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孔子名言
时间:2022-04-01 14:4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古典文学与诗词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不是孔子名言
1.孔子的名言,是孔子不是论语请教一下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方 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交 友: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敬鬼神而远之
2.有关孔子的名言(不是学习的)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
3.孔子名言名句大全
孔子名言名句:
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3.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6.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 当仁不让于师。
8.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9.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10. 克己复礼为仁。
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3.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4.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求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
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
历数被曲解的“名言警句”,古人很痛心
大家说起中华文明,肯定都会摇头晃脑一句:上下五千年。确实,在千年的历史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名言警句”,在这其中,很多词句都耳熟能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名句被曲解了本意,如果古人知道了,我想也会哭晕在厕所吧!
贫贱夫妻百事哀
【曲解】贫困的夫妻,艰辛度日是十分悲伤的。
【出处】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真相】原意是指都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这是唐朝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元稹和原配妻子韦丛结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可婚后才过了七年,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诗中写妻子去世之后,元稹不舍得丢掉她用过的衣物,甚至对婢仆都十分怜爱。末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意思是,我当然知道夫妻永诀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们这样一起共过患难的夫妻永诀更让难过。
元稹要是知道我们现代“贫贱夫妻百事哀”看作贫困的夫妻艰难度日的话,怕真是要哭晕厕所了。
以德报怨
【曲解】别人欺负我,我要用我的德行回报他。通俗点说就是:别人伤害了我,我就一笑而过。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真相】很多人忽视了后面那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别人以德行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在《论语·宪问》中,有人问孔子,别人欺负我了,我不打他,还要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就是别人怎么对待你就怎么对待他。
孔子的言行在封建社会被奉为圭臬,很多时候,在面对别人的伤害时,我们一想到这句话,就会自然的原谅他人,这样做的人不是少数。可是,很少人有人知道圣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呢,“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的话,完全被曲解了。
父母在,不远游
【曲解】父母亲健在的时候,不要去很远的地方游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真相】原意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这又是一句只看上句,没看下句惹的祸。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说:“拜托你们读书读全部好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曲解】现今所用常被曲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原文为: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真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意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现今所用常为误解。
其中的“为”字很有讲究,这句话被误解都是因为咱们中国的多音字惹的“祸”这个“为”是成为的“为”,而非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为”。“为己”是指修行、修炼后的自己。这个“己”淡泊名利、超脱物外、举止适度。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就能看清古人这句话的正真含义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读书时,不得不读全文呀。
人尽可夫
【曲解】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将所有的男人当成自己的丈夫看待。
【出处】《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真相】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不能与夫相比。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结果被祭仲的女儿,也就是雍纠的老婆雍姬预先得知。
内心还没想好站在哪边的雍姬,回到娘家后先问了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便将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祭仲,站在了父亲这一边。
其实,反观这些被曲解的话,其实也是因为汉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或代表的意思有好多种,在长时间的流传中,难免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认真,彻底了解其中的含义,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