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名言
时间:2022-04-01 15: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医学教育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古代中医名言
1.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
2.古代养生名句
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 乐天知命,故不忧.<周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秋胡戏妻>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传家宝>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寿世保元>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拟寒山诗>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寿世青编>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寿世传真>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自警>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醒世恒言>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惜欢>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老夫>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闲适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 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偶成>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枕上>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学拙歌>。
3.古人养生经典格言有哪些
古人养生经典格言: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译文】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译文】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译文】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译文】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4.古代养生名句
来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乐天知命,故不忧.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每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防死日则善念自生.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富甚足忧烦,贫甚多饥饿.要于贫富间,知足随缘过.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
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修心可补相,积善得延寿.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
当欢须且欢,过后买应难.
世事劳心非富贵,人间实事是欢娱.
量力杯盘随草具,开怀语笑任天真.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 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枕上得诗愁健忘,披衣起写残灯光.山妻窃笑老何苦,儿辈读书无此忙.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对.饭菜充我饥,不想珍馐味.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绸被.手拙不出拳,时常拢袖内.脚拙不妄行,邪径早回避.需择君子交,不入奸狡队.心中有主张,外面推聋聩.不管短与长,不管兴与废.呵呵笑几声,嘻嘻吃一醉.日间安稳坐,夜里安稳睡.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
5.中国古代关于医疗的名人名言
1、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朝 费伯雄《医方论》
释义:想要救助别人,则可学习医术;若想牟利,则不可学习医术。
2、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明朝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释义:治病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辨别疑难病症。为医者,不可以随声附和,没有坚定的立场,否则会贻误病人。
3、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梁国 杨泉《物理论》
释义:医生,就要有仁爱之心,否则不可以相信。
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原序》
释义: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广泛采取别人的方法。
5、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清朝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释义:学医难的不在于如何用药,而是如何区分病情。
6.有关医药的名句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
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
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就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
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7.名医名言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
8.求医学格言要有作者
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明李梃《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2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晋 王叔和《脉经序》) 3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 王叔和《脉经序》) 4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 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5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6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7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8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9 、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序》) 10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序》) 11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 针灸上》) 12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清 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13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清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14 、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15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6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17 、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18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19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明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0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21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22 、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 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23 、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24 、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 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26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清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27 、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清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8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清 程国彭《医学心悟》) 29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0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 31 、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清 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32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清 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33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清 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33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34 、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35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明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36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 自序》 37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清 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38 、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南齐 褚澄《褚氏遗书》) 39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清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40 、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清 吴瑭《医医病书》) 41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清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42 、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清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43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晋 杨泉《物理论》) 44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5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唐 孙思邈《。
中医古籍120句经典格言,中医人人都要会背
在中医古籍中,常有些格言发人深省。小编特整理120句格言,有言诊断,有言治法,语句对仗,朗朗上口,谈医理面广而发人深省,推荐给读者们,以期读者有所获益。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本文摘自《中医书友会内刊6·医理》
- 上一篇:描写孩子出生的优美句子
- 下一篇:时间春天优美句子和段落