 长:81 min 导 演:洛拉杜卡 主 演:马修·布鲁德里克 莫伊拉.凯利 妮芙.坎贝尔 推荐指数:★★★★★ 1998年10月2日 【DreamWorks】 《小蚁雄兵》---Antz 类型:动画 奇幻 家庭 冒险 喜剧 片长:83 min 导 演:Eric Darnell 主 演: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詹妮弗·洛佩兹 Jennifer Lopez 莎朗·斯通 Sharon Stone 推荐指数:★★★★★ 1998年12月18日 《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 类 型:卡通 家庭 音乐 剧情 片 长:97 min 导 演:布兰德.查普曼 Brenda Chapman 主 演:瓦尔·基尔默 Val Kilmer 桑德拉·布洛克 Sandra Bullock 推荐指数:★★★★★ 1999年 【Disney】 《玩具总动员2》---Toy Story 2 类 型:喜剧 冒险 音乐 动画 家庭 片 长:92 min 导 演:约翰·拉塞特 John Lasseter 主 演: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琼·库萨克 Joan Cusack 蒂姆·艾伦 Tim Allen 推荐指数:★★★★★ 2000年 【DreamWorks】 《小鸡快跑》---Chicken Run 类 型: 片 长: 导 演:彼得·洛德 Peter Lord 主 演: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 茱莉亚·莎华拉 Julia Sawalha 推荐指数:★★★★★ 2001年 【Warner Brothers】 《猫狗大战》---Cats and Dogs 类 型:喜剧片 片 长: 导 演:拉里·加特曼 Larry Guterman 主 演: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托贝·马奎尔 Tobey Maguire 推荐指数:★★★★★ 2001年 【Disney】 《怪物公司》---Monsters,Inc. 类 型:卡通片 片 长: 导 演:大卫·斯里弗曼 David Silverman 主 演:比利·克里斯托 Billy Crystal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推荐指数:★★★★★ 2001年4月22日 【DreamWorks】 《怪物史莱克1》---Shrek 1 类 型:爱情 动画 奇幻 家庭 冒险 喜剧 片 长:90 min 导 演:安德鲁·亚当森Andrew Adamson 主 演:麦克·梅尔斯Mike Myers 卡梅隆·迪亚茨Cameron Diaz 推荐指数:★★★★★ 2002年 【20th Century Fox】 《冰河世纪 1》---Ice Age 1 类 型: 片 长:81 min 导 演:克里斯·维杰 Chris Wedge 主 演: 雷·罗曼诺 Ray Romano 约翰·莱奎扎莫 John Leguizamo 丹尼斯·利里 Denis Leary 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 推荐指数:★★★★★ 2003年 【Disney】 《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 类 型:动画 冒险 喜剧 剧情 家庭 片 长:100 min 导 演:安德鲁·斯坦顿 Andrew Stanton 主 演: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艾伦·德杰尼勒斯 Ellen DeGeneres Alexander Gould 推荐指数:★★★★★ 2004年 【Disney】 《超人特攻队》---The Incredibles 类型:动画 动作 冒险 喜剧 家庭 幻想 科幻 片 长:115 min 导 演:布拉德·伯德 Brad Bird 主 演: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推荐指数:★★★ 2004年 【DreamWorks】 《怪物史莱克 2》---Shrek 2 类型:卡通 冒险 喜剧 片 长: 导 演:凯利·阿斯布瑞 Kelly Ashbury 主 演:迈克·梅尔斯Mike Myers 卡梅伦·迪亚兹Cameron Diaz 推荐指数:★★★ 2004年2月10日 【Disney】 《狮子王III》--- The Lion King 3: Hakuna Matata(又名:The Lion King 1 1/2) 类 型:卡通 片 长:77 min 导 演:Bradley Raymond 主 演:Nathan Lane Ernie Sabella Julie Kavner 推荐指数:★★★★ 2004年6月11日 【20th Century Fox】 《加菲猫 1》---Garfield 1 类 型:家庭 动画 喜剧 片 长: 导 演:彼得·休伊特 Peter Hewitt 主 演:比尔·墨瑞 Bill Murray 布瑞金·梅尔斯 Breckin Meyer 詹。

5. 古代诗人为何愿意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青”有多种含义,其中就有绿色的意思。

青 qīng 〈形〉 (1) (会意。 从生,从丹。

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蓝色) (2) 同本义 [blue] 青,东方色也。——《说文》 正东曰青州。

——《周礼·职方氏》 时则有青眚青祥。——《洪范五行传》。

注:“木色也。” 其色青。

——《素问·风论》。注:“肝色。”

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周礼·职金》。

注:“青,空青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3) 又如:青磷(磷火。俗称鬼火);青靛(深蓝色);青焰焰(青蓝色);青云万里(比喻前程远大);青云干吕(庆云翔集,应乎六吕。

是一种吉祥的征兆);青冥(青天);青霄(青空,碧空) (4) 深绿色 [green] 两岸青山相对出。——唐·李白《望天门山诗》 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 青箬笠。——唐·张志和《渔歌子》词 青树翠蔓。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青冉冉(形容松柏叶色青翠、柔和);青靛(浮萍);青铜(铜镜);青琐(宫门上的一种青色连环图案);青冢(坟墓;亦单指王昭君墓);青记(生下来在皮肤上就有的青斑);青条条(形容青而长);青鸦鸦(青青的);青港港(深青色);青枫林(指墓地。 旧时墓地多种青枫树) (6) 黑色 [black]。

如:青旋旋(形容人的头皮青青的);青衣人(差役);青牛(黑色的牛);青照(垂青;关照);青蒲(青色的蒲团);青赏(看重;赏识);青盖(帝王车辇。 汉代帝王车用青盖);青毡(青色的毛毡;亦指儒者的故家旧物) (7) 茂盛的样子 [luxuriant]。

如:青青(茂盛的样子。也作“菁菁”);青芜(茂盛的青草) (8) 比喻年少 [young]。

如:青娥(少女。也指美好的容貌。

还指眉的别称。同青蛾);青岁(青春年华)。

6. 人体黄金分割的领域应用

二、艺术与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建筑师帕拉迪奥(Andrea Paliadio)提出,被我们经常觉得优美的比例,除了最平稳、和谐的1∶1(正方形和圆形)以外,尚有1∶2,1∶3,1∶1 618,1∶4(两个1∶1的组合),以及1∶5(两个黄金比的组合).金字塔的几何形状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入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金字塔的长度为5813寸(5-8-13).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竟然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黄浦江东岸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塔身高达468米.纽约联合国大楼在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黄金分割率.五角星中线段的比率都符合黄金分割率,这使得它成为了黄金分割的首要代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五角星总是被作为美丽与完美的象征,并与女神和神圣的女性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建筑物、门窗、画框、十字架、扑克牌和书籍等,他们长和宽的比例都十分接近于“黄金分割率”.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是舞台宽度的0.618之处.高清晰度电视的屏幕设计成16:9.西方画家非常注意把和谐的比例关系融入自己的绘画中,达·芬奇曾挖掘出人的尸体来测量人体骨骼结构的确切比例,他是宣称人体的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第一人.艺术家在设计创作其作品时都有意识地、严格地遵循了黄金分割比率.中国画家喜欢动植物和山水,其实形体优美的动物形体,如马,骡、狮、虎、豹、犬等,凡看上去健美的,其身体部分长与宽的比例也大体上接近与黄金分割.中国的古人虽不知这个神奇的数字,却给我们留下不少至理名言: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这些古代哲理,都隐喻着黄金分割的精髓,明朝李焕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国画、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笔到则太露,意到则回味无穷.只托出一大半儿(0.618)就给人留以想象和发挥的余地.三、音乐:优美动听的琴音,是综合了各种条件而得来的,贝多芬、莫扎特、巴赫、巴托克、德彪西、舒伯特等在他们的音乐里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在乐章、节中、乐曲中的大小高潮大都处在乐曲的5:8的交叉点上.斯特拉迪瓦里在制造他那有名的小提琴时也运用了黄金分割来确定f形洞的确切位置.黄金分割律是小提琴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提琴各个黄金分割律的调试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有的可以自行调试,有的则明知不准确也难于调试.在可能条件下调节其某些可调部分的黄金分割点,其音质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样,二胡要获得最佳音色,其千斤则须放在琴弦长度0.618处.中国古人对黄金分割的领悟与运用, 与西方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 又三分益一,而转相增减”,全弦共有十三徽,把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纽,五弦,八音,十三徽.奇妙的排列, 恰是费波那奇数(PHI).四、生命现象:率先使用斐波那契数列的,是法国数学家埃杜瓦尔·卢卡斯.从那时起,科学家开始注意到自然界中这样的例子,譬如,向日葵花盘和松果的螺线、植物茎干上的幼芽分布、种子发育成形和动物犄角的生长定式.人类从胚胎、婴儿、孩童到成年的发育规律,也遵循着黄金分割率.在植物中,像牡丹、月季、荷花、菊花等观赏性花卉含苞欲放时,起花蕾呈直的椭圆形,且长短轴的比例大接近于黄金分割.在有些植物的茎上,两张相邻的叶片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螺旋形的松果的排列与上类似.葵花籽在花盘上呈相反的弧线状排列,相邻两圈之间的直径之比PHI.向日葵花有89个花辫,55个朝一方,34个朝向另一方.将世界上任何一个蜂巢里的雄蜂和雌蜂分开数,你将得到一个相同的比率PHI.鹦鹉螺身上每圈罗纹的直径与相邻罗纹直径之比是PHI.昆虫身上的分节竟然也符合黄金分割.人体最适应的温度乃是用黄金分割率切割自身的温度,因为人正常体温是37.5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在动物界,禽兽等高级温动物的体温介乎37--39℃,这一温度正是水的液态范围0-100%,两个黄金点(0.618)之一,即38%左右.养生学家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医学专家分析后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人的脑电波图,若高低频率比为1:0.618时,乃是身心最具快乐欢愉之感的时刻.人类是杂食的,消化道长9米,其0.618为5.5米,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最适合以素食为主的混合膳食.食物供给人体以热能,热能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提供,碳水化合物供热要占人体总热能需要的0.618,主要是谷物中的淀粉.我们把进餐说成吃饭,是很科学的,突出了重点.一些发达国家的食物结构中,这一“黄金分割”被颠倒了,动物性食物占了大部分,造成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的发病率大大上升.蛋白质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质,由20种氨。

7. 急求一篇初一新生的数学小论文,字数1000

数学小论文一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

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

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

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

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

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

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数学小论文二 各门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同其他科学一样,数学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认识它的过去,就是为了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近代数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近30多年来,数学新的理论已经超过了18、19世纪的理论的总和.预计未来的数学成就每“翻一番”要不了10年.所以在认识了数学的过去以后,大致领略一下数学的现在和未来,是很有好处的. 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各门科学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物理学,人们早就知道它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 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在现代数学中叫做“动态”的,它不能只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处理,而要用复杂的“微分方程”来描述.研究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方程、数据、函数曲线、计算机等,最后才能说清楚每家只生一个孩子如何,只生两个孩子又如何等等. 还有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谈到考试,同学们往往认为这是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其实考试手段(口试、笔试等等)以及试卷本身也是有质量高低之分的.现代的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就是通过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等数量指标来检测考试的质量.只有质量合格的考试才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至于文艺、体育,也无一不用到数学.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大奖赛节目中看到,给一位演员计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就剩下的分数计算平均分,作为这位演员的得分.从统计学来说,“最高分”、“最低分”的可信度最低,因此把它们去掉.这一切都包含着数学道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关肇直先生说:“数学的发明创造有种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一种是解决了经典的难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工作;一种是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其实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历史上著名的正是这种人;还有一种就是把原来的理论用在崭新的领域,这是从应用的角度有一个很大的发明创造.”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是第三种发明创造.“这里繁花。

8. 射手座的星座名人

李贽、汪正正、罗斯·布朗、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欧内斯特·约瑟夫·金、乔治·亚德里、尼哈特、赵骏亚、文森特·卡索、梁峥、L.Joe、约翰·拉贝、亨利·莫斯莱、权高恩、楠迪·宗拉维蒙、麦莉·赛鲁斯、富兰克林·皮尔斯、文·贝克、童爱玲、何塞·克莱门特·奥罗兹科、申盛禄、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高恩妃、马里克-罗斯、希尔顿-阿姆斯特朗、郑宇光、戴军、田中邦卫、赵钟焕、巩晓彬、凯莉·布鲁克、韩晓、西奥多·赖曼 巴鲁赫·斯宾诺莎、格雷格·波波维奇、金仙雅、吉米·格拉汉姆、彼德·贝斯特、扎卡里·泰勒、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加藤治子、鲁迪·汤姆贾诺维奇、闻一多、科林·汉克斯、奥斯卡·罗伯特森、李晨、刘少奇、戴夫·宾、大冢明夫、两泽和幸、林佑威、吴燕珊、吴燕菁、凯瑟琳·海格尔、艾琳·姆吉卡、邢其毅、戴尔·卡耐基、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王彩桦、魏宗万、喻筱博、姬晨牧、郭艳、何塞巴·略伦特、池内博之、萨拉·海蓝德、陈燃、金花雨、吴慷仁、卫诗雅、权伍中、曼施泰因 安德鲁·卡内基、卡尔·本茨、丁颖、巴金、贾兰坡、马溶之、刘长春、狄马乔、许国璋、何鸿燊、李政道、波尔·安德森、坂口博信、中井和哉、淳于珊珊、马艳丽、黄海波、椎名林檎、伊藤淳史、哈维·阿隆索、吴日言、李亚男、邵庭、张家丰、谢珊珊、禹成贤、罗佩芝、戴安澜、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隋俊波、凯蒂·卡西迪、林伊婷、乔尔·金纳曼、张英南、贾里德·杰弗里斯、冢地武雅、李成儒、加斯帕德·尤利尔、何莉莉、武藤十梦 任重、杜双华、刘和刚、李公朴、单色凌、张国焘、加藤英美里、徐囡囡、刘秋宏、何琢言、杨虎城、弗迪南·德·索绪尔、威利斯·开利、肖恩·坎普、诺伯特·维纳、罗荣桓、查尔斯·舒兹、徐永椿、方野、小野惠令奈、普埃尔塔、卢瑟·海德、大野智、马里奥·埃利、丸山隆平、李玖哲、曾国藩、伊藤加奈惠、塔姆欣·伊格顿、徐佳、福山润、求伯君 赵昚、杨建平、李泰坤、王诗槐、张宏根、威廉·菲德内尔、松下幸之助、迪克牛仔、南宝拉、安德斯·摄尔修斯、续范亭、尼克·范·埃克塞尔、朴秀珍、董其武、杜布切克、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李小龙、吉米·亨德里克斯、布兰登·海伍德,凯瑟琳·毕格罗、尤利娅·季莫申科、那英、郭可盈、卡罗琳·肯尼迪、斯泰潘内克、郑弼教、李东学、朴灿烈、小室哲哉、奇克·赫恩、浅野忠信、松岛聪 爱新觉罗·皇太极、李晓勇、刘俊相、丹尼尔·亨利、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露易丝·布尔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安东·鲁宾斯坦、斯蒂芬·茨威格、李保田、艾德·哈里斯、黄仲昆、蔡枫华、约翰·加利亚诺、乔恩·斯图尔特、温尚翊、文沛然、法比奥·格罗索、嘉碧仪、温兆宇、黄鸿升、安德鲁·博古特、沈颖婷、易烊千玺、陈可辛,颜灵兰、杜聿明、凯伦·吉兰、金恩静、谢容儿、松雪泰子、约翰尼·纽曼、莱昂德罗·巴博萨 拉塞尔·威尔逊、卢卡斯·布莱克、朱利叶斯·兰德尔、尾崎丰、柳承龙、朱婷、毛毛、阿部玛利亚、约翰·雷、田口淳之介、慈禧太后、朱凤美、葛塔诺·多尼采蒂、克里斯蒂安·多普勒、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约翰·安布罗斯·弗莱明、侯宝林、雅克·希拉克、李远哲、拉姆·伊曼纽尔、徐亨、Don Cheadle、吉格斯、林志玲、安娜·法瑞丝、安七炫、千正明、张栋梁、徐子淇、池贤宇、香农·布朗、Clémence St Preux、李旼赫、马伊咪、邓佳坤、朴珠贤、余皑磊、贾马尔·马什本、迪·布朗、乔·科恩、Elliot Speller-Gillott 简·奥斯丁、朴叙俊、朱俐静、田连元、岛田晴香、周嘉玲、克里福德·罗宾逊、里昂·瓦尔拉斯、桐谷美玲、瓦西里·康定斯基、玛格丽特·米德、亚瑟·查理斯·克拉克、菲利普·狄克、向华强、罗嘉良、欧倩怡、菊地美香、橘庆太、雷军、小岛藤子、三浦萌、安娜·帕波维尔、莫熙儿、陈姿伊、颜丙燕、柄本佑、中村麻里子、于咏琳、龚钰祺、乔伊·多西、赵韩樱子、提奥·詹姆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铃木贞一 斯大林、袁心玥、张冬玲、Bobby、安娜依斯、夏树静子、查理·考克斯、格里菲斯·乔伊娜、本杰明·迪斯雷利、黄智雯、孙宁、卢海鹏、托马斯·格雷姆、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罗家伦、魏景超、松本清张、海因里希·伯尔、柯玉芝、库尔特·瓦尔德海姆、李默然、王方定、简·方达、徐立之、吴镇宇、萨卡什维利、基弗·萨瑟兰、马蒂亚斯·阿尔梅达、尹晶喜、周瑛锋、曾莉婷、杰克逊·拉斯波恩、柳浩太郎、卢庚戌、狄易达、史蒂文·元、三阪亘、本木雅弘、塞缪尔·杰克逊。

孙周兴:尼采的科学批判

尼采的科学批判

孙周兴

作者简介:孙周兴,同济大学哲学系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16 年 08 期原发期刊:《世界哲学》2016 年第 20162 期 第 50-60 页关键词:尼采哲学/ 科学批判/ 谎言/ 现象学/

摘要:尼采反科学吗?尼采那里有一门科学吗?若有,是何种科学?这是在尼采研究领域颇多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清理尼采的科学批判,特别是前期尼采对以苏格拉底主义为标识的科学乐观主义(理论文化)传统的揭示,中期尼采主要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的科学新理解,以及后期尼采对于“作为谎言的科学”的批判。本文认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尼采的科学批判始终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朗佩特对“尼采语文学”的重构,指出尼采中期和晚期哲学的现象学倾向,认为尼采在哲学批判、意识分析、个体言说等方面的思想努力,足以构成一种“尼采现象学”。

我们在此是要讨论尼采与科学,为此先得来限定一下“科学”的边界,因为德语的“科学”(Wissenschaft)不是我们通常了解的science,前者比后者更广义;前者总的说来更接近于希腊文的episteme(知识),而后者更接近于“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尼采是如何使用“科学”的?此公好古希腊,所以自然而然地会采纳“科学”的古典意义,在此意义上的“科学”类同于“理论”(甚至接近于我们中文世界喜欢讲的“学术”)——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就痛批“理论人”,后来也说过“科学人”;尼采又处身于“现代”,一个由“实证/实验科学”和技术工业支配的时代,对现代性的启蒙理性和科学精神深表警觉和怀疑。可见,尼采的“科学”概念是极为复杂的。

无论如何,在人们通常的了解中,尼采向来被认为是反科学的或非科学的,特别是所谓“非理性主义”的代表。尼采给人的印象多半是:崇尚艺术和生命而反对宗教和科学,推崇本能而攻讦理性。正因此,以科学和逻辑为取向的哲学类型向来对尼采不屑一顾。英美主流哲学对尼采的接受史即证明这一点。这种情况要到20世纪后期才有改观,特别是B.E.巴比契(B.E.Babich)的《尼采的科学哲学》(1994年)以及由柯亨(R.S.Cohen)与巴比契合编的《尼采与科学》(二卷本,1999年)的出版,标志着尼采哲学真正为英美分析哲学传统所接纳了。(参见朱彦明,2007)

尼采是否真的反科学,或者至少是非科学的呢?学界对此也不无争议,比如当代美国学者朗佩特就对此持有异议,他把下列观点视为他的《尼采与现时代》一书的基本论点:“尼采认识到现代科学所附带的危险,并着手补救这些危险:补救的方法就是,更充分地理解自然,从而全新理解科学。”(朗佩特,2009:7)所以在朗佩特看来,尼采不反科学,不但不反,而且是提出了关于科学的新理解——尼采甚至是一位“推进科学”的“新哲人”。

朗氏之说可为一家之言,然而在我看来未必中肯到位,而且顶多是切中了一个时期的尼采哲学。尤其在后期,尼采经常把“形而上学”、“道德”、“宗教”与“科学”并举,斥之为不同的“谎言形式”;其实这话同样适合于《悲剧的诞生》时期的尼采。在尼采看来,为了相信生活,我们需要“谎言”,这是没办法的事,“人必须天生就是一个说谎者”,也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尼采写道:“……而且人确实也是一位艺术家: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科学——这一切只不过是人力求艺术的意志、力求说谎的意志、力求逃避‘真理’的意志、力求否定‘真理’的意志的怪胎而已”。(尼采,2007b:905)因此,至少在前期和晚期的尼采那里,科学都不是特别受到肯定和赞扬的。尼采意在推进科学?说这话还得小心点呢。

如若在上述意义上看待科学,把科学了解为“谎言形式”之一,我们就只好说,白纸黑字,尼采就是一个科学的批判者。不过,要说形而上学、道德、宗教等是“谎言”,我们现代人似乎还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同情,而要说科学是“谎言”一种,则跟我们今天共享的常识已经差得太远了,因为现在我们更愿意把科学看作基本的求真方式(哪怕我们已经看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害),而不是“撒谎”和“欺骗”的方式。那么,怎样来理解尼采思想中的作为“谎言”的科学呢?再有,中期尼采提出“快乐的科学”,这又是何种“科学”?“科学”何以“快乐”?“快乐的科学”的理想与作为“谎言”的科学是何关系?

一、理论人与科学的妄想

我们仍然先要从《悲剧的诞生》谈起。是书中的科学并不快乐,因为此时的尼采讨厌科学和所谓“科学人”,认为正是由苏格拉底发起的科学风败坏了希腊艺术文化,终于导致伟大的希腊悲剧艺术的突然死灭——尼采说跟其他艺术样式不一样,通常一种艺术样式的终结总是渐渐衰落的,而希腊悲剧艺术却是猝死的,说没就没了。

尼采后期曾对《悲剧的诞生》一书做了重新评价,他把这本书称为“大胆之书”,说它开始处理一个“带角的难题”,一道“全新的难题”,那就是“科学问题本身”——“科学第一次被理解为成问题的、可置疑的”。(尼采,2012:4)《悲剧的诞生》讨论的不是悲剧艺术吗?尼采怎么说它是探讨科学问题的呢?尼采随即做了一个解说,说他的《悲剧的诞生》首次接近于自己的思想使命,即:“用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而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5-6)

这是尼采的一句名言了。但该作何解?生命、艺术、科学到底是啥关系?在尼采的话中差不多构成了一个层级关系:生命是第一位的,尔后是艺术,然后才是科学。朗佩特据此反驳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尼采是科学的敌人。尼采是科学的敌人、艺术的朋友吗?朗佩特认为,在尼采那里,科学与艺术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虽然两者曾经交战,但只要有恰当的理解就可以消弭战事,就可以“用艺术家的透镜”承认科学了。朗佩特说:“尼采所推动的科学脱离了两位伟大的历史先辈:柏拉图式超越自然的科学,培根式征服自然的科学。尼采的科学是一种纯粹的内在主义或自然主义,而且与当代宇宙学和生物学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完全一致。尼采式科学的最高目的在于肯定一切存在者并让一切存在者存在。与之相补充的是尼采的艺术,即赞颂并美化科学所揭示的世界。”(朗佩特,2009:7)

我们认为,朗佩特的这一看法或许适合于中期的尼采(即所谓“实证主义时期”的尼采),但未必对得上《悲剧的诞生》时期的尼采,也未必对得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的后期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的艺术根本不是“赞颂并美化科学所揭示的世界”的,相反,艺术与科学是有某种对立甚或敌对的关系的,至少就悲剧艺术的生灭角度来看是这样;或者更准确地讲,是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某种层级差异。

我们已经知道,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把科学的产生与苏格拉底联系在一起,科学被尼采刻划为“一种首先在苏格拉底身上出世的深刻妄想”,也就是那样一种无可动摇的“信念”,即坚信:“以因果性为指导线索的思想能深入到最深的存在之深渊,而且这种思想不仅能够认识存在,竟也能够修正存在。这种崇高的形而上学妄想被当作本能加给科学了,而且再三地把科学引向自己的界限,至此界限,科学就必定突变为艺术了:真正说来,艺术乃是这一机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尼采,2012:110-111)这里揭示出两点:一是科学的本质,科学中蕴含着一种形而上学妄想,即科学的因果说明可以解决全部存在问题;二是艺术构成科学的边界。

苏格拉底不仅能借这种科学本能生活,而且借这种科学本能赴死。对于“苏格拉底之死”,尼采的解释是:“赴死的苏格拉底形象,作为通过知识和理由而消除了死亡畏惧的人,就成了科学大门上的徽章,提醒每个人牢记科学的使命,那就是使此在(Dasein)显现为可理解的、因而是合理的”。(111)垂死的苏格拉底通过科学/知识摆脱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实际上也就是通过普遍精神/理性克服了个体的死亡。

在《权力意志》时期的一则笔记中,尼采在回顾《悲剧的诞生》时写道:“在生理学上来推算,一个强大种族的没落时代就是科学人这个类型在其中成熟的时代。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构成本书的重头:苏格拉底乃是悲剧的敌人,是那种魔力般的、预防性的艺术本能的消解者……”(尼采,2007b:946)这是尼采晚年的表态,在此我们当然看不到上文朗佩特所讲的状况,而仍然是对《悲剧的诞生》时期形成的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科学乐观主义的批判态度的重申。

二、快乐的科学?

尼采高调好斗,对传统的和现成的各种文化形式均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虽然自称为积极的虚无主义者,但在思想基调上仍以阴沉和否定为主;就其个人生活而言,尼采更是难言快乐明朗,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病魔所缠绕。不过,在19世纪80年代初,尼采突然间写了一本《快乐的科学》——科学怎么一下子“快乐”起来了?从《悲剧的诞生》到《快乐的科学》,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尼采思想的脉络中,《快乐的科学》的出现却不是突兀的,而是一个阶段的思想的产物,这个阶段经常被称为尼采的“实证主义阶段”(后面我们会看到,这个说法是未必合适的),时间范围大致在1876年至1881年8月。在这个时期,尼采主要写有《人性的,太人性的》(出版于1878年)、《曙光》(出版于1881年)和《快乐的科学》(初版于1882年)等,尼采自己把这些著作称为关于“自由精神”的系列著作。一般认为,尼采在这个时期摆脱了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形而上学/艺术家形而上学,转向了具有实证主义倾向的科学思想。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就开始重审艺术、科学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尼采心灵的钟摆开始从艺术摆向科学,放弃了他前期受瓦格纳影响、在《悲剧的诞生》中形成的“艺术形而上学”理想,反而开始贬低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艺术是不能触及世界本质的,甚至于把艺术称为“招魂女巫”(Nietzsche,1988a:142)。几年前主张要“通过艺术获得解放”的尼采,现在竟然背叛自己的过去,对艺术说出这样一番大不敬的话来,加上上下文中一些不点明的、但明显指向瓦格纳的指控,这就难怪瓦格纳及其夫人柯西玛生气了(143)。尼采此时从艺术转向科学,除了可能的思想理路的变动,显然含有与瓦格纳的意气之争。这是由尼采的性格决定的。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揭示的尼采的颠倒做派,就是:你说东他必说西,你说上他必说下,把什么都要颠倒一下。你瓦格纳推崇艺术,我尼采现在偏要推崇科学了。——这时,这里的尼采也这样么?

其实,我们上面说尼采此时从艺术摆向了科学,至少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那里,这话也还不能完全成立,因为尼采这时候更愿意提倡一种艺术与科学的“双轨制”,即他著名的“双脑”(Doppelgehirn)比喻:“科学的未来。——一种较为高级的文化必须给人类一个双脑,可以说两个脑房,一个用来感受科学,另一个用来感受非科学:两者相互并存、毫不混淆、可分开亦可关闭;这是健康的一个要求。在一个领域里是力量源泉,在另一个领域里则是调节器:必须用幻想、片面性和激情来供热,也必须借助于认识的科学来预防一种过度供热导致的恶性的和危险的后果。”(208)尼采这里所言,听起来就比较公正了,而且与他在《悲剧的诞生》时期所形成的艺术与哲学(悲剧艺术与悲剧哲学)的关系观并无二致。

就我们这里讨论的课题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尼采稍后做的另一个文本:《快乐的科学》。这本《快乐的科学》原是为《曙光》(1881年)续篇而准备的。1882年1月25日,尼采致信彼得·加斯特:他已做完《曙光》第6-8部,正计划做第9-10部。但在1882年上半年认识莎乐美之后,尼采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宣告了《快乐的科学》一书。该书第一版出版于1882年8月26日。至1887年第二版(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补充了“序言”、第五部“我们无惧者”以及附录“自由鸟王子之歌”,并增加了一个意大利文的副标题:La gaya scienza。该书主体部分由五部格言/箴言组成,共383节,大小长短不一。开头和附录都是诗,开头部分是德国韵律短诗,标题取自歌德的同名小歌剧。结尾部分是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共14首。前后都是诗,是尼采著作中唯一的结构。全书采用了“箴言/格言”形式。德语“箴言/格言”(Aphorismus)一词源自希腊文的动词aphorizein,意思为“界定”。此所谓“界定”不是要下逻辑定义,而是要“划界”,与流俗之见划界,包括认识、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偏见和流俗见解。到底应该把尼采这里的Aphorismus译成“箴言”还是“格言”?我们以为以“箴言”为佳。汉语中“箴言”是告诫规劝文体,但是“箴”也含有“纠谬”之义,如“箴谏”(劝谏别人改正过失)、“箴贬”(指出并纠正错误)等。故译成“箴言”较合乎尼采的意思。“格言”则是指“含有教育意义可为准则的话”,与尼采之义并不合。尼采自己说:“该书的差不多每一个句子都温柔地把握了深奥之义与戏谑风格”(Nietzsche,1988c,333)。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出版时,友人们包括布克哈特(Burckhardt)、凯勒(Keller)等都对此书作了消极偏负的评价。从此以后,尼采作为哲学作者越来越走向孤独。然而,后世却有不少学者高度评价尼采这本著作。科利版编者认为,《快乐的科学》在尼采一生中处于“中心”位置,说是尼采表达哲学的最成功的尝试。的确,我们不难看到,这本著作在尼采思想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特别是有“启下”的作用。对于后期尼采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相同者的永恒轮回”思想,是他在1881年8月就已经发现了的,但迟迟未予以表达,至《快乐的科学》第四部的倒数第二节(即第一版结束处)才表达出来。《快乐的科学》第一版的最后一节(第342节)还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的开头。就此来看,科利之言不差:《快乐的科学》委实是特别重要的。

但尼采为何要说“快乐的科学”?何谓“快乐的科学”呢?尼采不是反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式吗?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就把悲剧之死归因于理论科学的兴起,特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科学乐观主义精神。怎么现在又来说“快乐的科学”?尼采本人的解释倒也简单,他在一封书信中回顾《快乐的科学》时写道:这本著作“只是让自己快乐的一个感情洋溢的方式,能让人一个月在自己头顶上有纯净的天空”(Nietzsche,2003:318-319)。尼采由于心情和病痛,难得有快乐辰光,故《快乐的科学》常被称为“康复之书”。科利认为,在尼采的《快乐的科学》中,艺术与科学合一了,“诗人与科学家合二为一了,共同致力于一种科学,这科学既不忧郁、死板,又不只有严肃。”(Nietzsche,1988b:660)——是谓“快乐的科学”。在科利看来,尼采《快乐的科学》处理的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而其中传达出来的见解无异于他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提出的艺术—科学“双脑”之说。

朗佩特竭力抬举、甚至于吹捧尼采的《快乐的科学》(特别是该书之第五卷),以逐章解读的方式对该书第五卷文本做了细致而又不失有趣的解释。朗佩特的基本观点有二:其一,尼采是“科学的辩护者”。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所有科学,相反,尼采是“科学之友”,即便他反对近代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也是以“科学之友”身份来反的。其二,尼采反对以物理学为经典科学,而代之以语文学。朗佩特写道:“为了取代物理学的典范科学地位,尼采推举出了语文学——解释的艺术或解释学……语文学一旦取代物理学,可能性就会取代确定性而成为衡量标准。”(朗佩特,2009,326)在朗佩特看来,光有语文学还不够,尼采进一步还希望发展一种新心理学,以探索意识诸要素,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这就是说,朗佩特主张在尼采那里有两门科学最重要,一是语文学(解释学,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二是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两者可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朗佩特的阐释很有味道,且尺度极大——尼采研究领域难得有这等气派者!大尺度的阐释自然难免会受到质疑。上列朗佩特的两个基本观点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尼采是科学的辩护者,而尼采要推进的科学是语文学/解释学和心理学。那么,朗氏由此可以驳斥人们的通常之见,即所谓尼采反对“科学主义”或者“科学乐观主义”了?我看未必。因为当我们说尼采反对“科学主义”或者“科学乐观主义”时,我们指的是(尼采指的是)起源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并且以柏拉图主义/本质主义为形而上学基础的理论/科学/知识理想,我们所指的“科学”显然并不是朗佩特设想的“尼采新科学”(语文学和心理学),而毋宁说是尼采所要反对的作为经典科学的物理学——后者恰恰是“科学乐观主义”的科学理想在近代的典型表现。如此看来,所谓尼采维护科学,说尼采是“科学之友”,朗佩特玩的是声东击西的把戏了。

朗佩特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基础文本是《快乐的科学》第五卷,但即便在这里,我们读出来的不是别的,而依然是尼采对于科学的柏拉图主义哲学基础的揭示。在《快乐的科学》第344节中,尼采写道:“我们看到,甚至科学也依据于某种信仰,根本不存在什么‘无前提的’科学。”(Nietzsche,1988b:575)此所谓“信仰”正是柏拉图主义:“……人们或许已把握了我的目的,那就是,我们对科学的信仰始终还是基于一种形而上学信仰,——即便我们今天的认识者,我们这些失神者和反形而上学家,也还是从那个千年以来由古老的信仰所点燃的火堆中获取我们的火的;此所谓古老的信仰就是基督教的信仰,也是柏拉图的信仰,就是相信上帝是真理,真理是神性的”。(577)

尼采在这里传达出来的是作为科学之基础的形而上学的“两个世界”信仰:肯定“另一个世界”(彼岸世界、理性世界、理想世界)而否定“这个世界”(此在世界、感性世界,或者我们的生命、自然和历史的世界)。就此而言,在尼采眼里,科学脱不了是一种“谎言”形式。除此之外,尼采看到了科学—机械世界的恐怖景致:“你们所理解的‘科学的’世界阐释可能始终还是最愚昧的阐释之一,也就是说,或许是所有可能的阐释方式中最不重要的:把这一点直接严肃地告诉那些机械论者先生们,他们如今喜欢混迹于哲学家中间,并且彻底地误以为,机械论乃是关于一切人生此在赖以构造起来的最初的和最终的法则的学说。然而,一个本质上机械的世界就是一个本质上无意义的世界!”(626)

在引用了尼采《快乐的科学》第四卷第341节“最大的重负”后,海德格尔曾发问:在此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呀?第四卷最后一节分明叫做“悲剧的起源”(Incipit tragoedia)——悲剧开始了。这样一种知识怎么还能叫“快乐的科学”?(海德格尔,2002:280)

三、是语文学还是现象学?

不论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的问题还在:尼采的“科学的科学”到底是哪门子科学?朗佩特说是“语文学”(也许还得加上一门心理学),他接着解释说,此处所谓的“语文学”是“解释的艺术”,是“阐释学”(hermeneutics)。(朗佩特,2009:13)朗佩特是在解释尼采《快乐的科学》第五卷时提出他这个观点的,认为尼采是以语文学为典范科学,以之取代近代笛卡尔主义的作为典范科学的物理学。

语文学是尼采心中的典范科学吗?关于此点,要从《快乐的科学》第五卷中寻找语文学的依据,大抵是不可能的(该卷压根儿没提到过语文学)。倒是在该书第二卷中有一节文字(第102节),尼采谈到了语文学,确实为语文学说了好话,表明语文学存在的意义,也无非是说:世上有好书是为少数人准备的,故需要语文学!(Nietzsche,1988b:458)除此之外,我们在《快乐的科学》整本书中找不到其他有关语文学的宏论。而在后期尼采的著作和笔记中,我们也未见到他有关语文学的积极论述,更不消说朗佩特所赋义的那种“尼采语文学”了。我们只好说,朗佩特关于“尼采语文学”的界定和论说实在是不太语文学的,或者“太少语文学”了。朗氏担心:读者会说他这本《尼采与现时代》“太多语文学”,(朗佩特,2009:12)但就语文学论题本身来说,他是多虑了。

尼采受过语文学的良好训练,甚至可能曾经是一位优秀的语文学家,但学过语文学终归难成推进语文学的理由吧?再说了,当时身为语文学家的尼采写的《悲剧的诞生》,是特别不为语文学界接受的,而从《悲剧的诞生》起,尼采就越来越离开语文学了。那么,朗佩特为何一定要说尼采推进作为语文学的科学事业?其动机何在?

朗佩特属于列奥·施特劳斯派,是信奉施特劳斯式的哲学“隐微术”(esotericism)的。这种“隐微术”的要义在于:哲人必须说谎。朗佩特这样写道:“尼采的哲学史表明,伟大的哲人们都不免要说谎,当然是高贵的说谎,必要的说谎。”(朗佩特,2009:8)或问:为何哲人必须说谎呢?因为哲人们知道“致命的真理”,即“变易生成主导一切,所有概念、类型和种类都变动不居,人与动物之间并无任何根本差别。”这样一种与生命相悖的真理如何能为民众所知道呢?朗佩特继续写道:“社会能否建立在哲学所知道的真理之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敢于直面这一问题的哲人。尼采的柏拉图断定:不能,必须说谎,必须为了社会的福祉而高贵地说谎。”(同上)朗佩特并且认为,培根、笛卡尔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隐微术”典范,尼采当然更是。

哲人必须高贵地说谎,说了谎还是为了民众好——这“逻辑”听起来未免有点野蛮了。还有,根据所谓的“隐微术”,“哲人必须说谎”这一句是不是谎言呢?哲人的最后之言能采信吗?朗佩特自己也在说谎么?朗氏所谓“尼采语文学”也是虚晃一枪么?

不过,话说回来,如若撇开上述政治哲学的动机不谈,朗佩特同时把他规定的尼采语文学解为“解释学”或“解释艺术/解释科学”,还是十分机智地把他的尼采解释引入到后尼采的当代哲学主潮中了。这无论如何都是朗佩特的高明之处。在朗佩特那里,尼采的“快乐的科学”可以说是一种由语文学/解释学+心理学组成的“新哲学”——而我们倒是宁愿像萨弗兰斯基那样,称之为“现象学”。

尼采的“现象学”吗?尼采有“现象学”?这话听起来就像德国艺术大师安瑟姆·基弗称高古的德国画家A.丢勒(Albrecht Dürer)是一位现象学家。(Kiefer,2011:199)当我们说尼采的现象学时,是不是像朗佩特断言尼采要推进语文学事业一样,难免是一种“过度解释”呢?但,谁说现象学只是胡塞尔及其后学的专利呢?

我们看到,尼采本人并没有使用过“现象学”一词,但他使用了“现象论/现象主义”(Phaenomenologismus)一词。《快乐的科学》第五卷第354节“论‘种类的天赋’”,其中即出现了“现象论”一词。鉴于这节长长的文字具有典范意义,故我们不吝篇幅引在下面(略作删节):

论“种类的天赋”。——只有当我们开始把握到,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少得了意识,意识(更正确地说:自我意识)问题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现在,生理学和动物史……把我们置于这种把握的开端位置上。因为我们可以思考、感觉、意愿、回忆,我们同样可以“行动”(在该词的每一种意义上):而尽管如此,所有这一切都无需“进入我们的意识”中(正如有人形象地说的那样)。整个生命即便仿佛不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许也是可能的:事实上,即便现在依然,我们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没有这种反映也能照样进行——,诚然也包括我们思想着、感受着和意愿着的生命……如果意识总的来说是多余的,那么它究竟有何用场?——现在,如果人们愿意听听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听听我的回答中也许荒诞无稽的猜测,那么,在我看来,意识的敏锐和强度总是与一个人(或动物)的传达能力成正比,而传达能力又与传达需要成正比:此所谓传达需要不能这样来理解,仿佛恰恰是这个个别的人本身……同时也以自己的需要,多半必定要依赖于他人。……假如这个观察是正确的,那么我就可以进一步猜度:一般意识唯在传达需要的压力下才得以发展出来,——意识自始就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才是必需的、有用的,而且其发展也只与这种有用性程度成正比。真正说来,意识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唯有作为这样一种联系网络,意识才必定发展出来了:隐居的和野兽般的人不需要意识。……再说一遍:如同任何一种活的造物,人类总在不断思考但并不知道这一点;变成意识的思想只不过是其中极小的部分,可以说,是其中最肤浅、最糟糕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种有意识的思想发生于话语中,也即发生于传达符号中,意识的起源由此得以揭示。简言之,语言的发展和意识的发展(不是理性的发展,而只是理性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携手并进的。人们会补充说,不光语言充当着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且眼神、触摸和表情也充当着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对我们自己身上的感官印象的意识,那种能够把感官印象固定起来并且可以说把它们置于我们之外的力量,随着通过符号把感官印象传达给他人的必要性的增加而增强了。发明符号的人同时也是越来越鲜明地意识到自己的人;唯作为社会的动物,人类才学会了对自己的意识……我的想法是:意识并不真正属于人类的个体性实存(Individual-Existenz),而倒是属于人类身上团体和群体的天性;由此可知,意识也只有在与团体和群体之功用的关联中才得到精细的发展,而且因此,我们中的每个人,尽管我们的最佳意愿是尽可能个体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我们始终只是把非个体性本身带向意识,也就是人类的“平均值”,我们的想法本身不断地被意识之特征——被意识中发号施令的“种类之天赋”所战胜,并且被转化并且置回到群体的视角和观点之中。根本上,我们的行为统统无可比拟地是个人的、唯一的、无限个体化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一旦我们把它们转化为意识,它们就不再这样表现出来了……这是我理解的真正的现象论和视角论:动物意识的本性造成如下情形,即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个表面世界和符号世界,一个被普遍化的世界,一个被共同化的世界,——被意识到的一切东西恰恰因此变得浅薄、贫乏、相当愚蠢、普通,变成符号、群体的标志,与一切意识相联系的,是一种巨大而彻底的腐败、伪造、肤浅化和普通化。最后,生长中的意识乃是一种危险;而且,谁生活在最有意识的欧洲人中间,他甚至就会知道,这种意识乃是一种疾病。正如人们所猜测的,这并不是我这里所涉及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这种区分,我把它托付给依然耽于语法(民众的形而上学)的圈套里的认识论理论家。这尤其不是“物自体”与现象的对立:因为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远不足以哪怕只是如此这般地把两者区分开来。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用于认识的器官、用于“真理”的器官:我们所“知道”的(或者我所相信的或者我所想象的),无非就是可能对人类群体、种类利益有用的东西:即便是我们这里所谓的“有用性”,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信仰,一种想象,也许恰恰就是那种有朝一日会使我们毁灭的最具灾难性的愚蠢。(Nietzsche,1988b:590)

这节文字缜密而精致,差不多已经失掉了尼采的文风特征,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现象学家胡塞尔或者梅洛-庞蒂等人的写法,其中传达的意义之丰富深邃,描述和论证之迂回曲折,堪称“意识现象学”的一个经典段落。萨弗兰斯基甚至认为,尼采这节文字“内容如此丰富,足以让人写出多本书”。(萨弗兰斯基,2007:237)此话不虚。这节文字涉及现象学/现象论(或者一般哲学)的几个重大问题,诸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与传达(语言)的关系、意识中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意识与世界等等。

但关键还不在论题,而在于洞见。我们要问:尼采在这节文字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字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具有现象学特质的思想,从而足以让我们主张有一种“尼采现象学”?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尼采的现象论/现象学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二分的意识研究,形成了后来所谓“现象学解构”的策略和方法立场。在《权力意志》时期的一则笔记中(1888年冬季),尼采又一次提到“现象论/现象主义?”,揭示了所谓“内在世界”的“谎言”:“人们千万不能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现象论/现象主义:没有比这个内在的世界更具现象性质的了,(或者更清晰地讲),没有比我们用著名的‘内感官’观察到的这个内在世界更大的欺骗了。……总而言之,一切被意识到的东西都是现象,都是结局——不是引发什么东西的原因;意识中的一切相继序列完全是以原子论方式进行的。而且我们也尝试用相反的观点来理解世界——仿佛除了思想、情感和意志,就没有什么东西起作用,没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了……”(尼采,2007b:1069)在同一则笔记中,尼采更是反对关于意识现象的因果性说明,认为意识现象并不遵循同一个因果性链条,仿佛一个想法是另一个想法的原因。在稍早些时候的笔记11[113]中,尼采直指我们已经成习惯的因果说明的病灶:“我们脱口说出‘因果性’;就像逻辑学所做的那样,在各种观念之间采纳一种直接的因果联系——这乃是极其粗糙和极其笨拙的观察的结果。在两个观念之间,还有一切可能的情绪在发挥它们的作用。”(728-729)这跟胡塞尔对心理主义批判大有同趣之处了。

其次,在尼采关于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细致而丰富的描述中,经常透露出一些天才般的洞见,在不少点上先行一步,开启了后世意识现象学和现象学心理学的题域和路径。萨弗兰斯基在引用尼采《曙光》第105、107、109、112、113节等节文字后,断言尼采已经触及现象学所讨论的意向性意识结构、意向行为的分析等课题,认为尼采以自己的意识分析替现象学家们做了先期的准备工作,(萨弗兰斯基,2007:238)又称尼采的现象论/现象学为“破晓和上午的哲学”。(248)尼采对道德现象的研究也引发现象学方面的兴趣,已有论者指出:“道德意识现象学对人类伦理现象的分析已经表明:尼采的道德谱系学属于道德习性现象学的问题范围与工作领域。”(倪梁康,2011:9)这些当然都值得我们关注,但我以为,最有现象学性质的还是尼采的视角论/透视论。尼采本人把他所谓“现象论”与“视角论”并举,在上面引用的《快乐的科学》第354节中的说法是:“真正的现象论和视角论”。(Nietzsche,1988b:590)后来海德格尔在现象学意义上把这种“视角论”解为“境域论”。(海德格尔,2002:595)

再次,尼采在个体此在/实存之诗意描述和言说的尝试具有现象学意义,可以与后来海德格尔的诗性思与言的努力一较轩轾了。尼采由此回应了“个体是不可言说的”(individuum est ineffabile)哲学难题。在上引的《快乐的科学》第354节中,尼采有言:意识并不真正属于人类的“个体性实存”(Individual-Existenz),而是属于人的团体和群体天性。尼采看到了意识和语言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但被意识和被表达的世界是一个一般化的符号世界,并不能触及个体此在变动不居的活动。尼采因此提出一项全新的任务,即“要获取知识并且使之变成本能——这样一项任务,只有那些人才能看清,他们已经懂得,迄今为止我们只是获取了我们的谬误,我们全部的意识都与谬误相关!”(Nietzsche,1988b:382)而与此任务相关地,尼采就要寻找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异于抽象化的概念机制。萨弗兰斯基就此把尼采称为现象学家+诗人:“尼采身上的现象学家问,我心里究竟感觉如何和有何种奢望。尼采身上的诗人则动手,把这些中间音、细微差别和精细之处诉诸语言。”(萨弗兰斯基,2007:246)的确,尼采在各类意识现象的描述方面有着胡塞尔般的缜密心思,而在基于直观和形象的艺术化表达方面又不输海德格尔,这样一个尼采,怎能不令人着迷?

我们努力想表明“作为现象学家的尼采”。其实,就尼采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哲学主流传统的激烈批判而言,就尼采哲学倡导忠于大地、关注此岸尘世的感性生活而言,特别是就尼采对身体现象的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言,我们已经不难设想一个“作为现象学家的尼采”或者一种“尼采现象学”了。

四、作为谎言的科学

尼采到底反不反科学?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就有点无厘头了,不可轻松解答,全得看我们怎么来界定“科学”了。朗佩特所谓“尼采推进语文学”(加上心理学),我们所谓有一门“尼采现象学”,就此而言,当然不能说尼采是反科学的或者非科学的。再说了,尼采秉持智性的开放和诚实,没有科学偏见,而时时要反对科学偏见。

要重提的问题是:在尼采那里,科学是何种“谎言”?

尼采首先要反对一种已成定式和信仰的科学偏见或认识幻想。在《权力意志》时期的一则笔记中,尼采写道:“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把‘已知之物’消解于某个未知之物中:但它所意愿的恰恰是相反的东西,而且是从那种要把未知之物归结于已知之物的本能出发的。……‘认识’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观念。我们把人类古老的神话和虚荣转渡为一个冷酷的事实:自在之物是没有的,‘自在的认识’同样也不允许成为概念。‘数字和逻辑’(Zahl und Logik)造成的诱惑。”(尼采,2007a:220)用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的说法,今天人人都是“科学人”或“理论人”,而作为“科学人”或“理论人”,我们总是以为我们通过科学“认识”了事物,这已经是一个习惯性的信念了。尼采却一言以蔽之:“当我们以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事件之际,某物被认识了——此乃幻想:它只是被标示、被描述了,此外无他!”(125)

在《权力意志》时期的一则题为“反对科学偏见”的重要笔记中,尼采向我们揭示了“关于认识的谎言”:“最大的谎言乃是关于认识的谎言。人们想知道自在之物具有何种性质:可是看啊,根本就没有什么自在之物!甚至,假如有一种自在、一个无条件之物,那么,它恰恰因此不可能被认识!某个无条件之物是不能被认识的……其次,因为与任何人都毫不相干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也就根本不能被认识。——认识意味着‘为某个东西而受条件限制’:感到自己受条件限制,并且在我们之间——也就是说,认识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条件的确定、标示和意识(而不是一种对本质、事物、‘自在’的探究)”。(167)

这里说的是“关于认识的谎言”,其实指向“科学的谎言”,揭示出后者的根源,即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模式。从前期的《悲剧的诞生》开始,尼采对科学和科学人/理论人的批判就落实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批判,到后期的《权力意志》笔记,尼采仍然致力于揭示欧洲科学或欧洲知识理想的柏拉图主义基础。尼采显然以为,唯有揭示了“认识的谎言”,方能揭示“科学的谎言”。

那么,对于尼采来说,认识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权力意志》时期的一则笔记中(作于1888年3月至6月间),尼采写道:“不是‘认识’,而是图式化——强加给混沌以如此之多的规律性和形式,以满足我们的实践需要。”(尼采,2007b:1068)后来海德格尔对尼采这个句子做了饶有趣味的长篇讨论,由“实践需要”引出关于视角/透视—境域分析,作为图式化的认识是在特定视角/境域中进行的生命活动,或者说是受特定视角/境域限定的对持存者/存在者(作为“混沌”的世界整体)的表象活动。(海德格尔,2002:576)这就把尼采有关认识活动的讨论纳入现象学(甚至是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思想路线中了。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2002,《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朗佩特,2009,《尼采与现时代——解读培根、笛卡尔与尼采》,李致远、彭磊等译,华夏出版社。

[3]尼采,2007a,《权力意志》上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4]尼采,2007b,《权力意志》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5]尼采,2012,《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6]倪梁康,2011,《道德谱系学与道德意识现象学》,载于《哲学研究》,2011年,第9期。

[7]萨弗兰斯基,2007,《尼采思想传记》,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朱彦明,2007,《尼采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3期。

[9]Kiefer,2011,Die Kunst geht knapp nicht unter,Suhrkamp Verlag.

[10]Nietzsche,1988a,KSA 2: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 I und H,G.Colli und M.Montinari hrsg.,Walter de Gruyter.

[11]Nietzsche,1988b,KSA 3:Morgenrte,Idyllen aus Messina,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G.Colli und M.Montinari hrsg.,Walter de Gruyter.

[12]Nietzsche,1988c,KSA 6:Der Fall Wagner,Gtzen,Gtzen-Dmmerung,Der Antichrist,Ecco homo,DionysosDithzramben,Nietzsche contra Wagner.G.Colli und M.Montinari hrsg.,Walter de Gruyter.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